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與斯多葛調整離婚情緒,實際案例分享家庭衝突緩解法

立刻行動清單 - 用瑜伽與斯多葛哲學,實際化解離婚情緒與家庭衝突的可執行建議

  1. 每天花10分鐘記錄兩種情緒解讀,寫下原始反應及一個中性版本。

    這能幫助你減少受傷感,訓練轉念力,逐步掌控自己的情緒波動。

  2. 每週三次進行30分鐘瑜伽練習,專注於呼吸和身體感受。

    透過規律練習提升自我覺察,有效舒緩壓力、增強穩定感。

  3. 遇到家庭爭執時先倒數五秒再回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控制的語氣和態度上。

    `延遲反應`讓你避免被情緒牽著走,也有助於建立理性溝通氛圍。

  4. *每月至少一次*主動邀請家人參與共同討論分歧焦點,每人發言不超過5分鐘。

    設限時間有助於避免激烈爭辯,使大家都能表達立場並找到調整空間。

探索瑜伽與斯多葛主義:如何在離婚時找到心理力量

嗯,回頭想想,2021年那段瑜伽師資培訓的時光,我好像是有點半夢半醒吧。不過,有件事記得蠻深,就是我去讀了《摩訶婆羅多》還有《薄伽梵歌》。坦白說,Arjuna 的故事真讓我...就心底很震動。這位 Arjuna,其實身手超強,是 Pandava 兄弟的一員,也正要走進 Kurukshetra 戰爭的泥淖。他就是站在戰場上,那一刻突然卡住,好像心裡有條繩子被拉緊——兩邊全是他的親戚朋友還有恩師,彼此陣營對立,每個人都準備上場衝殺,這局面真是膈應人。

看到至親與舊友將陷入血戰,不知怎地,一大堆自責跟無力直接壓下來。我偶爾也會問自己,如果換做我是他呢?經典書裡描述,他和 Krishna(御者嘛,同時也是他的老友)之間展開了一連串長談。其實,他既是一個忠於職守、肩負重責的大武士,但情感上又緊抓著家族親情還有對老師的敬重。在內心交纏許久後,Arjuna 起初甚至拒絕出征。

他吐露了自己的不安給 Krishna聽——到底戰爭憑什麼成為「正義」,然後鮮血與死亡帶來的那些東西…值得嗎?唉,有夠兩難。面臨重大決定時,他反反覆覆猶豫,到最後幾乎癱瘓在戰車前一步沒移;我也覺得,好像人生真的常這樣停滯卡關。他所掙扎的不只是在外表上的戰鬥,更是道德和活著意義的混沌巨浪。奇怪,到底該如何跨過自己的陰影?

了解阿周那的掙扎,獲得人生十字路口抉擇靈感

在這段故事裡,克里希納(Lord Krishna)好像就是那種什麼都參透的人啊,他對著阿周那(Arjuna)講了生命本質、責任(dharma),還有這肉身終究會消逝的事。其實我每次看他談「不要執著於結果」就有點懷疑,是誰能真的做到?克里希納就是硬生生拉出了超然行動的想法,跟你說,就是盡分內事,但不要糾結之後會怎樣。最後,我猜阿周那也是苦思良久,忽然一陣領悟湧現,大概才發現自己原來在這個宇宙秩序中扮演的角色,不只是誰家的武士而已。嗯……他明白,要為了正義與道德出征。認清了自己的任務,他最終沒再猶豫地拿起弓箭,很突然地燃起新的使命感,全心全意投進接下來的戰鬥,好像別無選擇。

## 成為斯多葛者

唔,其實斯多葛學派是從古希臘冒出來的一種哲學,大致是說教你怎麼穩住心情,不管什麼亂七八糟的打擊、悲傷或突如其來的不公,也得用某種堅定、沈靜的方法面對人生。不過,他們最重點在於只去操心那些自己能控制的小東西,外界亂流則要練習放手,讓它隨風吧。有趣的是,他們覺得唯一真正在手掌控的,就是自己的想法跟行動。旁人的評價啦、事情走向甚至運氣,都不是咱們可駕馭之物。所以這些人常會提倡鍛煉智慧、勇氣、公平還有自律等等美德——感覺很難做到,每天都會失誤啊。不過他們信奉:美好的人生追求要繞開財富和成就,扎根於品格和每一次抉擇之間;真正的快樂也只能從內而來,而非風吹即散的外物。整體上嘛,有點偏向要求大家不受大環境影響,一顆心像湖面般平靜,可惜我偶爾還是撐不住,但好像值得努力試試看。

了解阿周那的掙扎,獲得人生十字路口抉擇靈感

吸收克利希納教誨,學會無執著完成內心義務

斯多葛主義常被拿來說服人家,面對那些根本無法選擇的困境時,要嘛你吞下去、要嘛你練韌性。學者們動不動就理性掛帥,一口一個美德當核心,可是有多少人真的能什麼都不怕呢?我曾經糾結在那種像快掉進井裡的低潮裡,其實是因為偶然認真試著用這一套活下來。它很大聲地要你盡責、講自律、想辦法弄出一道堅固防線,就只剩心裡能撐住算贏。十二月,還冷吱吱,婚姻諮商的鐘點到了;那天我抬頭突然發現,我正在學著不要隨便爆走。感覺上一開始碰上不可控事情,比方說水管忽然噴水,你也沒啥餘裕,就是本能先衝過去把總開關扭下。不過萬一檢查半天抓不到哪段鬆了,也許也只能縮回來,乾脆閥門再小開些,等下次更確定有線索才追過去補漏。我當時努力訓練自己,面對自己的脾氣或者反射習慣,很類似這種摸索:每一步都慢慢地嘗試修正。我念了一本《How to be a Stoic》,那幾週大約就是我終於鼓起勇氣跟丈夫明說「我已經沒有愛了」和真正踏入法律程序之間的空窗期。後來,《沉思錄》又被翻出來放在床頭陪著我,有時候看著那些話,是啊,好像全身內外都發條斷掉,只剩緩慢拉回自己的可能性。【注意事項】

認識斯多葛哲學核心,掌握情緒控管關鍵技巧

我是在嘗試學習斯多葛主義以後,才慢慢發覺到每當自己情緒要炸裂時,會刻意像轉緊什麼閥門似的,把那些複雜的感受先關閉。可是有點怪,不知道這種「封鎖」是不是真的對身體沒事。> _那到底是哪一處開始有破口?洩漏出來的東西又可能演變成什麼難收拾的麻煩?是不是還會殃及身邊的人、或者弄壞其他關係?_ 我會走上這條斯多葛的路,一部分原因正好卡在我們夫妻兩人下定決心去做婚姻諮商、自以為可以救一下婚姻,看能不能拉回來那段時間。他——前夫啦,其實直接說那叫「離婚諮商」還比較痛快。我想我真的已經傾盡全力了,把自己的思緒都挖給他看,每次嘗試講清楚我怎麼了、這一路是如何疲倦走到現在,以及此刻內心究竟求什麼,我幾乎每個月都在努力。不過,他始終接收到的是:> 「你根本不算努力」、「你表現得完全冷淡」,甚至還一句:「你外遇了吧。」> —— **心理上的出軌**(an affair "of the mind.")。輪到真正進行婚姻諮詢時,他仍然坐在同一張沙發,那場面裡不斷質疑、加大音量,把責任和氣憤全部倒給我。_他總認定是我沒有好好付出。_ 好累哦。

認識斯多葛哲學核心,掌握情緒控管關鍵技巧

應用自律與冷靜思維度過婚姻危機,避免情緒失控

有時候我真覺得,腦袋裡的念頭跟現實完全分離。我其實,從未認真踏出去過一步。老是在退縮,一碰到困難就走人,不費吹灰之力地擺爛。不斷喃喃:「我會把孩子毀掉,把他毀了,把自己也搭進去。」嗯,是不是有點誇張?但情緒來了就是控制不了啊。

她說我加入什麼教派,還蠻帶著嘲諷味道的。講得好像是「瑜伽那套」掌控我似的。有時分不清楚,到底是她太敏感、還是這段關係早已被內在的東西卡住。在靈性覺醒後,我跟他那些健康、堅定的人生觀,好像只剩下更遠。真的,只會漸行漸遠,不知誰才該自責。

前陣子,在我們那個紫髮治療師面前,她劈頭指控,一連串聲音震耳欲聾。但就在現場所有情緒轟炸當下,我腦子裡其實一直默唸愛比克泰德斯說的那句——「我早就在練這套,也許一直以來都在為今天預備。」奇怪的是,每次危機爆發時反而比較冷靜,就是不自覺地依賴這句話,才能撐過瘋狂瞬間。至於下一步要往哪走?坦白講,我不知道啊,有點累,但心裡又總放不下。

運用日常覺察法追蹤情緒漏水點,有效解決衝突根源

一直以來,我在斯多葛主義的練習過程裡,學著把那道心門整個關上。感覺自己像是在逐步將情緒這東西調成最低,好像是慢慢壓抑一場雨,不讓它突然傾盆下來。不敢馬上做出回應,而是先靜靜聆聽、去梳理那些一閃而過的反射念頭。有些潛藏在心底的出口,其實沒查清楚時我就只是卡著,怕漏了什麼。唔。
當我比較確定——雖然不可能完全百分百啦——這些情緒大致可以循著還算“合理”的路徑被引導出去,不會傷到人也不會反咬自己時,我才放任某些很輕微的情感,偷偷冒頭。不疾不徐,但也很難說是不沾水火。我知道,有時候,看起來冷冷淡淡,好似根本無所謂似的,那也不是騙人的……只是我真的有努力克制,就像自動調低音量那樣罷了。

> **要養成自我照顧與管理,大概只好像嬰兒學走路,每一步都超小超慢,而且無比焦躁[1]。**

坦白講嘛,我手上的工具箱根本就稱不上齊全;你叫我從一個靠直覺、憑習慣爆衝的人,一下子變成擅長分析和選擇“理智行為”的新手?大概……還太強人所難。但,嗯……_**其實真的就是硬著頭皮去試看看**_。

運用日常覺察法追蹤情緒漏水點,有效解決衝突根源

從婚姻諮商經驗反思被貼標籤成“瑜伽邪教”後的內在轉化

我記得那時候,我處理情緒的方式變得有點拖拖拉拉,明明有壓力卻不馬上說破,這種「慢慢洩漏」的路線嘛。偶爾會故意停一下,不讓對方看見我的第一個反應——就像是被頂撞後一陣靜默,也不去抗議,只安靜地待著。嗯,有點奇怪,但我就是開始認真自問:這些情緒到底要怎麼辦?腦袋裡浮現出好多聲音,卻忍住沒有表現出來,好像得先把那些亂糟糟的思緒消化完再說。其實老早覺察到自己是壓抑型的,一直讓情感偷偷溢出來,可明面上沒什麼動靜。

至於「我想離婚」這件事吧,其實已經好幾次閃過腦海。我倒是異常平靜,突然覺得很自然,就只是某種必經階段:「反正時間遲早而已,你可以現在離開;假如不是此刻,也可能幾個月以後、甚至隔了一年、兩年、或還要更久,你終究還是會走人。」好啦,到頭來發現也無法阻擋什麼,那真的無關緊要。更詭異的是,在反覆念叨那句話時,我愈發確信了:「本來不屬於你的東西,就算緊握著也終究回不到你身邊。」

打造慢洩法則,實戰掌控離婚過程裡的自我修養術

在某種時候,人往往會發現,該怎麼面對那些已經不是屬於自己的東西、那到底要消耗多少時間,全是自己在心裡掂量——這真的怪妙的。好像,有點難解釋啦。

上次瑜伽結束回到家,我人還滿狼狽,他又窩在沙發,一杯紅酒轉著,淡淡的光打在他唇邊留下了很深的酒痕,牙齒也染成某種說不出的紫色,那些殘渣讓我突然覺得,欸,以前喝過多少次這樣的酒,都不曉得究竟何時開始膩煩這場景。那天照治療師建議,我開口和他談——說實話,本來只想和平收場。他一句「不想聊如果分開以後會怎麼辦」打斷我思路,眼神飄一下,好像只是怕麻煩。我忍不住提醒,他最好仔細想一想吧!這狀況八九不離十,大概本來就注定早晚要面對,如果現在能把話講清楚,也許以後會少一點無謂糾結。

說到監護權安排,討論怎麼共享小孩之後的生活,也順便提到女兒們照原訂計畫留在家自學。不過沒多久,他忽然扯出個意味深長笑容把我的句子切斷,那感覺有點讓人氣餒。他講話慢慢地,居然說什麼:「如果我們壓根沒結婚,我根本不能同意妳繼續自學。」奇怪耶。據他意思,其實公立學校跟居家教育並無本質高低,但若婚姻不存在了,他等於失去批准權。聽起來挺像卸責,他其實早已把居家教育設定成「我們條件下才勉強做的小小讓步」。倘若我最後選擇離開,不再保有夫妻關係,那孩子必須進公立學校,因為那變成所謂「我的選擇帶來的結果」。

我自己是不太懂,「我的選擇帶來的結果」這話,不知從哪兒捏造出來,又或者只是近期他特別愛用的新招牌詞。有時嘴快忍不住吐槽:你明明就認為兩者沒有明顯差距,幹嘛非要分開才轉頭站去公立學校那邊?可他仍很正經地堅稱,其實一直都比較傾向送她們讀體制內,只是原先全力贊同居家教育純粹配合我罷了。假如連最初盟約都瓦解掉,那以前那些妥協,全都立刻作廢,再多商量也是白搭,他也懶得插手管未來女兒們是不是還能待家裡自修。

打造慢洩法則,實戰掌控離婚過程裡的自我修養術

面對親子教育權衝突,以理性協議取代報復傷害孩子未來

整個過程裡,他就像下定了決心一樣,不斷強調著「後果」兩字,那句話聽得我有點僵住。坦白說,這種互動方式很不舒服,好像有人冷冷拋下一記最後警告。有那麼一刻,我覺得對方正在有意拿懲罰做武器。他的攻擊已經落在我們小孩身上了,有點無法相信,他還絲毫沒有猶豫地反擊我——全都是因為我令他感受到傷害。嗯,我直接告訴他,你為了滿足報復之心,寧可犧牲孩子真正的需求,把自尊看得比孩子重要,這真的讓人心寒啊。他卻嘴硬死撐:才不是什麼報復,而是在離婚談判裡再也不用和我讓步。不知道該怎麼講,有種頓悟卡住在喉嚨,就是……孩子明明才是關鍵,但他的答案卻只有:「婚姻本身比較重要。」當下我有點呆滯、呼吸莫名緊繃。其實,很清楚自己突然被觸到某個敏感開關。「你要承受你選擇的後果。」內心升起說不上從哪冒出來的火焰,那片刻仿佛化作阿周那,一股熱潮充滿胸臆。好吧。

最終勇敢提分手:活出屬於你的人生並重新定義家庭價值

我就這樣,始終在邊界上來回遊移。真詭異,我彷彿繞著個莫名的中心徒勞轉圈,但又提不起力去跨出什麼決然的步伐。有時整天坐著,也不是在做什麼,就是讓腦子不斷打結、徘徊於千頭萬緒,偶爾和人低聲討論,結果卻原地踏步——沒半點進展,幾乎有種自嘲的味道。

然後啊,我特別害怕如果真讓孩子們離開,他們很可能會淪陷進那個我打從心底抗拒的公立學校環境。這種恐懼伴隨一種連續劇式想像:萬一他(指對方啦)故技重施,把我逼得更加窒息——後果是什麼?其實心裡面一直裝著,不只是不甘,還混了焦躁跟絕望,而且,那些潛在的傷疤,很可能此刻就是為未來種下。唉,有沒有必要講到這麼遠?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最後反而留下……更怕的是他們慢慢被這整個氣氛吞噬、長成只會掩藏情感、把勉強當愛接受的人。我腦中老覺得某些心理研究或家庭動力理論會怎麼解讀?嗚……不管那些專家套語,其實每個深夜看著熟睡的小孩,都還是自己問自己,要怎樣才算保護他們。

時間緩緩推移。一開始還以為只是猶豫拖延,可莫名其妙,我發現越來越討厭身旁那男人,甚至不能稱之為單純的不滿——簡直每見一次都彷彿體內反射般冒起厭惡,有一股想遠遠避開的慾望湧上來。

途中我想到另一個畫面──好吧,很難集中但奇怪地浮現:一個人在戰場中央站死不動。突然,一念間,好像清楚知道答案了。我抽出早就備妥的弓箭(哈,比喻一下),乾脆俐落地跳下戰車:「我要離婚。」話說完,不知怎的,只覺疲倦透頂……掉頭便去躺床上,大概再想下去也沒必要。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