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tanga 瑜伽練習者的反思:從高強度體式中走出來的心路歷程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今天要來聊聊 Ashtanga Yoga,阿斯坦加瑜珈。老實說,我跟它的關係…嗯,很複雜。一開始我根本是討厭它的。

真的不騙你。我以前在家自己練瑜珈練了好幾年,但光是想到要去挑戰 Ashtanga 那個固定的序列,我就怕得要死。你知道嗎,Ashtanga Vinyasa 是一種流動、動態而且對體能要求很高的瑜珈風格,它有一套固定的體位法(asana)順序,每個動作都要搭配規定的呼吸模式(ujjayi breathing)和凝視點(drishti)。聽起來就很硬核,對吧?

但 Ashtanga 遠不只是一連串的動作。它其實是一種生活哲學。這個詞最早是從古老的《瑜珈經》(Yoga Sutras of Patanjali)來的,帕坦伽利(Patanjali)在裡面提到了所謂的「八肢瑜珈」(Eight-Limbed Path),Ashtanga 這個字,Asta 就是八,anga 就是肢體。這些「肢體」遠遠超出了瑜珈墊的範圍,它指導我們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與自己相處。說到底,它是一個帶你走向內在覺醒的完整系統。

所以,清晨五點把自己折成麻花捲是什麼感覺?

雖然我試著在墊子外遵循那些哲學,但我還是一直逃避練習本身。我很愛看別人行雲流水地完成整套序列——那種無視地心引力、毫不費力的感覺——但我從來不覺得自己辦得到。直到後來,我腦子一熱,報名了印度的瑜珈師資培訓,而 Ashtanga…沒錯,就是我們課表的一部分。

在印度的瑜珈學院(shala),我們的一天從清晨五點準時開始。第一堂課?當然是 Ashtanga。

我還記得第一天半夢半醒、搞不清楚狀況,滿心恐懼地站上瑜珈墊的樣子。頭幾個早晨根本像在受罰。儘管我之前幾乎每天都練瑜珈,但我的力量——或是說柔軟度——完全不夠應付 Ashtanga。它比我想像的還要…嗯,還要折磨人。

練習從唱誦(chanting)開始,那時候我覺得有夠煩。更有趣的是,我們的老師自己其實也不太喜歡教 Ashtanga。他說,這東西很難做,但更難教。

不過呢,錢都付了,我還是每天早上乖乖出現。後來同學們開始集體抱怨,課表就改了。早上的時段換成了哈達瑜珈(Hatha Yoga),Ashtanga 被移到下午。

就是這個改變,讓我的人生…或者說,我的練習,整個不一樣了。

清晨瑜珈練習的紀律與專注
清晨瑜珈練習的紀律與專注

當練習開始「呼吸」你,而不是你「做」練習

有一天下午,某個東西「喀」一聲就對了。可能是午餐後的血糖飆升,也可能只是日復一日的重複終於滲透到身體裡——但總之,我突然不抵抗了。

我完全臣服於那個練習,把我對序列的所有好惡都拋到一邊,只是專注地讓呼吸去匹配動作。然後我就…流動了起來。我順暢地做完了整個初級序列(Primary Series),感覺好像是別人在移動我的身體。那種感覺…哇,就像整個宇宙的能量在我的血管裡嗡嗡作響。

這時候我才終於明白老師說的「與你的練習合一」是什麼意思。那不是「我」在做瑜珈,而是瑜珈透過「我」在發生。

從那天起,我徹底上癮了。

Ashtanga 如何「拆解」我的人生

很多人說,Ashtanga 會把你生命中那些早就該被拆掉的東西,一件一件地拆解開來。我的經驗是,這句話一點都沒錯。

回到台灣後,我變成了一個清晨五點起床的人,整個生活都圍繞著我的練習打轉。一個半小時的 Ashtanga、半小時的呼吸練習(pranayama)、再半小時的冥想。做完這些,我的一天才算真正開始。

但 Ashtanga 不只拆解了我原本的生活模式,它也拆解了「我」——還有我的自尊心(ego)。

有些日子,練習起來順暢無比,讓我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但其他日子,我可能連個簡單的平衡都做不到,甚至彎腰都摸不到腳趾,那種挫敗感真的會把你擊垮。

不過對我那個過動、有點 ADHD 的大腦來說,它的幫助最大。固定的凝視點、規律的呼吸、不斷重複的序列——這些對穩定心神有著非常強大的力量。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對 Ashtanga 還是有點模糊,它跟我們常聽到的哈達或流瑜珈到底差在哪?我用一個比較白話的方式整理一下。

Ashtanga、Hatha、Vinyasa 到底差在哪?(個人體感版)
比較項目 Ashtanga Yoga (阿斯坦加) Hatha Yoga (哈達) Vinyasa Flow (流瑜珈)
練習節奏 很快,像在跑課表。動作串連幾乎不休息,從頭到尾都在動。 慢~很多。一個動作會停留比較久,讓你好好感受身體。 速度不一定,看老師風格。可以是快的,也可以是慢的,但重點是動作跟呼吸的流暢串連。
固定性 超級固定!全世界的 Ashtanga 初級序列都長一樣,順序不能改。 完全不固定。老師有很大的自由度去安排課程內容。 半固定吧。有串連的模式(vinyasa),但老師會自己編排序列,每次上課可能都不同。
個人感受 像修行,很有紀律感。但也容易有「交功課」的壓力,很容易跟自己比較。 像身體的深度對話,很適合初學者或想放鬆的人。 像跳舞,很有創造力跟趣味性。但遇到不喜歡的序列或老師,體驗會差很多。
適合誰 喜歡挑戰、有規律、想深度探索瑜珈哲學,而且不怕流汗的人。 幾乎所有人!特別是想打好基礎、認識自己身體的初學者。 喜歡變化、不愛一成不變、享受音樂和流動感的人。

當生活殺進來,練習又算什麼?

人生總是有意外。一份工時超長、壓力爆表的工作讓我筋疲力盡。每天早上的晨練,突然變成一種奢侈。

我還是有練習,但跟以前完全不同了。我會在墊子上隨便做幾個動作,心不在焉。身體在墊子上,但心跟腦袋早就飄走了。

更糟的是,我的人生也開始崩壞。我陷入了一段很不健康的關係裡,完全失去了自己。當你找不到自己的時候,你也不可能找到你的練習。

內在世界的重整與療癒
內在世界的重整與療癒

繞了一大圈,終於回家

接下來的好幾年,我試了心理治療、陰影工作(shadow work),還有各種你能想到的身心靈方法。有些幫助很大,有些…就還好。

然後,大概一年前,事情又變了。我男友邀請我搬去跟他住,離開了那個對我來說充滿毒性的環境。我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呼吸的空間。

我重新開始冥想——主要是跟著 Joe Dispenza 博士的引導——然後有一天,我鋪開瑜珈墊,突然有股衝動想做 Ashtanga。

我就做了。那是好幾年來,我第一次真正「享受」它。我把所有期待都丟在墊子外,決定就只是順其自然地練習。感覺…超棒的!

這是我多年來第一次,是出於喜悅而不是義務去練習。那些年的療癒,好像真的重新設定了我腦袋裡的線路——而那裡,才是真正瑜珈發生的地方。我越練習,就越能在墊子上和墊子下,都與自己重新連結。

Ashtanga 成了我走出那個黑暗角落的最後一步。在那個充滿挑戰性的練習中,我好像真的在重塑我的大腦和整個神經系統。說到這個,Pattabhi Jois,也就是把 Ashtanga 推向現代世界的大師,他的教學其實在印度本地和傳到西方後,詮釋上有些微差異。在印度 Mysore 本部,那種紀律和傳承感更重;但在西方或像台灣,我們接觸到的版本可能更強調體位法的健身效果,哲學層面的探討有時會被簡化。這沒有好壞,只是提醒我們,我們接觸到的都可能只是其中一個面向。

源自內在喜悅的練習,而非外在的義務
源自內在喜悅的練習,而非外在的義務

雖然我現在的練習模式跟以前很不一樣了——它更多是從內在發動,而不是被外在的規則推著走——但正是這種轉變,讓我能更深刻地連結我的練習,也連結我自己。

它不再是每天必須完成的待辦事項,而是一個回家的路徑。有時候可能只做拜日式,有時候可能練完整個序列,但重點是,我是帶著覺知和喜悅去做的。我想,這才是 Ashtanga 真正想教會我的事吧。


聊了這麼多,換你說說了:你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嗎?是哪種運動或練習讓你又愛又恨,最後卻從中找到不一樣的自己?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故事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11-19 Reply
    一開始就只是單純想讓自己身體強壯點,Ashtanga 瑜伽嘛,看到 IG 上那些人一直做什麼飛鴿、倒立的,看起來很帥啊,就有那種「我也要」的衝動。然後說真的,剛入門根本是被擊潰型,很卡、會怕,一直懷疑自己的身體怎麼這麼僵,到底會不會練到?課前還會焦慮,有時甚至腦補老師等下又提醒我哪邊沒做好或者乾脆跌個四腳朝天,尷尬到爆。 後來才慢慢發現 - 其實進步沒有捷徑,每次硬比自己跟其他同學誰比較厲害就是折磨自己。回頭專心呼吸,慢慢做才舒服。反而班上大家都很互相鼓勵,下課有人問「欸你今天拉哪裡比較有感?」這時候氣氛就一下子放鬆很多,那種小小分享覺得特別溫暖。 現在還是蠻常玩高難度的招式,但已經不太強求了。累就緩一下,不然真的容易 burn out。有時想到人生好像也是吧,不可能每一步都超順,每堂課都滿分,所以偶爾停下來也不是什麼大事。結果意外心情真的平穩很多,比較少糾結在輸贏或進度這種東西上面,好像反而比較能享受瑜伽跟自己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