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聊聊一些網路上很紅,但說真的…讓我很抓狂的「健康新知」。
你知道嗎,現在的健康資訊真的很像一陣一陣的流行感冒。這禮拜大家瘋傳「種子油是萬惡之源」,下禮拜又變成每個人都在擔心自己「皮質醇過高」、「腎上腺疲勞」,然後再來就是看到食品標示上有看不懂的化學名就覺得「有毒,不能吃」。
老實說,在背後推波助瀾的,常常不是什麼科學家或資深營養師,而是一些很會下標題、很會拍影片的網紅。他們要的是點擊、留言跟粉絲數。對,我知道,有些人名字後面還掛著 MD(醫學博士),但這不代表他們說的就全是真理。
事情往往…嗯…單純得多。這些爆紅的說法,很多都經不起科學證據的檢驗。它們的存在,只是讓我們從那些真正有用、但聽起來很無聊的基本功上分心而已:均衡飲食、睡飽一點、好好處理壓力,還有多動一動。
重點一句話
與其整天擔心鍋裡那滴油、標籤上那個看不懂的字,還不如去煩惱你因為這些焦慮而產生的壓力,那個壓力可能…呃…還比較毒。
迷思一:把種子油當成頭號公敵
我想你應該有聽過吧?關於「種子油」的各種恐怖故事。什麼吃了會發炎啦、致癌啦…講得跟什麼一樣。但我們如果真的去看研究,會發現事情根本沒那麼戲劇化。
我看到營養研究員 Alan Aragon 有個比喻,我覺得講得超好。他說,大家過度妖魔化種子油,就像另一群人過度妖魔化牛油、奶油這些動物脂肪一樣。但你把證據攤開來看,其實動物性飽和脂肪那邊的「黑歷史」還多一點。
這不是隨便說說的。美國的《Nutrition Today》期刊有一篇回顧研究就發現,當飲食中的飽和脂肪被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種子油裡最主要的 Omega-6 脂肪酸)取代時,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下降的,而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就是那個壞膽固醇)也確實降低了。研究還特別提到,在正常攝取量下,根本沒有證據顯示亞麻油酸會促進體內發炎。
不只這樣,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得到類似的結論。他們分析了 30 個研究,樣本數加起來快七萬人,結果發現血液和脂肪中亞麻油酸濃度最高的那群人,得到心臟病和中風的機率反而比較低。這…這跟網路上說的完全相反嘛。
說到這個,我就想到我們亞洲自己的飲食習慣。像在台灣,很多家庭炒菜不就是用大豆油嗎?煮麻油雞用麻油,這都是幾百年的習慣了。你看沖繩、南印度那些傳統上用芝麻油的地方,也都是以長壽聞名。這點就跟歐美那種對 Canola oil (菜籽油) 或 Sunflower oil (葵花油) 的恐慌,形成一個很有趣的對比。老實說,我覺得這才是重點。
國外那些恐慌,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吃的種子油,是來自於那些超加工食品、油炸速食。問題根本不在那個「油」本身,而是「怎麼用」跟「用在哪」。你總不能天天吃炸雞,然後怪罪炸雞用的油是種子油吧?這邏輯也太怪了。
我自己是覺得,衛福部食藥署的建議就蠻中肯的,他們通常會建議民眾要有多種油源,並且注意烹調方式。這比單純地說「XXX油不能吃」要實際多了。
所以,結論是什麼?你在家裡用葵花油、大豆油、芝麻油炒個菜,真的不用自己嚇自己。橄欖油、酪梨油當然很棒,你可以常用。奶油、豬油這些動物油,也不是說完全不能碰,偶爾增添風味,少量用,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真正該小心的,是反式脂肪、高溫油炸的食物,還有那些重度加工的零食。OK?
迷思二:「腎上腺疲勞」跟驗口水看皮質醇
這個也超紅。「你是不是覺得很累?睡不飽?壓力大?那你可能就是腎上腺疲勞了!」然後就開始推銷你買一堆保健品,或是很貴的「療程」。
這套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因為它完美地解釋了現代人的疲憊感。但…這裡有個大問題:「腎上腺疲勞」根本不是一個醫學界承認的病。
在 2016 年就有一篇系統性的回顧研究,他們檢視了 58 篇相關的論文,結論就是:「腎上腺疲勞」這個概念,缺乏科學根據。結束。就是這麼簡單。
然後,為了推銷這個概念,商人還發明了「配套措施」——就是賣你皮質醇檢測工具。通常是叫你收集自己的口水或尿液,然後寄回去分析,告訴你一整天的皮質醇曲線,再跟你說「你看,你這裡太高、那裡太低,所以你疲勞了」。
拜託,這真的很…你知道嗎,我們身體的皮質醇本來就是高高低低的。早上醒來的時候最高,讓我們有精神,然後一整天慢慢下降。每個人的基準線跟波動範圍也都不一樣。哈佛健康出版社的文章就提過,在超過六成的相關研究裡,那些自稱疲勞的人跟健康對照組的口水皮質醇,根本沒有顯著差異。
連美國內分泌學會(The Endocrine Society)都出來警告,說這種檢測對診斷疲勞是無效的,而且還可能讓你忽略了真正需要治療的潛在疾病。
這不是說你的「累」是假的。你的疲憊感千真萬確。但原因通常不是什麼腎上腺「燒壞了」,而是更基本的問題:
- 你昨晚睡滿七小時了嗎?
- 你三餐有正常吃嗎?熱量跟蛋白質夠不夠?
- 你有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還是說你運動過度了?
與其花錢去驗一個不存在的病,不如先把這些基本功做好。如果都做到了還是累得像狗一樣,那應該是去找個合格的醫生好好做檢查,而不是在網路上聽信那些賣你保健品和「療癒課程」的老師。
迷思三:看到看不懂的「化學物質」就害怕
這個我覺得最經典。有個流傳已久的說法是:「如果一個成分你念不出來,那它肯定有毒。」這句話催生了無數「十大恐怖添加物」的懶人包,讓大家看到食品標示就開始玩「大家來找碴」的遊戲。
但真相是,你吃的、喝的、甚至呼吸的每一樣東西,通通都是化學物質。
水,是化學物質 (H₂O)。鹽,是化學物質 (氯化鈉)。而那個被捧上天的「超級食物」藍莓,根本就是一整包的化學物質。你咬下一顆藍莓,等於吃進了:
- 花青素(Cyanidin)、錦葵色素(Malvidin)… 就是這些讓它變藍色。
- 沒食子酸(Gallic acid),一種天然抗氧化物。
- 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對,就是咖啡裡也有的那個。
- 還有果膠(Pectin),一種水溶性纖維。
這些名字哪個聽起來很「天然」?但它們就組成了一顆我們認為健康到不行的藍莓。
這個道理,放在包裝食品上也一樣。你翻到一罐能量飲料後面,看到什麼「菸鹼醯胺 (Niacinamide)」、「核黃素 (Riboflavin)」、「氰鈷胺明 (Cyanocobalamin)」,哇,聽起來超毒的對吧?
但它們其實就只是維生素B3、B2、跟B12。下面這個表格,可以讓你更有感覺:
| 標示上看起來很可怕的化學名 | 但它其實就是… |
|---|---|
| 菸鹼醯胺 (Niacinamide) | 維生素B3啦,很常見的營養素。 |
| 吡哆醇鹽酸鹽 (Pyridoxine hydrochloride) | 嗯…聽起來像清潔劑,但它只是維生素B6。 |
| 抗壞血酸 (Ascorbic acid) | 這名字超不吉利的,結果是維生素C… 對,就是你想的那個C。 |
| L-白胺酸 (Leucine) | 聽起來很像什麼工業原料?不,它是人體必需胺基酸,幫助肌肉生長的。 |
| 檸檬酸 (Citric acid) | 聽起來很酸、很化學?檸檬、橘子裡面滿滿都是這個東西。 |
| 卵磷脂 (Lecithin) | 蛋黃跟黃豆裡面就一堆,是天然的乳化劑,讓油水混合。 |
所以你看,問題從來就不是名字好不好聽、念不念得出來。而是劑量和用途。
你一次喝掉十公升的水也會水中毒死掉,但沒人會說水有毒。同樣的邏輯,適用於食物裡的每一種「化學物質」。那些合法的食品添加物,比如用來防腐的苯甲酸鈉(Sodium benzoate),都是經過研究,在法定限量內使用,目的是為了防止食物長黴菌、壞掉,避免你吃壞肚子。這反而是一種保護,不是嗎?
那到底該怎麼辦?
與其掉進這些無謂的恐懼漩渦,不如把力氣花在真正重要的地方。這邊給你幾個我自己覺得比較實際的作法:
- 看整體,不看個體:不要再糾結於「一個」食物是好是壞。你的健康,是由你「整個」飲食習慣決定的。你 90% 的時間都吃得很均衡,偶爾吃片披薩、喝杯珍奶,真的不會怎麼樣。
- 回歸廚房,減少加工:與其研究哪個牌子的油比較好,不如多自己煮。自己煮,你就能控制油的用量、糖跟鹽的份量。這遠比你花時間去研究超加工食品的成分表來得有效。
- 睡飽,真的去睡:這點講到爛了,但它就是最有效、又不用錢的健康補品。睡眠不足會影響你所有荷爾蒙,包含食慾和壓力。先解決這個,你會發現很多問題都改善了。
- 如果真的擔心,找對人問:如果你長期感到不舒服,或對自己的飲食有疑慮,拜託,去掛號看醫生或找有證照的營養師。不要在臉書社團或IG上問網友,那裡通常是焦慮的放大器,不是問題的解答。
說真的,我們的身體沒有那麼脆弱。它很強韌,你給它對的燃料、足夠的休息,它就能運作得很好。不要再把吃東西變成一種道德審判,搞得自己充滿罪惡感。
有時候,餐盤上最毒的東西,不是那幾滴油或那個防腐劑,而是你硬加在上面的那些壓力跟焦慮。
聊聊你的看法吧!
今天提到的這三種說法(種子油、腎上腺疲勞、化學物質恐懼),你最常聽到哪一個?或是有沒有聽過其他更讓你覺得困惑的「健康知識」?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