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調整如何幫助我改善專注力?一個親身實踐的觀察紀錄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阿茲海默症是自己選的?這說法也太扯了

最近在研究一些健康資料,看到一個說法,老實說,我一開始覺得超扯。標題大概就是「阿茲海默症是一種選擇」。

蛤?誰會選擇得到這種病?這聽起來就像在指責病人一樣,真的很不舒服。

但你知道嗎,我耐著性子往下挖... 越看越多資料,從一些醫生像是 Dr. Bredesen 的書,到各種研究報告,我才慢慢搞懂,這句話的意思不是在罵人,而是在說... 我們或許有能力去「選擇」一條比較不容易通往那裡的道路。

而那個選擇的關鍵,竟然就藏在我們每天都在吃的東西裡。這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

重點一句話

很多研究發現,我們吃的東西跟大腦退化的速度有超乎想像的關聯。關鍵可能不是要吃什麼「超級食物」,而是要避開某些「毀腦食物」。

我一開始也不信,直到看到這些研究

光說無憑,對吧?我自己也是懷疑論者,直到我看到一些白紙黑字的研究,才真的嚇到。這些都不是什麼小眾期刊,有些還蠻權威的。

  • 梅約診所 (Mayo Clinic) 的研究:他們追蹤了70歲以上的長輩,發現飲食中碳水化合物(就是糖跟澱粉啦)比例最高的那群人,出現輕度認知障礙的風險,是其他人的快四倍。反過來說,吃比較多脂肪和蛋白質的人,大腦反而有被保護到。四倍耶,這數字真的很誇張。
  • JAMA Neurology 的發現:這是一個蠻有名的神經學期刊。他們找了一萬多人追蹤了大概八年,結論很直接:「吃越多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特別是執行力)退化的速度越快。」
  • 一個叫 Hal Cranmer 的案例:這比較像軼事,但很有趣。他讓安養院的住民改吃一種高脂肪、極低碳水的飲食,結果幾個月內,有些長輩的失智評分竟然進步了。這超顛覆傳統想像的,一般都覺得失智是不可逆的。

當然,這些研究並不是說「這樣吃就一定能治好」,醫學沒這麼簡單。但它們都指向同一個方向:食物,尤其是那些超加工食品和大量的精緻碳水,可能正在默默傷害我們的大腦。

選擇的路口:餐盤上的決定,可能就是大腦未來的方向
選擇的路口:餐盤上的決定,可能就是大腦未來的方向

所以,到底要吃什麼?地中海?生酮?

好,問題來了。如果飲食這麼重要,那到底該聽誰的?

一下有人說「地中海飲食」最好,多吃魚、橄欖油、蔬菜;一下又冒出「生酮飲食」,說要吃超多脂肪,然後完全不碰澱粉;還有什麼 MIND 飲食、甚至是只吃肉的肉食性飲食法... 每個都說自己對大腦好,但聽起來根本互相矛盾啊!

我自己是覺得,這就像在看不同設計師的房間,椅子、桌子、顏色都不一樣,但你仔細看,會發現它們都遵守了某些基本的美學原則,所以混在一起還是很和諧。

飲食也是。與其糾結在它們的「差異」,不如看看它們的「共同點」。我研究了一下,發現這些看似南轅北轍的「健腦飲食」,其實都默默遵守了幾個大原則。

我把它們整理成一個簡單的比較表,這樣比較好懂。

飲食法 核心概念 我自己覺得的優點 我自己覺得的缺點
地中海飲食
(Mediterranean)
老牌資優生。吃原型食物、好油(橄欖油!)、魚、蔬菜、全穀物。 最均衡、最容易執行,基本上不會錯的選擇。 對「全穀物」的定義要小心,跟精緻麵包不一樣喔。
MIND 飲食
(麥得飲食)
地中海飲食的進化版,特別強調莓果、堅果、深綠色蔬菜這些「護腦」食材。 目標更明確,就是為了大腦健康設計的。 跟地中海飲食差不多,但感覺更「菁英」一點?要特別去買一堆莓果之類的。
生酮飲食
(Ketogenic)
激進派。把碳水壓到極低,拉高脂肪,讓身體產生「酮體」當作大腦的新燃料。 效果可能很猛,很多人回饋說精神變好。而且可以吃很多肉跟油,爽。 執行難度最高!外食超麻煩,而且一開始可能會有「酮流感」之類的不適應。需要做功課。
肉食性飲食
(Carnivore)
終極簡化版?只吃動物性食物,避開所有可能引起發炎的植物。 號稱可以排除很多過敏或發炎來源。 太極端了... 纖維質和某些維生素來源要很注意。社交上基本上是地獄模式。

實作指引:抓住三個「不要懷疑」的原則

你看出來了嗎?不管上面哪一種,它們都在做同一件事:避開現代工業化食品

所以,與其去背誦哪個飲食法的菜單,我自己是覺得,不如先從「戒掉壞東西」開始。這比「補充好東西」更重要。

原則一:戒掉糖和精緻碳水

這大概是最最最重要的一點。含糖飲料、蛋糕、餅乾、白麵包、白米飯... 這些東西進到身體裡,會讓血糖像坐雲霄飛車一樣。有個叫 Georgia Ede 的醫生解釋得很好,她說我們身體的設計,是來處理蘋果、地瓜這種「原型」碳水的,但根本無法應付麵粉和糖這種精煉過的東西。

簡單講,這些精緻碳水,就是在造成某種程度的「腦損傷」。很可怕,但很多研究都支持這個論點。

原則二:跟超加工食品說掰掰

什麼是超加工食品 (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

最簡單的判斷方法:看成分表。如果上面有一長串你看不懂的化學名詞、色素、防腐劑、乳化劑,那八成就是了。它們通常被設計得特別好吃、特別容易上癮,但也充滿了會讓身體發炎的成分,像是劣質的植物油(大豆沙拉油那種)。

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上有一篇回顧研究,結論就是:吃越多超加工食品,得到各種亂七八糟的病的風險就越高。大腦當然也跑不掉。

實際上吃起來大概是這樣,其實蠻豐盛的,並不是在餓肚子
實際上吃起來大概是這樣,其實蠻豐盛的,並不是在餓肚子

原則三:擁抱天然健康油脂

這點可能會讓很多習慣「低脂飲食」的人嚇到。但你知道嗎?你的大腦,扣掉水分後,有大概 60% 是脂肪。它就是一個吃脂肪的器官。

我們需要的是「對的」脂肪。像是橄欖油、酪梨油、奶油、豬油、魚油... 這些天然的脂肪。而不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在超加工食品裡常見的、容易促進發炎的種子油(葵花油、大豆油等)。

神經科學家 Lisa Mosconi 博士有句名言:「在我們身體所有器官中,大腦是最容易被不良飲食傷害的那個。」所以,給大腦吃它喜歡的原料,真的很重要。

跟台灣官方建議的差異?

說到這裡,一定會有人想,這跟我們平常聽到的健康建議好像不太一樣?

沒錯。像是台灣的衛福部國健署,他們推廣的「我的餐盤」口訣,就還是強調「飯跟蔬菜一樣多」,也就是以全穀雜糧為主食。這是比較傳統、溫和且適用於大多數人的均衡飲食建議,目的是預防普遍的慢性病。

而我今天聊的這些,特別是生酮或低碳水的概念,是更針對「神經發炎」和「胰島素阻抗」這些比較新的假說,所發展出來的飲食策略。老實說,它們的觀點比較前沿,甚至有點激進。但就像前面提到的 Mayo Clinic 研究一樣,它們也確實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支持。

我自己是覺得,這沒有絕對的對錯。官方建議是安全牌,是一個好的起點。但如果你有家族史,或已經開始感覺到一些認知上的小問題,或許可以研究看看這些稍微不一樣的觀念,從「減少精緻糖和超加工食品」這一步開始,這點不管在哪個理論裡,都是對的。

這些成分複雜的超加工食品,很可能就是大腦的隱形殺手
這些成分複雜的超加工食品,很可能就是大腦的隱形殺手

常見錯誤與修正

我知道要改變飲食習慣很難,而且很容易踩雷。這裡列出幾個我觀察到大家(包括我自己)常犯的錯:

  • 錯誤一:以為「低脂」就是健康。然後跑去買一堆標榜「零脂肪」的優格或沙拉醬,結果裡面加了更多的糖來彌補風味。這是個超大的陷阱。修正:選擇全脂的產品,然後自己控制份量。天然的脂肪比額外添加的糖好太多了。
  • 錯誤二:把「全穀物」跟「精緻穀物」搞混。聽到要吃全穀物,就跑去買「全麥麵包」。但市面上很多全麥麵包只是加了點麩皮的白麵包,一樣是精緻澱粉。修正:盡量吃看得到原型的穀物,比如糙米、藜麥、燕麥粒,而不是磨成粉再製的產品。
  • 錯誤三:為了避開紅肉的脂肪,改吃雞胸肉,卻用了大量的沙拉油去煎。這完全搞錯重點。問題不在於肉本身的脂肪,而在於你用什麼油。修正:放心用奶油、豬油、椰子油這些穩定的天然油脂來烹飪,然後勇敢地把那罐大豆沙拉油收到櫃子深處。

說真的,光是把家裡的食用油換掉,可能就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第一步了。

我自己也還在學習的路上,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有時候跟朋友聚餐、家庭聚會,真的很難完全避免。但就像原文作者說的,她後悔沒有早點知道這些,去幫助她的母親。我們現在知道了,至少可以為自己、也為我們關心的人,多做一點點嘗試。

這不是要你明天就變成飲食警察,逼瘋身邊所有人。而是... 當你下次在超市猶豫要買那包餅乾,還是那盒藍莓時,或許可以多想個兩秒鐘。

今天開始,你會先試著戒掉手上的含糖飲料,還是晚餐多炒一盤深綠色蔬菜?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第一步吧!我們互相打氣。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5-17 Reply
    我覺得這些飲食建議聽起來不錯,但真的能解決阿茲海默症的問題嗎?有時候,光靠飲食改變根本無法逆轉記憶衰退,還是需要更全面的治療方法和支持啊!
  2. profile
    Guest 2025-04-24 Reply
    大家好!作為一名業界人士,我想知道,除了飲食之外,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記憶衰退的情況呢?希望能聽到大家的看法和經驗!
  3. profile
    Guest 2025-04-11 Reply
    嗨~最近剛好讀到關於阿茲海默症的文章,想請教一下!聽說飲食改變真的能幫助大腦健康,但拒絕超加工食品好難啊...大家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呀?還有那個天然脂肪的攝取,是不是多吃堅果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