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行啦,我筋很硬」這句話是不是你?
老實說,這句話我大概聽了快一萬遍了。每次只要有人知道我沒事會練練瑜珈,十個有八個都會用這句話當開場白,然後帶著一種羨慕又有點自我放棄的表情說:「真希望我也可以碰到自己的腳趾頭,但我天生就不是軟骨頭啊。」
通常這時候,我都會笑著問他:「那你上次好好伸展是什麼時候?」
得到的答案,你猜到了嗎?「喔...我從來不伸展的。」
Bingo!這就是問題的癥結點了。你不是因為筋很硬所以不能伸展;你是因為從來不伸展,所以筋才這麼硬。這個邏輯順序,真的,千萬不要搞混了。
說真的,我自己是覺得,這很多時候根本就是個藉口。滑開 IG 或 YouTube,看到那些瑜珈大師、網紅,把自己凹成一個...呃,根本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形狀,然後就嚇到了。心裡馬上冒出一個聲音:「天啊,這太扯了,我這輩子都不可能。」然後,你就心安理得地關掉 app,繼續癱在沙發上。對,因為「我不夠軟」,所以這一切都跟我無關。你看,多完美的藉口。
所以,瑜珈到底是在幹嘛?只是把自己凹來凹去?
我們先把那些高難度的、看起來像特技表演的動作放一邊。那些是結果,不是起點。
你知道嗎,瑜珈(Yoga)這個詞,從古老的梵文來的,它最原始的意思其實是「連結」或「合一」。根本不是「柔軟度挑戰賽」。
我記得小時候一個朋友的媽媽,她就說過一句超經典的話。她說瑜珈就是「伸展、呼吸、伸展、呼吸」。哇,現在回想起來,這簡直是把精髓都說出來了。
簡單講,瑜珈的練習,就是試著讓你的呼吸跟你的身體動作,變成好朋友,讓它們同步。吸氣的時候,你感覺身體某個部分正在擴張;吐氣的時候,你感覺它正在放鬆。就這樣。從這個角度來看,有誰學不會「一邊伸展一邊呼吸」嗎?應該沒有吧?
你口中的「我不夠軟」,其實是在說什麼?
所以啊,當我們說出「我不夠軟,沒辦法練瑜珈」的時候,這句話背後其實藏了很多潛台詞。它翻譯過來,真正的意思可能是下面這些:
| 你以為你在說... (藉口心態) | 你真正在說的是... (成長心態的對照) |
|---|---|
| 「我怕看起來很笨拙、很可笑。」 | 承認「我是新手,我願意從頭學起。」是很勇敢的事。 |
| 「我不想在別人面前顯得很弱。」 | 展現脆弱、承認自己做不到,其實是強大的開始。 |
| 「跟那些高手比,我根本是個笑話。」 | 我只需要跟昨天的自己比,別人進度多少干我屁事? |
| 「要投入時間跟力氣,感覺好麻煩。」 | 我知道這需要努力,但我願意為了更好的自己付出。 |
| 「萬一我試了還是失敗怎麼辦?」 | 失敗就失敗啊,至少我知道此路不通,這也是一種收穫。 |
有沒有發現?這些所謂的「不夠軟」,追根究柢,都跟身體沒太大關係,全是心裡的小劇場。這種心態上的「僵硬」,往往比身體的僵硬更難搞定。它會讓你對任何需要「改變」的事情都產生抗拒,不只是瑜珈而已。
從古老智慧到現代科學,他們怎麼看「柔軟度」?
說到這個心態問題,就很有趣了。有一本很古老的書,叫做《瑜珈經》,是瑜珈界的超級經典。它的作者帕坦伽利(Patanjali)在開頭就直接定義了什麼是瑜珈:「Yoga is the restraint of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mind-stuff.」
這個 "mind-stuff" 翻成白話,我自己是覺得,就是我們腦袋裡那些喋喋不休的小劇場、那些自我懷疑的OS、那些讓你不斷重複壞習慣的內心雜音。瑜珈的練習,就是要讓這些雜音安靜下來。
腦中的雜念,常常是阻礙前進的最大敵人。" width="800" height="480" loading="lazy" decoding="async" style="max-width:95%;height:auto;cursor:pointer" class="no_autoresize">
不過呢,從比較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他們就不會講得這麼玄了。這點跟我們在台灣普遍接觸到的瑜珈哲學很不一樣。例如,如果你去看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的官方指引,他們才不管你什麼心靈層面的東西。
他們就很直接地告訴你數據: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建議一週至少進行 2-3 天的伸展運動。每個主要的肌群都應該伸展到。拉到感覺「有點緊繃但不會痛」的程度,然後靜態地維持個 10 到 30 秒。就這樣,沒了。超像一份操作手冊,對吧?
你看,一個是講「修心」,一個是講「操作手冊」,但他們的結論是不是都指向同一件事?就是「你得真的去做啊」!不管是為了心靈平靜還是為了身體健康,你都得離開沙發,開始動一動。
好啦,道理我都懂,但到底要怎麼開始?
我知道,聽完一堆大道理,你可能還是會覺得... 所以勒?我還是不知道第一步要幹嘛啊!別急,真的沒那麼難。
你甚至不需要瑜珈墊。
第一步:找一張穩固的椅子。對,就是你家那張不會滑動的餐椅。
第二步:坐下來。雙腳好好地踩在地上,背稍微挺直但不要僵硬。
第三步:深呼吸。閉上眼睛,慢慢地吸一口氣,感覺你的胸腔和肚子鼓起來。然後,再慢慢地把氣全部吐光。光是這樣重複個五次,你就在練習「連結」了。
第四步:試著往前彎。坐在椅子上,慢慢地、吐著氣,讓你的上半身往前趴。手可以自然垂下,或輕輕放在小腿上。停在你覺得「嗯,有拉到的感覺」的地方。千萬記得,你根本不需要碰到腳趾!目標是感受背部和大腿後側的伸展,不是完成一個打勾的任務。
就這樣。這就是你的第一次「瑜珈練習」。有很難嗎?有需要天生軟骨功嗎?完全沒有。
重點一句話
身體的僵硬,很多時候只是心裡「害怕改變」的實體化而已。從你願意坐下來、深呼吸、試著往前彎的那一刻起,老實說,你就已經開始變柔軟了。
欸,說真的,換你說說看。當你聽到「瑜珈」或「伸展」時,你腦中第一個跳出來的念頭或藉口是什麼?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我超好奇的!搞不好你的心聲,也是大家的心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