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誤解的食物:營養學研究重新解讀的常見飲食觀念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嗯...今天要來聊聊食物這件事。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好像總是很喜歡幫食物貼標籤,這個是「好」的、那個是「壞」的。什麼超級食物啦、致癌物啦...好像不搞得這麼黑白分明,就不知道怎麼吃飯一樣。

但說真的,很多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害怕的東西,後來科學繞了一圈,才發現...欸,好像不是那回事。就好像一個被冤枉很久的好人,終於有人幫他說話了。今天就是想來聊聊這些,被我們誤會很久的食物。

一句話結論

老實說,食物本身很少是絕對的壞蛋,真正的問題,常常出在我們「怎麼吃」、「吃多少」,還有那種想把複雜事情變簡單的懶人想法。

被「低脂」風潮害慘的受害者們

我還記得小時候,大概是90年代吧,全世界都在瘋「低脂」。好像脂肪就是萬惡淵藪。然後一堆東西就...嗯,犧牲了。首當其衝的就是這幾個。

雞蛋:膽固醇的代罪羔羊

對,就是雞蛋。我到現在都還印象深刻,大人們會說「蛋黃一天只能吃一顆,膽固醇太高了!」然後就出現那種...只有蛋白的蒼白煎蛋,吃起來像橡皮,說真的,超空虛的。

結果呢?後來一大堆研究才慢慢幫它平反。對我們大多數人,大概七八成吧,你從食物裡吃進去的膽固醇,對血液裡的膽固醇影響其實很小。我們身體很聰明的,肝臟會自己調節,你吃多了,它就自己少製造一點。反而,蛋黃裡有超多好東西,像是優質蛋白質、幫助大腦的膽鹼、保護眼睛的葉黃素...幾乎除了維他命C什麼都有。所以,把最好吃的部分丟掉,現在回頭看,真的...蠻蠢的。

全脂乳製品:被脫脂牛奶欺騙的我們

跟雞蛋一樣,全脂牛奶、全脂優格這些,也一起被拖下水。好像喝全脂牛奶就是一種罪過。然後市面上就充滿了脫脂牛奶,可是...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為了讓脫脂的東西好喝一點,很多時候他們會偷偷加糖進去。拿脂肪換糖,這筆交易真的划算嗎?我自己是蠻懷疑的。

現在有些研究反而認為,全脂乳製品對心血管的影響,要嘛沒差,甚至可能還有點好處。裡面的脂肪能增加飽足感,讓你不會很快就餓,搞不好對體重控制還比較有幫助。這不是說你非得喝全脂的不可,而是想說,當初把它妖魔化,真的有點太快了。

被各種健康標籤搞得暈頭轉向
被各種健康標籤搞得暈頭轉向

碳水化合物恐慌症的犧牲品

等大家不那麼怕脂肪之後,風向一轉,開始怕碳水化合物跟糖。於是,又有一批無辜的食物中槍了。

馬鈴薯:被薯條汙名化的文明基石

馬鈴薯,我自己是覺得它超無辜的。這個東西養活了多少世代的人類,度過多少饑荒跟冬天。結果因為「薯條」的存在,它就被打成跟垃圾食物同類。這真的...很不公平。

一顆單純的、水煮或烤的馬鈴薯,其實營養很豐富。它的飽足感指數(就是吃了會有多飽的指標)超級高,比很多食物都高。裡面有鉀、有維他命C、有纖維。是我們把它拿去油炸、加上一堆奶油和鹽,才讓它變了樣。所以問題從來不是馬鈴薯,是我們料理它的方式,對吧?蘋果跟蘋果派,畢竟是兩回事。

白米飯:被全穀物光環蓋過的日常

T

啊,白米飯。在現在這個藜麥、糙米當道的年代,白米飯好像變成了「空有熱量的精緻澱粉」,一無是處。我自己是覺得,這種說法有點文化偏見在裡面。

你看在亞洲,幾千年來,白米飯都是主食。它通常是作為一個中性的基底,搭配著大量的蔬菜、蛋白質、發酵品一起吃。它很好消化,能穩定提供能量。而且冷掉之後會產生一些抗性澱粉,這對腸道裡的益生菌是好事。當然,糙米有比較多的纖維和營養,這沒錯。但這不代表白米飯就是毒藥。有時候對於消化不好的人來說,白米飯反而更溫和。把它講得一文不值,真的太過了。

食物的本質,其實很單純
食物的本質,其實很單純

那些聽起來「很化學」、「很可怕」的迷思

有些東西被討厭,不是因為科學,而是因為名字聽起來很奇怪,或跟「不健康的」印象綁在一起。

味精(MSG):鮮味的替死鬼

MSG,麩胺酸鈉。這個東西大概是食品添加物裡被黑得最慘的。就因為幾十年前一封匿名的信,說吃了中餐館的菜會不舒服,然後「中國餐館症候群」這個莫名其妙的名詞就誕生了,恐慌持續了幾十年。

但最好笑的是什麼,你知道嗎?那個引發鮮味的「麩胺酸」,在番茄、起司、蘑菇、海帶裡面,天然就存在,而且含量還不少。我們吃披薩的時候從來沒在怕,對吧?無數的科學研究(那種雙盲、有安慰劑對照的嚴謹實驗)都證明,在正常的食用量下,MSG跟那些所謂的症狀根本沒什麼關聯。

說到底,它就是一種胺基酸的鈉鹽,功能就是提供「鮮味」。對比美國那邊對MSG的恐慌,我們在台灣或亞洲,醬油、高湯塊裡到處都是,好像也沒那麼緊張。這點就蠻有趣的,顯示出很多恐懼其實是文化塑造的。因為害怕它,結果讓我們幾十年來不敢好好享受食物的鮮美,這才是真正的悲劇吧。

所以,到底該怎麼看這些食物?

講了這麼多,也不是要你從今天開始狂吃這些東西。重點是那個「觀念」。我自己整理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思考。

被冤枉的食物 過去的黑鍋 現在的想法...
雞蛋 (尤其是蛋黃) 膽固醇炸彈!吃了血管會塞住,是心臟殺手。 唉唷,搞錯重點了啦。對大部分人來說,食物裡的膽固醇影響不大。蛋黃根本是營養小膠囊,不吃才虧。
馬鈴薯 就是澱粉,會胖。跟薯條一樣,是垃圾食物。 拜託,人家很無辜好嗎?水煮或烤的馬鈴薯超健康、超有飽足感。是「油炸」這個動作讓它變壞,不是它自己。
味精 (MSG) 化學添加物,吃了會頭痛、過敏,是「中國餐館症候群」的元兇。 這鍋真的背太久了...它就是一種鮮味來源,番茄裡也一堆。科學上早就平反了,別再自己嚇自己了。

有些情況...確實比較複雜

不過呢,也不是所有東西都能這麼簡單地說「它被冤枉了!」。有兩樣東西,我自己是覺得,情況確實比較複雜,需要多想一下。

紅肉

紅肉,就是豬牛羊肉。它很特別,一下子被捧為補充鐵質和蛋白質的聖品,一下子又被打成致癌的兇手。說真的,兩邊都有點道理。品質好的、非加工的紅肉,適量吃,確實是營養來源。但問題出在「加工紅肉」(像是香腸、火腿、培根)和「吃太多」。如果你的餐盤上永遠都是紅肉,蔬菜水果都沒吃,那當然不好。所以關鍵在於品質、頻率跟整體飲食搭配。

鹽也是。我們身體沒它不行,神經傳導、肌肉收縮都需要鈉。缺鈉是會出人命的。但吃太多,特別是來自加工食品裡的那些「隱藏鹽分」,又真的可能對血壓敏感的人不好。所以重點不是完全不吃鹽(煮菜還是要加點鹽才好吃啊),而是要留意那些你不知不覺吃下去的,比如零食、泡麵、醬料裡的鈉含量。

找回與食物共處的平常心
找回與食物共處的平常心

說到底,真正的壞蛋是...

聊了這麼多,我覺得真正的壞蛋,從來就不是雞蛋或馬鈴薯。真正的問題,是「過度簡化」。

我們太想要一個簡單的答案了。想把食物分成好人跟壞人,照著規則吃就對了。但營養科學...它就不是這樣運作的。每種食物都很複雜,跟我們的身體互動的方式更複雜。它還牽涉到你怎麼煮、你吃了多少、你的基因、你的生活型態...等等一大堆事。

所以,或許我們該放下的,是對食物的恐懼和愧疚感。去吃那顆完整的蛋,享受一根熟透的香蕉,用天然花生醬塗滿你的吐司。我們的身體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壯得多,它不需要我們去背最新的健康流行語,它需要的是我們聽聽自己的飢餓感,享受真實食物帶來的滋養和快樂。

健康,來自於整體的飲食「模式」,而不是執著於單一的「食材」。有時候,最困難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帶著平常心,好好吃飯而已。

那你呢?有沒有什麼食物是你以前很怕,但現在發現根本沒事的?可以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嗎?蠻好奇的。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