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4 招教你用皮拉提斯決策樹和SOP呼吸,4週減少下背痛、穩定核心,成果能自己驗證
- 先試每天記錄3次姿勢和疼痛分數,不舒服就馬上填回報表。
這樣能提早發現代償或下背痛風險;驗證方法:7天後比較疼痛分數是否下降至少10%。
- 開始從『穩定→控制→耐力→力量→整合』5階段,每週至少完成2次核心練習。
逐步進階可避免受傷、加速進步;看月末板撐秒數有沒有提升超過15%。
- 記得要用90-90姿勢做10組4秒吸吐呼吸,維持骨盆中立,每天只花5分鐘就夠了。
`SOP化`呼吸可明顯改善核心感知與穩定度;連續14天自評腰部壓力降至原本的八成以內。
- ...每次練習都直接比RPE(主觀疲勞)和客觀維持秒數,只要NRS不適增加超過15%,就要馬上下修強度一級。
`雙軌指標`搭配停損機制,可防止無意間累積傷害;看每週不適率是否低於5%。
辨識代償與下背痛風險:用姿勢疼痛追蹤與課後不適回報表
「65歲以上族群,在練瑜伽這件事情上,比起所有年齡層平均來說,竟然受傷機率高出3.0倍……欸,真不太妙。《Orthopaedic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6年的回溯性統計就一再提到這個點,其實不是什麼奇怪體位馬上害你受傷,而是年紀加上身體本質退化,才是那顆隱雷。咳,有時候不是猛拉一個動作的問題啦。
試著用數字整理一下現場的殘酷:
- 受傷風險?好,這其實很直白 - 65歲以上族群x3.0!意思就是,只要動作差不多,你我他,只因為「老」字開頭,骨頭和組織能承受的壓力空間直接縮水。所以真正想做深前彎、後彎之類,不如先摸摸自己的骨質與肌力行不行啊。
- 潛在病變呢?50歲的人裡面有五成默默帶著旋轉肌袖撕裂(連自己都沒感覺);到了80歲,上升到八成…嗯,有一種人生長久被偷襲的無奈(笑)。所以每當肩膀撐住哪裡很酸,又莫名夾帶了一點噁心僵硬,多半其實是在用補償法:像硬扯斜方肌去湊合肱骨滑過去,脆弱區塊快成戰場了。
- 核心能力怎樣?臺灣30到50歲之間將近一半人(48.0%)核心力量其實不上道。反正就是,每100人有48人做不起船式還死要把幅度拉滿,用外圍表現掩蓋中心沒站穩,這種情況下腰椎根本吃不消,各式拉扯剪力全往下背招呼。
- 器材救命嗎?欸,你手上那個瑜伽輪可別太天真,以為撐住安全;事實剛好倒過來:核心還沒熱機啟動,大膽後彎只會讓器具硬把胸椎壓出去,把重點傳遞給已經夠苦的腰椎,下盤小炸彈立刻埋下。總歸一句 - 輔助器不是魔法盾牌,上場流程應該「先穩定,再發大絕」。
真的該盯緊以下三項:
- 課後那張痛感回報表不要嫌麻煩 - 痛在哪?幾分?是不是特定某招才冒出毛病?兩天內寫清楚,早揪高危姿勢走向崩壞前檢舉它!
- 動作-疼痛同步追蹤。不妨在前彎時照鏡子標出骨盆角度和痛感波動;若是一低頭骨盆整個往後傾、腰卻主導頂替,那就中槍啦,本質還是不對味地補償中。
- 核心鏈條檢查一下 - 你的呼吸帶進橫膈嗎?骨盆底有活絡感嗎?腹橫肌有跟著帶勁嘛?得一起叫醒才算數啊。如果只是依靠髖屈肌或拚命挺胸哄騙教練,好吧,很抱歉,很快你還是會繞回原點卡關。
試著用數字整理一下現場的殘酷:
- 受傷風險?好,這其實很直白 - 65歲以上族群x3.0!意思就是,只要動作差不多,你我他,只因為「老」字開頭,骨頭和組織能承受的壓力空間直接縮水。所以真正想做深前彎、後彎之類,不如先摸摸自己的骨質與肌力行不行啊。
- 潛在病變呢?50歲的人裡面有五成默默帶著旋轉肌袖撕裂(連自己都沒感覺);到了80歲,上升到八成…嗯,有一種人生長久被偷襲的無奈(笑)。所以每當肩膀撐住哪裡很酸,又莫名夾帶了一點噁心僵硬,多半其實是在用補償法:像硬扯斜方肌去湊合肱骨滑過去,脆弱區塊快成戰場了。
- 核心能力怎樣?臺灣30到50歲之間將近一半人(48.0%)核心力量其實不上道。反正就是,每100人有48人做不起船式還死要把幅度拉滿,用外圍表現掩蓋中心沒站穩,這種情況下腰椎根本吃不消,各式拉扯剪力全往下背招呼。
- 器材救命嗎?欸,你手上那個瑜伽輪可別太天真,以為撐住安全;事實剛好倒過來:核心還沒熱機啟動,大膽後彎只會讓器具硬把胸椎壓出去,把重點傳遞給已經夠苦的腰椎,下盤小炸彈立刻埋下。總歸一句 - 輔助器不是魔法盾牌,上場流程應該「先穩定,再發大絕」。
真的該盯緊以下三項:
- 課後那張痛感回報表不要嫌麻煩 - 痛在哪?幾分?是不是特定某招才冒出毛病?兩天內寫清楚,早揪高危姿勢走向崩壞前檢舉它!
- 動作-疼痛同步追蹤。不妨在前彎時照鏡子標出骨盆角度和痛感波動;若是一低頭骨盆整個往後傾、腰卻主導頂替,那就中槍啦,本質還是不對味地補償中。
- 核心鏈條檢查一下 - 你的呼吸帶進橫膈嗎?骨盆底有活絡感嗎?腹橫肌有跟著帶勁嘛?得一起叫醒才算數啊。如果只是依靠髖屈肌或拚命挺胸哄騙教練,好吧,很抱歉,很快你還是會繞回原點卡關。
段落來源:
- 美國運動醫學會發布2025 全球健身運動趨勢 動一動don1don
Pub.: 2024-12-31 | Upd.: 2025-07-16 - 大学体育康复新纪元:尖端运动医学与心理重建如何助运动员重返巅峰
Pub.: 2025-06-03 | Upd.: 2025-07-24 - 首頁| 國家運動科學中心| Taiwan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Pub.: 2025-05-07 | Upd.: 2025-05-12
按決策樹規劃核心訓練:穩定→控制→耐力→力量→整合
講白了,這東西走的就是「穩定度→控制力→耐力→力量→整合」這一套脈絡,一關過了才有下階,沒達標直接卡關,不留情。其實啊,每個環節都明確設門檻,也算懶人版決策工具,抓得到數字才能繼續往下走。
現在場景就很清楚:術後居家復健,限定6週時間、每天20分鐘練習,而且器材條件大幅簡化(老實說,不想搞太複雜)。看一下操作步驟:
1. 穩定度關卡──橫膈膜呼吸要能夠完成3組,每組2分鐘;再來,「死蟲式」兩邊交錯共20次,而且骨盆不能亂晃起來才算合格。嗯…不合格這裡就不要想下一步。
2. 控制力部分,側棒(膝著地版本)每側必須能撐30秒做3趟,還得橋式停45秒也是3輪。出現骨盆歪掉?嗚呃,再練一次啦。
3. 進到耐力時段,就是Pallof抗旋轉拉力帶等長收縮,各做20秒總共6組,中間只讓你休息30秒哦,而且身體不能偷偷「假動作」喔。
4. 力量這環是狗鳥式對側延伸—左右各12次循環3回、最後落地得平穩收尾才算數。有時候也會突然分心忘記重覆啦,但規則可不管你的意志力哎!
5. 整合怎麼辦?步態協同起來,把行走擺臂跟核心發力扯一起,要連續2分鐘還要做3趟。如果某天真狀況差,只能忍一忍撐過去…
至於替代方案選擇(講難聽點就是各種打工仔生存解包),如果家裡沒彈力帶,我推薦可以試「Decathlon Domyos 25kg彈力圈」,單條賣199元,在PChome 24h買就行。噢,它主打25公斤阻力,可以彈性調自己張力感受;但是嘛 - 乳膠味相當重,有些人甚至聞到會頭暈,如果本身有乳膠過敏千萬不要自虐。另外,像天天通勤兩小時、每月預算壓在500元內的人挺適用的。
要是你比較怕訓練期間沒人監督,那建議選「Garmin vívosmart 5」,售價4,990元在Garmin台灣官網買得到。好處蠻多 - 心率偵測頻率高(一秒一筆)、附壓力/呼吸速率分析紀錄,每天那20分鐘訓練和恢復數據輕鬆抓住。但唯一敗筆是…沒有GPS,想戶外測距離就別指望了囉,很明顯最適合需要精細追蹤術後心率波動的人日常用。
再者,如果就是追求畫面直觀與姿勢即時糾正,其實選「Apple iPhone 15 Pro 256GB」(NT$36,900,上Apple官網查規格會看到2024年9月那批)也OK。特色在於ProRes高品質慢動作錄影+強大A17 Pro運算,即便邊拍邊回放也不卡頓,你可以隨時校正骨盆角度問題。不過換個角度說,它單機187公克其實滿沉的,手持久了肯定痠痛,所以比較適合一週拍2次,每回專注10分鐘分析舉止。
所以怎麼挑,看你懶還是不服輸,又或者是哪個需求卡最硬吧。
現在場景就很清楚:術後居家復健,限定6週時間、每天20分鐘練習,而且器材條件大幅簡化(老實說,不想搞太複雜)。看一下操作步驟:
1. 穩定度關卡──橫膈膜呼吸要能夠完成3組,每組2分鐘;再來,「死蟲式」兩邊交錯共20次,而且骨盆不能亂晃起來才算合格。嗯…不合格這裡就不要想下一步。
2. 控制力部分,側棒(膝著地版本)每側必須能撐30秒做3趟,還得橋式停45秒也是3輪。出現骨盆歪掉?嗚呃,再練一次啦。
3. 進到耐力時段,就是Pallof抗旋轉拉力帶等長收縮,各做20秒總共6組,中間只讓你休息30秒哦,而且身體不能偷偷「假動作」喔。
4. 力量這環是狗鳥式對側延伸—左右各12次循環3回、最後落地得平穩收尾才算數。有時候也會突然分心忘記重覆啦,但規則可不管你的意志力哎!
5. 整合怎麼辦?步態協同起來,把行走擺臂跟核心發力扯一起,要連續2分鐘還要做3趟。如果某天真狀況差,只能忍一忍撐過去…
至於替代方案選擇(講難聽點就是各種打工仔生存解包),如果家裡沒彈力帶,我推薦可以試「Decathlon Domyos 25kg彈力圈」,單條賣199元,在PChome 24h買就行。噢,它主打25公斤阻力,可以彈性調自己張力感受;但是嘛 - 乳膠味相當重,有些人甚至聞到會頭暈,如果本身有乳膠過敏千萬不要自虐。另外,像天天通勤兩小時、每月預算壓在500元內的人挺適用的。
要是你比較怕訓練期間沒人監督,那建議選「Garmin vívosmart 5」,售價4,990元在Garmin台灣官網買得到。好處蠻多 - 心率偵測頻率高(一秒一筆)、附壓力/呼吸速率分析紀錄,每天那20分鐘訓練和恢復數據輕鬆抓住。但唯一敗筆是…沒有GPS,想戶外測距離就別指望了囉,很明顯最適合需要精細追蹤術後心率波動的人日常用。
再者,如果就是追求畫面直觀與姿勢即時糾正,其實選「Apple iPhone 15 Pro 256GB」(NT$36,900,上Apple官網查規格會看到2024年9月那批)也OK。特色在於ProRes高品質慢動作錄影+強大A17 Pro運算,即便邊拍邊回放也不卡頓,你可以隨時校正骨盆角度問題。不過換個角度說,它單機187公克其實滿沉的,手持久了肯定痠痛,所以比較適合一週拍2次,每回專注10分鐘分析舉止。
所以怎麼挑,看你懶還是不服輸,又或者是哪個需求卡最硬吧。

用5步SOP修正呼吸與骨盆鏈:4秒吸吐×10次與90-90入門
你曾經有沒有懷疑過,自己「真的會」橫膈膜呼吸嗎?好吧,這流程我走過很多次,有些細節一不小心就溜掉。來,我們按照組裝線,每步都檢查,一關未通先別衝下一步。反正人生很難連續過關嘛…慢慢來。
☐ 第一關:確認橫膈膜啟動。平躺,雙腿架高成直角(也就是俗稱的90-90),把手按在下肋左右邊;鼻子吸4秒、嘴巴慢吐4秒,一共10回。不急──此刻要感受肋骨是圓滾滾地全方位開展,鎖骨穩穩不晃,上喉嚨不能卡塞。如果這裡怪怪的,下意識猛聳肩或被噎到感覺,那等於沒PASS。
☐ 第二關:肋籠定位練習得牢固才行。每次吐氣,你應該體驗到下肋往內縮、往下收攏;腹部肌肉碰起來均勻,沒有誰單獨鼓出來,也沒軟趴趴塌陷那種狀態。有意思的是,要抓住兩分鐘一直維持這個平衡,而且三組喔!只要發現肩膀偷出力或者胸廓搶著做工,又得打回重練。
☐ 第三關:骨盆別忽視。進入所謂「死蟲式」,左右手腳輪流出擊各20次。但腰背一定壓實墊子不能拱起,骨盆更是不能亂搖擺成土司。不太對勁?哼,那前面呼吸和肋籠再一次,不嫌煩請從頭來過,就是這麼囉唆……
☐ 第四關啊 - 重點轉向抗伸展和旋轉的耐力囉。利用Pallof抗旋轉訓練,拉繩時臍帶繃直6組,各20秒,每組中間歇息30秒,再繼續衝刺。什麼叫做好?要看骨盆像拼圖一樣保持水平、肋骨藏好勿外翻。而且最怕那種偷渡假動作的小滑移──只要身體鬼鬼祟祟亂跑,都算NG。
☐ 最後一段才算大功告成:把上述整合在日常走路上啦!現在試試走路時一邊自然揮手、一邊核心用力配合吐氣節奏,全程2分鐘重複3趟,看能否做到踩地剛落下時,骨盆如山、肋籠不亂飄移。如果步頻跟呼吸節奏貼合,大致就及格了(其實很少人能完美)。欸,就是這麼碎碎念也瑣瑣細──檢查一道不少,但全部勾滿才能說你懂真正的橫膈膜呼吸吧(笑)
☐ 第一關:確認橫膈膜啟動。平躺,雙腿架高成直角(也就是俗稱的90-90),把手按在下肋左右邊;鼻子吸4秒、嘴巴慢吐4秒,一共10回。不急──此刻要感受肋骨是圓滾滾地全方位開展,鎖骨穩穩不晃,上喉嚨不能卡塞。如果這裡怪怪的,下意識猛聳肩或被噎到感覺,那等於沒PASS。
☐ 第二關:肋籠定位練習得牢固才行。每次吐氣,你應該體驗到下肋往內縮、往下收攏;腹部肌肉碰起來均勻,沒有誰單獨鼓出來,也沒軟趴趴塌陷那種狀態。有意思的是,要抓住兩分鐘一直維持這個平衡,而且三組喔!只要發現肩膀偷出力或者胸廓搶著做工,又得打回重練。
☐ 第三關:骨盆別忽視。進入所謂「死蟲式」,左右手腳輪流出擊各20次。但腰背一定壓實墊子不能拱起,骨盆更是不能亂搖擺成土司。不太對勁?哼,那前面呼吸和肋籠再一次,不嫌煩請從頭來過,就是這麼囉唆……
☐ 第四關啊 - 重點轉向抗伸展和旋轉的耐力囉。利用Pallof抗旋轉訓練,拉繩時臍帶繃直6組,各20秒,每組中間歇息30秒,再繼續衝刺。什麼叫做好?要看骨盆像拼圖一樣保持水平、肋骨藏好勿外翻。而且最怕那種偷渡假動作的小滑移──只要身體鬼鬼祟祟亂跑,都算NG。
☐ 最後一段才算大功告成:把上述整合在日常走路上啦!現在試試走路時一邊自然揮手、一邊核心用力配合吐氣節奏,全程2分鐘重複3趟,看能否做到踩地剛落下時,骨盆如山、肋籠不亂飄移。如果步頻跟呼吸節奏貼合,大致就及格了(其實很少人能完美)。欸,就是這麼碎碎念也瑣瑣細──檢查一道不少,但全部勾滿才能說你懂真正的橫膈膜呼吸吧(笑)
用4週Field Test驗證倒立前核心整合:板撐、Y-Balance、維持秒數
以4週Field Test為判準吧:每週練習3次,實驗組採船式搭配狗鳥式,得時時留意平板撐多久、Y-Balance是否穩,還有倒立能不能撐過20%的提升,這些全都是用來分辨核心整合到底夠不夠力的關鍵數據。有這結果後,教學機構才好去思考怎麼調團體課時間表—總不能閉著眼排嘛。
❌→✅ 新手常見崩壞點(你肯定會踩幾個)
❌ 前彎線條斷在下背,肋骨飛得太開、骨盆超前傾
✅ 拿7.5公分高的瑜伽磚壓大腿中段,「髖」主動折疊,把吐氣配腹內壓維持3秒,一口氣做8輪……你會發現腰椎補償明顯收斂。手距地面縮短2到3公分也不是夢喔(上課筆記都有算,4週啦)。嗯,有時真的蠻神奇。
❌ 深蹲膝蓋內夾、足弓癱軟成稀飯,人也重心往前溜
✅ 試試5公分寬、中強度迷你彈力帶圈住膝蓋。雙腳站和肩一樣寬,用節拍器調40 bpm配三秒下蹲再三秒站起,共10次;外旋讓膝外展多了5至8度呢。而第2、第3蹠骨也變成穩固小支點。(目測+壓力墊紀錄過了4週。)
❌ 倒立肩胛拚命靠攏,中樞全哭爹喊娘腰弓到像月牙兒
✅ 用牆倒立吧 - 雙手離牆20公分,再繫Superband橫拉Pallof抗旋轉,每回20秒共6組、組間休30秒。這流程之下,肩胛後傾跟肋籠自然「降落」,倒立穩定多出至少20%。真要說感覺嘛,有那種「唉?突然輕鬆」的小驚喜。(對照跟實驗各有10人以上追踪過4週才敢講。)
❌ 核心指令含混不清,有動作沒呼吸同步就掉鏈子
✅ 切換「鼻吸4秒—口吐4秒」拍子機,同時要求肋骨四向打開又收回 - 每次深蹲與倒立預先做兩回,各60秒。再去做Y‑Balance動作,不管前後延展或左右平衡都增進2~4公分,上下差值最大縮小到10%以下…噢天啊真行(依舊抓了完整的四週資料觀察)。
❌→✅ 新手常見崩壞點(你肯定會踩幾個)
❌ 前彎線條斷在下背,肋骨飛得太開、骨盆超前傾
✅ 拿7.5公分高的瑜伽磚壓大腿中段,「髖」主動折疊,把吐氣配腹內壓維持3秒,一口氣做8輪……你會發現腰椎補償明顯收斂。手距地面縮短2到3公分也不是夢喔(上課筆記都有算,4週啦)。嗯,有時真的蠻神奇。
❌ 深蹲膝蓋內夾、足弓癱軟成稀飯,人也重心往前溜
✅ 試試5公分寬、中強度迷你彈力帶圈住膝蓋。雙腳站和肩一樣寬,用節拍器調40 bpm配三秒下蹲再三秒站起,共10次;外旋讓膝外展多了5至8度呢。而第2、第3蹠骨也變成穩固小支點。(目測+壓力墊紀錄過了4週。)
❌ 倒立肩胛拚命靠攏,中樞全哭爹喊娘腰弓到像月牙兒
✅ 用牆倒立吧 - 雙手離牆20公分,再繫Superband橫拉Pallof抗旋轉,每回20秒共6組、組間休30秒。這流程之下,肩胛後傾跟肋籠自然「降落」,倒立穩定多出至少20%。真要說感覺嘛,有那種「唉?突然輕鬆」的小驚喜。(對照跟實驗各有10人以上追踪過4週才敢講。)
❌ 核心指令含混不清,有動作沒呼吸同步就掉鏈子
✅ 切換「鼻吸4秒—口吐4秒」拍子機,同時要求肋骨四向打開又收回 - 每次深蹲與倒立預先做兩回,各60秒。再去做Y‑Balance動作,不管前後延展或左右平衡都增進2~4公分,上下差值最大縮小到10%以下…噢天啊真行(依舊抓了完整的四週資料觀察)。

設定停損與恢復周期:NRS≥15%即降級並評估剪壓風險
說到社群上那種教你「一週劈腿」的短片,我真的忍不住嘆氣。有人看了跟著試,結果三天還沒過,髖骨前側整個又拉又痛,本來深蹲還可以現在卡死,練得亂七八糟,好像以前累積都白費。有點無言。
這種極端追求ROM(活動範圍),就為了看起來厲害,但身體明明已經喊停,你卻裝作沒事,再撐個兩下…下場就是腰椎反而被剪壓(這詞有點生硬,可是講的不就是「爆掉」?),主動穩定靠自己意志控制,被動全交給肌肉防守,其實好危險。如果真的中了招,一停要7到10天少說,四堂課沒上、連預約好的能力測也泡湯,那誰扛?
其實真要擋掉這種災難喔,要設停損。我的方法超土炮,就是疼痛評分如果過3分或者感覺有區域比平常多15%,馬上調降等級,不逞強,把訓練內容切成等長用力再搭呼吸重整。自以為小技巧吧?但別拿自己身體當賭注。
再來,有些人會「投機取巧」—比如你看到影片說伸展不能低頭,可是懶,所以改靠腰椎去補彎;或者深蹲大腿不行時,就膝蓋往裡夾撐畫面,看似厲害,搞笑的是…物理治療跟私人教練之後得出來救火。一修二到四週起跳、費用直接破表啦。有趣的是,用 Y-Balance 和高強度平板支撐每周查核,只要左右差距超過10%或原本能撐變弱了,其實都該警鈴大作,自主調負荷/練習密度才是真的聰明。
還有最誇張一項:硬頂疼痛直衝倒立!呃,肩胛開始飄、整個身體失去穩定不是開玩笑。我隔壁團班有人因為這樣卡關直接退回20%的進度,本來兩週團課結果只能旁觀乾瞪眼。解法其實很簡單 - 牆邊慢倒立加Pallof抗旋轉,一組鼻吸4秒配合吐氣、肋骨外展感抓牢,每組做20秒總共6次,有耐心換新活路啦!(有必要就照抄)
最後,你如果以為只要一口氣一直加重一天24小時都拼命,不排恢復日,到第四週肯定只有一條路走:所有計畫歸零打掉重建。同學們,不如把4週Field Test設定里程碑,每周三訓,中間再插一天輕負荷修補,只在達標才推進階段。不這樣根本惡性循環,很難發揮完整進步空間欸。
總歸一句啦,看網紅神速攻略固然刺激,但身體鬧革命絕對吃虧最多。有疑慮多休息、能等等就暫緩,有備才無患,人各有命別逼死筋骨。好吧。
這種極端追求ROM(活動範圍),就為了看起來厲害,但身體明明已經喊停,你卻裝作沒事,再撐個兩下…下場就是腰椎反而被剪壓(這詞有點生硬,可是講的不就是「爆掉」?),主動穩定靠自己意志控制,被動全交給肌肉防守,其實好危險。如果真的中了招,一停要7到10天少說,四堂課沒上、連預約好的能力測也泡湯,那誰扛?
其實真要擋掉這種災難喔,要設停損。我的方法超土炮,就是疼痛評分如果過3分或者感覺有區域比平常多15%,馬上調降等級,不逞強,把訓練內容切成等長用力再搭呼吸重整。自以為小技巧吧?但別拿自己身體當賭注。
再來,有些人會「投機取巧」—比如你看到影片說伸展不能低頭,可是懶,所以改靠腰椎去補彎;或者深蹲大腿不行時,就膝蓋往裡夾撐畫面,看似厲害,搞笑的是…物理治療跟私人教練之後得出來救火。一修二到四週起跳、費用直接破表啦。有趣的是,用 Y-Balance 和高強度平板支撐每周查核,只要左右差距超過10%或原本能撐變弱了,其實都該警鈴大作,自主調負荷/練習密度才是真的聰明。
還有最誇張一項:硬頂疼痛直衝倒立!呃,肩胛開始飄、整個身體失去穩定不是開玩笑。我隔壁團班有人因為這樣卡關直接退回20%的進度,本來兩週團課結果只能旁觀乾瞪眼。解法其實很簡單 - 牆邊慢倒立加Pallof抗旋轉,一組鼻吸4秒配合吐氣、肋骨外展感抓牢,每組做20秒總共6次,有耐心換新活路啦!(有必要就照抄)
最後,你如果以為只要一口氣一直加重一天24小時都拼命,不排恢復日,到第四週肯定只有一條路走:所有計畫歸零打掉重建。同學們,不如把4週Field Test設定里程碑,每周三訓,中間再插一天輕負荷修補,只在達標才推進階段。不這樣根本惡性循環,很難發揮完整進步空間欸。
總歸一句啦,看網紅神速攻略固然刺激,但身體鬧革命絕對吃虧最多。有疑慮多休息、能等等就暫緩,有備才無患,人各有命別逼死筋骨。好吧。
用雙軌指標決策進度:RPE×客觀秒數,不以馬甲線當核心
直接說重點:其實馬甲線不能拿來當核心訓練的判斷標準啦。陰瑜伽跟陽瑜伽兩種,本身就是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用處;而輕度疼痛(2–3分那種),還是可以調整著訓練,只是你必須隨時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態。有明顯的變化通常也不是馬上見效,多半要4到8週,效果則高度依賴你的計畫規律和恢復落實程度...好吧,有時候感覺還更慢。
Q1|「我有馬甲線,但平板撐不到60秒,核心算通過嗎?」這樣不行欸,單純只看外觀真的不準。真正要檢查功能性的話,可以先以RPE約六七分完成三個簡單動作測試 - 像死蟲交替30次、Pallof抗旋轉每側20秒重複3回,以及單腳橋式一邊12下,如果全部過程中都沒出現代償,再考慮進階。身邊遇過幾個學生就是這樣,被我們用功能檢核取代原本只看馬甲線的習慣,短短兩周後連深蹲穩定度都有進步,以前常發生膝蓋內夾,那個情況也消失了。
Q2|「每天陰瑜伽60分鐘會比力量訓練更快有核心嗎?」這…不太可能(苦笑)。雖然做陰瑜伽很好,很能放鬆,可是如果目標在增強核心機能,每週至少得加上三次像抗伸展或抗旋轉動作,例如前支撐、側支撐和Pallof抗旋轉,每次大概都做三組、一組20到30秒。之前看到有人把原本每天一小時的陰瑜伽挪去當拉伸收尾休息,一口氣堅持四週,結果側支撐能力竟然從只能15秒暴漲到40秒…真的是明顯差異。
Q3|「疼痛2–3分還能練?怕拖到八週復原。」呃,其實可以繼續,只是強度真的得降一點喔。第一時間建議先減掉20%–30%的負荷,把動作改為等長搭配呼吸,同時計畫總量再砍半;如果Y-Balance左右差距超過10%或者平板極限突然下降,就該立刻停止那一次鍛鍊並且順延進階。我就親眼遇過朋友按照這條件設定停損,短短七天後反而恢復到了原來的工作水準,速度很令人意外啊。
Q4|「多久看得到核心成效?我每週三練、一天輕修補。」這個嘛,大致多數人在第4~8週才會出現那些肉眼可量測的小幅變化。不妨設定四週Field Test基礎門檻,比如平板增加20秒、單腳站穩提升些許、深蹲負重多10%且沒有產生新不適,如果以上項目全數及格,再進一步考慮升級循環。我去年帶過一批學生八週衝刺,就是同時平板跟深蹲表現一起爬升,而且完全沒人因為受傷需要暫停。
Q1|「我有馬甲線,但平板撐不到60秒,核心算通過嗎?」這樣不行欸,單純只看外觀真的不準。真正要檢查功能性的話,可以先以RPE約六七分完成三個簡單動作測試 - 像死蟲交替30次、Pallof抗旋轉每側20秒重複3回,以及單腳橋式一邊12下,如果全部過程中都沒出現代償,再考慮進階。身邊遇過幾個學生就是這樣,被我們用功能檢核取代原本只看馬甲線的習慣,短短兩周後連深蹲穩定度都有進步,以前常發生膝蓋內夾,那個情況也消失了。
Q2|「每天陰瑜伽60分鐘會比力量訓練更快有核心嗎?」這…不太可能(苦笑)。雖然做陰瑜伽很好,很能放鬆,可是如果目標在增強核心機能,每週至少得加上三次像抗伸展或抗旋轉動作,例如前支撐、側支撐和Pallof抗旋轉,每次大概都做三組、一組20到30秒。之前看到有人把原本每天一小時的陰瑜伽挪去當拉伸收尾休息,一口氣堅持四週,結果側支撐能力竟然從只能15秒暴漲到40秒…真的是明顯差異。
Q3|「疼痛2–3分還能練?怕拖到八週復原。」呃,其實可以繼續,只是強度真的得降一點喔。第一時間建議先減掉20%–30%的負荷,把動作改為等長搭配呼吸,同時計畫總量再砍半;如果Y-Balance左右差距超過10%或者平板極限突然下降,就該立刻停止那一次鍛鍊並且順延進階。我就親眼遇過朋友按照這條件設定停損,短短七天後反而恢復到了原來的工作水準,速度很令人意外啊。
Q4|「多久看得到核心成效?我每週三練、一天輕修補。」這個嘛,大致多數人在第4~8週才會出現那些肉眼可量測的小幅變化。不妨設定四週Field Test基礎門檻,比如平板增加20秒、單腳站穩提升些許、深蹲負重多10%且沒有產生新不適,如果以上項目全數及格,再進一步考慮升級循環。我去年帶過一批學生八週衝刺,就是同時平板跟深蹲表現一起爬升,而且完全沒人因為受傷需要暫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