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又到年底了。
每年這個時候,好像...好像都得停下來想一想。回頭看看這一年,到底學了些什麼,又有哪些地方...嗯,卡住了。今年對我來說,感觸比較深的,大概有四件事吧。也不是什麼多了不起的大道理,就是一些...在生活裡反覆出現,然後慢慢有點體會的東西。
第一個體悟:不為自己想,反而比較快樂
我們好像...一輩子都在追求快樂。但常常會搞混「快樂」跟「快感」。你知道嗎?就是...吃好吃的、買東西、打遊戲那種,當下很爽,但一下就沒了。那個比較像短暫的刺激,甚至...嗯,結束後還有點空虛,會想要更多, craving,那其實是一種折磨。
真正的快樂,我自己是覺得,它是一種比較持久、比較安靜的狀態。心裡很踏實,跟身邊的人關係很好,覺得自己有在變好...那種感覺。後來發現,這幾件事都跟「無我」有點關係。
說真的,我們大部分的痛苦、煩惱,人跟人之間的衝突,是不是都來自於太在乎「我」?「我」想要但得不到,「我」覺得委屈,「我」的面子...這個「我」越強,好像就越痛苦。所以很多古老的智慧,不管是佛家說的「視眾生如自己」,還是老子講的「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大概都是在說同一件事:把焦點從自己身上移開一點,多為別人想一想。
聽起來很玄,但做起來就是一些很小的事。比如,待辦事項裡,先把家人的事往前放;跟朋友出去,不用每件小事都堅持己見;多給予,而不是一直計算得失。當你開始這樣做,會發現很多煩惱...嗯,就自己消失了。
然後是,你專注在哪,什麼就會長大
這句話聽起來像廢話,但...我們好像常常忘記。特別是在處理關係的時候。
比方說,我們可能覺得伴侶、家人或同事,身上有些缺點,很希望他們改。然後呢?我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抱怨、批評。結果對方就開始防衛、反駁,最後演變成互相指責,都覺得是對方固執、不體貼。這就是一個負面循環。
我們沒意識到,當我們一直去「專注」在對方的缺點上,我們給出去的就是負面能量。那根據「你專注什麼,什麼就長大」的原則,你給出負面能量,自然就會吸引到對方的負面能量回來。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能...嗯,先試著接納對方的缺點,然後多看看他們做得好的地方,去肯定、去稱讚那些優點,他們在我們身邊就會覺得很放鬆、很舒服。這樣,他們自己就會有動力,讓那些好的部分繼續長大。這就變成一個正向循環。
這裡面最難的,我覺得是...當別人丟給你負面能量的時候,你能不能不被拉下水,還能有意識地回饋給他正面的東西。這真的超難。
比如說,對方批評你,你當下的念頭一定是「你才不懂」、「你搞錯了」、「你太誇張了」。但如果你順著這個念頭說出口,那完了,又是負面能量的交換。這時候...得先停一下,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可能是有點生氣、有點惱火。然後,有意識地選擇一個...嗯,比較有正面能量的回應方式。
就算你當下感覺沒那麼正面,至少可以說出一些「一個有正面能量的人會說的話」。像是:「很抱歉讓你這麼不高興。我不是故意的,但結果確實讓你難受了,我很抱歉。謝謝你願意跟我溝通這件事,我希望我們能好好解決。」
當對方接收到這種...關心的、謙虛的、平靜的能量,他們的情緒通常也會被影響。道歉會吸引道歉,感謝會吸引感謝。說到底,衝突要解決,總要有一個人先醒過來,停止丟負面的球。我們控制不了別人,所以...只能要求自己。
再來,試著相信「人性本善」這件事
這點可能會有點爭議,但我覺得它對一個人的內心狀態和人際關係,影響真的很大。
如果你打從心底相信人性是好的,那你也會相信「我自己」本質上是好的。這樣,你的自我價值感會比較穩定,比較不會動不動就覺得「我好糟糕」、「我沒救了」。
對待別人時也一樣。當你相信人性本善,你自然會去尋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然後...就像前面說的,你專注什麼,什麼就會長大。
我之前接觸到古代思想家孟子的想法,覺得他解釋得蠻有說服力的。他說,每個人天生都有「四端」,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不是後天學來的,是與生俱來的。
他舉的例子很經典:你看到一個小孩子快要掉到井裡,第一反應一定是驚嚇、想去救他。那一瞬間,你不會去想「我救了他,他爸媽會不會感謝我?」或「鄰居會不會稱讚我?」。這就是「惻隱之心」,是自然的反應。如果你沒去救,事後良心會不安。
這點跟...嗯,跟一些西方的心理學觀點,我覺得有個有趣的對比。比如有些理論會強調透過後天訓練來「培養」同理心或道德感。但孟子的看法更像是,這些善良的「苗」本來就在每個人心裡,只是可能因為後天的環境、教育不夠,被雜草蓋住了。所以,教育或好的榜樣,不是從無到有「創造」善良,而是像園丁一樣,幫忙「移除雜草、澆水施肥」,讓那些本來就有的善芽長出來。
所以說,如果我們希望身邊的人更善良、更謙虛,那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們先做給他們看。當他們看到我們的示範,他們內心的善芽,也可能...會被喚醒。
一個比較實用的:中醫裡身心連結的提醒
最後一個體悟,跟身體健康比較有關。今年有機會比較深入地了解了一些中醫的養生觀念。我發現它跟前面講的那些哲學道理,居然是通的,這點蠻酷的。
中醫一直強調情緒對身體的影響,而且講得非常具體。不像我們平常說的「心情好身體就好」那麼籠統。例如,在經典像《黃帝內經》裡面就有提到,過度的情緒會傷害對應的臟腑:「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這跟現代西醫常常把身、心分開處理的模式,很不一樣。在中醫看來,身體和心理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你過度思慮、想太多,就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可能就容易消化不良、沒胃口。你常常悲傷,就會耗損肺氣。
那要怎麼辦呢?很多中醫師給的建議,聽起來...根本就是心靈導師會說的話:
- 情緒要健康:這點是他們最常強調的。盡量減少負面情緒,培養正面的,好好維護人際關係。
- 姿勢很重要:長時間坐著對頸椎、腰椎真的很傷。沒事要起來動一動。
- 避開風寒:特別是脖子和後背,不要讓冷氣或電風扇直吹。
- 適度運動:不用太激烈,但要持之以恆。我自己是每天會花個十几分鐘做一下八段錦,有點像中國式的瑜珈,就是一些伸展和深呼吸,做完整個身體蠻舒服的。
- 飲食均衡:這就老生常談了,但重點是要吃適合自己體質的東西。
你看,這些建議,特別是第一點,又回到了前面說的「無我」、「正向專注」那些心態的修煉。原來,修心不只是為了心靈平靜,最後...連身體健康都會一起顧到。
常見的誤解與修正
不過呢,在練習這些觀念的時候,我自己覺得很容易掉進一些坑。整理一下,大概有幾個常見的誤解:
| 常見誤解 (The Pitfall) | 或許可以這樣想 (A Better Way) |
|---|---|
| 「無我」就是壓抑自己、討好別人。 什麼都順著別人,結果自己超委屈。 |
是「放下我執」,不是「消滅自我」。 重點是放下不必要的堅持,但還是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是為了內心的和諧,不是為了討好。 |
| 對別人的缺點「視而不見」。 變成鄉愿,什麼都不敢講,問題還是在那裡。 |
是「先接納,再溝通」。 不是不處理問題,而是選擇在一個有正面能量的氛圍下,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溝通。先肯定,再建議。 |
| 相信人性本善,結果被騙、被佔便宜。 覺得自己像個傻瓜。 |
相信「善的潛力」,同時保持「處事的智慧」。 相信每個人都有向善的可能,不代表你要無條件信任每個人的「行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
| 為了健康,嚴格禁止所有負面情緒。 一生氣或難過就自責,反而產生新的壓力。 |
情緒是自然的信號,重點是「不沉溺」。 允許情緒流過,觀察它,理解它想告訴你什麼,然後讓它走。不是壓抑,是疏導。 |
總結一下吧
嗯...大概就是這些了。今年對我來說,好像是一個「向內看」的一年。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成就,但感覺...內心比以前安靜了一點,也篤定了一點。
這些體悟,都不是看一篇文章、聽一次道理就能做到的,都需要在生活裡一點一滴地...嗯...去練習,去感受。希望明年,也能繼續在這條路上慢慢走。
對了,上面聊到的這幾點,你對哪個最有感覺?或是有沒有什麼,是你今年特別深刻的體悟,也可以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