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老化的心理調適:為什麼逃避年齡反而讓我們更焦慮?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最近在想一件事。關於跑步,還有變老。

好像一直在跑,想甩開什麼。但它總會追上來。

一趟旅行,跟著年邁的父母。步調慢了下來,很多事,好像也看得更清楚了。嗯...大概是這樣。

重點一句話

我一直以為跑步是為了對抗衰老,跑到最後才發現,是歲月讓我變得更強壯。

跑步是為了逃避什麼?

說真的,有點怕。怕自己變慢,怕世界把我拋在後面。就像前幾天,我攙著爸媽在首爾的古蹟裡慢慢走,身邊年輕的人潮像一陣風一樣過去。那種感覺...很具體。

所以我就一直跑,跑很多。去年好像就跑了四場全馬。訓練里程堆得很高。我的 Garmin 手錶說我的身體年齡是 20 歲,老實說,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我心裡是有點得意的。好像拿到了一張獎狀,證明我還沒被時間抓住。

這次旅行,名義上是當爸媽的「照顧者」。幫他們注意路況,當他們的翻譯機。但其實,更像是我需要一個喘息的空間。在首爾的第一天晚上,大家都累癱了,我卻天還沒亮就醒了。就...很想出去跑一跑。

跟半夢半醒的爸爸小聲說了句「我出去跑一下」。他咕噥了一聲,也不知道聽懂沒有。但那瞬間,我感覺,我「必須」走。我需要那個獨處的、只有呼吸和腳步聲的空間。

一個人沿著首爾漢江晨跑的孤寂感。
一個人沿著首爾漢江晨跑的孤寂感。

跑步對我來說,就是能量、是心靈空間、有時候也是社群。但這次,我意識到還有另一層...它幫助我處理「變老」這件事。或者說,我「以為」它能幫我處理。

一趟旅程,兩次完全不同的長跑

這趟亞洲行,安排了兩次關鍵的長距離訓練。一次在首爾,一次在香港。結果...完全是天壤之別。

首爾的14英里(約22.5公里):

首爾的清晨,氣溫接近零度。漢江邊的跑道,一望無際的柏油路。完美。對一個準備馬拉松的人來說,這種不用閃人、不會中斷的路線最棒了。我穿了三層衣服,頂著冷風出發。心裡只想著一件事:跑完今天的里程。沒有想太多,就是執行。跑得不錯,配速穩定,但跑完...人也空了。回到飯店,爸媽已經穿戴整齊在等我。我才發現自己忘了補給,身體很疲憊。那天下午在南山塔,看著風景,我腦子裡其實只想著找個地方坐下,喝點東西。諷刺的是,明明是陪老人家出門,結果最沒電的人是我。

那時候還注意到一個現象,南山塔上的遊客,幾乎沒有白髮的。工作人員指引長者電梯時,我甚至懷疑他是不是在看我。那一刻...嗯,有點沮喪。那個穿著運動服、一臉疲憊、頭髮灰白的人,不就是我嗎。我好像成了自己想逃離的那個「老人」。

香港的18英里(約29公里)挑戰失敗:

一週後,香港。維多利亞港。天氣完全不同,比首爾暖了大概十幾度。濕度很高。身體感覺是暖的,但跑起來特別沉重。

這次的課表比較複雜,我試著在長跑中加入「馬拉松配速」的區段。這是一種進階練法,聽說...呃,我看像 Runner's World 這種雜誌都說,這樣練對比賽日的速度感很有幫助。但老實說,它讓長距離變得更痛苦。

有了首爾的教訓,這次我特別注意賽前準備。前一天好好吃了雲吞麵,也睡飽了。前八英里(約13公里)跑得很順。但進入配速交替的課表後,麻煩就來了。濕氣像一條濕毛巾蓋在身上,腳步越來越重。跑到第 15 英里(約24公里)的時候,我差點被一個路緣絆倒。不行了,真的。只能停下來,靠在牆上喘氣,吞了一整包鹽錠。

最後的三英里,基本上是用意志力拖回去的。很挫敗。感覺就像這座城市一樣。距離上次來香港快十年了,這座城市好像也老了。建築舊了,沒以前那麼光鮮亮亮。人潮還在,但少了那種拚命的勁頭。那種磨損感,跟我在跑步時感受到的身體極限,疊加在一起了。

在香港濕熱的港邊,一名跑者筋疲力盡地停了下來。
在香港濕熱的港邊,一名跑者筋疲力盡地停了下來。

實作指引:痛苦但有效的馬拉松配速跑

說到剛剛在香港嘗試的訓練法,我自己是覺得...蠻值得一提的。它不適合新手,但如果你卡關了,這也許是個突破口。

簡單講,就是不要整趟長跑都用輕鬆的速度。比如你今天要跑 30 公里:

  • 前面 15 公里用輕鬆跑(Easy Pace)當暖身。
  • 中間 10 公里,切換成你的「目標馬拉松配速」(Marathon Pace)。
  • 最後 5 公里再回到輕鬆跑,緩和下來。

當然有很多變體,像是交替進行。像我那天在香港的計畫是「一英里馬拉松配速、一英里慢30秒」,重複循環。這種練法的邏輯,是讓你的身體在疲勞狀態下,去適應比賽時的速度感。國際上很多教練,像是美國的漢森兄弟訓練法 (Hansons Marathon Method),就很強調這種高品質的長跑,而不是單純累積「垃圾里程」。

不過呢,它的風險也很高。就像我在香港那樣,如果當天狀況不好、天氣不對,或是補給沒跟上,就很容易「爆掉」。心理上的挫折感會很強。所以...嗯,使用前請三思。

案例對照:兩場訓練,心態如何影響結果?

把這次的經驗整理一下,就變得很清楚。一場看似失敗的比賽,跟一場看似成功的訓練,背後的原因完全不同。

項目 首爾長跑 (後來那場半馬前) 利物摩半馬 (Livermore Half Marathon)
賽前狀態 體能不錯,但有點旅行疲勞。主要是心理上...想證明自己還行。 剛從亞洲回來,時差亂七八糟。香港長跑失敗的陰影還在。完全是低度期待。
心理預期 目標導向。「我必須跑完」。把跑步當成一個任務,一個待辦事項。 隨緣吧。「能跑完就不錯了」。把它當成一次恢復跑,順便感受氣氛。
過程中的轉折 沒什麼轉折。就是一個人,一條路,從頭跑到尾。很...孤獨。 遇到我教過跑步的小朋友,還有我認識的一對夫妻。突然覺得,這不只是我一個人的比賽。
最終結果與感受 完成了課表,但身心俱疲。感覺被掏空,而且對變老這件事更焦慮了。 意外破了八年來的個人最佳紀錄。跑完是驚喜跟快樂。覺得自己不是在逃避,而是在享受。

轉捩點:當跑步不再只是自己的事

回加州五天後,我參加了一場半馬。本來只是個調整賽,測試一下亞洲行的訓練成果。老實說,我根本不抱任何期待。時差、之前失敗的長跑經驗...感覺能順利完賽就阿彌陀佛了。

然後,在起點,我聽見有人叫我。

是我教過的一個小學五年級學生跟他媽媽。我平常會在社區學校帶小朋友跑步,算是一種分享吧。看到他來跑 5K,真的很替他開心。那種感覺...很難形容。就是你曾經付出的東西,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給了你一點回饋。

起跑後沒多久,又遇到了兩個熟面孔。一對我認識的跑友夫妻。看到他們,我們互相打了個招呼。突然間,這場比賽就變得有意義起來了。不再只是我跟我的手錶、我的配速之間的戰爭。

這在台灣的跑步圈其實很常見,對吧?跑一場比賽,從頭到尾都可以遇到認識的人,大家互相加油打氣。那種社群感,其實是很重要的支撐。但在國外,尤其是我之前那種追求個人表現的狀態,很容易就忽略了這點。

那天的比賽策略,我也改了。前面幾英里,我刻意放慢,甚至讓配速列車從我旁邊跑過去。我告訴自己,順順跑就好,好好補給。神奇的是,過了最後一個上坡,大概第九英里(約14.5公里)之後,我感覺力量回來了。我開始加速,甚至在最後追過了配速列車。

最後一英里,是我整場最快的一英里。

衝過終點線,按下手錶。我不敢相信那個數字。這是我八年來最快的半馬成績,只比我的個人最佳紀錄慢不到 50 秒。賽後的照片裡,我的表情就是一種混合著驚訝和純粹快樂的樣子。

一個中年跑者衝過終點線時,臉上充滿驚喜和喜悅的表情。
一個中年跑者衝過終點線時,臉上充滿驚喜和喜悅的表情。

所以,我們到底在跑什麼?

在那之前,我一直把跑步當成抵抗衰老的工具。每一次的訓練、每一場比賽,都是在跟那個看不見的敵人戰鬥。

但那場半馬提醒了我。所有跑過的里程,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累的還是輕鬆的,它們都會累積起來,在某個時刻成為你的一部分。

人生也是。父母的影響、過去的經驗、建立的連結,還有那些數不清的成功和失敗...它們加總起來,才是我現在的樣子。

我一直以為我在奮力向前跑,是為了逃離一個叫「衰老」的怪物。但事實上,我也在轉身,向別人伸出手。不管是對我的父母、我教的學生,還是我的朋友。而那種「幫助他人」的人生目標感,好像也是年紀到了,有了更多閱歷之後,才慢慢清晰起來的。

我想,我以後跑的每一步,都會提醒自己這個新的發現。

我不是「雖然老了但還能跑」。我是「因為老了,所以更強」。

換你聊聊

跑步對你來說,是逃離,還是奔赴?留言分享一下你的想法或故事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10-16 Reply
    說到漢江跑步,其實我一直有點搞不太懂啦,大家都喊著什麼運動抗老,聽起來好像超有道理,可是…我這個平常坐在教室滑手機的大學生,動也懶得動,到底那種事情對我真的管用嗎?有人跟我一樣懷疑嗎?喔對,那次跟爸媽去首爾玩,他們年紀大了,你懂的嘛,走路那速度簡直像蝸牛,但偏偏又堅持一定要每天散步一下。然後你知道首爾夏天有多悶,有夠濕熱,我本來興致勃勃想衝兩圈結果汗直接滴進眼睛,一秒就後悔在外面,不如回飯店吹冷氣還比較爽。 可是看著爸媽還是在慢慢走、偶爾還講以前的糗事或哪裡又痛、最近天氣怎樣。我突然覺得,也許陪他們一起瞎聊亂晃,比一個人在路上拼命跑其實還溫馨多了?原本只以為我要做出什麼漂亮成績給自己看,但最後發現,比較重要的是不要拿「年紀」當理由自我設限吧。後來參加比賽其實表現也沒多糟,只是之前自己腦補太多。 欸所以是不是我們都誤會「開始」這件事很難啊?人家老人家照樣一步一步撐著出門,我在旁邊光流汗就哀號成這樣,好像沒什麼資格嫌棄自己了。如果明天還能出去走一趟,就已經賺到不是嗎 - 反正人生也不必每次都拼輸贏啦。
  2. profile
    Guest 2025-05-10 Reply
    作為一位家長,我想請教一下,您有沒有推薦的資源或活動,可以讓我們一起陪伴年邁父母在首爾探索同時也能兼顧運動呢?希望能找到既能增進親子關係,又能促進健康的方式!
  3. profile
    Guest 2025-04-16 Reply
    作為運動產業從業者,看到這篇分享超有共鳴!特別是「重新定義年齡與表現」那段,我們在推廣銀髮族路跑時也常遇到類似案例。下次來首爾可以約漢江夜跑,這邊的跑道規劃真的超專業,順便交流產業經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