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記憶與神經系統:理解體感療癒(Somatic Healing)的科學基礎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最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就是好像已經很努力了。

看了很多書,也試著寫日記,甚至去找人聊、做諮商,道理好像都懂了。知道自己的模式,也知道問題在哪。但...身體裡好像總有個地方卡住了。很怪。🤔

可能你還是會不自覺地被同一種人吸引,然後又重蹈覆轍。或是聽到某種語氣,身體就先僵住。也可能就是睡不好,無法真的放鬆,好像一直在等什麼事情發生...即使那件事早就過去了。

說真的,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段。腦袋知道沒事了,但身體的警報器從來沒關掉過。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一個可能你比較少聽到的東西:身體感知療癒 (Somatic Healing)。它不是要你再多「想」什麼,而是邀請你回來「感覺」自己的身體。

TL;DR

一句話講完:你腦袋懂了,但你的神經系統還沒收到「危機解除」的通知。身體感知療癒,就是幫身體更新狀態、讓它知道「我們現在安全了」的過程。

你的身體,其實有四種「自動防禦模式」

你知道嗎,我們的神經系統就像一個24小時全年無休的保全。它無時無刻不在掃描環境,問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我現在安全嗎?」還是「有危險嗎?」

這個概念,有個叫 Stephen Porges 的博士提出的「多重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 講得超清楚。他說,當我們感覺到威脅(不管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身體會自動切換到生存模式。不是你的錯,是它在保護你。

這些模式大概有四種,就是常聽到的「戰、逃、僵、討好」(Fight, Flight, Freeze, Fawn)。但我覺得光講名詞沒什麼感覺,我們來看看它們在日常生活中到底長什麼樣子。

狀態 內在OS (感覺像什麼) 外顯行為 (別人看到的樣子) 一個微小的調節練習
🥊 戰 (Fight) 「憑什麼!」「都是你的錯!」「氣死我了!」...內心有一把火一直在燒,覺得全世界都在跟你作對。 很容易煩躁、沒耐心、愛吵架、講話帶刺。有時會想控制一切,因為失控的感覺太可怕。 感覺快爆發時,試著去推牆壁,用盡全力推10秒,感受手臂和身體用力的感覺,然後再慢慢放鬆。
🏃‍♀️ 逃 (Flight) 「好煩、好焦慮...」「待不住...」「我得找點事做...」...像有一萬隻螞蟻在身上爬,靜不下來。 看起來永遠很忙,行程排滿滿。不斷滑手機、工作狂、想太多。總給人一種「隨時準備好要逃跑」的感覺。 坐著的時候,雙腳用力踩地板,想像腳底長出根,往下扎根。感受那種穩穩的、哪裡也去不了的安定感。
❄️ 僵 (Freeze) 「......」「蛤?」「不知道...」「算了...」...腦袋一片空白,身體像被抽離了,麻麻的,沒什麼感覺。 看起來很累、很恍神、反應慢半拍。做決定很困難,整個人很「平」,好像對什麼都提不起勁。 拿一顆冰塊在手上,專注感覺那個冰冷的觸感。或者,用指尖輕輕敲敲自己的手臂、大腿,把注意力帶回來。
🙇‍♀️ 討好 (Fawn) 「拜託不要生氣...」「你開心就好...」「我沒關係...」...極度在意別人的臉色,深怕自己造成任何衝突。 標準的老好人。很難拒絕別人,習慣性道歉。在關係裡,常常會失去自己的樣子,把對方的需求放第一。 下次想說「好」之前,先停頓一下,跟對方說:「我需要想一下再回覆你。」就這樣,給自己一點空間。

我自己是覺得,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在這些狀態之間切換。但如果長期卡在其中一兩種,生活真的會...嗯,很消耗。

從混亂到平靜的神經調節過程示意
從混亂到平靜的神經調節過程示意

怎麼做:開始跟身體「重新連線」的幾個小方法

好,那所以到底該怎麼辦?不用想得太複雜。重點不是去做什麼很厲害的訓練,而是開始「溫柔地回來注意」你的身體。真的,就這樣而已。

這不是要你立刻解決什麼問題,只是像重新認識一個很久不見的朋友。這裡有幾個我自己覺得超實用,而且隨時都能做的小練習:

  1. 只是「問」一下
    一天當中,隨時停下來問自己:「欸,我現在身體是什麼感覺?」是哪裡緊緊的?哪裡麻麻的?肚子是鬆的還是揪在一起?不用去分析,不用去評判,就只是...觀察。像看天氣一樣。
  2. 微小的「動」
    創傷有時候會把我們「凍結」住。所以反過來,任何微小的「動」都是在融化那份凍結。你可以試試看:轉轉肩膀、晃晃頭、甩甩手、扭扭腰。感覺哪裡卡住了,就輕輕地動一動那裡。超簡單,但超有效。
  3. 找回「地面」的感覺
    焦慮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感覺整個人是飄起來的。這時候,把注意力帶回「接觸面」很有用。最簡單的就是把鞋子脫掉,腳踩在地板或草地上。或是用手去摸摸牆壁,感受那個冰涼或粗糙的材質。目的就是讓你的感官告訴大腦:「嘿,我在這裡,我很穩。」
  4. 拉~長~你的吐氣
    這招是我的最愛。當我們緊張時,呼吸會變短促。所以,刻意地、慢慢地、拉長你的「吐氣」,就能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也就是身體的「休息和消化」模式。試試看:吸氣數4秒,然後吐氣數6秒。不用多,做個三五次,你就會感覺到身體好像「唉~」地嘆了一口氣,放鬆下來了。

這些都只是起點。國外有很多相關的 App,像是 Insight TimerSoma Breath,裡面都有引導式的練習。不過老實說,光是從上面這幾件小事開始,就已經差很多了。

透過赤腳接觸大地,感受身體的「接地氣」
透過赤腳接觸大地,感受身體的「接地氣」

從免費到付費,有哪些資源可以探索?

說到這個,其實身體感知療癒的範圍很廣。從你自己在家就能做的,到需要找專業人士的都有。

完全免費的:

  • 上面提到的那些:自我觀察、微小運動、接地、呼吸。這些是你隨時可以給自己的支持。
  • 直覺性的跳舞:放一首你喜歡的歌,關上燈,隨便亂動。不用在乎好不好看,就讓身體去帶領。超紓壓。

可能需要一點花費的:

  • 創傷敏感的瑜珈 (Trauma-Informed Yoga):這種瑜珈課不太一樣,老師會更注重讓你「感覺」身體,而不是做出「標準」動作。
  • TRE® (Tension & Trauma Releasing Exercises):這是一種透過特定動作引發身體自然顫抖,來釋放深層壓力的練習。聽起來有點玄,但很多人覺得蠻酷的。

需要專業人士帶領的:

  • 身體經驗創傷療法 (Somatic Experiencing®, SE™):這是由 Peter Levine 博士發展出來的,療癒師會引導你小幅度地、安全地去接觸和釋放身體裡凍結的創傷能量。
  • 其他各種身體導向的心理治療。

我自己是覺得,可以從免費的開始,感受一下這是什麼。如果覺得有共鳴,再考慮去找一些課程或專業人士。這不是一場比賽,慢慢來就好。

常見錯誤與修正:為什麼我練習了反而更難過?

這點我覺得超重要,一定要先講。

有些人剛開始練習,可能會發現...咦?怎麼沒有變平靜,反而更想哭、更焦慮、或冒出更多煩躁的念頭?然後就覺得「啊,我做錯了」或「這個方法沒用」。

請先不要放棄。🙏

你可以想像,過去為了生存,你的身體選擇了「麻木」或「關機」(也就是上面說的 Freeze 模式),這樣才不會被巨大的情緒淹沒。這是一種保護機制。

現在,當你開始溫柔地注意它、對它呼吸,你等於是在跟身體說:「嘿,好像可以不用再那麼ㄍㄧㄥ了。」於是,那些之前被壓抑的感覺,就像冰了很久的東西開始解凍,情緒(悲傷、憤怒)自然就會浮上來。

這不是退步,這是「解凍」的過程。

這時候的重點是:

  • 不要強迫自己:如果感覺太強烈,就先停下來。去做點別的事,看看窗外,喝杯水,讓自己回到當下。
  • 幅度小一點:也許今天只是搖搖手腕就好,不用做全身的伸展。永遠在自己感覺「還算舒服」的範圍內探索。
  • 尋求支持:如果這些情緒真的讓你很不舒服,或許這是一個信號,告訴你是時候找個受過相關訓練的心理師或療癒師聊聊了。有個人陪著,走這段路會安穩很多。

就像國外很有名的那本書,Bessel van der Kolk 寫的《The Body Keeps the Score》(中譯:《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書裡的核心觀念就是,創傷不只是一個「發生過的故事」,它更是那些事件在我們身心上留下的「印記」。而在台灣,我們文化上可能更習慣說「忍一下就過去了」,但身體真的都幫我們記下來了。所以,當這些印記開始浮現時,對自己溫柔一點,真的很重要。

在內心找到平靜,就像在混亂的城市中擁有一片森林
在內心找到平靜,就像在混亂的城市中擁有一片森林

你的身體,一直都知道怎麼回家

說了這麼多,其實核心就一個:

療癒,不只是要你去「想通」或「原諒」什麼。更多時候,是讓你的身體感覺到「安全」。不是用腦袋說服它安全,而是讓它從呼吸、心跳、肌肉張力這些最根本的層面,去真實地體驗到安全。

當神經系統不再隨時處於備戰狀態,你會發現,生活真的會很不一樣。你會變得比較不容易被激怒、比較能設立自己的情緒界線、也比較能享受當下...不是去追逐快樂,而是能安穩地待在喜悅裡。

這不是什麼魔法,這只是回到我們身體最原始的設定而已。✨


今天,你身體哪個地方感覺最緊繃呢?
不用做什麼,就只是去感覺一下。也許是肩膀?脖子?還是下巴?
試著對那個地方輕輕地、溫柔地吸一口氣,再慢慢吐掉。就這樣。
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在下面留言分享你注意到的感覺。只是一個小小的觀察練習。😌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10-07 Reply
    嗯,最近我家小孩睡覺就是,呃...常常翻來覆去的啦,就是一直動,好像不太好入睡那種。然後隔天問他,他也只是說沒事吧,可是,我自己看就覺得他很明顯整個人比較緊繃這樣。唉,怎麼說呢,有沒有誰有陪小孩認識身體狀態的做法?其實講真的,大人應該也是常常...啊,就是會不太理會自己身體反應那樣啦,算了差不多這樣。
  2. profile
    Guest 2025-07-31 Reply
    欸不是啦,這種情緒療癒的東西聽起來有點玄。能不能推薦一些實際的心理諮商資源?我最近真的有點亂,想找個管道發洩一下。誰知道哪裡可以找專業的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