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最近,我常常在想一件事。
我們每天都在講要照顧心理健康,但... 到底要怎麼做?好像除了看醫生、吃藥、諮商... 就沒有其他選項了。但其實有個方法,很多人都知道,卻常常誤解它。就是瑜珈。
說到瑜珈,大部分人腦中浮現的,可能都是那種... 把身體折來折去的超高難度動作。但說真的,那只是瑜珈很小、很表面的一個部分。它真正的核心,其實跟療癒我們的大腦... 修復我們的心,更有關係。
重點一句話
瑜珈不是要把身體練得多軟Q,而是透過身體的感覺,重新跟自己那顆亂糟糟的腦袋... 建立連結。
所以,它到底是怎麼影響大腦的?
這個,其實蠻科學的。瑜珈這個詞,你知道嗎,它的梵文原文叫 "yuj",意思就是「連結」或「合一」。連結什麼?就是你的身體、你的心,還有你的呼吸。
我們平常壓力大的時候,身體會不自覺地緊繃。肩膀會聳起來、背會痛、胸口會悶... 這些都不是錯覺,是心理壓力真的在身體上留下了痕跡。這時候,你光靠「想開一點」是沒用的,因為身體還卡在那個壓力的模式裡。
瑜珈做的,就是反過來。它不直接處理你的「想法」,而是先處理你的「身體」。
透過一些伸展的動作 (asanas),還有...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呼吸練習 (pranayama),它會去啟動我們身體裡的「副交感神經系統」。這個系統,簡單講,就是負責讓我們「休息和消化」的那個開關。當你刻意地、深深地、慢慢地呼吸時,你等於是在手動告訴你的大腦:「嘿,沒事了,現在可以放鬆了。」
壓力荷爾蒙,像是那個叫皮質醇的東西,分泌就會下降。然後血清素啊、多巴胺這些讓人感覺比較快樂的... 東西,反而會比較穩定。這不是什麼玄學,是生理上真的會發生的事。
實作指引:從呼吸開始,而不是動作
如果想試試看,千萬不要一開始就去挑戰那些很難的動作。我自己是覺得,那樣挫折感會很大,反而更焦慮。不如... 從最簡單的呼吸開始。
你可以試試看「腹式呼吸」:
- 找個舒服的地方坐著或躺下。
- 把一隻手輕輕放在肚子上。
- 用鼻子慢慢地吸氣,感覺你的肚子像氣球一樣,把你的手往上推。
- 然後,用嘴巴或鼻子,更慢、更長地吐氣,感覺肚子慢慢消下去。
- 就這樣... 重複個十次。注意力的話,就專心感受肚子的起伏,還有空氣進出身體的感覺。想法跑掉沒關係,再拉回來就好。
光是這樣做幾分鐘,你可能會發現,整個人的狀態就... 沉下來一點了。
再來,才是一些簡單的動作。目的不是「做到位」,而是「去感覺」。比如躺下來,把膝蓋抱在胸前,輕輕地左右晃一晃,感受下背部的按摩感。或是做個貓牛式,慢慢地活動一下僵硬的脊椎。
下面這個表,是我自己整理的一個... 算是小筆記吧。就是不同心理狀態,可能適合哪種練習方向。但這很不絕對,參考就好。
| 如果你的狀態是... | 可以試試看的方向 | 為什麼可能有用 |
|---|---|---|
| 壓力很大、肩頸超緊 | 專注在「吐氣」的呼吸練習,還有溫和的肩頸伸展。 | 吐氣比吸氣長,可以直接啟動放鬆反應。先鬆開身體最緊的地方,心理壓力也比較有空間釋放。 |
| 焦慮、腦子停不下來 | 有支撐的「開胸」動作,像是躺在抱枕上的躺臥束角式。 | 焦慮時身體會不自覺內縮。打開胸口這個姿勢,有點像在溫柔地對抗那個蜷曲的衝動,給心臟周圍多一點空間。 |
| 情緒低落、提不起勁 | 有節奏、重複性的溫和流動。例如拜日式,但做非常慢的版本。 | 不動,有時候會陷得更深。溫和但持續的流動,可以幫忙產生一點點內啡肽,就是那個會讓人心情好的東西,而且也能把注意力從負面思緒中拉開。 |
| 腦霧、無法專心 | 需要一點點平衡的站姿,像「樹式」。或者任何需要專注在單一點的練習。 | 當你需要專心才能保持平衡時,大腦就沒空想東想西了。這算是一種... 強制把渙散的注意力收回來的方法。 |
國外的研究與台灣的觀點
說到科學根據,美國像哈佛醫學院他們有很多研究,用 fMRI (功能性磁振造影) 去掃描練習者的大腦,發現長期練習瑜珈和冥想,真的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像是跟情緒調節、專注力有關的腦區,「灰質」的密度會增加。這真的很酷,表示你的大腦是真的... 物理上變得更強韌了。
不過呢,在台灣,我觀察到一個很不一樣,但同樣重要的角度。比如像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的網站,或是董氏基金會這些在推廣心理健康的單位,他們在提到瑜珈或類似活動時,更常跟「正念」(Mindfulness) 這個概念綁在一起。
他們強調的,不只是放鬆或改變大腦,更多的是「覺察」。覺察你現在的身體感受、覺察你的念頭、覺察你的情緒... 而且是用一種不批判的態度。這點跟我們在台灣看到的情況很不一樣,國外研究可能更重數據和生理變化,但台灣的應用,我自己覺得,更融入了一種... 東方哲學裡頭「觀照內心」的智慧。兩者其實不衝突,反而可以互補。
但... 是不是做了就一定有用?一些誤解釐清
這是我覺得最重要,但最少人提的事。瑜珈不是萬靈丹。
有時候,特別是對於有創傷經驗的人來說,當你靜下來,試圖去「感覺」身體時,浮上來的可能不是平靜,而是更多的不安、焦慮或痛苦的回憶。這時候如果硬逼自己「放鬆」,反而會是一種暴力。
所以,有幾件事千萬要記得:
- 「痛」不等於「進步」:在療癒的脈絡下,身體的疼痛警訊絕對要聽。如果你在某個姿勢裡感覺到刺痛,那不是在排毒,那就是身體在跟你說「停止」。溫和的痠、伸展感可以,但尖銳的痛絕對不行。
- 老師比流派重要:找一個讓你有安全感的老師,遠比他是教哪個流派的瑜珈重要。一個好的老師會鼓勵你聆聽自己的身體,而不是要求你做到跟她一樣的姿勢。
- 哭泣或發抖都是正常的:在練習中,有時候情緒會突然上來,可能會想哭、生氣,或是身體不自主地發抖。這... 其實是身體在釋放累積的壓力,是個好現象。不要去評判它,允許它發生就好。如果是在團體課,可以先回到簡單的嬰兒式休息。
- 它不能取代專業治療:如果你的心理困擾已經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瑜珈可以是一個很棒的輔助,但絕對不能取代心理諮商或精神科的專業治療。這點一定要分清楚。
說到底,瑜珈的療癒力量,不是來自於姿勢多標準、多漂亮。而是它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從每天向外奔馳的注意力,稍微... 轉個方向,回頭看看自己。
看看自己緊繃的身體,看看自己紛亂的念頭。只是看著,不急著去消滅它們。光是這份「溫柔的看見」,本身就是一種療癒了。嗯... 大致上是這樣。
對你來說,練習瑜珈(或任何靜心活動)時,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是身體的僵硬,還是腦袋停不下來?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