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師的日常:Vicky 如何執行秘密任務?醫病互動中的溫柔與專業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兒童肥胖。嗯...這件事,說真的,很棘手。

很多時候,我們都看錯重點。以為是孩子懶、愛吃、不自律。但問題,其實不在孩子身上。

重點一句話

我自己是覺得,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是整個家庭系統的問題。孩子只是系統裡,最先發出警報的那個人。

一個常見的場景,你可能不陌生

一個孩子,可能八、九歲。總是看起來很累,不想動。學校有人笑他胖。媽媽很擔心,帶來門診。

「他以前不這樣的。」媽媽會這樣說。

孩子坐在那,玩著自己的手指,不太說話。感覺得到,他覺得這一切都是他的錯。

但這不是他的錯。這是一個訊號。他的身體,他的情緒,都在告訴我們:系統出問題了。

說到這個,數字其實蠻驚人的。以前我們看國外的報告,但光看台灣自己,根據國健署的資料,我們國小學童的過重跟肥胖率,加起來差不多是四分之一。等於每四個國小學生,就有一個有這方面的困擾。這不是單一家庭的問題,是整個大環境的問題。

當食物和螢幕的誘惑,變得比戶外陽光還巨大。
當食物和螢幕的誘惑,變得比戶外陽光還巨大。

這些孩子不是「不健康」,他們只是...身體的「超人裝」負擔太重了。這套裝備變重,跑不快、睡不好,連帶學習也受影響。所以他們會累,會提不起勁。這完全是生理反應,不是他們「懶」。

很多人會想說:「長大抽高就好了吧?」

嗯...不一定。說真的,小時候的習慣會跟著你一輩子。如果系統沒變,體重通常也不會自己消失。而且,兒童時期的肥胖,已經被證實跟一些以後的健康問題有關係,像是高血壓、血糖問題,甚至影響心理,造成憂鬱或自信心低落。這些都不是危言聳聽。

怎麼做?先從改變家裡的「設定」開始

這不是給孩子一個人的「任務」,而是全家一起的「專案」。與其說是減重,不如說是建立一個更健康的生活模式

國外像美國兒科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提出了很多大方向,但我覺得台灣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的「85210」口號,更具體,蠻好記的。

  • 「8」:每天睡足8小時。這點超重要,但最常被忽略。睡不夠,身體會以為需要更多能量,就會更想吃高熱量的東西。
  • 「5」:天天5份蔬果。這不是說只能吃蔬果,而是確保餐盤裡有足夠的「高價值營養」。
  • 「2」:看螢幕時間少於2小時。這很難,我知道。但重點是「有意識」地去控制。坐著不動的時間太長,就是問題。
  • 「1」:每天運動或活動至少1小時。不用是上健身房那種。全家去公園散步、騎腳踏車、在家裡跟著影片跳舞,都算。重點是「動」。
  • 「0」:零含糖飲料。這應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步。水,永遠是最好的選擇。

你看,這些都不是要孩子一個人做到。睡覺時間,是全家作息。餐桌上有什麼菜,是採買的人決定。要不要假日去戶外走走,是全家人的共同活動。

孩子只是反映出家庭的生活習慣。所以,改變要從大人開始。

重點從來不是吃了什麼「超級食物」,而是一家人一起準備食物的過程。
重點從來不是吃了什麼「超級食物」,而是一家人一起準備食物的過程。

換個思路,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老實說,很多家庭真的很努力,但方法用錯了,反而造成反效果。我自己整理了一個對照表,或許可以參考一下。

常見但可能沒用的做法 或許可以試試看這樣想
只針對孩子
「你不能再吃零食了!」
「你怎麼又不動?」
全家一起調整
我們家從今天起,晚餐後一起散步15分鐘,好不好?
用食物當獎懲
考一百分就帶你去吃大餐。
不乖就沒冰淇淋吃。
讓食物回歸食物本身
獎勵可以是...我們一起去騎車,或看一場電影。跟食物脫鉤。
只專注在「體重」數字
每天逼孩子量體重,數字沒變就失望、焦慮。
專注在「行為」和「感受」
他最近是不是睡得比較好?體力有沒有變好?有沒有更開心?這些比數字重要多了。
禁止所有「不健康」食物
家裡完全不准出現洋芋片、糖果,氣氛很緊張。
學習「選擇」與「頻率」
我們可以一週選一天當「點心日」,大家一起吃一點點。學會控制,而不是完全禁止。
強迫性的「運動」
每天要去跑步半小時,搞得像在懲罰。
尋找「好玩的活動」
探索孩子喜歡什麼。是跳舞?直排輪?還是只是跟你玩鬼抓人?重點是「樂趣」,不是「訓練」。

常見錯誤與修正

在調整的路上,有幾個坑特別容易踩進去。

錯誤一:追求速效。

這不是減肥比賽,沒有終點線。體重數字的變化會很慢,甚至一開始還不會變。但孩子的精神、體力、睡眠品質會先改善。要看對地方。

錯誤二:把責任都攬在自己(或孩子)身上。

覺得是自己沒做好、是失敗的爸媽。千萬不要。大環境就是充滿了各種挑戰,高糖、高油的食物隨手可得,生活型態也越來越靜態。你不是一個人在對抗,是整個社會趨勢。尋求專業協助,像是找兒科醫師、營養師聊聊,一點都不可恥,反而很聰明。

錯誤三:忽略了「心」的健康。

孩子被貼標籤,自信心會受損。有時候他們吃,不是因為餓,是因爲無聊、壓力大、或不開心。多跟孩子聊聊學校的事、朋友的事,比單純叫他「少吃一點」重要一百倍。當他的情緒有出口,對食物的依賴自然會減少。

追求的不是完美的數字,而是健康的平衡狀態。
追求的不是完美的數字,而是健康的平衡狀態。

說到底,這整件事的核心,真的不是體重。而是幫孩子建立一個他可以用一輩子的、健康的、而且是開心的生活習慣。

當一個家庭開始一起散步,一起在廚房忙碌,餐桌上多了笑聲...你會發現,孩子身上的「超人裝」會慢慢變得合身,而體重計上的數字,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一件事。

這是一趟旅程,不是一場戰鬥。而且,是全家人的旅程。

在你家,有沒有什麼全家大小都喜歡、可以一起動一動的私房活動?無論是週末去爬小山,還是在家裡玩Switch的運動遊戲,都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給其他家庭一些靈感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