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始靈性生活?理解靈性實踐的核心概念與日常應用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最近...一直在想「靈性」這件事。

好像很多人聽到這兩個字,腦中就浮現一些畫面... 譬如說,瑜珈、冥想、或是在山上靜坐。但這些都只是...嗯,方法。不是核心。

現代生活很快,資訊很多。我們都在追求外在的東西...錢、成就、有趣的體驗。這沒什麼不對。但有時候會覺得...心裡有個地方空空的。好像跟自己斷了線。

我自己是覺得,所謂的靈性生活,不是要你拋下一切去信什麼。它更像是一種「向內看」的練習。開始整理那些被忽略很久的內在傷口、負面習慣。重新把自己跟自己...對齊。

重點一句話

靈性生活,不是追求神秘體驗,而是開始誠實地面對自己、清理內在,找回跟自己內心和平共處的感覺。

為什麼我們需要談這個?關於那些內在的傷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不想碰觸的角落。心理學上可能會叫它「創傷」,比較靈性的說法會稱之為「業力包袱」或「陰影」。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個「感覺」。

你知道嗎,就是那種...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會突然冒出來的莫名焦慮、憤怒、或是悲傷。我們通常會把它壓下去,假裝沒事。因為面對它太難了。這就是所謂的「陰影工作」[shadow work] 最困難的地方——它逼你去看自己最黑暗、最不願承認的那一面。

但靈魂跟身體一樣,需要照顧。我們花很多時間健身、保養,讓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這很好。但如果內在的傷口一直在流血,外在的完美也撐不了多久。身、心、靈需要對齊,能量才能真的流動起來。

這不是叫你去研究什麼宗教經典。老實說,很多時候,智慧是直接來自於你跟自己的連結。當你開始靜下來,宇宙...或者說,你內在的聲音,才會給你答案。

將思緒中的雜訊視覺化為需要整理的物件
將思緒中的雜訊視覺化為需要整理的物件

步驟與要點:所以,到底怎麼開始?

說了這麼多,具體能做什麼?其實不用搞得很複雜。就是從一些小地方開始,把覺察帶回生活裡。它不是一個待辦清單,更像是一個...方向。

1. 清理與淨化...不只是你的房間

斷捨離,大家都會想到丟東西。但更重要的是清理你的「能量場」。聽起來很玄,但簡單講,就是那些讓你感覺很耗電的人、事、物。

有些人,你每次跟他聊完天,都覺得心好累。有些關係,明明知道有毒,卻一直藕斷絲連。這些就是能量吸血鬼。開始練習為自己設立界線。可以減少接觸,或是直接說不。這很難,但非常必要。

原文有提到,跟負能量的人接觸後,回家可以燒鼠尾草或用鹽泡澡。我自己是覺得,儀式感有它的作用,它像是一個心理暗示,告訴自己「我要把不屬於我的能量洗掉」。但更根本的,還是從源頭建立界線。

2. 照顧自己,由內而外

自我照顧 [Self-care] 不只是敷面膜或按摩。那比較像是...身體層面的。真正的自我照顧,是同時關照到內在的自己。

你今天感覺如何?是累了,還是充滿活力?是焦慮,還是平靜?練習問自己這些問題。然後,根據答案去行動。累了,就允許自己休息,而不是硬撐。焦慮了,就做幾個深呼吸,而不是立刻滑手機分散注意力。

靜心、冥想,就是一種很核心的自我照顧。它不是要你腦袋一片空白,說真的,那幾乎不可能。而是練習成為一個觀察者,看著腦中的念頭來來去去,但不被它們帶走。光是這樣,就能創造出一個寶貴的內在空間。

3. 有意識的飲食

你吃的東西,會直接影響你的身心狀態。這不是什麼能量振動頻率的玄學...雖然原文是這樣說。但從很科學的角度來看,就是這樣。

你吃下一堆垃圾食物,身體就會感覺沉重、昏沉。你吃新鮮、天然的食物,身體就會感覺輕盈、有活力。就這麼簡單。這不代表你要變成嚴格的素食者或奉行什麼飲食教條。而是開始「有意識地選擇」。在吃東西前,想一下:「我現在把什麼放進我的身體裡?它會讓我感覺更好,還是更糟?」

4. 認識你的內在系統:脈輪 [Chakra] 冥想

如果前面的你都覺得OK,想再深入一點,可以試試脈輪冥想。你可以把它想像成身體裡的七個主要能量中心,從脊椎底部到頭頂。每個脈輪對應到不同的心理和情感主題。

例如,心輪(在胸口)跟愛、連結、寬恕有關。如果這裡卡住了,你可能會覺得很難去愛人或接受愛。喉輪跟表達有關,卡住了可能就不敢說出真心話。

做脈輪冥想,就是透過觀想和呼吸,把注意力帶到這些部位,幫助疏通堵塞的能量。網路上有很多引導音檔可以跟著做。把它當成一種...更精細的內在校準工具吧。但它也只是工具之一,不是非做不可。

一個真實、不完美的靜心角落
一個真實、不完美的靜心角落

常見的誤區:別讓靈性成為新的逃避

這條路上,有一些坑...很多人都會掉進去。我自己也掙扎過。先知道了,也許可以少走點冤枉路。這部分是我覺得比「怎麼做」更重要的。

做法 看似靈性的「表面功夫」 比較有幫助的「內在探索」
靜心冥想 追求「無念」的境界,結果越想越焦慮。或是把冥想當成功課,做完打卡,好像在交作業。 只是坐著,觀察自己的念頭。就算腦袋裡在開股東會也沒關係...溫柔地看著它,然後輕輕把注意力拉回呼吸。重點是「共處」,不是「消除」。
斷捨離 買一堆水晶、鼠尾草、塔羅牌,把家裡弄得像魔法商店。很重視儀式,但從不處理真正的人際關係問題。 誠實地問自己:「為什麼我會離不開這個消耗我的人?」從根源去思考,然後勇敢地設立健康的界線。物品只是其次,關係才是核心。
談論能量 把所有問題都歸咎於「能量不好」、「水逆」。今天不順?啊,一定是昨天遇到的人能量太差。用這個當藉口,不去面對自己該負的責任。這就是所謂的「靈性逃避」[Spiritual Bypassing]。 承認自己的情緒。喔,我現在很生氣、很沮喪。然後去探索:這個情緒是從哪來的?它想告訴我什麼?能量是個指標,不是藉口。
飲食覺察 把「健康飲食」變成一種新的、僵化的教條。吃了「不純淨」的東西就充滿罪惡感。對別人吃什麼也很有意見。 有意識地感受食物和身體的關係。今天身體想吃點暖的,就去吃。偶爾想放縱一下也沒關係。重點是「覺察」和「平衡」,不是「戒律」。

當靈性探索觸及心理健康界線

這點非常、非常重要。在向內探索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碰到很深層的創傷或情緒。有時候,這些東西的強度,會超過一個人能處理的範圍。

在西方的脈絡下,很多靈性練習,像是正念,已經被整合到心理治療中。最有名的就是「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課程,它用很科學、非宗教的方式,教你如何透過靜觀來處理壓力、焦慮和疼痛。

但反過來說,如果你的焦慮、憂鬱情緒已經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這就不是單純「清理能量」或「冥想」可以解決的。這時候,它就是一個明確的健康議題。在台灣,我們可以尋求專業協助,像是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網站上就有很多資源,或是直接找心理師諮商。

靈性探索和心理健康,不是二選一。它們可以,也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知道自己的極限,並在需要時求助,這本身就是一種最高級的自我關懷。

陰影與自我,兩者的整合與對話
陰影與自我,兩者的整合與對話

說到底,這是一趟很個人的旅程。沒有標準地圖。別人分享的,都只是參考。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的感受。

不用急,也不用跟誰比較。只要今天比昨天,更願意跟自己待在一起,哪怕只有一分鐘,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對了,如果讓你開始,你覺得最先想處理的是什麼?是亂糟糟的環境,還是亂糟糟的心?可以在下面留言分享看看。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