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物觀念更新 傳統主角如何翻轉定位

立刻行動清單 - 用新觀念選擇主角食材,翻轉健康飲食的視野與自信

  1. 檢查每週餐桌上蛋白質來源,至少有一半來自豆類、魚或堅果

    降低飽和脂肪攝取,有助於心血管保護[2]

  2. 列出一週所有澱粉主食,每日至少一次以地瓜、馬鈴薯或五穀米取代精緻白飯

    提升膳食纖維與穩定能量來源,減少血糖波動[2]

  3. 鎖定每餐添加一份被誤解但營養豐富的傳統食材,如蛋黃、肝臟或蝦蟹貝類

    補充多元微量元素與優質蛋白,打破單一化迷思

  4. *預留*一天嘗試將常見調味料如鹽或MSG減量10%,用香草、辛香料替換部分風味

那些被誤解的餐桌主角,時代翻轉

# 🍽 他們告訴你有害的食物(其實未必如此)

老實說,每次翻開那張食品金字塔,心裡都會浮現一種奇怪的違和感。唉,我們這些年吃飯,究竟是在聽誰的話?從小老師教的、再加上朋友圈某個突然變身健身達人的人——嗯,他說什麼新流行飲食法你就照做,真的是這樣嗎?欸,有時候我想著,那些被掃地出門的食物,到底犯了什麼滔天大罪?雞蛋啊,被指指點點只因為膽固醇含量;馬鈴薯嘛,又被當成碳水壞蛋羞辱一番;椰子油也莫名其妙變成健康黑名單重點嫌疑犯。然後市場裡,那些能放到不知道哪年哪月才過期的人造零嘴,就靠幾句「無麩質」、「低脂肪」或什麼「採用古老穀物製成」包裝語輕鬆賣得嚇嚇叫。(講真的,「古老穀物」是哪一年算起啊?舊石器時代還是只是阿明家奶奶上週留了一袋?)話又說回來,科學總算沒閒著——隨著研究進展,我們對營養認知也慢慢翻新。不少原本列入黑名單、曾被叮囑要避開不沾的東西,其實現在看來,不但無害,有可能還挺好。大概吧。反正以下就帶你看看,那些昔日蒙冤,如今值得重新瞄一眼甚至考慮放回菜單裡的小可憐們。

## 🍳 第一章:1990年代被「封殺」的那些

最早倒楣的大概就是90年代那批食品了吧。那時全球瘋狂追捧所謂「低脂」,滿街都是低脂餅乾跟標榜健康卻加糖加到爆炸的早餐穀片,看了頭都暈。有點離題——對啦,拉回來。

### **雞蛋:膽固醇替罪羊**

雞蛋,本來不是超純樸早餐主角嗎?農夫、長者都說吃這個補,可忽然之間就像中了詛咒似地,被冠上「心臟病高風險」的大帽子。「膽固醇過高!」大家開始喊,好像每顆蛋都是計時炸彈似的。有時在便利商店排隊看到茶葉蛋,都忍不住猶豫半秒鐘。但到底是不是真的該怕它呢……嗯,也許我們根本誤會它很久了。

蛋黃、全脂奶與椰子油:誰才是真正的麻煩?

他們總是這麼講,好像你體內的動脈隨時會像IKEA賣場那種便宜塑膠水管,啪一聲就爆掉。唉,我有時真的想問,是不是太誇張了?蛋黃直接被無情丟進垃圾桶,只留下一團看起來有點像橡皮筋、吃起來也差不多彈牙的蛋白歐姆雷。然後大家還要裝作那玩意很好吃似的。其實,嗯——根據資料,大多數人膳食裡頭的膽固醇,其實對血液裡膽固醇濃度影響沒你想得那麼大啦。肝臟本身調節膽固醇產生這檔事已經夠厲害了——如果你攝取變多,它自己就會減少自製量。我突然想到,曾經有人說過人體是一座複雜工廠,不過我還是不太懂為什麼都只怪罪雞蛋。

大約有75%的人,吃雞蛋幾乎不怎樣改變血中的膽固醇水平;剩下25%那些「高反應者」呢?欸,他們雖然兩個指標都會上升,但好壞膽固醇同時增加,所以最後比例也能維持平衡。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覺得這聽起來很弔詭,我反正常常搞混。有研究說,雞蛋富含優質蛋白、腦袋需要的膽鹼,以及眼睛保健用得到的葉黃素,而且除了維生素C以外,各種維生素它都有點名出席(只有C缺席)。啊,又岔題了……但重點就是,每次飲食潮流吵著要你把最好吃那部分扔掉,也許值得停下來再想一下,到底合不合理。

全脂乳製品:脫脂牛奶迷思

全脂乳製品早年也跟著倒霉,被限制脂肪風潮掃到邊緣。本來是家裡每天喝、暖呼呼的一杯全脂牛奶,有段時間卻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東西。「脫脂牛奶才健康!」這口號滿街跑,但問題是,把乳脂去掉之後,多數產品往往又加回糖分讓味道沒那麼寡淡。我其實一直懷疑,那到底是健康還是自欺欺人?近年出現不少大型綜合分析,結果卻和以前完全不同,有些甚至顛覆了老觀念。嗯,不知怎地講到一半突然開始回想小時候喝鮮奶配饅頭的日子——咦,好像又離題了。不過現在科學證據確實在改寫我們熟悉的一切規則吧。

蛋黃、全脂奶與椰子油:誰才是真正的麻煩?

減醣風暴下,香蕉和馬鈴薯怎麼突然變壞了?

全脂乳製品,唉,其實說真的,它和心血管健康的關係,好像沒有想像中那麼糟。甚至有些資料還指出,攝取這類產品可能跟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有一點關連。不過,話又說回來,我有時候看到新研究就開始懷疑人生,不知道該信誰。但乳製品裡的脂肪嘛,傳說能延緩消化速度,也因此讓人比較不容易餓,所以在體重管理這件事上,大概是能幫點小忙啦。別誤會,我不是叫大家天天牛奶灌下去,只是覺得之前把天然乳脂當壞蛋的說法,嗯,有點太草率也未免太直接了吧。

### 椰子油:飽和脂肪爭議

椰子油本來好端端被捧成南方奇珍,後來卻又變成什麼「飲食之敵」,這種反差我每次看都忍不住想翻白眼。唔…當年飽和脂肪被釘上十字架時,椰子油也被牽連進去了,可其實沒有人細看過那些脂肪酸結構吧?岔題一下,上回同事買了一大桶椰子油結果根本忘在櫃子裡——欸咦,好像扯遠了。總之,椰子油裡主要是中鏈三酸甘油酯(MCTs),尤其月桂酸佔多數;它們在人體內的分解、吸收方式跟某些加工食品用的飽和脂肪確實不同。有報告提到,吃椰子油搞不好對高密度膽固醇(HDL,就是俗稱「好」膽固醇)提升作用稍微強一點,但對低密度膽固醇(LDL,「壞」膽固醇)的影響複雜得很。我常常聽到「所以椰子油到底是不是超級食物啊?」然後就一頭霧水,目前看起來並不是;可硬要把它打入冷宮、不准碰,其實也太武斷。反正,多數膳食脂肪也是差不多意思啦,把它當作飲食的一部分就好,用不著單獨拿出來祭旗或高舉。

## 🥔 第二章:碳水恐慌下的受害者

唉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大家對脂肪放下戒心沒多久,就輪到碳水化合物被批鬥了。一堆人開始走避碳路線,那個氛圍真的是莫名其妙;於是本來營養價值很不錯的一些食物,也忽然間變成眾矢之的或乾脆直接被晾在旁邊。我記得有陣子早餐店阿姨都改推高蛋白低碳餐盒——但話說回來,每個年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營養惶恐症吧?

肝臟營養密碼,祖傳卻讓人嫌棄的滋味

### 香蕉:大自然的便利包裝
香蕉真的蠻常被誤會欸,尤其一談到糖分,好像它就成了健康黑名單。有人甚至拿它來開玩笑,叫什麼「大自然的糖果」,說得好像這黃色小東西藏著什麼危機。不過其實,也不全然是那麼回事啦。你看,它攜帶方便、皮一剝就能吃,還富含鉀,有助於心臟健康和調節血壓。嗯,我突然想到上次去市場看到超多不同品種的香蕉,差點買太多。拉回來講,除了鉀之外,其實還有維生素B6(腦袋如果沒它真的不行)跟膳食纖維。而且,那種還沒完全熟透、咬起來帶點青澀感的香蕉——裡頭有抗性澱粉,可以當益生菌的食物。有些研究也提過,也許這樣有助提升胰島素敏感性,不過我自己是搞不清楚到底影響有多大啦。總之,人們老愛把食物只用某個營養素來判斷,但每樣東西本來就是複雜又互相牽扯啊,有時候簡化反而失真。

### 馬鈴薯:文明發展的重要角色
馬鈴薯也是滿冤枉的吧?大家想到它,不知道為啥常聯想到垃圾食品——譬如薯條那些。可是,欸,你曉得嗎?在很多艱困年代,其實正是馬鈴薯救了不少人命,被視作推動文明進步的大功臣。我之前看書看到一半跑去煮馬鈴薯湯,有夠香……呃扯遠了。一顆原味馬鈴薯其實營養豐富得很,而且飽足感指數比很多東西都高。我記得上次餓肚子,就是靠它撐住的。裡面有大量鉀、維生素C還有膳食纖維。不過說到底,那些健康疑慮,大多是因為烹調方式搞砸,比如油炸啊、奶油加爆或變成洋芋片等等情況。所以重點應該是怎麼料理,而不是怪罪這顆根莖。例如烘烤過後的馬鈴薯跟洋芋片根本兩碼事,就像蘋果和蘋果派不能混為一談,好吧,我現在突然想吃點鹹酥雞,但先忍一下好了。

肝臟營養密碼,祖傳卻讓人嫌棄的滋味

MSG與大豆:名字聽起來奇怪就該怕嗎?

### 肝臟:被遺忘的超級食物

如果硬要說哪種食物的宣傳搞砸了,我想大概就是肝臟吧。唉,這東西明明是人類飲食史上超悠久、營養密度又爆表的存在,卻在現代某個時刻變成「噁心」代名詞。可能是膽固醇高啦,也有可能單純聽到“內臟”這兩個字就讓人退避三舍,嗯,不曉得大家是不是也會想到英文裡那個awful(好啦,是offal,但發音…)。但其實肝臟的營養價值,放在所有食物中都算數一數二。真的不誇張,它富含一堆人體很容易吸收的鐵,還有維生素A、B群(尤其是B12)、葉酸、銅、膽鹼什麼的,一大串列下來都快喘不過氣。

我以前以為蔬菜水果已經夠厲害了,不過肝臟要拿每盎司比,比起來甚至更勝一籌,真神奇。欸,有點扯遠了,其實沒必要每天吃啊,每週抓個一次或兩次就能感受到營養上的差異,很方便啦。有時候會想,古早的人是不是懂得比我們多?他們會直接把內臟吃光光,也許就是知道裡頭藏著什麼寶貝吧。總之……這玩意兒確實值得再認識一下,好吧,拉回重點,就是如此。}

{## 🍜 第3章:陌生名字、陌生恐懼

有些食材啊,其實根本不是因為什麼科學理由才被污名化,而是單純名字聽起來怪怪的,有種說不上來的外國感,有時又和我們平常不太接觸的料理風格連在一起。講真的,大腦好像天生就對陌生東西充滿戒心。

### MSG:鮮味的替罪羊

講到味精(Monosodium glutamate, MSG),它就是標準被冤枉到家的例子。不曉得你知不知道,它其實成名於1968年,那年有封匿名信登上醫學期刊——內容其實只是有人吃完中餐覺得身體不舒服,然後自我懷疑了一下原因。誰知道,就這樣莫名其妙引爆「中餐館症候群」這波恐慌潮流,人們對MSG各種猜忌、不安瞬間冒出來。我老實說,看到現在還有人很怕味精,可麩胺酸本身明明自然存在於番茄、起司、香菇裡頭,而且很多家常菜都有,可偏偏對那些反而沒什麼顧忌。有時候想想,人類邏輯蠻奇特的。但啊……嗯,再怎樣都不能否認那封信帶來影響挺深刻,只能說,有些觀念還真是一傳十十傳百地黏住大家心裡了吧。

蝦蟹貝類,其實沒那麼恐怖吧?

數十項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唉,這話講得有點嚴肅,但確實是這樣——科學好像沒能一致證明味精在一般飲食量下會讓人出什麼狀況。其實味精也沒多神祕啦,就是麩胺酸(glutamic acid)這種胺基酸的鈉鹽罷了,而偏偏這東西正巧給了我們喜歡的那股鮮甜。嗯,不過說來有點諷刺——真正令人覺得遺憾的大概是,過去幾十年那些關於味精的恐慌傳言把它妖魔化,害我們錯過好多可能更美好的滋味吧?啊,我又扯遠了,回到原本的主題。

### **大豆:激素疑雲繚繞**

欸,大豆一直都被圍繞著一些激素相關的小道消息,比如「吃多會男性乳房增生」甚至連甲狀腺功能也能扯上邊。有時候真的很難分辨什麼才算科學依據。主要就是因為大豆含植物雌激素,那是一種植物裡頭、可以稍微模仿人體雌激素作用的奇妙化合物。不過嘛,其實攝取情境真的差很多耶。例如長期以大豆為主食的人口(像亞洲不少地區),觀察型研究還發現,好像與降低乳癌風險、心血管健康和壽命拉長等等,有些正向聯結。呃,突然想到昨天朋友問我:「那是不是每個人都一樣?」其實不是啦!現有證據指出,大豆裡頭那類植物雌激素會根據你自己體內荷爾蒙環境不同,有時候效用顯得接近雌激素、有時又相反。所以說,如果只是適度攝取正常的大豆製品(比如豆腐、天貝或者毛豆,而不是卯起來狂吞什麼大豆蛋白分離物),一般而言,多數人體驗都是安全無虞,有些狀況下甚至還挺不錯。我也常懷疑,是不是太小題大作?但資料就擺在眼前嘛。

### **甲殼類:海洋裡最容易背黑鍋的一群**

想當年1980到1990年代,人們真的是怕膽固醇怕到失眠,那陣子甲殼類食品直接被列入「別碰」名單。現在看來多少有點搞笑。例如蝦子,一度成了被批評最狠的水產代表,可老實說,它脂肪本身非常低,而且蛋白質豐富極了。有新的研究發現,其實甲殼類不只蛋白質高品質——Omega-3脂肪酸、鋅、硒還有維生素B12都超齊全。我忍不住要插句嘴,很多人光聽見“膽固醇”三字就退避三舍,但事實上對於絕大多數人的血中膽固醇並沒有什麼決定性影響;整體營養價值反倒突出得不得了。但啊,如果你剛好屬於痛風患者或真的對甲殼類過敏,就另當別論囉。總之普遍來說,也許早該放下舊思維、多給自己機會享用這些海洋裡其貌不揚但營養滿載的一族…我昨天才跟朋友聊到螃蟹怎麼煮才香,竟然莫名感傷了一下……

蝦蟹貝類,其實沒那麼恐怖吧?

巧克力和花生醬,甜點到底有沒有救贖

## 🍫 第4章:「垃圾食物」的平反

有些時候,唉,某些食物就這麼莫名其妙地被打上「垃圾」兩個字,你說它真的罪該萬死嗎?其實也未必。大多只是因為和那些什麼高度加工食品扯上關係,大家一股腦兒就全盤否定。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感覺——明明好像沒那麼糟嘛。

### **黑巧克力:偽裝成甜點的抗氧化劑**

講到黑巧克力,我常常會想起小時候在超市繞來繞去挑糖果,結果每次都被媽媽阻止。呃,好像又扯遠了。我是說,其實黑巧克力以前總是被藏在甜點區角落,就像隱形犯人,被誤會得很慘。因為那些高糖分牛奶巧克力太惹眼,大家乾脆把所有巧克力直接歸類成熱量炸彈或製造罪惡感的小東西。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嗯,如果你拿的是70%可可以上的高品質黑巧克力,那根本就是另一回事啊!它裡頭富含黃烷醇(名字聽起來不怎麼好吃對吧),據說可以幫助改善血液循環、減緩發炎,有些研究還提過可能跟認知功能提升有關。雖然我偶爾會懷疑到底誰每天記得自己吃了多少塊,不過適量攝取確實跟心血管健康以及情緒變好沾點邊啦。

重點還是要選擇品質好的黑巧克力,一次吃個一兩小塊——不是整盒吞下去那種狂歡方式喔,就像紅酒一杯和調酒一整瓶完全不能混為一談。有時候想放縱,但還是得拉回現實。

### **花生醬:蛋白質抹醬**

再說花生醬吧,每次看到架上一堆五顏六色包裝就忍不住多看幾眼,可惜很多市售產品基本就是加了糖的偽花生抹醬而已,所以才老是被貼上「垃圾食品」標籤。不過欸,其實如果你願意找找,只用花生和少量鹽做的天然花生醬,在營養表現上真的蠻不錯。

它除了蛋白質豐富之外,也有不少健康脂肪、纖維,以及各式維生素礦物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占大宗,就是橄欖油裡面那種啦。有時餓到頭暈,只要挖兩匙就能撐滿久,比外面的零食強多了。雖然偶爾也會疑惑自己到底是在吃正餐還是在偷懶湊數,但至少能撐住長時間飢餓感。

所以說,看清楚標籤、別亂買成分複雜難懂的版本,挺重要的。有沒有覺得,有時只是差在細節上罷了?

白飯背後的文明故事及冷知識

真正的花生醬其實啊,不太需要加糖或油就夠好吃了——欸,我有時會想,明明大家都怕胖,卻還是有人堅持加點甜。嗯,好像沒什麼道理。

### **白米:孕育文明的穀物**

最近藜麥不是很紅嗎?然後古穀類也常被推上神壇,所以白米經常被說只是「空有熱量」,甚至連營養價值都被質疑。其實這種講法挺割裂的,等一下,我剛才是不是又岔題了……總之,這觀點容易忽略文化背景,也不太理會新近一些研究。亞洲傳統飲食用白米當主食,它本來就是一個清淡基底,再搭配蔬菜、豆製品、發酵物與瘦肉蛋白,沒那麼單薄啦。有趣的是,白米超級好消化,而且能穩定供能,如果冷掉了還會產生抗性澱粉——對益生菌據說蠻友善的。唉,有些人喜歡糙米,因為纖維和營養素多一點,可是你要說白米完全沒營養,好像也太過頭吧?市面賣的白米常常額外加B群跟鐵,這些東西對於腸胃比較弱的人反而更合適。其實很多人對它的負評,大概更多是文化成見,而不是純粹憑科學判斷。我剛才是不是啰嗦了?

## 🧂 第五章:需要細緻討論的案例

有些食物真的複雜到不能一句話下結論,只能邊聊邊推敲,那感覺像在拆禮物,一層一層。

### **鹽:不可或缺的重要礦物質**

鹽這玩意兒嘛,你知道嗎,以前可是貨幣欸!但有時它又變得很惹人嫌,被罵成高血壓元凶什麼的——嗯…其實每隔幾年輿論總會換個方向。我剛剛是不是在胡思亂想?不管怎樣啦,現實比這些標籤複雜多了。大量攝取鈉(尤其從加工食品來的)確實可能讓某些對鹽敏感的人血壓飆升,但鹽原本就人體必需啊。不只神經活動,連肌肉、細胞功能都靠鈉離子協助。而且如果你吃得太少,小心低鈉血症那些複雜併發症找上門,有時候後果滿麻煩。好吧,我話多了,不過你明白我的意思就好啦。

白飯背後的文明故事及冷知識

鹽與紅肉,吃多少才叫適量?這很難說清楚

鹽這東西喔,說到底就是個分水嶺。當你拿來灑在菜上、湯裡,它是調味的良伴——至少,你還能掌握自己加了多少。但欸,加工食品裡那種隱晦藏著的鹽,常讓人一不小心就攝取過頭。唉,有時候真的會想,到底誰才會細查包裝背面的那些數字?但總之,前者比較好自控,後者嘛……大概就是默默超標吧。

紅肉這話題真的是永遠吵不完,我有點懶得理,但還是得講清楚。紅肉老被罵,也有人拚命替它說話,其實情況根本複雜到令人頭痛——品質、加工方式還有整體飲食型態,全都掺和在一起。嗯,有時候又覺得,好像每隔一陣子科學家就會互打臉一次。有證據啦:如果你吃的是未加工的紅肉(比如草飼牛排,每週一次或兩次),其實也沒多糟;畢竟紅肉確實含豐沛蛋白質、鐵、鋅與維生素B群等養分。但困擾人的往往不是這些,而是熱狗、火腿等加工熟食,以及把紅肉吃成唯一蛋白來源那種極端狀況。有些朋友看到「高品質」三字眼睛都亮了起來,可惜問題通常都是出在頻繁攝取那些添加劑滿載的產品,或者壓縮掉蔬果跟其他蛋白質的位置,好吧,大致如此。

然後關於什麼叫做「壞」或「好」食物──哎呀,其實最該批評的大概就是我們對答案簡化的渴望吧。我們真的很愛黑白分明,把某樣東西奉為救世主,又把別樣踩成毒藥,但營養學偏偏沒給你這麼直白。每種食材都是由好多層不同成分疊出來,那些作用怎麼彼此交織、有時候根本連專家都解釋不透。我剛剛差點跑去想午餐要吃什麼……咳咳,再回來,各式各樣的影響還受到基因、身體狀態甚至烹飪手法牽動,所以哪有什麼絕對。「總歸一句,不要太信任『簡單』。」

真正該道歉的是簡化思維,不是食物

說真的,有時候一想到飲食,腦子就開始打轉。大家老愛盯著某種東西來批鬥,但你不覺得嗎?其實最該被在意的好像根本不是哪一樣食材,而是人們太想把複雜科學全砍成簡單的二分法。唉,這世界真的有那麼絕對嗎?但我又岔題了——拉回來,剛才講到,人家動不動就只看蛋白質、脂肪之類單一營養素去給每樣食物貼標籤,好像全部真理都藏在那個微小分子裡似的。

可明明烹調手法、文化背景、搭配脈絡也很重要啊。這些反而常常被忽略掉,就搞得我們更容易抓住「壞角色」大做文章。有點累欸。所以,你其實可以不用忌憚地吃下那顆色澤亮黃的蛋黃;香蕉熟透了也別皺眉頭;天然花生醬抹上吐司,大概不會怎樣啦。我自己偶爾還是會猶豫要不要用椰子油炒菜,不過最後多半還是倒進鍋裡。

嗯,有時候我也會懷疑,到底為什麼要因為那些祖先世代以來都吃慣了的東西而感到罪惡呢?人體嘛,挺厲害,其實能適應各種奇形怪狀的飲食組合,不見得非得緊跟最新健康趨勢不可,更沒必要天天看著食品包裝上的成分表膽戰心驚。有點煩是不是?最終,比起追逐流行或鑽牛角尖於細節,反而更需要誠實感受自己的飢餓與真正需求——順便享受一下這稀奇古怪、多彩又帶點鹹甜交織的人類餐桌生活。

說到底,那些關於營養的大道理,很少能從某項食品或單獨研究找出結論來吧。真正值得留意的是健康其實建立在長期模式上,而不是執著於哪個神級成分——平衡比完美重要多了。對啦,我自己偶爾還是會擔心亂吃,可誰沒有糾結過呢?有時候放輕鬆、無負擔地嚐嚐當下喜歡的餐點,也許就是現階段最友善自己的方式。不然勒,要一直焦慮下去嗎?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