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些中醫的書,有個觀點我覺得蠻顛覆的,就是「情緒」這件事。以前總覺得身體是身體,心理是心理,分開的嘛。感冒就吃藥,哪會有人叫你「管理好情緒」來治感冒?
但後來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其實西醫也知道啊,像是生氣會讓血壓飆高,壓力大會搞垮免疫力。這點連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都有一大堆研究在講壓力跟身體的關係。不過中醫更直接,他們認為情緒根本是直接往你的內臟攻擊的。
這篇筆記,主要是我在消化一本叫《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的書,還有另一本中文的《中醫養生學》時的一些想法。不是要給什麼醫療建議啦,就只是分享一個...嗯...滿有趣的看事情的角度。
先說結論
簡單講,中醫認為情緒不是壞東西,但如果一種情緒太強烈、持續太久,它就會變成一種「內傷」,直接傷害你的五臟六腑。這比什麼風寒濕氣還兇,因為它不用經過皮膚肌肉,是直接在內部搞破壞。
這些情緒都怎麼傷人的?
書裡面把情緒分了好幾種,他們叫做「七情」。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它不是單純的好或壞,連「開心」過頭了都不行。下面我挑幾個比較常見的聊聊。
憤怒 (Anger):
這個不只是暴怒喔,還包括那種悶在心裡的怨恨、不爽、煩躁。主要攻擊的目標是「肝」。所以常生氣的人,可能會頭痛、頭暈、脖子僵硬、滿臉通紅。我自己是覺得,最實用的一點是,如果常常在飯後一兩個小時生氣,特別容易影響消化,肚子會脹氣啊、絞痛什麼的。因為中醫說肝會幫忙消化,你一生氣,它就罷工了。
過度的喜悅 (Joy):
這超有趣的。這裡的「喜」不是指內心平靜的快樂,而是指過度興奮、嗨過頭。像是追劇追到停不下來、刷手機刷到半夜、或是任何讓你心跳加速、過度刺激的事情。這種情緒主要影響的是「心」。症狀可能會有心悸、失眠、話特別多停不下來。突然中樂透結果心臟病發...嗯,大概就是這個概念的極端版吧。
憂愁與思慮 (Sadness & Pensiveness):
這兩個我放一起講,因為它們有點像。憂愁、悲傷主要傷「肺」,所以會覺得胸悶、氣短、想哭。而「思」,就是想太多,鑽牛角尖,腦子一直轉,停不下來。這主要傷的是「脾」。在中醫裡,「脾」跟消化系統很有關係。所以想太多的人,常常會沒胃口、肚子脹、覺得累。這點超準的,你一焦慮,是不是就吃不下飯?身體跟心理真的連在一起。
恐懼 (Fear):
恐懼主要傷「腎」。這個也很好理解,你看電影裡,人被嚇到極點是不是會...嗯...尿褲子?中醫的解釋是恐懼會讓「氣」往下跑。如果長期處在害怕或不安的狀態,也會影響腎的功能。
所以,到底能怎麼辦?
OK,理論講完了,那實際可以幹嘛?總不能叫大家不要有情緒吧。我整理了一下書裡的建議,大概分成「平常保養」跟「緊急處理」兩種思路。
緊急處理的話,當下情緒很滿的時候,書裡提了幾個方法:
- 轉移注意力 (Shift Focus): 這招最簡單也最有效。但重點是要轉移到「健康」的事情上。去運動、畫畫、彈琴、找朋友聊天都行,而不是跑去暴飲暴食或喝酒。讓腦子冷靜下來,才有辦法理性思考。
- 換個角度想 (Reframe): 事情本身是中性的,是我們的看法決定了它的好壞。遇到困難時,可以想「這是不是一個讓我變強的機會?」而不是「我怎麼這麼倒楣?」把視角拉遠一點,幾個月後回頭看,現在天大的事可能根本不算什麼。
- 穴位按摩 (Acupressure): 中醫覺得所有情緒都會影響到心,所以有個萬用穴位叫「神門穴」,在手腕橫紋靠近小指的那一側。心情煩躁、不安、失眠的時候,都可以隨手按一按,據說有助安定心神。
一個簡單的對照表
為了方便理解,我把我自己的筆記整理成一個表格,這樣看就很清楚了。
| 當你覺得... | 中醫認為主要傷到... | 身體可能會有的反應 | 你可以做的第一件事 |
|---|---|---|---|
| 超火大、很煩躁 | 肝 | 頭痛、脖子硬、眼睛乾澀,消化可能也跟著變差。 | 先離開現場。去外面走走,深呼吸。飯後千萬別吵架啊。 |
| 擔心到睡不著、想太多 | 脾、肺 | 沒胃口、肚子脹氣、胸悶、覺得很累但腦子停不下來。 | 寫下來。把腦子裡亂七八糟的東西全倒在紙上,會輕鬆很多。 |
| 難過、提不起勁 | 肺、心 | 胸口悶悶的、呼吸不順、總想嘆氣、整個人沒精神。 | 找個能信任的人說說話。或是聽點節奏快的音樂,讓身體動起來。 |
更重要的:平常怎麼「養心」?
比起情緒來了才手忙腳亂去處理,中醫更強調「養心」,也就是平常就把心理素質練好。這部分我覺得超酷的,因為它聽起來...嗯...很像哲學課。
那本《中醫養生學》提到幾個重點,老實說,一開始我覺得有點空泛,但仔細想想,其實很有道理。
- 存好心、做好事: 聽起來很像小學生守則對吧?但他的邏輯是,一個內心坦蕩、常常幫助別人的人,比較不會有愧疚、恐懼這種負面情緒。心安理得,自然就比較平靜。
- 減少不必要的慾望: 這不是叫你無欲無求,而是不要過度追求那些身外之物,比如名聲、財富、感官刺激。慾望太多,心就永遠靜不下來,得不到就痛苦,得到了怕失去,也很痛苦。
- 常常反省自己: 這不是要你批判自己,而是每天花點時間想想,今天說的話、做的事,有沒有違背自己的本心?有沒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這是一種讓心智保持清晰跟正直的練習。
說真的,這整套「養心」的邏輯,就是讓自己對外界的刺激不要那麼「敏感」。內心夠強大、夠平靜,外面的風浪就不容易把你打翻。與其說是養生,更像是一種人生的修煉吧。
幾個常見的誤解
我覺得聊這個主題,有幾點要特別拎出來講清楚,不然很容易搞混。
第一,中醫不是說「不能有情緒」。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硬是壓抑反而會出問題,那叫「肝氣鬱結」。關鍵是「疏導」,不是「圍堵」。情緒來了,承認它、感受它,然後想辦法讓它順順地流走。
第二,這不是心理作用。不是「你相信它有效它才有效」。它是幾千年下來,觀察到的一種生理現象。你的情緒,真的會觸發身體裡一連串的化學反應,進而影響器官的運作。只是中醫用「氣」和「五行」的語言來描述這件事而已。
最後,這不能取代正規醫療。如果真的生病了,還是要看醫生。這些養心、調情緒的方法,更像是一種「預防醫學」跟「輔助治療」。讓你的身體維持在一個比較和諧的狀態,不容易生病,就算生病了,也恢復得比較快。
聊了這麼多,你覺得哪一種情緒最常「卡住」你?是爆發的憤怒,還是悶在心裡的擔憂?留言分享看看吧,有時候光是說出來就很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