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幾下就好」心理技巧:如何用微習慣養成持續健身的體態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今天要來聊一個蠻顛覆三觀的健身概念。欸,說真的,每次想到健身,你腦中是不是就浮現那種滿身大汗、在健身房裡舉鐵舉到力竭的畫面?如果我跟你說,有一種方法,根本不用排「訓練日」、不用換衣服,甚至不用讓自己累得跟狗一樣,但一樣能讓你變壯,你會信嗎?

我一開始也不信,直到我聽到一個超扯的故事。我一個朋友啊,大學時代根本沒錢上健身房,他就是整天在他那個小小的宿舍房間裡,想到就做幾下伏地挺身、拉幾下單槓。對,就這樣,讀書讀累了做個幾下,飯前做個幾下,斷斷續續的。結果兩年後,他第一次跟我走進健身房,你知道嗎,他臥推竟然直接推了 100 公斤...而且還做了 10 下。我整個傻眼,他從來沒碰過槓鈴耶。

他只跟我聳聳肩說:「肌肉又不知道你舉的是啞鈴還是自己的體重,反正有操到就算數。」這句話真的,嗯,完全打開了我的新世界。

TL;DR

簡單講,這個方法的精髓就是:高頻率、低強度、總量累積。你把一整天想做的總訓練量,拆成超級多個小組,分散在一天當中完成。每次做的時候都不要做到力竭,讓身體幾乎感覺不到疲勞,但長期下來,力量跟肌肉量卻會悄悄地成長。這在健身圈有個專有名詞,叫做「Greasing the Groove」,簡稱 GTG。

這套「零散訓練法」到底要怎麼做?

這方法的魅力就在於它...真的有夠簡單,簡單到你會懷疑這到底有沒有用。但相信我,魔鬼藏在細節裡。

1. 先設一個「廢到笑」的每日目標

沒錯,你的目標要簡單到讓你覺得「蛤?就這樣?」。比方說,伏地挺身一天總共 50 下,或單槓一天 20 下。重點是這個數字完全不會帶給你任何心理壓力。

2. 拆成超級無腦的小組數

把那一天的總目標,比如說 50 下伏地挺身,拆成 10 組,每組只做 5 下。你每隔一兩個小時,甚至想到就趴下去做個 5 下。重點是!每一組都絕對不要做到力竭,做完要感覺「欸,好像還能再做個 5 下」,這樣就對了。這樣你的神經系統才能在不疲勞的狀態下,一直重複學習這個動作,這就是「Grease the Groove」—把動作的路徑給「潤滑」了。

把健身融入生活,而不是為了健身打亂生活
把健身融入生活,而不是為了健身打亂生活

3. 建立「觸發點」

這個最關鍵。你要把「做幾下」這個行為,跟你每天的固定行程綁在一起。像我聽過的例子:

  • 每次從房門口經過,就拉 5 下單槓。
  • 每次去上廁所前,就做 10 下伏地挺身。
  • 三餐飯前,做 10 下深蹲。
  • 每次等水燒開,就做一組。

這樣搞下來,你根本不用特別記,一天結束後,你會驚訝自己不知不覺就做了七八十、甚至上百下。

4. 慢慢地、不知不覺地加量

當你覺得一天 50 下伏地挺身已經跟呼吸一樣自然的時候,下禮拜就挑戰一天 60 或 70 下。可能就只是把每一組從 5 下變成 6 下,你身體根本沒啥感覺,但一個月下來,總量就差很多了。這就是溫水煮青蛙...呃,我是說溫水煮肌肉啦。

傳統健身 vs. GTG 零散訓練法,哪個適合我?

說了這麼多,你可能會想,啊我直接去健身房操爆一小時不是更有效率?嗯...這問題問得很好。老實說,這兩種方法沒有誰好誰壞,它們只是適合不同目標跟生活型態的人。我直接做個比較表,你們自己看看。

比較項目 傳統健身房訓練 GTG 零散訓練法
時間投入 很高。要特別空出 1-2 小時,包含交通、熱身、收操...想到就覺得是個大工程。 幾乎為零。就是利用你生活中的各種碎片時間,每次可能才花 30 秒到 1 分鐘。
心理壓力 超級大!常常會想「今天好累喔要不要翹掉」,然後就真的沒去了,惡性循環。 完全沒壓力。反正就做個幾下,跟喝水一樣自然,根本不會有「翹掉」這個概念。
金錢成本 呃...健身房會費、教練課、交通費,有時候還要買帥帥的衣服跟裝備,你懂的。 地板不用錢。如果想練背,買一根門上單槓,幾百塊台幣搞定。CP 值高到破表。
肌肉痠痛 練完隔天通常會痠痛到懷疑人生,尤其是新手。有時候會影響到隔天上班或上課的精神。 幾乎不會痠痛。因為你從來沒讓肌肉徹底力竭,它就沒機會發炎給你看。
主要效果 增肌「緯度」比較快。如果你目標是變超大隻,那大重量刺激還是最直接的。 「力量」跟「肌耐力」會變強得很快。肌肉線條會變得很結實,但緯度成長比較慢。
適合誰 目標是健美比賽、想快速增加肌肉量、而且時間跟預算都充足的人。 超級忙的上班族、學生、健身新手、或是不喜歡健身房氣氛,只想默默變強的人。
你的健身房,可能就只是你家的門框而已
你的健身房,可能就只是你家的門框而已

不過呢,這方法也不是萬能的

說了這麼多好話,還是要來講講它的限制,不然就太像詐騙了。

這個概念,其實最早是前蘇聯特種部隊的體能教官 Pavel Tsatsouline 推廣到西方的。他強調這是增強「力量」的技巧,而不是純粹長「肌肉」的技巧。所以,如果你想練成那種巨石強森等級的魔鬼筋肉人,單靠徒手跟 GTG 可能會遇到瓶頸。

1. 漸進式超負荷的極限

肌肉要長大,需要一個叫做「漸進式超負荷」的原則,白話講就是要讓它覺得越來越吃力。用體重訓練,你能增加的負荷...就是你的體重。雖然可以改做更難的變式,像是單手伏地挺身,但難度曲線不是那麼平滑。不像在健身房,這次推 50 公斤,下次可以推 52.5 公斤,控制很精準。

2. 練腿真的很痛苦

上半身靠伏地挺身跟單槓很夠用,但腿...人體最壯的肌群,光靠自身體重很快就不夠看了。雖然有手槍蹲 (Pistol Squat) 這種高難度單腳動作,但那個對平衡感跟關節活動度要求超高,不是人人都能馬上做到。

3. 在地化考量:台灣的居住環境

說到這個,Pavel Tsatsouline 他們在國外可能住家裡有院子或車庫,隨便都能裝單槓。但在台灣,特別是租屋族,要在門框上鑽洞裝個單槓,可能還要先問過房東給不給...這點確實是個小小的現實問題。不過現在有很多免釘的款式,算是解決了一部分困擾啦。

反過來說,雖然有這些限制,但根據我們「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建議,成年人每週至少要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用 GTG 的方式,你每天零零散散加起來,要達標甚至超過這個標準,根本是小菜一碟。

常見錯誤與修正

很多人試了這個方法覺得沒用,通常是犯了幾個小錯誤。

  • 錯誤一:每一組都做到爆。 記住,這不是在拼力竭,你是在「練習」動作。做完要感覺輕鬆才是對的。如果你做到臉紅脖子粗,那只會累積疲勞,反而破壞了高頻率訓練的初衷。
  • 錯誤二:目標設太高。 一開始就想一天 200 下,結果搞得自己壓力山大,第二天就放棄了。拜託,從一個你會偷笑的數字開始。
  • 錯誤三:三天捕魚兩天曬網。 GTG 的威力來自「每天」的累積。它的英文叫 "Greasing the Groove",你總不能今天潤滑一下,然後放三天讓它又生鏽吧?重點是持續。
日常與鍛鍊的雙重曝光,象徵著兩者的融合
日常與鍛鍊的雙重曝光,象徵著兩者的融合

說真的,這個方法徹底改變了我對「運動」這件事的看法。它不再是一件需要下定決心、排出時間、充滿儀式感的大事。它就像刷牙、喝水一樣,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這種「我隨時都能掌控自己身體」的感覺,真的很棒。

所以,別再等什麼「下週一」或「買了新鞋」才要開始了。看完這篇,現在就站起來,去做個 5 下或 10 下伏地挺身吧。不用多,就這樣。然後過一兩個小時再做一次。

今天睡前,你可能就這樣不知不覺完成了 50 下。這不就是一個很棒的開始嗎?


那你呢?你今天打算先從哪個動作開始?伏地挺身還是深蹲?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超廢」一日目標吧!大家來互相監督一下!😂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11-27 Reply
    其實我真的對那種「每天做個幾下就好」這種所謂微習慣滿有障礙的欸。不是因為我討厭運動啦,老實說,有時候還真很想靠意志力來個徹底改造自己一下 - 可是,每次朋友叫我,不然你現在開始,每天先做五下伏地挺身試試,他們說什麼日積月累會變多,超有效……呃,我根本進不了那個狀態。像,上個月公司說要辦什麼健康挑戰賽吧,同事就揪大家盯著彼此完成那些小任務,例如:「欸,你今天深蹲了沒?」結果發現,越是碎念、越瑣碎的小目標反而讓我一整天都提不起勁欸。我反而覺得那種週末直接去健身房,一口氣流滿身汗,反倒還比較過癮。 所以如果公司真的想推動員工健康,我覺得喔,要嘛給我們點設備啊,或者像補貼時間之類的資源也行,不要一直講什麼心理戰術,然後期待有人突然煥然一新。我覺得大家真的還是需要點刺激,需要看到一點效果才撐得下去吧。啊,一講這我又扯遠了,總之啦,「只做一點點」對某些人根本沒用,你不會也有一樣感覺吧?
  2. profile
    Guest 2025-11-19 Reply
    其實在倫敦那時壓力蠻大,腦袋一堆事,每天都快炸掉。後來我懶得逼自己什麼長計畫,只跟自己說「啊,不然你就先做三下伏地挺身看看」。然後每次真的開始動了,就很怪 - 會莫名多做幾下,也沒特別想太多,反正都開始了嘛。結果變成,下班跑健身房也沒有那麼抗拒,就……比較不會拖著不動。有時還會碰到日本朋友,隨便聊兩句,有點發呆、順便放空一下。不知道耶,其實好像這樣比較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