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一到就莫名傷感?中醫說,這很正常
最近天氣一轉涼,就很多人在群組裡唉唉叫,說感覺身體懶懶的,提不起勁,有時候還會有點莫名的憂鬱。你知道嗎,我自己是覺得,這真的不完全是你的錯。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身體在跟著大自然換季啦。
老實說,古代人真的很會觀察。他們發現秋天就是一個「收」的季節,你看樹葉都掉光了,把養分收回到根部準備過冬。我們人也一樣,身體的能量開始從外面往裡面收。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順著這個趨勢調整一下生活,整個冬天都會好過很多。
所以今天想來聊聊這個,不用想得太複雜,就當作是幫身體換季保養。先說結論,秋天養生的關鍵,就在「滋潤」跟「放下」這兩件事。聽起來很玄嗎?其實不會,大部分都能從每天吃的東西開始做起。
為什麼秋天要特別照顧「肺」跟「大腸」?
嗯...這個要從中醫的五行理論講起,但講那個太硬了。我們換個方式說好了。你可以把身體想像成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
在秋天,跟這個季節對應的臟腑,剛好就是「肺」跟「大腸」。它們兩個像一對兄弟,一個主「吸進來」,一個主「排出去」。
- 肺:不只管呼吸,還管我們皮膚的狀態跟身體的「衛氣」(有點像免疫力防護罩)。秋天天氣很乾,所以肺最怕「燥」,一乾燥就容易乾咳、皮膚乾癢,防護罩也跟著變弱。
- 大腸:它的工作就是把身體不要的垃圾排乾淨。秋天是大自然「放手、清空」的季節,所以大腸的功能也特別重要。便祕不順,就代表身體還抓著一堆東西不放。
更有趣的是,中醫覺得情緒跟身體是連在一起的。跟肺相對應的情緒,就是「悲傷」。所以秋天容易感到傷感,或是想起一些過去放不下的事,其實是身體能量轉換的自然反應。這不是要你不要難過,而是提醒你,該是時候好好整理、清空一些情緒包袱了。你看,身體是不是很聰明?
那...到底要怎麼吃才對?
終於講到吃的了!重點不是要去買什麼昂貴的補品,而是多利用當季的食材。原則很簡單:選那些「白色」的、「滋潤」的、還有帶點「溫暖」特性的食物。
我自己是覺得,用一個簡單的表格來對比,可能會清楚一點。左邊是推薦多吃的,右邊是最好先忍忍的。
| 秋季養生,可以多來點這個 👍 | 這些先少碰為妙喔 👎 |
|---|---|
| 根莖類蔬菜:像山藥、南瓜、地瓜、胡蘿蔔這些。它們是從土裡長出來的,能量很穩,能幫你「接地氣」,而且吃起來甜甜的,心情也會好。 | 生冷瓜果:特別是夏天盛產的西瓜、香瓜。它們太「寒」了,現在吃等於是往身體裡澆冷水,會消耗你的陽氣。 |
| 白色潤肺食物:水梨、百合、銀耳、杏仁。你看它們都白白的,以形補形嘛。它們能幫身體補充水分,對付秋天的乾燥超有效。煮個銀耳蓮子湯就很棒。 | 辛辣刺激的東西:太辣的食物,像是麻辣鍋,會讓身體的水分蒸發得更快,等於是火上澆油,會讓「秋燥」更嚴重。 |
| 溫和的辛香料:薑、蒜、肉桂這些。它們不是那種爆辣的,是溫溫的暖意,可以加在湯裡或茶裡,幫身體增加一點抵抗力,預防感冒。 | 冰品跟冷飲:這個應該不用多說了... 天氣都轉涼了,就別再為難你的腸胃了啦。喝點溫開水或溫潤的茶,身體會感謝你。 |
| 全穀物跟豆類:糙米、小米、扁豆這些。它們能提供很穩定的能量,不會像精緻澱粉一樣讓血糖暴衝,也能幫忙穩固肺氣。 | 油炸燒烤:這些東西很燥熱,吃多了容易上火、口乾舌燥,還會加重腸胃負擔,讓身體的「垃圾」更難清出去。 |
台灣的秋天,好像不太一樣?
說到這個,就得提一下我們海島的特殊情況了。傳統中醫 (TCM) 的理論大部分源自大陸型氣候,那裡的秋天是真的很乾、很涼。但在台灣,我們常常遇到「秋老虎」,明明入秋了,天氣還是又濕又熱。
這點跟我們在台灣看到的情況很不一樣。所以,如果完全照著「溫補防燥」的邏輯,有時候反而會「補過頭」覺得更燥熱。我自己是覺得,這種時候要更靈活一點。
比如說,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季節飲食建議,就比較強調均衡跟在地食材。我們可以結合一下:在大原則「滋陰潤肺」不變的前提下,如果天氣還是很悶熱,那些溫補的食材,像是薑母鴨、麻油雞,就先等等,可以等到天氣真的冷下來再吃。反而可以多吃一點像冬瓜、蘿蔔這種稍微帶點涼潤,但又不像西瓜那麼寒的食物,來幫助身體清掉濕熱。
簡單講,就是看天氣吃飯!身體的感覺最準。
不只用吃的,還可以這樣幫自己「清垃圾」
前面提到,秋天也是整理情緒的季節。如果光靠吃,有時候心裡的坎還是過不去。原文有提到,傳統中醫有幾個分支,不只是開藥方而已,還包含一些身心練習。我覺得這部分超實用。
第一個是冥想。嗯...我知道很多人聽到冥想就覺得很難。但其實不用盤腿坐一小時那麼誇張。你可以在睡前花個五分鐘,安靜地坐著,專心感覺自己的呼吸,一吸一吐。光是這樣,就能讓高速運轉的大腦稍微冷靜下來,幫助平衡我們的神經系統。這就是一種很好的情緒整理。
第二個是溫和的運動。像是氣功、瑜珈或散步。重點不是要你練到滿身大汗,而是「流動」。秋天的能量是往內收的,如果完全不動,氣血很容易就卡住了,卡住就容易憂鬱。所以在天氣好的時候,去外面走走,曬點太陽,讓身體微微發熱,感覺氣血流動開來,這對身心都很有幫助。
常見的誤解與提醒
最後來釐清幾個大家常搞混的點:
- 「潤燥」不等於猛灌水:覺得乾燥就一直喝冰水,其實效果不大,反而會增加身體負擔。比較好的方式是喝溫水,並且多吃像水梨、銀耳這種能「鎖水」的食物。
- 不是所有水果都適合:很多人覺得水果很健康,但秋天真的要挑著吃。像前面說的,太寒涼的瓜類就要避免。蘋果、梨子、柿子這種當季的就很好。
- 「悲秋」不是病,是個訊號:如果你發現自己最近特別多愁善感,先不要急著給自己貼上「憂鬱」的標籤。試著把它當成一個訊號,問問自己:「最近是不是有什麼壓力?有什麼事情是我一直抓著不放的?」順著這個感覺去整理,反而是一個療癒的機會。
大致上是這樣。秋季養生說穿了,就是一種更溫柔地對待自己的生活方式。順著時節,吃該吃的東西,整理一下身心,讓自己用一個更清爽、更穩定的狀態,去迎接接下來的冬天。我覺得蠻酷的,古人的智慧真的很有道理。
聊了這麼多,換你分享啦!
你秋天最喜歡吃哪種根莖類蔬菜(地瓜、南瓜、芋頭...)?有沒有什麼私房的料理方式?
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