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種類有哪些?認識個人化練習系統,從需求調查到漸進式目標設定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馬上用這 4 招,讓你練瑜珈也能更輕鬆、更容易堅持!

  1. 先花 3 分鐘填問卷,記下自己目前最多 2 個困擾或期望—比方說腰痠或想睡更好。

    這樣能快速聚焦個人需求,不會跟著大流亂選練法。(1 週後回頭看需求還一樣嗎?)

  2. 一週裡面抽出 2 天,各 20 分鐘,嘗試不同瑜珈類型,像是陰瑜珈和流動瑜珈換著玩。

    這方法能幫你 7 天內找到最順手的風格,減少卡關。(2 週後看自己會主動排哪種課)

  3. 設定 3 個月內要完課 8 成,沒達到就縮短每次練習到 10 分鐘,別硬撐長時間。

    階段目標 + 彈性時長,讓進度不拖延,持續率明顯上升。(每月紀錄完課率,有無連 2 週沒中斷)

  4. 第一次跟新老師上課,10 分鐘內要主動說出 1 個身體感受或疑問,不藏著。

    這樣能 2 堂內篩出適合的老師,減少踩雷—比死撐標準動作有用。(第 3 堂自己還想約的老師名單有沒有變短)

發現學員真實需求:問卷調查如何改變教學方向

你有發現嗎?八成左右的瑜珈學員其實都為了「做不到標準動作」感到很挫折,有些甚至還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然後更妙的是,大家以為教練都在推更高難度,但其實針對不同程度學員的深入訪談發現,差不多四分之三的人上課,最在意的根本不是那些超難體位,而是下課之後那種身心突然放鬆下來的舒服感。這兩個方向差超多的。

認識個人化瑜珈:從傳統標準到身心平衡

王老師,她住台中,瑜珈界算蠻有名的,教齡已經十五年,真的是資深到不行。她一直很堅持傳統哈達瑜珈那一套,非常嚴格,每個動作、呼吸都要標準,這種「做到最好才算數」的想法根本已經刻進骨子裡。

可是,這種標準答案式教學,好像也不是每個人都適用。每一堂課她總是盯著細節,不容許大家有半點馬虎。動作不到位會被糾正很多次,有的人其實心裡壓力超大。王老師很希望學生們能真的身心平衡,可是現實其實滿現實 - 最近學員一直在流失。有不少人跟不上、壓力又大,就慢慢都不來了。她前陣子也只能安慰自己說,「留下的都是適合我的學生吧」,還有點自我催眠那種感覺。

直到2023年底,那天發生了一件事。一個跟著她三年、很認真的學員,在勉強挑戰高難度後彎之後受傷了。這件事打擊王老師很深。晚上睡不著,一直滑手機,在網路上亂逛,無意中看到我們官網發過的一篇「個人化瑜珈練習系統設計原則」文章,她瞬間覺得內容好像寫給自己看的。

文章講到「需求調查」還有「漸進式目標設定」,她看到就馬上覺得很有感。然後她主動來找我們聊她遇到的瓶頸:到底怎麼在堅持傳統精神下,又顧得到每位學生程度?這種拉鋸問題,其實遠比她以前想像的要更複雜一大截。

認識個人化瑜珈:從傳統標準到身心平衡

設定練習目標:三個月內提升完課率的方法

真的有點累,唉,心很亂。這種焦慮感一直揮之不去,大概已經卡了幾個月吧,現在才終於受不了想講出來。

台中教瑜珈的日子過了十五年,一直守著哈達瑜珈那一套傳統模式,很講究動作要到位,一直都是這樣。我自己也還蠻堅持這種信念的。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開始有點動搖。

學生一直變少。課程完成率只有45%,看到那個數字真的睡不好。有時候夜裡會醒來一直想。有件事最讓我走不出來 - 去年年底,一個跟我很久的學生,她因為勉強做了個後彎結果拉傷,那次我整個人都呆掉,嚇到發抖。

後來給自己訂個目標:2024年第一季要把完成率衝上75%,傷害降到零。唉,現在回頭想想,好像有點太理想了吧?

我覺得自己真的卡住了。十五年的教法要變動根本很難。我習慣高標準、動作細到不行,如果放低要求,不知道學生會不會開始覺得我不專業?然後,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在不違背瑜珈精神下去調整。

這些問題一直在腦子裡打圈圈,我明明知道得做點什麼,可是下一步到底該從哪邊開始?好像沒方向。有沒有人能給我一點建議?

建立漸進系統:五步驟打造安全瑜珈練習

我們那時候第一次遇到王老師,場面真的有點慘烈。她的瑜珈教室,那陣子新學員有六成都退課,然後三個人受了小拉傷。最奇葩的是,她還一直很堅持要大家都做到那種很高難度、很標準的動作。

說真的,她那種想追求完美體位法的執著,真的是打擊大家自信心耶。有時候看到學員練得快哭出來,我自己都覺得不太對勁。

我們後來花了很多時間跟王老師聊,也慢慢把她卡住的地方找出來。她終於理解一件事,其實最需要改變的是教學方式 - 搞一套「個人化、循序漸進」的練習流程,把注意力放在呼吸還有身體感受。這才是真的解決方案啦,因為評斷是不是做得好,就不是只看外型,而是看內心的感覺。

不過,要她放下追求極致動作的習慣,其實滿痛苦的。她必須選擇,不再為了表面厲害去逼每一個人拚高難度,而是調整腳步去理解每位學員現在能做到哪裡。

我們跟她一起把新方法整理成五個超明確的步驟:

— 先教學員正確呼吸,讓大家感受到腹部有沒有自然起伏,而且每個人都要能穩定做三分鐘腹式呼吸才行
0_img_explore-yoga-benefits.jpg

— 觀察每位學員身體條件,不用拿別人的標準來比,直接幫大家抓到自己的柔軟度底線
1_img_explore-yoga-benefits.jpg

— 帶動作也先從基礎開始,把重點擺在穩定而不是困難程度,保證大家在舒服狀態下完成動作
2_img_explore-yoga-benefits.jpg

— 設計固定回饋,每堂課讓大家留意身體反應,有問題馬上微調,不硬撐
3_img_explore-yoga-benefits.jpg

— 慢慢引導學員發展自我覺察,讓他們自己懂得判斷這動作到底合不合適
4_img_explore-yoga-benefits.jpg

哦對了,要特別講一下,其實這些都是為了讓學員未來更容易和專業教練配合,打好基本功啦。

用新系統之後,結果老實說真的差超多。現在學員留存率衝到78%,沒再有人受傷。不過也不是全都完美啦,就是課程變慢,大概比以前拖快三分之一。有些人會覺得進步太慢,也會碎念,但至少沒有再出現那種崩潰或離場的人了。

選擇適合老師:重視感受勝過完美動作

欸你們有聽過嗎?王老師最近做的那個調查真的讓我嚇了一跳!原來有73%的學員,其實最在意的是練完之後能不能好好放鬆,而不是動作超標準那種。以前大家都以為學員想追求更難更帥的姿勢,結果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啊。

還有一個更猛的數字 - 有80%的人居然曾經因為自己動作沒做到「標準」而差點放棄瑜珈。想到這邊,心裡真的忍不住問自己,到底我們教的方式是不是哪裡搞錯了?

對了,有位學員講得神中肯,他說:「我練瑜珈是希望內心可以安靜,不是要去當什麼馬戲團高手。」每次看到動作不到位,內心開始亂七八糟自我否定,甚至還會因此偷懶不上課...

其實啊,一想也簡單啦。瑜珈本來就是屬於你自己的路,不需要比誰像老師、像電視上的人那樣無敵完美。如果一直死盯著「跟誰多像」,反而整個方向都走偏了。

所以說,王老師找到一個蠻重要的重點:真正厲害的教練,不是表演自己的神技,而是陪著每一個人找到他們合適的方法嘛。技巧只是用來幫助我們變得更自在、更安心,不應該反過來被它綁架。

然後你仔細想,好教練如果願意放下那些外表形式,更關心大家每一次體驗到的是什麼感覺,反而會觸碰到每一個人的真需求。不再只是流水線大鍋飯,而是真正做自己的選擇,很像量身訂做欸!

哦對,你們也可以玩玩看:下次上瑜珈課,不如閉眼睛,呼吸30秒,好好體會一下當下自己身體到底舒服或緊繃在哪裡,不要急著管外型漂不漂亮,就問一句「現在我的感覺如何?」試一週,你搞不好會發現以前完全沒注意到的新東西喔!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10-05 Reply
    嗯…我有兩個小孩啦,其實那時只是想偷個空喘口氣,才亂選去上瑜珈,沒有什麼遠大志向。結果後來試哈達、陰瑜珈幾次後,好像身體真的比較不會痛欸,心情也還OK,不太容易暴躁(應該啦)。有一次就隨手跟女兒在家開YouTube亂跟著做,她整場一直在笑我動作怪,看起來蠻白癡…可是流流汗、亂玩一通還挺放鬆的。 老公原本都覺得這類東西太軟爛了,他嘴很硬,但後來他去挑戰熱瑜珈,結果居然暴汗,一出來一直說超爽,比打球還累欸ww。其實各種流派感覺都不一樣啊,也沒必要強求適合誰,我現在都是看當天心情決定要混哪一種。有時累爆就擺爛做陰瑜伽,有餘力才硬一下阿斯湯加。喔對,其實根本不用在意練到什麼程度,就是隨便動動、不要壓力,每天多認識自己一點就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