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轉職瑜伽老師:如何重新培訓與職涯轉換心得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瑜珈?先別急著說你筋骨很硬

最近跟一個朋友去散步,天氣超好,那種冬天剛過,春天要來不來的感覺。陽光出來了,但空氣還是涼涼的,走起來最舒服。結果我朋友從車裡出來的時候,哎呀,一邊唉一邊說「喔…我全身有夠僵硬的」。

這場景是不是超熟悉?我自己是覺得,人過了一個年紀,好像身體的「開機時間」會變比較長。年輕的時候哪管這個,睡醒跳起來就出門了。但現在,早上起來可能要先在床上伸展一下,轉轉腳踝、動動脖子,不然就覺得全身卡卡的。

我們就這樣邊聊邊走,她說前陣子天氣爛到爆,整天關在家裡,心情都快發霉了,關節也越來越不聽話。我聽著聽著,心裡很有感觸,但又覺得…咦,奇怪,我好像沒這個問題。雖然我也常待在室內,但好像不太會因為這樣就心情不好或全身僵硬。

後來我才突然意識到,啊,原來是瑜珈。這東西我斷斷續續練了好多年了,從一開始每天只做個幾分鐘,到現在變成一種生活習慣。老實說,這可能是我做過最划算的投資了。

重點一句話

瑜珈的重點從來都不是把身體折成多奇怪的角度,而是透過溫和的伸展,讓身體和心情都「順」一點。就這樣而已。

在自家客廳就能開始的簡單伸展,重點是感受身體,而不是追求完美姿勢。
在自家客廳就能開始的簡單伸展,重點是感受身體,而不是追求完美姿勢。

別被騙了!瑜珈的真相跟你在網路上看到的不一樣

說到瑜珈,你腦中第一個畫面是什麼?是不是那種在懸崖邊、海灘上,穿著超貼身瑜珈褲,做出各種違反人體工學姿勢的網美照?我自己是覺得,媒體和社群網站真的把瑜珈這件事搞得太扭曲了。

很多人跟我說,「我不行啦,我筋骨那麼硬,根本不是練瑜珈的料」。天啊,這真的是我聽過最大的誤解。這就好像說「我太餓了,所以不能吃飯」一樣奇怪。筋骨硬,才更需要溫和地動一動啊。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上瑜珈課,那大概是…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久到那個年代根本沒什麼瑜珈褲或專業瑜珈墊的概念。上課地點就在一個學校的體育館,我記得我帶去的「墊子」,其實是我去露營用的睡袋,哈哈。因為腦中沒有那些奇怪的完美形象,所以也沒什麼壓力,老師教什麼就跟著做。那種慢下來、專心感受自己身體每個關節在動的感覺,真的很奇妙,跟以前做過的任何運動都不同。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想像」跟「現實」的差距,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你看完可能會笑出來,但說真的,這才是大部分人一開始會遇到的真實情況。

你在 IG 上看到的瑜珈 你在第一堂課會遇到的真實瑜珈
在異國風景區,做出完美的「下犬式」,背直腿長,姿勢一百分。 在社區活動中心,老師說「來,吸氣,屁股往天花板推」,結果你低頭只能看到自己彎曲的膝蓋跟發抖的小腿。嗯,還可能偷瞄隔壁的阿姨做得好像比我好。
老師是個身材精實、柔軟度驚人的年輕人。 老師可能跟你年紀差不多,甚至更大。他會一直提醒「做不到沒關係」、「聽身體的聲音」,而不是逼你。
每個人都穿著名牌瑜珈服,感覺像個時尚發表會。 大家穿的五花八門,有人穿寬鬆的運動褲,有人穿紀念 T-shirt。說真的,沒人有空管你穿什麼。
做完感覺脫胎換骨,身心靈都被淨化了。 做完感覺…咦,好像有流一點汗,肩膀好像有鬆開那麼一點點?然後滿腦子想著回家要煮什麼。就這樣,很樸實。

不只是動身體,它其實是在幫你的大腦「洗泡泡浴」

瑜珈帶來的好處,不只是筋骨變軟這麼簡單。我之前看到一位神經科學家,叫 Dr. Wendy Suzuki,她在書裡提到一個超酷的概念,叫做「神經化學物質泡泡浴」(neurochemical bubble bath)。

簡單講,就是當你活動身體時,大腦會釋放出一堆好東西,像是多巴胺、血清素這些,它們會讓你感覺很好、提升能量,就像幫大腦洗了個舒服的熱水澡。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那天我朋友散步完,雖然身體有點累,但心情明顯變好了。走路都有效,那專注地做瑜珈,效果就更不用說了。

而且這不是隨便說說的。有篇發表在《身體活動與運動療法》(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期刊上的研究發現,瑜珈對於那些平常沒什麼運動習慣的大學生來說,改善身心健康的效果最明顯。這告訴我們什麼?就是說,如果你是「運動小白」,那恭喜你,你嘗試瑜珈的「投資報酬率」可能會是最高的!

大腦釋放的神經化學物質,就像一場愉悅的泡泡浴,這就是運動讓我們感覺良好的秘密。
大腦釋放的神經化學物質,就像一場愉悅的泡泡浴,這就是運動讓我們感覺良好的秘密。

不只是運動,更是一種「預防醫學」

說到這個,就讓我想到國外的狀況。像在英國,他們的國民保健署(NHS)有一個叫做「社會處方」(social prescribing)的計畫。就是醫生不只會開藥,他還可能「開」一個瑜珈課或園藝活動給你。這概念超棒,等於是把健康的主導權,從「生病後治療」往前拉到「生病前預防」。

反過來看我們台灣,雖然好像還沒有全國性的「社會處方」,但概念類似的東西其實已經有了。你知道嗎?很多社區的「樂齡學習中心」或「社區關懷據點」都有開辦瑜珈課、伸展班,而且費用通常都很便宜。這其實就是一種非正式的社會處方啊。重點是,醫療體系的角色正在慢慢轉變,從問你「你哪裡不舒服?」,變成關心「什麼對你來說最重要?」

這對我們這種屆退或已經退休的人來說,真的很重要。我們需要學習怎麼管理自己的健康,而不是等身體壞了才丟給醫生修理。而瑜珈,就是一個你可以自己掌握、成本很低、而且隨時隨地都能開始的工具。

怎麼做:給新手的實作指引

好,說了這麼多,如果你有點心動,想給瑜珈一個機會,那該怎麼開始?這裡有幾個我自己覺得蠻實用的建議,可以幫你避開一些冤枉路。

1. 打電話問,不要害羞:
在報名任何課程之前,不管是實體的還是線上的,先打個電話或寫個 email 給教室或老師。直接告訴他你的狀況,例如「我完全沒經驗」、「我膝蓋不太好」、「我擔心自己跟不上」。一個好的老師會很樂意跟你聊聊,解除你的疑慮。如果對方態度很冷淡或不耐煩,那…恭喜你,你省下了一筆學費,直接找下一家吧。

2. 找「初學者」或「溫和」的課:
拜託,不要一開始就跑去上什麼「強力瑜珈」或「進階流動」。找那些課名有寫「基礎」、「初學者」、「溫和伸展」、「修復瑜珈」(Restorative Yoga)的。這些課程就是設計來帶你打好基本功的,節奏會慢很多。

3. 提早幾分鐘到教室:
如果是實體課,早個五到十分鐘到。這讓你有時間跟老師打個招呼,親口再跟他說一次你的狀況。這不只是禮貌,也是保護你自己。老師知道你的狀況後,在課堂上就會特別留意你,或在某些動作時給你替代方案。

4. 給自己兩三次機會:
就像交朋友一樣,你可能沒辦法第一次就找到最合拍的老師或教室。這個老師的說話方式你不喜歡?這個教室的氣氛讓你很緊張?沒關係,這很正常。多試個兩三家,你總會找到那個讓你覺得「啊,就是這裡了」的地方。

5. 忘掉「完美」,專注於「感覺」:
在課堂上,千萬記得,你的目標不是把動作做得跟老師一模一樣。你的目標是去「感覺」。老師請你前彎,你不用碰到地板,你只要感覺到大腿後側有溫和的拉伸感,那就對了。瑜珈是向內探索,不是向外表演。

找到適合自己的瑜珈課,就像在尋寶,可能要多試幾次,但總會找到那個讓你感到自在的地方。
找到適合自己的瑜珈課,就像在尋寶,可能要多試幾次,但總會找到那個讓你感到自在的地方。

反例與誤解釐清:瑜珈不是萬靈丹

不過呢,話也要說回來。雖然我從瑜珈裡得到很多好處,但它也不是什麼仙丹。就像我那個朋友,她也試過幾次,但就是沒辦法喜歡上。這完全沒問題!

每個人適合的運動都不一樣。有的人可能覺得去快走、去爬山、去跳國標舞更能讓他放鬆跟快樂。重點是「動起來」,而不是非得「練瑜珈」不可。

所以,如果你試了,但真的覺得很痛苦、很無聊,那也不用勉強自己。這趟體驗的價值在於,你為了自己的健康,勇敢地踏出了一步去嘗試新事物。光是這點,就已經非常值得給你自己拍拍手了。

最糟糕的從來都不是「試了但失敗」,而是因為害怕或誤解,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你覺得呢?


今天的分享大概就到這邊。我真的覺得,透過像瑜珈這樣簡單的身體活動,能對我們的神經系統、對我們的情緒產生這麼大的影響,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希望這些想法能給你一些新的啟發。

你過去對瑜珈有什麼誤解嗎?或者,你踏出第一步去上課的經驗是什麼樣的?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我很想聽聽大家的故事!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8-25 Reply
    Hey from Canada! 超級好奇你們的瑜伽文化。我們這邊正在尋找亞洲瑜伽教學資源,妳們有什麼推薦的工作坊或線上課程嗎?期待交流!
  2. profile
    Guest 2025-08-20 Reply
    有趣的分享!不過在西方,瑜伽似乎更像是一種運動風潮。妳的體驗很個人化,我很好奇這種東方靜心練習在不同文化中會有什麼微妙差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