有時候我在整理我的諮詢紀錄,腦袋裡就一直浮現這種畫面 - 超多人現在好像都會跟風那幾招熱門健康法,間歇性斷食什麼的、然後一萬步運動、低碳飲食啊,冥想也是,還有喝什麼代謝水,再來就是很愛跟YouTube做健身操那種。你聽過的,大概都跑不掉這幾個。我自己遇到的人,也多多少少都有碰其中一兩個。 最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30出頭的女生,她剛開始很熱血,一次搞雙重:斷食+減醣。不知道是不是太拼了,很快她就來說會暈、有時甚至月經亂掉。一聊才發現,其實她鐵質本來就偏低,加上壓力又大,她其實以為更「養生」,結果反倒讓身體有點撐不住。喔對,有研究講過女生的荷爾蒙確實比男生敏感很多,如果硬照著那些流行健康規則走,有時反而出狀況。所以像斷食這件事,我真的覺得不能每個人都複製貼上,太容易翻車。 再說回運動的部分,好幾個朋友看到網路挑戰就衝爆走、追各種健身教學影片,結果短時間膝蓋痛的一堆;也有人突然睡不好,就是整個晚上輾轉難眠。我只能說,「你適合的」一定比「現在最紅」來得重要太多。有些外表很有效果的方法,其實根本沒想像中適合所有人 - 尤其女生,生理變化和情緒壓力影響超大,不注意下去只會更迷惘。 最後一提啦,那位女生有講一句還蠻好笑:「我是把自己當小白鼠耶。」我自己也常覺得,其實在摸索這條路時,每個人都是邊試邊修啦。只是記住別玩過頭了,一直撞牆不是辦法,有時候慢下來調整一下腳步才是真的進步吧。 Nov 24
說真的,我每次想到中醫分科都會覺得有點迷。像前陣子我也是咳嗽想掛號,心裡超直覺就是「那就內科吧」。然後朋友硬要糾正我,說什麼要找專看呼吸系統的,那時候其實整個人一頭霧水,是差很多嗎?還是只是感覺比較專業聽起來酷一點? 哦對了,中醫診所爆多,一條街可能就兩三家在競爭,要選哪間自己完全沒概念耶。有些人會去查網路評價、或者問親戚朋友推薦,可是真的很認真在分哪個科到底適合自己的,好像也不太多人這樣(?)。一般如果只是頭痛發燒這種比較小的問題,我有時候根本連仔細看都懶,反正就是有號有開診,有位置就先掛再說。 不曉得大家怎麼想,你們真的會花時間去鑽研那些分類嗎?還是跟我一樣,都是先衝一家熟悉的或隨便挑,看緣分多一點哈哈。反正到最後,好像大部分人都是被身邊的人推坑去哪就去哪啦,不太計較細節……你們有人超級在意一定要對到專門科別才安心的嗎? Nov 24
嗯。講真的,孕婦瑜珈這件事情我還是有點疑惑耶。我身邊就有朋友,懷孕的時候每次都報名去上課,很積極啦,可是實際上她每次做那幾個動作,臉色常常看起來很尷尬,好像不是那麼自在,有時候還在課後跟我說壓力滿大的。其實我自己沒經驗,但只是覺得,好像很多瑜珈動作光平常人都搞不太定,更不用說肚子大一圈的時候,那個安全感…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需要有老師現場盯著才比較安心?畢竟不是隨便伸展一下就好。 然後,有些孕期很早的媽媽其實超級難受,一直吐,哪裡還有辦法認真做運動;後期又都會腰痠背痛,真的撐了是不是還會傷到身體啊?想像一下,如果硬要跟班上的其他人一起把什麼姿勢做完,其實壓力也挺大的。 對了,我蠻常聽人家說:多做一些拉筋,生產好像會順利一點,寶寶也比較好生出來…但這個講法,到底有沒有根據啊?感覺大家傳來傳去,只是變成某種迷信還是真的科學理由。嗯,我是真的偏向如果有疑慮還是直接問醫生,不然誰知道哪個網紅動作適合你啊?越討論、資訊越多,有時反而更焦慮。其實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這樣一直鑽牛角尖,但真的偶爾覺得煩。 Nov 24
有時候大家一直講「內分泌失調」感覺超恐怖,其實未必啦。像我有個朋友,她去年生理期亂到不行,每天自己嚇自己,什麼網路文章都看得很認真。結果跑去醫院,醫生就淡淡地說:「多休息、不要壓力太大。」也沒開什麼特別藥,就只是建議她正常生活而已。 我自己其實也差不多,有陣子作息亂掉,皮膚狀況糟糕又月經推遲,我還以為身體出什麼大問題。後來老老實實規律吃飯、晚上早點睡,過幾週真的就好轉了耶。不用忙著買保健食品,也沒灌那些一堆中藥湯,事情就能回到正軌。 大家當然體質不同啦,不過你知道嗎,有時候那些網路上把小毛病講得比鬼故事還可怕的,其實也不用這麼相信。如果真的狀況異常還是找醫師,比方說比較安心一點。我聽過有人光靠運動跟讓自己放輕鬆,原本不舒服的情形全部變好了。所以啊 - 偶爾小症狀發生,你真的不用立刻覺得世界末日,稍微等等身體搞不好會自癒。 Nov 23
當爸媽之後才知道,原來運動真的不是隨便說說的,小孩超會盧人出門,有時連假日都拉著我要去公園跑步。老實講我有時候真的快喘不過氣,但那種精神比較好的感覺還是蠻明顯的。吃東西也是,最近常常在想如果大人偷懶亂吃,小孩就會跟著學,然後以後就頭痛了,所以其實自己也不得不多注意一點,就算嘴巴嫌麻煩啦。 Nov 22
我以前大學的時候,頭髮真的超級容易分岔欸。唉,回想起來,那陣子幾乎每天貪快省事嘛,用電棒捲一個勁地燙,但人又懶,洗完頭就直接濕濕躺平睡覺,吹風機連拿都懶得拿 - 結果就是,越來越毛躁啊。我還記得有一次跟我室友一起去藥妝店買護髮油,她那時候也順口說她只要冬天很冷就會偷懶、不常洗頭,所以才會開始有分岔。其實我之前對這種事沒什麼特別在意啦,就覺得反正頭髮嘛,再怎樣應該還好?可是後來有一次去剪頭髮,設計師幫我看著鏡子裡我的後腦杓,臉超無奈,「你看這邊全部都開叉耶!」 我當下突然整個緊張起來哈哈哈,好像自己一直忽略的問題瞬間被打臉。 然後最近,我自己就比較乖一點(算啦,只是比較而已),不太敢再一直染燙了,也努力洗完頭後馬上拿吹風機吹乾。有空的話也會抹一點護髮油,說真的,好像真的有差,就是至少摸起來沒那麼炸。不過講真的偶爾還是會偷懶啦,你也懂吧,有時學生生活壓力大到根本顧不了這些,只能祈禱拍照不要太明顯,看起來不是滿頭枯草就好了 XD Nov 21
上次在社團開會討論餐點,我有突然冒出一個想法就舉手問大家,要不要把白飯、麵包這種主食全部拿掉?因為,欸,最近真的超多人開始減醣對不對。結果沒想到學長馬上說,不行啦,你們如果餓肚子怎麼做事情?我那時候還覺得他是不是太老派了,後來想想,其實他說的有點道理。 像我自己以前期中考前,有陣子為了省錢只吃青菜跟肉,然後...結果根本念不到幾頁就累到不行。頭也是暈的,整個人都糊成一團那樣,好像腦袋突然停機。之後我才覺得,其實主食真的不能亂砍耶,不然好像會變得很難專心,完全打不起精神來。這種東西少吃可以啦,可是要是完全沒有,那感覺真的有差。 Nov 21
我們家常說,人過40生活要開始顧一下,不管是作息還是什麼,但坦白講,每次看到朋友半夜三點還在追劇,氣色還是好得跟什麼一樣,根本沒差啊。到底是真的睡眠規律重要?還是飲食才是真正關鍵?老實說,有時候大家一直引用那種超遠的研究或報告,會讓我想:這東西離我們現實生活是不是有點太抽象了,其實你有沒有差,反而很看個人狀況吧。 Nov 20
那天其實有點煩,女兒考完試超悶,一直喊肩膀繃到好像打不開一樣。我就想說,不然來做點簡單瑜伽好了,結果她嘴巴上唸:「這有差嗎?」手腳還是勉強跟著動。剛開始嘛,就是那種嬰兒式、貓牛式,反正我也記不住太複雜的。呼吸配慢一點,有一種空氣變溫柔的錯覺,自己好像也沒那麼難受了。 說真的,如果不是她需要陪,我平常根本懶得折來折去 - 以前笑人家幹嘛無聊伸展腰腿,結果現在我自己在客廳地板滾。小孩做到最後居然會偷笑,「欸媽,好像怪怪的,但舒服。」嗯,其實我是第一個鬆下來的吧。有時候兩個人盤坐那邊聊天,亂聊啊,把壓力全都換成什麼「你以後想幹嘛」之類的大哉問。 噢對了,那些片刻真的很珍貴,不只是為了身體,是給大腦放空機會。我都覺得,如果每天只能有十分鐘喘息,也是賺到吧。現在偶爾沒她在旁邊,我還是會自己拉伸一下,好像筋骨變軟連心情都順起來…奇怪喔,大概就是這樣越做越習慣,一天不上癮似的。不知道你們是不是也會,有些明明不起眼的小事,最後反而讓生活比較能呼吸? Nov 20
大概,三年前?好像差不多那個時候吧。我剛進去一間新創,那專案真的超級大。每天都覺得很煩躁、頭昏腦脹的,坦白說有點手足無措。反正我自己亂摸索了一個東西,就是早上到公司前花十分鐘寫一下今天要做什麼事、然後再花五分鐘啥也不管地發呆(算冥想?勉強算啦)。硬是撐了一個月還沒爛掉,結果發現……欸,好像比較知道在忙什麼,每天腦袋比較有清單的感覺,不知怎樣,自信心多了幾分。 印象超深,有一次提案開會,公司突然叫我們組把報告還有數據弄出來佐證。旁邊的人其實都有點慌張,我本來平常也是那種壓力就腦袋空白型,但那次心裡突然蠻冷靜,可以瞬間抓重點開始指派事情,把該丟出去就丟出去;最後好像也意外順利。有朋友問我到底怎麼穩得住,我回想才想到 - 原來之前小練習真的是默默在修正自己的反應方式。以前只會羨慕別人危機時還能理性思考,其實,是平常那堆碎碎念式的小改變,在重要時刻拼成一副盔甲? 每次跟團隊或合作的朋友聊,他們多少都被卡過,只是有人最後慢慢搞懂:你真的可以靠日積月累把思維打造成「生活必備」的一套工具箱(呃…比喻怪怪的但你懂)。像最近要推新企劃又遇到經費縮水啊、各種麻煩問題,就更覺得 - 沒那些微不足道的小步驟保底,我現在大概直接爆炸。所以,如果你老是以為自己只是運氣不好或能力太爛,也許只是少一兩個無聊但救命的小習慣,唉……說穿了,大部分人的差距,也許就從這裡開始拉開了… Nov 20
早上吃東西這件事,我真的很難被那種「一定要吃早餐」的說法說服。高中的時候,晚上都唸書弄到很晚,隔天起床一堆事根本沒心思搞早餐,直接撐到午餐再補回來。有些醫生老在講早餐多重要,但我自己每次健檢,好像也沒什麼特別不對勁啊。不只我,其實身邊幾個朋友認真天天早起吃蛋白質、配水果,他們反而有人膽固醇超標,很妙吧。我不是想否定醫學專業啦,就……單純覺得大家身體狀態不一樣,不能套同一個模子。我就很好奇,那種身體本來就可以接受不吃早餐、沒有明顯負面影響的人,有沒有人特別研究過這類型?還是說資源都花在怎麼催促大家乖乖吃飯。會有新的研究出來嗎?拜託,給點關於「其實沒吃早餐也蠻健康」的資訊嘛,不然整天聽一種聲音好累,有時只是想討論,也好像變成怪咖似的……嗯,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Nov 19
講真的,一開始對什麼健康飲食完全沒想法,我就只是有時候宵夜亂吃,偶爾吃多了炸雞薯條那種,稍微有點罪惡感,但也沒怎樣。後來變成家長才突然發現,小孩真的很會跟著學,尤其是壞習慣超快就學走。有一陣子我女兒下課就跑去冰箱找果凍、巧克力,黏在門邊超執著,那畫面我現在想到還覺得頭痛。老實說,那時候我心裡蠻愧疚的,就會一直懷疑,是不是都怪我平常太隨便亂吃給她看。 本來我們想說要改變嘛,但真的沒有那麼順利。老公其實第一個反彈,叫他不要買汽水回家,他嘴巴碎念爆炸,「人生不能只有水啦」這句話聽到膩。不過後來討論一陣子,我們全家協議好只有週末才可以買飲料進門,其它時間就大家一起忍一忍看看。 然後我們試著自己做健康便當喔,比如換成藜麥啊、地瓜還有雞胸肉烤一下,再撒點玉米粒之類的,每次弄的時候孩子很樂在其中耶,就是一起分材料給她玩,她忙得很開心。有幾次她還會像小偵探:「媽咪你是不是偷吃餅乾?」我只好裝傻,但這種互相監督反而讓整個氣氛比較輕鬆,有時候會笑場,不再那麼焦慮大家一定要完美吃東西。 其實也不是每次都能堅持啦,有時壓力大或誰心情差還是會破戒,但,好像彼此更願意坦白說,「今天失守了欸」,然後下一餐再補救,看誰先記得提醒別人。嗯...怎麼說呢,就算失敗,也不覺得全毀掉,有那種慢慢進步的感覺吧。 Nov 19
其實在倫敦那時壓力蠻大,腦袋一堆事,每天都快炸掉。後來我懶得逼自己什麼長計畫,只跟自己說「啊,不然你就先做三下伏地挺身看看」。然後每次真的開始動了,就很怪 - 會莫名多做幾下,也沒特別想太多,反正都開始了嘛。結果變成,下班跑健身房也沒有那麼抗拒,就……比較不會拖著不動。有時還會碰到日本朋友,隨便聊兩句,有點發呆、順便放空一下。不知道耶,其實好像這樣比較輕鬆。 Nov 19
其實,我應該說,我就是個有小孩的媽媽。前陣子滑手機在查那種健康產業有沒有什麼新資訊,然後就看到一些黑人醫療專家的故事,真的還滿讓人佩服。這樣想一想,好像很想學校能不能辦類似健康平等相關的小型講座啊?不過這種活動好像肯定還是得找些幫忙的人,也需要教材吧,有誰可以來聊一下他們自己的經驗就更讚了。 我只是覺得孩子不能只一直看書啦,有時候要有活生生的人出現,他們才會記得住。而且給他們多點不同面向的榜樣嘛,不然…反正之前自己參加過那種比較有互動、大家一起討論的,就感覺記憶特別深。如果哪一天真的有人或者資源願意一起弄,我自己也挺期待看看的。 Nov 19
一開始就只是單純想讓自己身體強壯點,Ashtanga 瑜伽嘛,看到 IG 上那些人一直做什麼飛鴿、倒立的,看起來很帥啊,就有那種「我也要」的衝動。然後說真的,剛入門根本是被擊潰型,很卡、會怕,一直懷疑自己的身體怎麼這麼僵,到底會不會練到?課前還會焦慮,有時甚至腦補老師等下又提醒我哪邊沒做好或者乾脆跌個四腳朝天,尷尬到爆。 後來才慢慢發現 - 其實進步沒有捷徑,每次硬比自己跟其他同學誰比較厲害就是折磨自己。回頭專心呼吸,慢慢做才舒服。反而班上大家都很互相鼓勵,下課有人問「欸你今天拉哪裡比較有感?」這時候氣氛就一下子放鬆很多,那種小小分享覺得特別溫暖。 現在還是蠻常玩高難度的招式,但已經不太強求了。累就緩一下,不然真的容易 burn out。有時想到人生好像也是吧,不可能每一步都超順,每堂課都滿分,所以偶爾停下來也不是什麼大事。結果意外心情真的平穩很多,比較少糾結在輸贏或進度這種東西上面,好像反而比較能享受瑜伽跟自己的連結。 Nov 19
有段時間我想說試試看什麼能不能逼自己進步,就設了一個30天挑戰,規則很簡單 - 每天提早半小時起來讀英文。第一天鬧鐘響的時候其實差點就直接放棄了,腦子裡全是「再睡十分鐘」那種聲音,一直很煩。 然後連續撐個十天吧,有時還是會偷懶,明明都快醒了又縮回去躺,不過怎麼講...抗拒感比剛開始少很多,好像人真的會慢慢習慣。有一陣子蠻好奇這算不算大腦可塑性?就是一直練、練到反而沒那麼排斥?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有一樣的掙扎欸,你們當初如果也遇到這種早期很難堅持的階段,都是用什麼方法度過的? Nov 18
其實…嗯,我在食品業也算混過幾年吧,所以每次看到那種什麼Kodiak鬆餅粉啊、打著高蛋白很健康這一掛,會有點職業病地去翻一下包裝背面。然後,有時候你仔細瞧喔,那個糖真的沒有比傳統的鬆餅少到哪裡去耶?我每次看完成分都會愣一下,心想,「所以我吃這個到底是比較健康還是…只是多了點蛋白質?」 欸,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會在意啦,但每次吃完,其實也不見得有特別飽。有人跟我一樣嗎?就那種,本來想說選營養價值比較漂亮的東西,但熱量加總起來又還是跑不掉,只是換個名目再吃一次甜點這樣 - 唉,不過偶爾真的嘴饞換一下口味,好像也沒差啦,就…不要每天來就好。 Nov 17
欸你知道嗎,我每次看到有人把乾果當零食一直吃,其實心裡有點怪怪的感覺。因為我小時候啊,奶奶很認真在教說什麼,那些乾果本來就是拿來冬天過日子要用的 - 不是那種隨便丟嘴巴、像洋芋片一樣猛嗑的東西啦。現在大家,好像超愛在辦公室還是看劇的時候抓個一把,就當下午茶對吧?有時候會忍不住想,這是不是跟以前長輩那種節省存糧的概念完全沒關係了?嗯…其實這樣也不算壞事啦,但真的會讓我想問,那乾果到底要怎麼吃才算「對」呢? Nov 17
有點累,其實現在想這些健康風潮還挺複雜的。像什麼168斷食啊,還有那種清晨運動 - 我女兒去年也突然很迷,啊不是迷,就是一陣子都照做啦。講真的,那時候我心裡其實會擔心耶,她那個年紀,不只是身體正在長嘛,再加上學校課業、有朋友要顧,又很容易受外面那些榜樣影響,就很怕她太過火……呃,有點管不住自己。 所以我後來只好硬著頭皮陪她去弄懂,到底適不適合自己啊,每種流行講歸講,可是不是人人都適用?像她某陣子早上只喝優格,我看在眼裡就會偷偷想,是不是應該讓她多吃一點蛋、雞肉或其他東西,畢竟青少年咧,要顧營養。 反正我們兩個後來一起滑手機找了一堆營養師文章,她自己慢慢比較開竅,然後竟然開始去查更細的資料,也會跑來問我的看法。有時候家裡反而多了不少關於飲食和作息的討論耶,連我們大人也多少被拉進去思考。雖然一開始覺得麻煩,但這種共同成長的感覺,好像也還不錯。 嗯……所以如果說到這類健康習慣,有沒有最終怎樣「標準做法」?說真的 - 應該就是盡量彈性一點吧?我啦,比較不相信一招打遍天下。總之有困惑,一起討論才比較能調整。 Nov 16
講到那些保健食品,我其實一直都沒很積極,總是有點猶豫。像我媽六十幾歲嘛,她身邊朋友超愛送鈣片、益生菌、葡萄糖胺,結果吃一堆,到最後好像也搞不清楚這些東西到底有沒有什麼用。然後醫師不是常說嗎,重點其實就是飲食要均衡,不是每天狂吞一大把藥丸就會健康,有時候反而覺得壓力更大。 還有新聞那種只要一報出新成分,馬上大家搶著去買,好像不吃一下就跟不上,但真的這麼神嗎?我們家現在比較偏向看體檢報告,要補什麼先問醫生,確定缺了才再考慮。不然感覺錢花下去,如果根本沒啥變化,那也挺無奈的。 雖然很多人說年紀大就是該多補充,可是真的能從平常吃飯拿到的營養,就沒必要另外靠那些罐子瓶子吧。有時會忍不住想,是不是大家太在意那些潮流了,其實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差很多啊,也不用硬照著某種模式走。我自己還是相信,看自己身體的需要比較重要啦。 Nov 15
年紀到了,有些狀況自己其實蠻有感的。更年期差不多這段,我晚上以前滿容易莫名出汗,白天精神就很鬆散。最近跟幾個朋友跑去試熱瑜伽,也沒別的,就是想換種方式動一動。 結果效果真的比想像中好。一開始那個熱啊,差點受不了,可是後來流了超多汗,人反而輕鬆很多。有次回家,小孩居然跟我說「媽咪你好像沒那麼兇了欸」。聽到這個也讓我整個心情再好一點。 查了一下資料,好像還有人說熱瑜伽對骨質不錯,本來還會擔心怕自己骨頭越來越脆,現在看起來好像可以放心一些。再隨口講一句,有在運動,家裡氣氛都比較順,小孩看到我常練,他們偶爾也會加入,就算只是陪著拉一下筋。我覺得這樣挺好,不追求什麼大成效,但如果有人問適合做什麼,我是真的覺得這類型運動,可以考慮看看啦。 Nov 14
我得說,當爸媽的,看到小孩在床上一直翻身啊,一下坐起來,一下又躺回去,那個心情真的很難受。尤其是明明該睡覺了,他就是輾轉反側,結果隔天精神又差。之前其實也試過帶去給中醫看,那醫師講到什麼體質寒、熱、虛、實一大堆名詞,我在旁邊整個腦袋有點混亂,就是好像很專業,可是自己也搞不懂。欸,小孩子這麼小,他能有多複雜的體質問題?還是純粹就是,譬如白天玩太瘋,或者最近學校有考試所以比較緊張? 然後啊,我記得問過一次醫生,那位醫生就笑笑地跟我說:每個孩子本來就都不一樣。有時候我聽到這種回答,坦白講其實更迷惘 - 什麼意思呢?那到底有沒有一個正經的科學道理?我開始查資料,看論壇,好像很多爸媽都有一樣的煩惱。 還有啦,中藥喝下去之後,小朋友真的會比較好睡,這點是真的。但你要說絕對因為體質調整嗎,其實我心裡總覺得有點懷疑,也可能是剛好最近沒這麼累吧,或是哪次運動量多一點就睡得更快?抑或壓根只是碰巧那幾天作業少了點而已? 唉,有時候想太多也是自己找麻煩,但看到孩子眼睛亮著,就是會忍不住胡思亂想。 Nov 14
前陣子突然想起來,其實以前我根本沒認真留意生理期血塊這件事。是我女兒,她那年剛升國中沒多久,某天突然很小聲跟我抱怨說:「媽,我怎麼這次血塊好多?超噁心。」一開始老實講還有點忍不住笑她,想說哈這不是很正常嗎,大家不都會偶爾遇到。有一陣子又剛好聽朋友聊天,有人說貧血、有的甚至是子宮長東西才會出現特大血塊。我就心裡咕噥了一下,不然還是帶女兒給醫生瞧一下比較安心。 哦對,那時候自己也邊查資料。網路上講很多嘛,比如葡萄乾、巧克力豆那種大小,其實算普遍。但如果流量真的大到可怕、肚子痛到不行,就要警覺一點。我家女兒後來醫生說只是青春期荷爾蒙波動啦 - 鬆了一口氣,可不知道怎麼的,自從她問過以後,每個月自己看到那些血,也會多盯一下(誰叫當媽的都碎念)⋯⋯其實有女兒的家庭遇到類似情況也不用太嚴重,只要陪著孩子多注意幾次,真的有怪怪的再去問醫師。別太慌就是了。 Nov 13
在歐洲那陣子工作,這個真的讓我有點驚訝,身邊滿多女生碰到壓力就搞得荷爾蒙失調,然後整個情緒或生理期也都亂七八糟。有時候聊一聊發現,飲食跟生活習慣稍微改一下,其實蠻有幫助的。像有個朋友原本很愛喝冰飲料,後來硬是把冰的戒掉、天氣好的時候每天去曬曬太陽,感覺過一陣子就慢慢回穩了。當然啦,每個人體質不太一樣,有些人效果超明顯,有些人怎麼搞好像還是不太行,所以好像只能自己試看看哪種最適合吧。 Nov 13
老實說,我這個人一直跑來跑去,然後飲食這件事每次都會讓我小小崩潰一下。還記得之前Tufts出那個「不健康食物」排行榜吧?一邊看一邊嘴角真的很難沒表情,你懂我意思嗎。美國東岸那段日子,炸雞、比薩幾乎像什麼危險份子被貼標籤,結果轉眼到韓國讀書時,同一種炸雞直接晉升聚餐神物,每週無炸雞不歡啊…誰能忍住? 台灣就不用多說了啦。珍奶大家當寶在喝,有陣子好像全世界都在搶,不過你仔細想,叫外國朋友看配料成分,他們常常是臉綠加三條線,一杯覺得快要毀了養生人生。有一次跟德國的朋友去吃鹹酥雞,他問:「油炸是不是真的對身體超級壞?你們台灣怎麼還天天吃?」那時候真的只笑笑回答,偶爾開心一下咩,每個地方本來就吃習慣不一樣。 其實,不管哪裡,大概大家都有某種自己的飲食魔法:法國人沒厚奶油可頌覺得沒活著,美國大牛排上桌才認真開始今天。可是換套規則,「健康」又變模糊了喔,有的時候連自己也會亂掉。然後這件事情,其實我們吃下去的不只是肚子的飽足,更是一大包記憶感覺跟自家故事吧。有沒有答案?大概沒有耶,不過越走越發現,每口都算數,就這樣。 Nov 13
我是三寶媽,最近又跑去找學校聊,想要多爭取一些健康講座,不然感覺我們社區都很少有這種資源。醫療政策一直變,每次都搞得亂七八糟,只能先跟大家談一談,也不知道最後到底推不推得動,只能繼續碰碰運氣,看能不能真的讓事情有一點改變吧…… Nov 12
我有時候真的會想,欸,到底為啥要完全都不喝酒啊。像跟朋友出去吃飯喝點小酒,那個氣氛,其實還蠻舒服的。然後想到上次同事生日,大家聊一聊笑一笑,就會莫名覺得這樣的日子很輕鬆。 雖然說啦,有些人就主張完全清醒比較健康,但我一直沒辦法真的認同 - 人生好像已經夠累了,不趁機稍微放鬆一下,好像也太對不起自己。可能是因為我還沒有遇到必須徹底改變的什麼重大契機吧。偶爾聽Carolyn他們那種戒酒故事,也蠻新奇,但每個人生活重心差很多嘛… 嗯……但話說回來,下次如果又有人約聚餐,好像…唉,我應該還是會端起杯子吧。 Nov 11
想到健康產業裡那些黑人先驅,我腦海裡第一個冒出來的就是Dr. Charles Drew。他做血庫這一塊,真的很厲害 - 其實,如果沒有他,好像整個急救、輸血的系統都不會長現在這樣。不是只有美國在用他的想法,連很多國家的醫療也都開始重視輸血和保存技術。之前去歐洲旅行,有一次跟當地一個年紀蠻大的醫生聊天,他竟然直接提起像Drew這種美國學者對他們醫院運作有多大幫助。那畫面挺奇妙的 - 大家背景完全不同,可是在病房或實驗室,說到輸血怎麼辦最安全,其實誰都只關心病人能不能活下來。 但話又說回來,不管合作再好,有時候偏見還是會卡在那邊。有些規定、或者說主流的聲音,很容易讓黑人專家的貢獻變得不明顯。有些事就這樣悄悄被忽略,其實蠻不公平的。我覺得這真的是需要全球一起想辦法才有可能慢慢改變吧。 唉,只能說,看醫療行業那些明顯看不到的進步,很常是因為背後有人一直努力沒停過。不講太多大道理啦,有時候想一想,要不是有這些默默堅持的人,搞不好我們平常去看病,一點都不方便也不安全。 Nov 11
我跟你說,「運動無法抵銷飲食失控」這句話,我真的不是很買單耶,尤其像我們這種生活壓力大到爆炸、然後偶爾嘴饞就想狂吃一頓的人,嗯…你懂那種晚上突然超想來個鹽酥雞配手搖杯嗎?以前準備考試的時候,我幾乎每天都在熬夜念書,就那種腦袋快燒掉了,只能靠外送救命,晚餐鹽酥雞、飲料不離手,有時候還半夜自己煮泡麵。 但重點是 - 我沒偷懶啊,我也有在動起來!健身房直接辦下去,高強度間歇課程,每週至少三堂,一次流汗流超多。坦白說,每次運動完,那種「吃東西是不是有罪惡感」會消失不少欸。有朋友還嗆說什麼「這樣沒用啦,你只是在自欺欺人」,可是認真講…我的體重其實沒有明顯改變耶,有時甚至因為練得比較勤還瘦了一點(真的不是幻覺)。 所以,如果今天學校或公司再願意多補助一些運動資源,比如請教練帶課或開瑜伽班什麼的,我真的覺得大家可以比較安心地享受美食,少一點那種「到底該不該吃」的焦慮。雖然熱量赤字很重要沒錯,可是現實……唉,就是誰能每天完美控制熱量啊? Nov 11
三個小孩的媽,很忙,真的很容易忘記自己要顧身體這件事。去年的時候,看朋友因為練瑜伽瘦了一圈,才突然想說不然也來玩玩看。本來沒期望什麼,但居然八個月下來瘦快七公斤,嚇到我。 其實沒做什麼瘋狂減肥,就是每天晚上都撥個四十分鐘動一動,流動瑜伽那種,有汗。加上帶小孩又不能停,他們跑跳,我跟著趕,那應該也算有運動量。有一個變化很明顯:肚子,小了不少,以前褲頭穿著好像會卡住,現在鬆超多。 睡眠品質有差喔,比較好睡,有時脾氣也不會莫名暴走。有幾天偷懶沒做,兩三天而已,全身就開始覺得怪怪的,好像哪裡都卡住,根本不做還比較不舒服。 後來覺得最有感還是每天固定花一點時間啦,不用特別要求進度,就是這樣慢慢累積。偶爾小孩在旁邊會學一下,比較熱鬧,也不至於很無聊。真的建議有空都試試看,不知不覺改變就會出現。 Nov 10
2025 那一次跟系辦提案的事,現在想起來其實還有點心悸耶。為了那個活動經費,我記得簡報搞到快瘋掉,改了又改,好像怎樣都怪怪的。唉我後來乾脆直接跑去問學長姐,是不是有什麼祕訣還是地雷,有一兩個人說不用太緊張,可我上場前還是手汗滿滿。現場氣氛比預料更嚴肅,講到一半其實腦袋有短暫當機一下…不過委員聽到我們困難時眼神變溫和,那一刻突然覺得也許可以成功?最後其實經費沒要到很理想啦,但這幾分鐘折磨下來,才發現自己原來蠻怕公開表達,而且溝通比我想像複雜很多。話說回來,也不知道能不能算成長,就是覺得那陣子好像比較敢直接開口討論事情了。 Nov 09
有件事我最近一直在想 - 壓縮衣到底真的有差嗎?因為我是做運動品牌顧問嘛,前陣子有個平常愛跑馬拉松的朋友私訊我,他很直接就問:「穿壓縮褲到底能不能讓我速度變快?」他說試了幾次覺得腿確實沒那麼容易痠,但成績還是一樣卡著、沒有進步。 然後講到這,其實我自己也會去觀察身邊那些教練型的朋友,有些是真的超推壓縮裝備,尤其是長時間下來那種疲勞恢復,他們蠻堅持覺得幫助明顯。但老實說,也有人就是抱持「大概就是心理作用」的感覺吧。咦對,我是不是也有點偏這個方向? 反正現在討論這主題的人不少啦,你們自己的經驗怎麼樣?像你換了新壓縮褲,隔天小腿比較不痛,那到底是物理上的效果還是純粹自信加乘?或者乾脆就兩者都有?隨便聊聊都好 - 剛好想聽一下別人怎麼看。 Nov 09
臨床有時候真的會遇到這種手指關節紅腫又脫皮,看起來像乾癬的狀況。一直都覺得,有點麻煩,不太好處理。之前有一兩個病人就搞很久,藥換來換去,效果都不是特別明顯。 我自己會想一下到底要從哪裡下手。有些老師說要調肝,也有人覺得是腎虛或者血分問題。唉,其實每次看到這種就想發呆,因為很怕遇到拖超久還一直沒改善的那種,自己也容易心累。 話說你們一般都是怎麼下手?還是有什麼偏方、經驗流派推薦?蠻想知道大家的小技巧,不然真的拖著拖著,信心也被磨掉不少。 Nov 09
哎其實講真的,生完第二胎後,大腿跟屁股那一塊的橘皮組織超明顯,早上穿褲子的時候特別有感,牛仔褲卡住啊完全不像以前可以直接拉上去。還會摸到那種小小一粒一粒的感覺,有點煩。網路大家都說什麼飲食要控制、運動能改善,但我真的回到家光顧著準備飯,小孩又吵,搞到根本沒力再運動。 這裡想問問各位媽咪們啦,有誰用過按摩霜?到底市面上的那些品牌哪一家比較有效?還有,你們都怎麼處理這個問題,是不是有人直接跑健身房?如果是真的課程、有效我也蠻想試,不然每次和朋友吃飯約會,我都要特地挑長一點的衣服來遮一下,那種自己看了就很在意。雖然老公好像沒特別講什麼,但女生自己看到鏡子還是……嗯,就希望可以改善一些,不求變回少女,只是別太明顯嘛。 所以有人可以推薦什麼嗎?產品、經驗、或是哪家健身房教練真的懂媽媽需求,都好,分享一下唄。 Nov 08
其實我在外面生活很久,換過幾個國家。壓力一直都在,搞得晚上經常醒來、整個人超沒精神。突然有天跟一個台灣來的朋友閒聊到失眠,她說中醫會講什麼肝火旺啊、心脾兩虛,還有那些看起來很神祕的分類。我腦袋就直接問號:所以這些體質真的差那麼多?我又常亂吃,加上手搖飲完全戒不掉,算是哪種啊? 她還教我一些調理方法,比如泡腳啦、然後蓮子粥那種東西。我是隨便試看看啦,結果...居然真的睡得比較穩(但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只是像外國同事一聽都傻眼,他們超難想像靠食療或艾草能改變失眠。 有人其實也試過這種中醫路線嗎?還是老派認真運動和規律作息比較保險?感覺東方跟西方對失眠理解根本不是同一套邏輯欸。有點搞不太懂,但可能會再慢慢挖下去吧。 Nov 06
嗯……講真的,自己弄 Bhutta 的時候,那個香料到底要怎麼抓才會像路邊買的?我一直覺得每次配一配,好像都沒有那股味道。路上的其實有些好辣、有些帶點甜,可是家裡搞出來的不知道欸,就沒那種亂七八糟、超重口的感覺,雖然比較健康啦,而且油也下得少很多,可是就…差點什麼。我還在想,是不是哪個步驟出了問題,還是真的只能買現成的才對味。 Nov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