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你有沒有過那種經驗?
就是...晚上七點多,累得跟什麼一樣回到家,打開冰箱,裡面明明有菜有肉有蛋,上週末才剛買的。但你的大腦就是一片空白,眼神渙散,然後手...不自覺地就拿起手機,打開了外送 App。
如果你中槍了,先別急著罵自己意志力薄弱。老實說,這根本不是你的問題。現代生活要求我們每天做幾十個關於「吃」的微小決定:要煮什麼、要買什麼、吃多少、怎麼記錄...你的大腦在你的身體喊累之前,早就已經「決策疲勞」到當機了。
不過呢,好消息是,我們終於有技術(和對應的科學根據)可以繞過這個人性的 bug。AI 不可能讓你突然愛上吃花椰菜啦,但它可以大幅降低「吃得健康」這件事所需要的心力成本,讓你真的能做到。
重點一句話
你一直做不到健康的飲食計畫,問題很可能不是出在你的意志力,而是那個方法從根本上就「反人性」。AI 的真正價值,不是給你更多食譜,而是幫你「減少決策」,讓對的選擇變得毫不費力。
為什麼「吃健康點」這句話,常常是句廢話?
我們總是把「吃」跟意志力、自律劃上等號,但很多時候,問題是出在大腦的運作機制上。真的,這跟心理學比較有關係。
第一個就是所謂的「決策疲勞」。你可以想像你的大腦每天早上都像一顆滿電的電池,每做一個決定,無論大小,都會耗掉一點電力。到了晚上,電力所剩無幾的時候,大腦會自動切換到「節能模式」——也就是傾向於選擇最簡單、最不費腦、最直接的選項。所以...從零開始洗菜切菜煮飯?跟「點一下就送來」比,哪個比較不費腦?答案很明顯了。
再來,就是廚房裡的「選擇悖論」。選項越多,不代表越自由,反而常常讓我們癱瘓。你的 IG 存了一堆健康食譜、YouTube 收藏了好幾個教學影片、朋友還傳了文章給你...結果就是,你花了大半個小時在「比較」這些選項,而不是真的去「執行」任何一個。最後,能量耗盡,滿足感還超低,因為你總覺得可能還有更好的選擇沒看到。這現象其實幾十年前就有人提出了,但我們現在是天天在廚房裡親身體驗。
「算卡路里」這件事,說的比做的容易
我自己是覺得,算卡路里這件事,出發點是好的,它可以讓你對食物有基本的概念。但要長期執行,真的有幾個很現實的坎。
- 隱藏的心理負擔: 你每天要記錄吃的東西,這代表幾十個微小的估算和決定。「欸這個便當的飯大概幾克啊?」、「剛剛那塊肉是 100 克還是 150 克?」,久而久之,心就累了,然後...就算了。
- 標示根本不準: 這點超關鍵。你知道嗎,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其實是有誤差空間的。像美國 FDA 就允許到差不多 20% 的誤差,這數字很誇張耶。如果你在美國,等於一個標示 500 大卡的食物,實際上可能是 400 或 600。那在台灣,雖然我們的食安法有熱量標示的規範,但實際的誤差值和稽查力度...嗯,你知道的,總是有一些灰色地帶。當你連最基本的參考數據都不能完全信任時,那個堅持下去的動力真的會大打折扣。
- 人類的估算超爛: 就算餐廳菜單上標了卡路里,研究也發現,大部分人還是會嚴重低估自己的攝取量。所以,算卡路里不是沒用,但它是一個很脆弱的系統。
所以說到底,行為科學比純數學重要。那些能夠在一開始就「減少決策」的系統(例如:先計畫好、一次買齊、重複固定的模式),效果總是比單純依靠意志力好太多了。
所以 AI 到底聰明在哪?它不是來教你煮飯的
AI 在飲食計畫裡最酷的角色,不是變成一個米其林大廚,而是...一個超給力的行政助理。它負責處理所有那些很無聊、很重複、但又很關鍵的雜事。好的 AI 系統不是在「激勵」你的意志力,而是從一開始就幫你「移除阻力」。
怎麼做到的?
- 從手動記錄,到「拍張照就好」: 現在的電腦視覺模型已經很厲害了,你用手機拍張午餐的照片,它大概有八成左右的準確率可以辨識出裡面的食物、估算份量,然後自動幫你串接營養資料庫。這不是說它百分之百準確,但它把「記錄」這件事的麻煩程度,直接砍掉了 90%。
- 從無限食譜,到「幫你選好的 3 個選項」: 這點超重要。它不會像沒頭蒼蠅一樣丟給你幾千個食譜,而是根據你設定的條件(例如:今晚只有 30 分鐘、家裡有雞胸肉和洋蔥、我不吃辣)直接給你 3 到 5 個最可行的選項。這完全就是前面提到的「選擇癱瘓」的解藥。
- 從靜態目標,到「跟著你身體狀況調整」: 如果它能跟你的智慧手錶或健康數據連動,玩法就更多了。例如,偵測到你今天走路步數特別多,它可能會建議你晚餐多吃一點碳水化合物。或是發現你這幾天睡不好,就推薦一些富含鎂的食物。這讓計畫變得更人性、更有彈性。
- 從「你要更努力」,到「讓事情變簡單」的設計: 有個史丹佛的行為科學家叫 BJ Fogg,他有個超經典的模型 B=MAP (Behavior = Motivation × Ability × Prompt)。簡單講就是,想讓一個行為發生,與其一直去 PUA 自己的「動機」,還不如想辦法提高「能力」(也就是降低執行難度)。AI 做的就是這件事:自動規劃菜單、自動生成購物清單、在對的時間跳出提醒...它默默地把所有步驟都簡化了,讓你不知不覺就跨過了那個「懶得動」的門檻。
新舊飲食計畫,到底差在哪?
講了這麼多,我們直接來做個對比,你可能更有感覺。
| 比較項目 | 傳統的飲食計畫 (累死人模式) | 好的 AI 飲食計畫 (無痛模式) |
|---|---|---|
| 決定晚餐吃什麼 | 下班後,腦袋一片空白,盯著冰箱發呆。在 50 個 IG 食譜跟外送 App 之間天人交戰。 | AI 已經根據你的習慣跟冰箱庫存,給你 3 個選項。選一個就好,不用想。 |
| 採買食材 | 拿著一張皺巴巴的紙,在超市繞來繞去,結果還是漏買了薑,或是多買了一堆用不到的東西。 | 手機購物清單自動產生,還幫你按超市區域分類好了。照著買就對了,超快。 |
| 記錄吃了什麼 | 吃完飯還要打開 App,一個一個手動輸入...「那個...剛剛吃的雞腿飯大概幾克啊?」...然後就放棄了。 | 計畫好的直接幫你預填,有變動再改就好。或者乾脆拍張照,讓它自己辨識,誤差一點沒關係。 |
| 計畫趕不上變化 | 今天突然要加班,計畫好的晚餐泡湯了。然後就...破罐子破摔,覺得整個計畫都失敗了。 | 跟 App 說一聲,它會馬上給你一個「15分鐘快煮」的替代方案,或是建議你把今天的食材留到明天用。 |
| 心理感受 | 壓力超大、充滿罪惡感、覺得自己很失敗。 | 感覺像有個聰明的助理在幫你,很輕鬆,很有掌控感。 |
不過,先冷靜點...AI 也不是萬靈丹
說了這麼多好處,但有些事情還是要提醒一下,別太上頭了。
首先是隱私。你的飲食數據超級私密,基本上就跟你的病歷一樣,都屬於健康數據。所以在選用這類服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他們對數據的處理方式,是不是預設加密?給不給你刪除或匯出資料的權利?
再來,不要把健康「過度醫療化」。這點我特別想講一下那個連續血糖監測器 (CGM)。這東西本來是給糖尿病患者用的救命工具,但現在變成一股風潮,很多健康的人也拿來用,想監測自己吃什麼東西血糖會波動,藉此「優化」身體。說真的,國外像是英國的醫學界已經有聲音在警告了,對於非糖尿病患者來說,這樣過度監測,除了可能因為儀器本身的誤差造成誤判,更容易引發不必要的健康焦慮。你跟食物的關係,不應該被一堆上上下下的數字曲線給綁架。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體重不等於你的價值,食物沒有絕對的好壞。任何好的工具都應該是幫助你,而不是讓你對自己更苛刻。如果一個 App 的內容會引發你的罪惡感或飲食失調的傾向,那就立刻刪掉它。科技永遠只是輔助,不能取代專業的醫療建議和心理支持。
好啦,所以我們到底該怎麼開始?
如果你想試試看這種「懶人無痛」的飲食法,可以從這幾個步驟開始,不管你用不用 App 都適用:
- 建立你的「無腦選項」: 先幫自己想好「不知道要吃什麼時候」的預設選項。例如:早餐固定是燕麥配水果、午餐是公司附近某家健康的便當。把最常吃的幾餐固定下來,可以省下超多決策能量。
- 一個禮拜只做一次決定: 找個空檔,例如週日下午,花個 20 分鐘,從一些簡單的食譜裡挑出 5-7 餐。然後一次把菜買齊。這週的其他時間,你就完全不用再想「要吃什麼」這個問題。
- 讓自動化幫你偷懶: 如果你有用 App,就讓它幫你預填日誌,你只要修正不一樣的地方就好。如果沒用 App,也可以利用手機的提醒事項功能,例如設定每天下午跳出提醒:「記得吃一份水果」。
- 保持人性,隨時調整: 如果這個計畫讓你壓力很大,那就代表這是個爛計畫。覺得太複雜?那就簡化它。覺得太無聊?那就換一道菜。目標不是完美,而是「無聊到可以輕鬆執行」——這才是可持續的甜蜜點。
我們之所以在飲食上失敗,真的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健康的。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根本不是為了應付這個「什麼都得自己來、卻又什麼都有可能」的世界而設計的。
真正的出路不是更多的意志力,而是更好的設計。AI 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那個默默幫你移除路上小石頭的傢伙,讓你好走一點。當系統對了,那些看起來像是「自律」的習慣,說穿了,不過就是毫不費力的預設選項,每天重複執行而已。
聊聊看,你覺得準備健康飲食最卡關的地方在哪?
是沒時間、不知道煮什麼、懶得買菜,還是很容易被美食誘惑?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大魔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