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句話
小孩長不高,中醫的核心看法是「脾、腎」兩個系統沒跟上,所以不是一直餵補品就好,得先看懂孩子的體質,把底子打好才有用。亂補一通,有時候反而會幫倒忙。
中醫是怎麼看「長高」這件事的?
OK,我們來快速拆解一下。中醫看長高,主要抓兩個重點:一個叫「腎」,一個叫「脾」。
簡單講,「腎為先天之本」,你可以把它想像成身體成長的引擎,跟遺傳、骨骼發育很有關係。 中醫有一句話叫「腎主骨」,就是說腎氣足不足,會直接影響骨頭的生長。
另一個是「脾胃為後天之本」,這個就好懂了,就是消化吸收系統。 孩子吃進去的東西,能不能好好變成身體需要的營養(中醫叫氣血),就看脾胃功能好不好。如果脾胃虛弱,吃再多好料,身體也吸收不了,等於白搭。
怎麼做?三大基本功不能少
所以,與其急著找什麼神奇的轉骨方,不如先把每天都能做到的基本功做好。這三件事看起來老套,但站在中醫角度,每一項都有它的道理。
- 好好吃飯:這點超級重要。盡量讓孩子吃原型食物,少碰那些餅乾、含糖飲料、冰品。 這些東西在中醫看來很傷脾胃,會讓身體變得「濕」,消化吸收能力就跟著下降。
- 好好睡覺:這點可能比吃還重要。特別是晚上10點到凌晨1點這段時間,是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候。 從中醫經絡來看,這段時間是「膽經」和「肝經」運作的時間,身體需要休息來進行修復和生長。 熬夜不睡,就是跟自己的生長激素過不去。
- 好好運動:多做一些可以上下跳躍的運動,像是跳繩、打籃球。 這些動作可以刺激骨骼的生長板,等於是在告訴身體:「嘿,我需要長高!」
我家小孩是哪種體質?飲食重點大不同
這就是中醫調理最有趣的地方——個人化。每個孩子狀況不同,不能用同一套方法。我把它簡單分成三種常見類型,你可以對照看看,但要記住,這只是初步判斷,最準確的還是要找專業中醫師喔。
| 體質類型 | 常見特徵 | 飲食調理筆記 |
|---|---|---|
| 脾胃虛弱型 | 人瘦瘦的、臉色有點黃、看起來沒精神、不愛吃飯或吃一點就飽、大便有時不成形。 | 這種就是典型的「吸收不好」。重點在「健脾」,而不是大補。可以多吃像山藥、蓮子、茯苓、四神湯這類溫和的食材。千萬別再給他吃太油膩或太補的東西,脾胃會更累。 |
| 陰虛有火型 | 手腳心熱熱的、嘴巴乾、晚上睡覺翻來覆去、容易煩躁、嘴唇紅紅的。 | 這種類型身體裡有點「缺水」,所以不能吃太燥熱的補品(比如人參、鹿茸要很小心)。 飲食要「滋陰」,可以適量用百合、麥冬、枸杞子。烤炸辣的東西一定要少吃。 |
| 氣血不足型 | 動不動就頭暈、容易累、嘴唇和指甲顏色比較淡、蹲下再站起來容易眼前發黑。 | 這種就是身體的「燃料」不夠。需要「補氣血」,可以適量吃一點紅肉、菠菜、紅棗、龍眼肉。但前提是脾胃功能要正常,不然也補不進去。 |
「轉骨方」到底什麼時候吃?
這應該是最多家長問的問題。記住一個大原則:不要太早! 過早使用轉骨方,特別是比較溫補的藥材,可能會催熟,導致性早熟,生長板反而提早關閉,那就真的長不高了。
一般台灣的中醫師會建議,女孩子在胸部開始發育到初經來潮之間,男生則是開始變聲、長喉結的時候,才是比較適合的時機。 而且,所謂的「轉骨方」並不是一個固定的藥方,而是要根據孩子的體質去調整的。 比如有些研究提到,一年中五月是長高的快速期,或許可以把握這個時節做調理。
有趣的是,這點跟一些看法不太一樣。例如,我們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生長曲線圖時,會發現台灣小孩的生長模式跟國際標準略有差異。 2010年的一份研究就指出,台灣兒童的身高體重趨勢和WHO的標準有別,這可能跟我們的遺傳、氣候和飲食習慣都有關。 所以,直接套用國外的標準或方法不一定最適合,找了解在地體質的醫師討論,會是比較保險的做法。
什麼時候該去看西醫?
中醫調理是「把身體的環境弄好」,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以下情況,請務必先去看西醫的小兒內分泌科,排除掉疾病因素:
- 身高百分位一直小於3%。
- 一年長不到4公分(青春期前)。
- 女生在8歲前胸部就發育,或男生在9歲前睪丸就變大(性早熟的跡象)。
這些情況可能涉及生長激素缺乏或其他內分泌問題,需要西醫的精確診斷和治療。中醫可以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做輔助調理,但不能取代必要的檢查。 現在很多醫院也都有中西醫聯合的兒童成長門診,這是一個很棒的趨勢。
常見錯誤與修正
最後,整理幾個家長最容易踩的雷:
- 把轉骨方當仙丹:以為喝了就一定會長高,卻忽略了睡眠、運動和日常飲食,這是本末倒置。 調理身體是系統工程,藥方只是其中一環。 -
- 看到別人吃什麼就跟著吃:每個孩子體質都不同,適合鄰居小孩的方子,可能對你家孩子是毒藥。 -
- 過度餵食、追著餵:擔心孩子吃不飽,一直塞東西,反而把孩子的脾胃搞壞了。中醫有句話說「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意思就是不要過度保護、過度餵養。
總結來說,幫助孩子長高,中醫提供的是一個宏觀、個人化的調理思路。先建立好脾胃的吸收能力,搭配充足睡眠和運動,再在對的時機,由專業中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藥方介入,這樣才是最穩妥、最有效的方法。
你家寶貝是屬於哪種體質呢?或是有沒有試過什麼方法?在下面留言分享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