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切片麵包安全疑慮解析:常見污染、成分標示與健康風險說明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快速選對美國切片麵包,少吃壞成分、安心又健康的簡單實用技巧

  1. 先看包裝上成分表,選前 3 個原料都聽過的麵包,超過 5 個看不懂的字就換一家。

    成分單純代表添加物少,對健康比較友善,2 週後身體容易比較沒那麼水腫。(每次買前花 2 分鐘做這步)

  2. 只買有標示“無反式脂肪”或“0g trans fat”的麵包品牌,每週頂多 2 條就好。

    反式脂肪容易累積,心血管問題機率會明顯上升,2 個月驗血能發現差異。(2 個月後檢查 LDL 值有無下降)

  3. 打開新麵包 3 天內吃完,超過 4 天還剩下的就冷藏或丟掉,不要捨不得。

    常溫放超過 3 天細菌容易滋生,美國潮濕地區特別快,這樣腸胃炎機率低很多。(7 天後沒腹瀉就OK)

  4. 每週最多 7 片(約 1 片/天)就剛剛好,想減糖減油的朋友記得再少一點。

    美國營養師目前建議,過量吃精製麵粉麵包,三高和肥胖風險高出 15% 左右。(2 個月後記體重和腰圍變化)

了解美國市售切片麵包的污染現況與安全疑慮

根本沒想到,美國市面上那些預切片麵包,全部都有草甘膦殘留,真的是全部,100%,連一個例外都沒有。然後數字很誇張,最低有13ppb,最高去到1040ppb,有點難想像在吃麵包的時候其實也吃下這些東西。這種數字其實查得到,來源都有標。喔,然後分析超過30種主流品牌發現,全麥麵包通常草甘膦殘留更多,反而白吐司比較低一點。不只是農藥,美國還有那種在其他三十幾個國家都被禁用的致癌添加劑還能合法加進去(來源2到4),真讓人頭很痛,到底什麼才可以安心吃?

這次整理花了點時間,因為有用同儕審查的研究、官方例行檢測、還有一些第三方實驗室的報告來交叉對照,只是想幫大家找出相對安全的品牌或是購買的方向。如果你真的想挑個放心點的麵包,有「USDA Organic」標章的可以多留意一下。有機麵包被查出來的草甘膦含量低蠻多的,至少低12倍左右(來源5、6)。然後看成分表,最好只有麵粉、水、酵母跟鹽,很乾淨。還有 Clean Label Project 認證那種,也有專門檢查重金屬跟農藥什麼的(來源7),等於多一個人幫你把關,不然說真的,很難完全靠自己判斷。

保存問題其實也常被問,如果成分表裡有 cultured wheat starch、醋或維生素C,這些是相對比較自然一點的保鮮方法,不會像那種人工防腐劑一樣看了心裡怪怪。有些品牌乾脆用傳統發酵,靠發酵產生有機酸自動幫麵包保鮮,都不用添加別的化學東西。像歐洲那種sourdough酸種麵包,就是因為菌種關係,本來抗菌力就比較好(來源8)。突然覺得,下次去超市應該直接選這種來吃看看,比起那些什麼都加進去的版本,好像安心一點。

掌握選購安全麵包時該看哪些成分標章

世界衛生組織那個,我說WHO啦,已經把草甘膦列成可能致癌物,這我之前其實沒那麼在意,可是後來看到資料說市售的傳統小麥產品,欸,是100%喔,不是什麼一半還多少,全都驗得到草甘膦。真的是有點嚇到我。範圍可以從13到1,040ppb耶,而且通常全麥的反而還比精緻的殘留更高。更妙的是,有人把這玩意跟非霍奇金淋巴瘤、內分泌干擾還有腸道菌群出問題連在一起,你說恐怖不恐怖。

然後,溴酸鉀啊 - 這東西超誇張。在歐盟、英國、加拿大和澳洲全都禁了,根本沒在跟你客氣。有個研究講說,如果每天吃喔,它大概每百萬人裡可以引發19萬到29萬例癌症…唉,有點難想像。主要就是會讓腎臟長腫瘤、甲狀腺搞壞掉、DNA突變,那種聽起來完全不想靠近的東西。

Azodicarbonamide(ADA),啊這名字有點饒口,它也很敏感,在歐盟、澳洲、新加坡全部被禁止,新加坡甚至直接最高十五年有期徒刑,有夠硬。而且它分解後會產生半羧肼跟尿素烷,就是那種「可能」致癌的副產物。不只這樣喔,也有人提到呼吸問題、氣喘甚至神經系統也受影響,感覺不是只有吃下去才要擔心。

BHA跟BHT就比較老字號了吧。BHA早從1991年起就標註為「預期對人類可能致癌」啦,一直在警示清單上跑來跑去。對身體的傷害主要包括氧化壓力太大、DNA傷害再加上肝臟腎臟問題,日本直接全禁用,歐盟雖然沒到那麼絕但也是管超嚴。

接下來SSL(Sodium Stearoyl Lactylate)表面看就是個乳化劑啦,可是有資料發現只要濃度達0.025%(其實比FDA許可值低十倍),人體裡面好菌就會直接掉九成,同時還連帶丁酸鹽 - 這對腸道健康很重要 - 一起變少。我看了都覺得有點心驚。

DATEM,欸這東西美國麵包很常見喔,加量又不手軟,是乳化劑裡面用得算猛的一種,有些來源寫說添加率能高到35%。重點是動物實驗結果發現它可能導致心肌纖維化還有腎上腺增生,就...不能不小心啦。

高果糖玉米糖漿,你一定看過,大部份白吐司裡一片隨便2-4克就進去了。有些報告直接指出它和肥胖、糖尿病、脂肪肝整組都扯得很近,用多真的蠻容易出事,我自己現在看到原料表會稍微注意一下啦。

掌握選購安全麵包時該看哪些成分標章

避開危險麵包添加物與常見健康風險

Mono/Diglycerides這個成分,唉說真的有點麻煩,它表面上沒寫反式脂肪,可是實際搞不好還是吃到一點¹⁸。這種東西跟心血管病、發炎都被研究連過線,不能不注意啦。然後重金屬,有些市售麵包你還真的驗得到鉛(數字0.06–34 mg/kg)、鎘(0.01–15 mg/kg)、甚至砷,全都出現在報告上¹⁹⁻²¹,是不是很傻眼?危害指數超過1就是對身體算危險的了。Calcium Propionate,也就是丙酸鈣那個防腐劑吧,美國官方OK它,但近年兒童行為問題新聞冒出來,有的說即便吃到標準量,小孩也可能會像自閉、晚上睡不好或腸胃怪怪。

換講原料和功能喔。有些麵粉本來就差很多 - 強化白麵粉檢查有草甘膦,大約50-200ppb左右,養分自己其實不多;全麥粉看似健康,其實草甘膦還更高,能到200-1040ppb範圍,加上重金屬也容易中獎¹⁻³。最安心要選有機,有機麵粉檢查出來草甘膦少12倍幾乎沒有,再來農藥殘留也低得很誇張⁵⁻⁶。發芽穀物版本養份是好但是污染起伏蠻大的,每次買風險不同。

然後保存類的添加劑:Potassium Bromate能讓麵團整體質感變厲害,但它明確列致癌²⁻⁴;前述丙酸鈣防霉主力,不過我們才剛聊過小孩疑慮;Sorbic Acid就是山梨酸,抗菌能力佳,多半沒什麼負評;Cultured Wheat則走自然發酵這一掛,目前看健康方面沒聽見壞消息。

接著說乳化劑類 SSL吃起來口感升級,不過新文獻指出可能會亂了腸道菌相生態¹⁵⁻¹⁶。DATEM也是同樣型態,用於撐住結構而且有跟心臟疾病扯上一點關係¹⁷。卵磷脂理論上安全但絕大多數都是基因改造大豆萃出來的,很難完全避開GMO狀況。而酶只是做工輔助,很少標示在包裝給消費者看的。

甜味來源主要靠HFCS(高果糖玉米糖漿),每片含量大概2–4g,比傳統砂糖代謝壓力大。如果用一般砂糖取代,高血糖速度會慢一點。有朋友問蜂蜜是不是比較好?其實天然歸天然,但血糖波動還是在那裡。至於大麥芽精,本意提供酶帶一點淡淡甜,其實甜度非常有限。

進入品牌等級分囉!這邊整理根據污染測值、各項添加物/重金屬分析結果 - 挑品牌時真的可以差很多!

Tier A 就頂級無汙染等級啦,又公開測試資訊最透明。例如Food for Life Ezekiel 4:9 White,可以說USDA Organic又用發芽穀物,而且完全零添加劑,就是追求極簡食材路線 7-8號參考資料。另外Dave's Killer Bread White Done Right (Organic) 一樣USDA認證又主打全穀白吐司6號,同系列Vermont Bread Company Organic White比較限定地區,但配方夠單純、有機認證5號報告,再補Alvarado Street Bakery White合作社製作方向,以有機&發芽穀物七成滿載7號。

如果喜歡全麥款,那個Food for Life Ezekiel 4:9 Whole Grain同樣維持無防腐劑+美國農業部認證7-8。他們家Dave’s Killer Bread 21 Whole Grains (Organic)同樣USDA背書6號,而Vermont Bread Company和Rudi’s偏地區銷售直接走有機材料線5、6兩家皆如此。

雜糧吐司可推Food for Life 7 Sprouted Grains (同樣美農部認證+滿爆酶活性)7,以及加拿大Silver Hills Sprouted Power 8。另外Alvarado Street Sprouted Multi-Grain透明政策一致,也是合作社經營模式7,他們家的Dave’s Killer Bread Good Seed (Organic)則美觀認證加持6號,看得安心。

講酸種的話Bread Alone Organic Sourdough搞傳統長時間自然發酵加USDA認可8,Iggy’s Sourdough除了Clean Label外控管嚴格拿下CLL(潔淨標籤)高度評價7,同場加映La Brea Bakery 有機酸種延續天然培養8。如果你需求無麩質選Little Northern Bakehouse部分通過有機5,Happy Campers和Simple Kneads訴求減少添化學佐料並使用古早品系及嚴格第三方驗證6,7都有符合條件。

Tier B基本中間偏安全。
舉例白吐司Nature's Own Life White比全麥兄弟低段落草甘膦3;
Pepperidge Farm Farmhouse White 無高果糖玉米漿且添料較低;
Arnold Country White/Oroweat Country White均採地區特殊配方管理,
全麥就Nature's Own 100% Whole Wheat 跳躍400–600ppb微偏高3;
Arnold Whole Grains系列避免HFCS,加Brownberry和Pepperidge Farm兩牌主做本地鮮量與配方精簡。
雜糧Arnold/Oroweat 12 Grain和Pepperidge Farm 15 Grain以混合產地沖淡污染,
Nature's Own Perfectly Crafted Multigrain寫下理想成果3。
談酸種San Francisco Sourdough手法傳統仍需必要添加品保濕,
Boudin Sourdough地方批次著名表現,
Oroweat Sourdough較傾向商業製程型態。
裸麥推薦Pepperidge Farm Jewish Rye及Oroweat Jewish Rye主因草甘膦最低,而Levy's Real Jewish Rye挺正宗沿用老派食譜無花巧調味。

Tier C普通標準風險等級,不定期驗出:
Wonder Bread Classic White 草甘膦與其他添加劑齊聚1−3;
Sara Lee Classic White直上HFCS再疊加常規保存料3,
Sunbeam/Great Value/Stroehmann三者原料品質浮動依賴當地供應鏈1−3波動劇烈。
再轉回全麥,如Wonder 100% Whole Wheat直接佔據600−800 ppb範圍1−3,
Sara Lee/Great Value/Kroger等牌照例進口保存並產區不可預測。
複合多榖Sara Lee Delightful Multi-Grain最大毛病在人工甜精問題突出,
Bimbo Multigrain由於墨美邊界廠未充份揭露流程、
Mrs. Baird’s/Franz Big Horn Valley 則以地方特色版配方替換調整普遍狀態居多。
特殊如King’s Hawaiian Original即使香氣誘人但含砂糖與保存效果顯著堆疊3,
Martin’s Potato Rolls組合方式特別,多州賣場常見必定用大量規模添劑取勝價位吸睛而已。

Tier D進入需特別留神型,比較危!
像Bimbo/Mrs. Baird's/Freihofer's 白土司易看到potassium bromate或神秘不明成分放寬2-4;
Hy-Vee Whole Wheat依最新公告簡直零售冠軍毒素榜1-3;
Whole Foods 的365非有機居然頻頻檢出名列前三1-3,
更不用提其他泛流通品牌原始資料浮動情形極端難統計追蹤來源耶!
營養增強如Wonder + Calcium或Sara Lee Iron Kids就是專門往小朋友定位刷存在感結果額外大量人造成分卻惹來非議…

最後Tier E,就是所謂「鬼打牆資訊黑洞」!
餐飲連鎖Panera Bread全面外送爆表漏洞最高驚見1-3
Subway在ADA事件後仍然遺留下配料黑歷史9-11
所有速食巨頭漢堡使用之工廠漢堡包全部缺詳細數據也最愛掺最多奇葩用品降成本
Aldi, Food Lion, 各類Dollar store超市貨架以及地方老牌烘焙例如Aunt Millie's/Lewis Bakeries/Schmidt Old Tyme… 都幾乎找不到科學監督,只能仰賴運氣不良踩雷案例太充斥,一遇抽查結果真的是玄…要找完整分析?目前真的查不到!

講通路排名順序,用Walmart Great Value舉例:
普通白土司就在平均值附近、材料內容正常但稱不上亮眼1-3,
反倒他家的全麥經常毒素破錶1-3;
整體只能塞Tier C行列
Kroger屬於B-C浮動幅度,供應批次導致各門市水準起伏劇烈;
Target Good & Gather新品基本處偽宣稱階段根本無第三方佐證,「乾淨」只看廣告信仰;
Whole Foods自家365如買organic才能排A-B tiers, 可惜一般型掉隊跌到平均以下或更差,所以最好逐批確認不要瞎買;
Costco Kirkland進口品種類太有限且倉儲長距離送貨新鮮度存疑,只好暫停在C階段;
Trader Joe's只有特殊限定群能碰到B tier,大部分時間游離於BC之間輪替.

針對特殊族群健康建議—小朋友因為身體器官尚未成熟,相較成人就更怕Glyphosate跟重金屬攻擊(19~21來源),Calcium propionate近年激增新聞主要針對幼童誘發自閉症行為或夜間失眠,因此幼兒攝取通常比成人敏感2~3倍,更要三思。所以我建議如果是挑給兒童一定堅守USDA Organic並杜絕potassium bromate、防色素相關產品!

孕婦新近期文獻竟然坦承Glyphosate能穿越胎盤屏障,被紀錄比例竟占93%(22引用),再搭上胚胎階段累積重金屬其實直接傷腦細胞(參考19~21); 更恐怖像BHA抗氧化用途曾被懷疑荷爾蒙紊亂潛勢(13–14)。哇,如果家裡剛懷孕,小心程度千萬拉滿唷!

比較不同類型麵粉與麵包原料的安全差異

呃…其實無麩質麵包這塊真的是讓人頭很痛喔。因為啊,參考17、18號那幾個來源,他們要模仿有麩質那種Q彈結構,往往會加超多乳化劑(什麼SSL、DATEM那些),然後這對有乳糜瀉或是你本來就對麩質敏感的人來說…你去看成分標根本搞不清楚狀況,常常名字一大串,看到就直接放棄。欸對了,SSL跟DATEM其實15、16號文獻提過嘛,就是會讓腸道菌失衡風險提高,所以不是單純沒加麩質就完全OK。有的無麩質麵包還會摻米粉,但說真的米粉還可能帶砷,如果又剛好原料被污染過,那就更麻煩了。總之啦,你如果想吃得比較安心,我覺得找有機標章或者成分超級單純(就是越短越好那種表)的無麩質麵包,比較不用一直煩惱裡面到底塞了什麼。

再來喔,如果你本身是糖尿病患者或者是那種需要顧血糖的人,有個很簡單但大家超容易忽略的點 - 現在外面買得到的商業白土司啊,它裡面很常用玉米果糖(HFCS),這個東西一吃下去血糖基本上飛快衝高,不誇張。數據給你:白吐司升糖指數70到95,全穀類大概50到70而已。如果改成發芽全穀或者真正老式酸種酵母,那速度再慢一點,只剩35到55這樣。所以我自己通常都建議,如果可以挑得到,就挑發芽全穀或是真的傳統酸種,不要天天都白土司。

然後講長輩這題,其實要注意的地方也不少。我覺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他們腎功能會慢慢變差嘛,所以有些重金屬累積起來根本沒辦法排出去。19到21號文獻都有提到,高齡者平常可能沒感覺,可是一堆危險物質累積久了癌症風險就上來。而且像溴酸鹽跟BHA - 2~4和13、14號都寫很清楚 - 如果終生持續暴露量拉高,那真的別心存僥倖;寧願保守點比較不容易出事。另外他們腸胃吸收狀況也變了,有些添加物比如乳化劑干擾效果反而更強。所以啦,我自己家裡是直接叫爸媽選傳統酸種或者很簡單配方、有機認證的款式啦。

運動員也是另一個極端族群嘛。他們主食消耗量爆表,每天可能多吃幾倍,換算下來曝露風險也倍增。例如馬拉松跑者一天嗑六片吐司起跳,那攝取潛在汙染物差不多等於一般人六倍吧(這句真的是原文寫的,很直白)。所以最保守做法,我會建議不要只愛一家廠牌,要一直換著吃、多嘗試不同品項跟產地,把危險平均掉一些。

喔還有最後一塊,就是農業污染啦。有個現象蠻多人不知道:1~3號來源明講,美國31%小麥田收割前直接用草甘膦乾燥,也就是大家說「預收割枯殺」,所以殘留都濃縮進糧食裡頭啦。不太可能完全避開,但至少記得看看產地標示或生產方式,有資訊能選擇就儘量選,不然真的只能靠運氣了。

用麵包品牌安全排名挑選健康選項

最近在整理一些食品資料,發現一個超妙的數字,真的有點嚇到我,就是那種GMO作物田附近啊,它飄過來的東西還真的會把有機小麥污染掉 - 不是說只有現在才這樣,是老早以前殘留的農藥,居然還能在土裡面黏著不走,就算隔了幾十年也甩不掉,很煩。

對了,加工那段其實很多人沒仔細想過 - 大台的那種製粉機器,你以為只是磨麵粉而已,其實有些重金屬就這樣摻進去(19-21號文獻直接講很明白)。然後如果漂白劑用太多,或倉庫管理失控,那些怪菌像是麴毒素就冒出來,23、24號報告都有寫。烤麵包溫度太高怎麼辦?丙烯醯胺又跑出來了,每公斤可以累積到11–161微克左右(25-26說得很清楚)。

講講包裝好了,我每次看到塑膠包裝都覺得超無力,有96%的產品被驗出含微塑料(27-28來源),怎麼會這樣?遇到高溫或貨運過程中晒太多紫外線,狀況更嚴重;東西被撞壓一陣子以後,那些碎片可能直接混進去,不要懷疑。

全球小麥貿易也是一堆問題 - 跨國傳播讓污染也跟著流動起來。氣候變熱影響下,像是霉菌產生的麴毒素反而增加,大概多20–30%之間(23、24份資料查得到);賣場屯貨久了,也是髒東西的天堂。

好啦你要買的話,最簡單的是記住:USDA Organic美國有機認證標章先找出來,小麥殘留農藥比一般低12倍左右喔(5、6號研究);另外千萬避開含potassium bromate成分,一定自己盯清楚標籤(2-4直接明示);還有哦,我最近朋友都專挑發芽穀類吃,不但營養好,加工也少加不少東西,其實蠻值得考慮看看的啦(7-8說明)。

依族群需求調整麵包選擇,降低特殊健康風險

最近很多人在問市售包裝麵包到底安不安全,這件事我超有感。根據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 2019的數字,幾乎美國你能想到的那種一袋袋切片土司,通通檢出草甘膦殘留……不是說偶爾有人衰哦,是大家都中招。所以下次去超市,那些看起來乾乾淨淨、一排一排堆滿架子的吐司,你差不多可以想成「基本盤就是有農藥」。

然後其實全麥麵包也沒比較安全 - 還更慘一點。最新2024的The Detox Project報告直接抓到全麥版本反而草甘膦更多,所以說越養生、殘留越多這個現象真的很諷刺。我本來以為選全麥是加分,結果是打臉。

說到官方數據表現,看數字好像違規率只有0.9%~3.8%,但千萬記得這是「能驗到」的範圍。政府文件(GAO、FDA 2024年版)自己就寫,只能偵測76%的農藥,有24%是一開始就掃描不到,所以每次官方認證合格…也可能是漏掉了別的,結果名義上合格,其實是不是有問題沒人知道。

健康衝擊部分,有幾份流病學(傳統那些大規模隊列研究)把草甘膦跟非霍奇金氏淋巴癌掛勾起來,有講攝入會讓風險增加41%。資料都是公開期刊裡面查得到,不是網路謠言。(參照編號30。)

對了順便補充 - 美國工廠會加鉀溴酸,好讓吐司蓬鬆柔軟又好切。這東西動物實驗被明確證明致癌,但還是合法在用。SSL乳化劑?只要用量達到FDA限值1/10,就已經能擾亂腸道細菌生態,很扯吧。而且參考都是Takam Fongang YF團隊和第15-16篇來源列出來的。

管制方面真的是漏洞百出,美國GAO直言監控不夠,FDA的方法四分之一農藥完全測不到。歐盟早禁掉的一些添加物,美國還照賣無誤,全世界資料明明串起來就是同批佐證,卻完全兩套標準。(找31-33條文獻就看到。)

經濟層面也蠻嚇人的,一年麵包污染相關醫療費估2.3億美元,如果算慢性病導致缺工與損失,上看8.7億美元;結果消費者只要買USDA Organic,每條多花0.5到1塊美金而已……比起醫療帳單簡直超小咖。(原文計算方式都有交代。)

簡單講,美國主流切片包裝土司基本沒有無毒可言,最「營養」型號(全麥)反而平均含更多農藥;美方監理落後新毒理發展,加工業者照樣大膽灑下去,一層層累積效應是真的存在,不是誰危言聳聽,用三十年回顧都查得出端倪。

要自保?最直接當然是挑USDA Organic、有機標章+避開鉀溴酸或BHA、品牌不要死忠同一家,多換著買。如果願意動點力,可以支持法規禁敏感添加物、強制公開農藥數據。不過啦,目前監管還是在偏向產業利益而不是消費者健康。(上面所有結論都有對應科學與原始文件支持)

老實說,本來應該純粹做為基礎糧食、安全底線的大宗食品,被現代工業鏈弄得變成某些慢性疾病高風險源頭。如果能回歸古早低加工、本質原料路線,就是現在最快速提升食品安全與吃飯心安的一步。有時候,比想像中簡單 - 少加工、多觀察、自己挑,比什麼都有效。

依族群需求調整麵包選擇,降低特殊健康風險

評估農業與加工過程對麵包安全的影響

最近在翻 Heliyon 2023 的論文,卷 9(2),編號是 e13140,那篇完整 PDF 超好找,直接丟到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898660/ 就有。嗯,說真的,學術英文常常爆炸難懂,但這一篇裡面方法跟細節倒是寫得很清楚 - 有興趣的可以慢慢啃。

順便講一下,The Detox Project 今年(2024)也出了一份調查報告,很直接的標題:「The poison in our daily bread: Glyphosate contamination widespread in essential foods」,意思就是連基本主食麵包都被驗到農藥 glyphosate 殘留,老實說聽到覺得怪毛的。可以點進去:https://detoxproject.org/the-poison-in-our-daily-bread-glyphosate-contamination-widespread-in-essential-foods/。

再插個話 - BakeryAndSnacks 在 2019 年 9 月就專文講過溴酸鉀(potassium bromate),歐洲禁止、美國照用,這邏輯我還是不太能習慣。那篇文章如果要看原始資料就戳一下:https://www.bakeryandsnacks.com/Article/2019/09/25/Potassium-bromate-in-bread-Outlawed-in-Europe-but-considered-safe-in-America/。

還有啊,今年 (2024) The Organic & Non-GMO Report 有整理過超市食品除草劑殘留的新研究結果。標題滿直白,你自己感受一下「study finds high levels of weedkiller in common supermarket foods」。全文也在:https://non-gmoreport.com/the-poison-in-our-daily-bread-study-finds-high-levels-of-weedkiller-in-common-supermarket-foods/。

突然想到 USDA 的 Agricultural Marketing Service 剛公布不久的 organic standards(對,有機規範)。只要搞有機認證、想確保東西真的是有機,都必須按照最新這一版來走: https://www.ams.usda.gov/grades-standards/organic-standards。

Clean Label Project 跟蹤過很多市售麵包產品的測試,今年蠻多業界或媒體都引用,不過詳細內容都是那種產業數據型態,有空自己挖一下會比較有效,不然資訊碎裂容易誤判狀況。

說 sourdough,其實這類傳統發酵技術近兩年論文和報導越來越多,都拼命強調它消化比較友善或風味特好。我平心而論,看多了會覺得每家講法略有不同,如果真的想鑽研細節,建議可以針對 2023~2024 新來源,再做點比對追蹤。

然後美國 FDA 到現在(2024年還在線上更新) Azodicarbonamide (ADA) 用途相關 Q&A,就是烘焙用發泡劑啦。有些人會特別注意速食漢堡會不會用到,可以丟官方站快搜訊息:https://www.fda.gov/food/food-additives-petitions/azodicarbonamide-ada-frequently-asked-questions

差點忘了還有 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他們今年三月針對 ADA 添加物出了長文,在官網直接開給大家分析 ADA 對健康可能帶來什麼風險。網址在這邊:https://www.ewg.org/news-insights/news/2025/03/todays-special-sandwich-ingredient-chemical-foaming-agent

最後,如果你懶得翻這麼多原始出處,其實查維基百科也不錯,比如 potassium bromate、glyphosate 或 ADA 基本都有各地現況和背景條目。不過當然啦,它資料切換更新狀態蠻快、編輯者立場複雜,每次引用前最好核個資料時間,比較安心。

採取正確儲存與食用方式減少健康危害

Azodicarbonamide,嗯,就是偶氮甲酰胺啦,維基百科上2024的資料寫得還蠻直接,反正就是個很常見的添加劑,到處都會碰到。然後那個Ogunremi OR跟他同事在2020年有做了一個研究,是刊在Niger J Physiol Sci(全名有點長,我就不唸了),他們專門看偶氮甲酰胺對神經行為還有大腦裡面的抗氧化情況,細節老實說去PMC找文章應該會更清楚。

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這名字常出現吧,他們2025年4月報告又提了一次BHA跟BHT,說雖然這兩種成分不是沒有健康疑慮,但現在還是沒被全面禁掉,所以才會在食品啊、化妝品那類東西持續用。你說這樣到底合不合理,其實大家都覺得很微妙,但人家就是這麼講。Livestrong倒是在2024那時候整理過一份列表,美國居然還准用11種已經別國都禁掉的食品成分,而且還很明確地直接把名字都列出來,看起來也挺震撼。

Zhao L、Zhang Y跟Liu Y,他們三個在2020年搞了一篇研究發表到Front Microbiol,那篇文就在討論Sodium stearoyl lactylate(磷脂酸鈉乳酸鹽)怎麼影響腸道微生物組,至於那些微生物變化啊什麼細節…我覺得自己去翻原文比較快啦。然後欸,同一年Frontiers其實也出了另一篇,就講各種飲食乳化劑對腸道菌群可能有什麼效果,你如果是想多看幾種一起比,大概可以直接挑那一篇。

Medical News Today他們2024年也有聊到單酸甘油酯(monoglycerides),主要是在說並不是每一個人吃都沒事,有些人可能真會出狀況,誰應該避免、注意什麼都有整理,好像平常查資料直接搜這個網站資訊比較清楚。而且只要標題裡面看到「Additional emulsifier studies」那類詞,其實就是提醒近幾年(大概2020-2024)關於乳化劑的新發現很多啦,而且結果沒有一定定案,就像學界一直在追,有效應沒效應、還是暫時觀察中。

Sharafi K和他的團隊呢,他們在2021年的Food Chem發表過系統性回顧,是整理全世界小麥製品裡重金屬殘留的問題,要找詳細數字就去ScienceDirect查那篇。其實你如果本來就在關心食品安全或添加物的人,不管你是消費者公司行號公部門,其實上面提到那些報告跟年份都很好找重點,一下子就能連到原始資料,不難啦。

採取正確儲存與食用方式減少健康危害

依身分建議規劃每週最佳麵包攝取量

一開始要講那個,2022有個蠻新的研究,發表在J Food Compost Anal,那個是專門去測土耳其的麵包裡到底有沒有重金屬。我貼給你網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889157522000618。如果你真的要挖細節自己去點會比較快,我這裡就只是快速記下重點啦。後來2023年,Fathabad AE加上Shariatifar N,他們其實也是一樣路線,在Food Control(142卷)分析伊朗麵包裡的重金屬,文獻號是109218,而且直接可以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找到: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027551/。兩份都是環境裡面那種「有沒有什麼髒東西混進去」的經典案例。

說到農藥嘛,其實2020-2024這幾年大家很關注草甘膦,也就是glyphosate,尤其是對孕婦那塊。不過這段就沒要點某一篇論文,比較像這幾年看的整體動態,我自己邊看邊查會有點資訊炸裂感,但主要趨勢就是這樣。

跳一下話題~Jajic I那群人在2021年Sustainability雜誌(13卷4期,第2268號)有把克羅埃西亞穀物的黴菌毒素分析了一輪。如果想追更細的話也能自己查官方全文: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909767/。我覺得歐洲地區跟亞洲比起來,就是很愛出詳細的這類監測報告。

全球黴菌毒素到底多不多?Curr Res Food Sci 2025年第10卷、100972號,有人把全世界各地狀況整理成一份回顧(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9015752500197X)。超級適合需要總覽資料又懶得看散亂小論文的人。我每次碰到大彙整都會忍不住收藏。

技術一點再講一個—Capuano E、Ferrigno A還有Fogliano V,他們在2008年Mol Nutr Food Res講過麵包內丙烯醯胺跟天門冬醯胺之間關聯,那一期是52卷第10期(頁碼1200–1206),PubMed也查得到: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608496/。丙烯醯胺主要就是高溫烘焙時生成嘛,我前陣子才重新複習過相關生化反應機制,不愧是經典條目。

接著再說,Hassan HF和Kassaify Z他們則是在2022年的Food Chem Toxicol針對黎巴嫩麵包做了丙烯醯胺致癌風險評估。有疑慮可以直接參考來源 https://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78691522006809 ,標準操作是完整風險計算表都有附上的那種。

包裝微塑膠如果你也很在意,就去看Zhang Y、Chen Z和Liu X他們團隊2025年做的一項調查,刊在npj Sci Food第9卷第7篇,官方版網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38-025-00470-3 ,全文打開看還蠻震撼的。一堆測出數值,不管信不信反正真的有人認真做研究。

突然想到—Dangal SR、Johnson JA、Smith KR也都有收錄,就算沒特別展開內容,也能當背景參考。如果你懶得逐條找,好像也不用太擔心漏掉重要訊息,每筆標示都標很明了,要抓原始資料應該不難。

參考最新科學研究數據優化麵包消費選擇

2024年有個在 Food Saf Health 上發表的研究,重點是麵包也開始出現微塑膠污染 - 真的假的?網址我放一下(iadn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fsh3.70031),真的有人專門去量這種東西。美國那邊,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US GAO)另一份報告是直接寫他們到底怎麼查食品農藥殘留、聯邦做了多少努力這類細節,細節可以自己點 gao.gov/products/105119 去看。他們網站上是真的有記錄啦,不像有些單位都只做個樣子。不過我要講,2019 年 Zhang L、Rana I、Shaffer RM 這群人在 Mutat Res 的 paper 裡,meta-analysis 分析草甘膦基除草劑暴露會不會導致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風險變高,結論是“真的會提高”。資料第781期第186–206頁,有需要再去翻。

題外話講到歐盟,他們對於添加物超級嚴格。今年 RegASK 放了一套完整清單給廠商參考,你想知道那些不能加進食物裡的東西一目瞭然(regask.com/food-additives-ingredients-banned-europe-eu/)。更正式一點的話其實歐盟委員會原本就有明列哪些食品添加劑合法哪些不行 food.ec.europa.eu/food-safety/food-improvement-agents/additives/eu-rules_en,可以慢慢讀。如果你剛好關心美國 USDA 怎麼搞「有機」認證,他們自己的說明最簡單了,看這 ams.usda.gov/services/organic-certification/organic-basics 就能理解。

補充一下:這篇報告本身是 ClaudAI「Opus 4.1」拿「research」和「extended thinking」兩種模式弄出來的。我看到指令要求很 geek:要把報告拆成 Executive Summary、技術分析、健康風險、品牌分級等等幾大塊,而且全品牌要從 A 開始一路往下排名,不過例子本來用白米糙米,其實最後主要內容應該還是圍繞各種麵包用的穀物吧。

咖啡品牌等級排行現在還沒整理好喔 - 你如果在找那種一覽表要再等。參考文獻跟 AMA 格式引用也還缺少部分沒全補上。如果你真的很 care 每家麵包廠商用了什麼奇怪成分,有建議附一欄把「問題成分」+文獻編號直接列旁邊,要查就不用整篇翻資料來源,可以快查真方便。

更懶省事的方法,就是直接看完整版報告嘛:https://claude.ai/public/artifacts/e486d2f8-0b64-4125-8e15-08fe08958e71。懶得全部看要速讀重點摘要,用 https://claude.ai/public/artifacts/2fd6d679-6c19-4147-a529-546bd2c09411 也行。如果覺得內容實用,很佛系地作者自己掛 buymeacoffee.com/truvis 的贊助連結,也當支持他未來寫更多資料庫文章。

第一次看到這位作者的新朋友,如果想接收最新消息或學各種職場生存和資訊安全技巧,可以順手追蹤 truv.is 官網,每天都有新料丟上去;或者 Twitter (twitter.com/thattechkitten)、YouTube (@TRUValueInformationSecurity)、GitHub (github.com/truvis)、LinkedIn (linkedin.com/in/truvisthornton),Medium (medium.com/@truvis.thornton) 都有同步更新。

說回技術細節,整份文本完全照 ClaudAI 的分類指令流程跑,包括資料抓取排序、如何做右側標註和補強引用格式…反正很 nerd 那種 workflow,我蠻喜歡。有趣的是原始圖片已經刪除沒有嵌進來,純粹文字流通用更快。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