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的意義:為什麼放下過去是心理復原的關鍵?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嗯⋯⋯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就是,你人明明在這裡,但你好像又不在這裡。特別是跟很親近的人⋯⋯像家人、伴侶聊天的時候。

對方可能只是問你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然後你⋯⋯你看著她的眼睛,你心裡有個聲音一直在告訴自己,「專心、專心、要專心聽,這很重要。」但⋯⋯很奇怪,你越是這樣想,你就越聽不見對方在說什麼。你滿腦子都是那個「叫自己專心」的聲音。

等到你回過神來,對方已經不講話了,就那樣看著你。空氣突然安靜下來。

然後你只能很尷尬地說,「抱歉⋯⋯我剛剛分心了,你可以再說一次嗎?」

老實說,我以前就是這樣。我一直覺得,我不是一個及格的傾聽者。

那些「專心秘訣」,為什麼後來都沒用了?

很有趣的是,在工作上,我這個問題好像沒那麼嚴重。開會的時候,你知道的,就是要很專注在客戶身上。我會刻意去做一些事,來強迫自己專心。

比方說,把手機丟到另一個房間、關掉所有通知、電腦只開必要的視窗,然後瘋狂做筆記。你知道嗎?這些方法在需要拿出專業態度的場合,真的⋯⋯真的蠻有用的。特別是線上會議,整個環境都在你控制之下,更容易做到。

但問題就出在⋯⋯當我放鬆下來的時候。在家裡,跟我最親近的人在一起,那些武裝都解除了。我反而⋯⋯更容易飄走。明明看著對方的眼睛,心裡想著「欸,打起精神來,聽她說話」,但思緒就是會像斷了線的風箏,不知道飛去哪。

後來我才慢慢發現,聽不進去,其實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問題,是我腦袋裡那個停不下來的對話。那個聲音,讓我錯過了很多事。

朋友指著天上說「你看!流星!」,我錯過了。家人興奮地說「快看窗外那棵樹葉變紅了,後面好像有熊!」,我也錯過了。因為那時候,我正抓著腦中的某個想法,翻來覆去地想,停不下來,像個無限迴圈。

說真的,這種狀態其實有點危險。因為我很會說服別人,但如果連我自己都陷在自己的腦內世界,我就會說服自己去做任何事,不管那有多不合理。這種事,讓我在工作跟感情上都栽過跟頭。

腦中的思緒就像無形的牆,隔開了自己與真實世界。
腦中的思緒就像無形的牆,隔開了自己與真實世界。

一切的改變,是從瑜伽課開始的

對,你沒聽錯,是瑜伽。聽起來可能有點⋯⋯老套?一開始我只是陪另一半去,當作約會。覺得去了之後身體很舒服,就一直去下去了。

去了大概⋯⋯有好幾年了吧。慢慢地,瑜伽對我來說,就不只是身體的伸展了。它更像是⋯⋯一種心靈上的鍛鍊。從瑜伽,我接觸到了靜心,然後開始對很多事感到好奇,會自我對話,算是一種自我學習吧。

這跟傾聽有什麼關係?嗯,這就要講到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觀念。

瑜伽教我一件事:我們的痛苦,往往不是來自於問題本身,而是來自於我們對問題的「抗拒」。

這聽起來很玄,我舉個自己的例子。我以前下背痛很嚴重,去找人按摩。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明明是下背在痛,但師傅花最多時間處理的,卻是我的脖子跟肩膀?

後來我才懂。我下背的疼痛,源頭其實是我上半身,特別是肩膀跟脖子的僵硬。因為我長期姿勢不良,有點駝背。

但再往下想⋯⋯我的駝背又是哪裡來的?它其實是我肩膀上扛著的「重量」造成的。那不是物理上的重量,是情緒上的。是那些壓力、焦慮、跟一些我自己都沒發現的重擔。

當我學會慢慢放下那些情緒重擔⋯⋯很神奇,我的背自然就挺起來了,下背痛好很多,連帶的坐骨神經問題也舒緩了,晚上睡覺也不再磨牙。那些以前困擾我的病痛,現在回頭看,它們更像是一種訊號,提醒我「嘿,你身上背了太多東西了」。

所以,我就想,如果把這個邏輯,套用在「傾聽」這件事上呢?

在安靜的空間裡練習,不只是伸展身體,更是為了安頓內心。
在安靜的空間裡練習,不只是伸展身體,更是為了安頓內心。

我不是在對抗分心,而是好奇它為何而來

當我不再把「分心」當成一個敵人來對抗,而是把它當成一個像「下背痛」一樣的訊號時,整個問題就不一樣了。

我開始問自己:

「我為什麼會聽不進去?」

「為什麼我的腦袋總是這麼吵?」

「我到底⋯⋯在害怕什麼?」

問到最後一個問題的時候,我自己都愣住了。「害怕?」對,我到底在怕什麼?

答案像洪水一樣湧進來。

原來,我害怕「忘記」。

我之所以在跟別人說話的時候,腦袋還緊緊抓著自己的想法不放,是因為我怕一鬆手,那個「絕妙的點子」就會消失。我怕忘記那句準備好的、聽起來很聰明的回應。我怕我萬一沒準備好,會說出什麼很蠢的話,讓自己很尷尬。

我對「忘記」的抗拒,就跟對「情緒重擔」的抗拒一樣。它沒有真的消失,反而變形了,變成了「分心」這個症狀,在我的傾聽能力上顯現出來。

這個發現,真的⋯⋯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我開始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分心」這件事。

練習「放下」:兩種心態的對決

我自己是覺得,這可以整理成一個對照表,就是⋯⋯以前的我跟現在的我,面對「專心」這件事,想法差蠻多的。

以前的思維模式 (對抗) 現在的思維模式 (好奇與接納)
看待「分心」 是一個敵人,必須消滅它。覺得自己有問題、很糟糕。 它是一個訊號,像身體的疼痛一樣,在提醒我某件事。
主要策略 增加更多技巧:做筆記、鎖手機、眼神接觸⋯⋯用外力強迫自己。 減少內在的抗拒:問自己為什麼會分心?我在害怕什麼?
內心對話 「專心!專心點!不要再想了!你怎麼又分心了!」(一種自我攻擊) 「哦?這個想法又跑出來了,真有趣。它想告訴我什麼?」(一種好奇)
最終目標 達成「完全不分心」的完美狀態。結果是更焦慮。 達成「可以輕鬆地分心,也能輕鬆地回來」的自在狀態。
對「忘記」的態度 極度恐懼。覺得忘記代表失去、代表失敗。 學著擁抱它。忘記代表清出空間,讓新的東西能進來。

說到這個,國外很多人在談正念 (mindfulness),像是很有名的「正念減壓」(MBSR) 課程,很多時候是為了提升工作效率、專注力,有點像是⋯⋯一種大腦的駭客技術。不過呢,這跟我自己從瑜伽和靜心中體會到的,有點點不一樣。它更接近台灣人比較熟悉的,比如聖嚴法師說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那個核心,好像更在於「放下」,而不是「提升」。

不專心,有時候反而是你的超能力

更有趣的是,後來我跟另一半聊到這個,她給了我一個完全沒想過的角度。

她說:「其實,『不聽』有時候是你最強的保護機制耶。我看過有些人想故意激怒你、跟你吵架,但那些話好像都自動從你身上滑過去了,完全傷不到你。」

哇,她說的沒錯。我那個不專心的腦袋,就像一座我為自己蓋的城堡。很多時候,它確實保護了我,讓我不用去理會外面的風風雨雨。

所以問題不在於城堡本身,而在於⋯⋯我忘了蓋一扇可以自由開關的吊橋。當我想傾聽、想跟世界連結的時候,我需要的是把吊橋放下來,而不是把整座城堡給炸了。

我需要學的,不是「如何不分心」,而是「如何輕鬆地忘記」。

愛上「忘記」。

這念頭剛出來的時候,我自己都覺得很扯。我們從小被教育要記住所有事,怎麼會要去「愛上忘記」?尤其是我有家人曾受失智症之苦的陰影,忘記這件事對我來說,一直帶著很深的恐懼。

但當我試著不帶批判地,去咀嚼「愛上忘記」這四個字,它的意思慢慢變了。

它聽起來,越來越像「任何事都有可能」。

我發現,我過去太執著於我「已經擁有」的想法,而忽略了「未來無限」的可能性。當我不再害怕失去腦中的那些想法,願意讓它們隨時流走⋯⋯新的想法,反而像尼加拉瓜大瀑布一樣,源源不絕地湧進來。真的,超誇張。

我的創造力整個爆發了。因為我不怕失去我的點子,所以我終於有空間,可以去聽聽你的故事。

而最棒的是什麼,你知道嗎?

當我真的放下,真的去聽了。

我反而,什麼都記住了。

當我們不再害怕遺忘,思緒反而能像水一樣,自由流動,充滿生機。
當我們不再害怕遺忘,思緒反而能像水一樣,自由流動,充滿生機。

說真的,我自己是覺得,或許「放下」,才是真正「記住」的開始。你在傾聽的時候,也會有腦袋停不下來的困擾嗎?你是怎麼處理的?或是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可以在下面聊聊。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