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個健康習慣資訊整理:研究顯示的長期保健要點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今天要來聊聊...嗯,一個老掉牙但又每天都在焦慮的話題:健康。說真的,網路上關於「如何活得健康」的規則,多到大概可以出好幾本書了。一下這個不能吃,一下那個一定要做,搞得好像人生是一張健康 KPI 表,每天都要打勾,少做一項就覺得自己不及格。老實說,我自己看了也覺得壓力山大。

最近又看到一篇整理了16條規則的文章,哇,16條耶。但看完之後,我反而覺得...欸,事情可能沒那麼複雜。很多規則其實是同一件事,只是換個說法。我們真的需要像苦行僧一樣全部遵守嗎?我自己是覺得,不用。

重點一句話:健康不是照著清單打勾,而是找到幾個適合自己、能長期堅持的好習慣

對,這就是我想說的。與其追求一百分的完美,不如先找到幾個對你來說最容易、最有感的習慣開始。健康是一場馬拉松,不是一百米短跑,跑得久比一開始衝多快重要多了。所以今天,我想用比較輕鬆、比較...嗯,人性化一點的方式,來拆解這些所謂的「健康聖經」。我會把那十幾條規則重新分類,聊聊哪些是重點,哪些其實可以放寬心,甚至有些說法,我們在台灣的狀況可能不太一樣。

吃的順序和時機,可能比吃什麼更重要

我發現啊,很多健康建議都圍繞著「你吃了什麼」,但其實「你什麼時候吃」和「用什麼順序吃」,影響也超級大。這邊有幾點我覺得蠻有意思的。

  • 飯後走個500步吧:這點我超認同。你不用真的去算,大概就是在附近繞個十分鐘。吃飽飯後,特別是晚餐,很容易就想攤在沙發上滑手機,對吧?但這時候稍微動一下,血糖比較不會一下子衝太高,對控制體重和消化都很有感。我自己是覺得,這也能避免吃飽就想睡的昏沉感。
  • 喝水,但不是馬上喝:這也是個老問題了。吃飯配湯、配飲料是很多人的習慣,但如果可以的話,試著在飯後...大概半小時吧,再喝水。因為大量的液體會稀釋胃酸,讓你的消化系統工作得更辛苦。當然,你說吃飯噎到總得喝口水吧?對,凡事都有例外,不是說完全不能喝,只是不要把水當飲料猛灌。
  • 飯前先來點沙拉?:原文是建議飯前半小時吃一盤沙拉。我自己是覺得...半小時有點久,菜都涼了。不過這個概念是對的,就是「先吃高纖維的東西」。不管是燙青菜、沙拉,先讓一些蔬菜墊墊胃,可以增加飽足感,讓你後面不會吃下太多精緻澱粉或肉。這招對想控制食量的人來說,超實用。
傍晚在公園裡散步,消化晚餐也消化思緒
傍晚在公園裡散步,消化晚餐也消化思緒

該怎麼選?入口的東西其實學問不少

再來聊聊吃的內容。原文提到很多「要吃這個」、「不要吃那個」,我覺得可以把它簡化成幾個大原則。與其去背清單,不如理解背後的邏輯。

白色食物 vs 彩色食物,這是一場戰爭

你知道嗎,有個蠻有趣的說法,就是盡量避開飲食中的「白色陷阱」。什麼是白色陷阱?就是白米、白麵粉、白糖,還有精製的白鹽。這些東西通常都經過高度加工,把原本有營養的纖維、維生素都去掉了,只剩下熱量和...嗯,很單純的口感。

當然不是說完全不能碰,偶爾吃碗白米飯當然沒問題。但如果可以,試著把一部分換成糙米、五穀米,或者用全麥麵包代替白吐司。你會發現,身體的負擔感會小很多。

那要多吃什麼?就是跟白色相反的「彩色食物」。蔬菜水果的顏色,像是番茄的紅、菠菜的綠、茄子的紫、南瓜的黃,這些顏色其實都代表不同的植化素和維生素。所以,你只要想著「我今天餐盤裡的顏色夠不夠多?」就差不多了,這比去記哪個食物含維生素C、哪個含維生素A簡單多了吧。

用油跟用鹽,是每天都在做的小決策

原文提到了要用岩鹽(玫瑰鹽),不要用精製油。這點我覺得很值得深入聊一下。這兩個東西是我們每天煮菜都會用到的,影響其實是潛移默化的。

精製鹽就是我們最常見的那種,很白的鹽。它鈉含量很高,容易造成水腫和血壓問題。而玫瑰鹽這種岩鹽,除了鈉之外,還保留了一些礦物質。味道上...老實說,有些人覺得比較溫和。我自己是覺得,心理作用可能大一點啦,但既然它可能比較好,價格也沒貴到天邊,換一下也無妨。

油的選擇就更關鍵了。很多家庭習慣用一大桶的透明沙拉油、精製葵花油來做所有料理,煎煮炒炸都靠它。但就像我下面整理的,不同的油,真的有不同的特性。

家庭常用油品比一比(個人不專業點評)
油品種類 優點 嗯...要注意的地方 適合拿來幹嘛?
精製沙拉油/葵花油 便宜、沒什麼特殊味道,用途感覺很廣。 說真的,製程很複雜,高溫下不太穩定,容易產生不好的物質。Omega-6 含量偏高。 我自己是盡量少用啦...頂多低溫小火炒個菜。
初榨橄欖油 (Extra Virgin) 抗氧化物多,對心血管不錯,味道有層次。算是好油的代表。 價格比較高,而且不耐高溫!冒煙點低,拿來炸東西就浪費了。 涼拌、沾麵包,或是菜煮好後淋上去增加風味。
牛油/豬油/酥油(Ghee) 超香!真的很香!而且耐高溫,適合拿來煎或炒。 就是...飽和脂肪比較高,價格也比較貴。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膩。 煎牛排、炒飯,或是做烘焙。適量使用很棒。
苦茶油/未精製麻油 這算是我們台灣或亞洲比較傳統的好油。發煙點高,穩定性好。 它們本身都有一股很特殊的味道,不一定適合所有料理。 苦茶油可以炒菜甚至拌麵線。麻油...當然就是煮麻油雞啦!
廚房裡一字排開的油品,選對了,菜就好吃一半
廚房裡一字排開的油品,選對了,菜就好吃一半

有些習慣,跟在地文化有點關係

原文還提到幾個點,我覺得很有趣,因為它混合了一些阿育吠陀(Ayurveda)的觀念,這跟我們習慣的西醫或中醫角度有點不一樣。

  • 晚上不要吃優格、豆泥飯(Rajma)?:這是很經典的阿育吠陀說法。他們認為晚上身體的「消化之火」比較弱,吃這些比較冷、比較難消化的東西會增加身體負擔。這點跟中醫說的晚上避免吃生冷東西有點像。老實說,信不信看個人。但如果你是那種吃完晚餐很容易脹氣、不舒服的人,不妨試試看,晚餐吃得簡單、溫熱一點,看看有沒有改善。
  • 早上空腹喝茶或咖啡?母湯喔!:這點我倒是蠻贊成的。很多人早上需要一杯咖啡來開機,但如果空腹喝,咖啡因和酸性物質會直接刺激胃壁,長期下來對胃不太好。最好的方式是,先吃點東西,哪怕是一片麵包或幾口麥片,墊個胃再喝。

每天的基本功:喝水與走路

最後,來談談最基本、但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兩件事:喝水和走路。

原文說要喝三到四公升的水,還要走一萬步。哇,這標準真的...蠻高的。老實說,對大部分坐辦公室的上班族來說,要達標有點困難。所以我們來調整一下目標。

喝水這件事,與其去記公升數,不如觀察自己的尿液顏色。如果一直都是深黃色,那就是水喝太少了。如果一直是透明無色,那可能喝太多了。理想狀態是淡黃色。台灣的國健署是建議成人一天大概喝 1500-2000cc,其實就是差不多 6到8杯水,這個目標聽起來親民多了吧?

早上起床喝一杯溫開水,這個習慣很棒。經過一夜睡眠,身體其實是缺水的,這杯水不只補充水分,也能溫和地喚醒消化系統。原文還說要用冷水潑眼睛...嗯,這聽起來很醒神,但跟視力有沒有直接關係,我就持保留態度了,哈哈。

至於一萬步,把它當成一個終極目標就好,不要當成每日壓力。你可以從每天多走個一、兩千步開始。例如,提早一站下公車走路回家、午休時間去附近買咖啡順便繞一下、或是在辦公室每隔一小時就起來走動去裝個水。重點是「不要久坐」,這比你糾結有沒有走到一萬步還重要。

早晨的一杯溫水,是給身體最溫柔的問候
早晨的一杯溫水,是給身體最溫柔的問候

所以,到底該怎麼辦?

看了這麼多,是不是又開始覺得混亂了?別擔心。我覺得你可以這樣做:

  1. 先選三個:從上面提到的所有好習慣裡,選三個你覺得「好像沒那麼難」的開始。例如:「飯後散步十分鐘」、「把一杯含糖飲料換成水」、「晚餐的白飯減半,換成蔬菜」。
  2. 堅持一個月:不要想太多,就只是專心執行這三件事,連續一個月。讓它從「刻意去做」變成「自然而然」。
  3. 感受身體的變化:一個月後,問問自己,有感覺到什麼不同嗎?是精神變好了?還是褲子鬆了一點?還是比較少脹氣了?找到正回饋,是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4. 然後再加一個:當這三件事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後,再從清單裡挑第四個來挑戰。就這樣,慢慢來,比較快。

健康生活真的不是一場考試,沒有標準答案。找到最適合你步調的方法,享受過程,可能才是能讓你健康到老的真正秘訣吧。你自己覺得呢?

看完這些,你覺得哪一項最難做到?或是你已經在做了而且覺得超有效?留言分享一下吧,搞不好你的方法也能幫到別人!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6-03 Reply
    作為營養師,我深深體會飲食的精妙。這份健康指南真的很讚!尤其是色彩飲食和油品選擇,我平常也超推薦。不過話說回來,水分攝取真的很重要啦,大家要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