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fts評為不健康的三種食物:健康觀點與飲食評價差異解析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東西,真的讓我思考了很久。是一個來自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食物指南,叫做「Food Compass」。聽起來很權威,對吧?頂尖大學耶。但當我看到他們的評分結果時,我真的…嗯,有點傻眼。

最讓我跌破眼鏡的是,像「幸運符麥片」(Lucky Charms)這種五顏六色的早餐穀物,分數竟然比天然的免治牛肉、雞蛋、起司高得多。說真的,這讓我非常困惑。

一句話結論

一份來自頂尖大學的飲食指南,結果可能比你自己的飲食直覺還不靠譜,特別是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有代謝方面的問題,那參考這個…可能真的是一場災難。

這到底有多扯?直接看案例

你知道嗎,光說無憑,我們直接來看最經典的例子:幸運符麥片(Lucky Charms)對決免治牛肉。

根據塔夫茨這個指南,麥片在綠燈區,意思是「多多益善」;而富含蛋白質和健康脂肪的免治牛肉,卻在紅燈區,建議「盡量少吃」。

我當時很好奇,這個 Lucky Charms 到底是什麼神仙食物?就跑去查了一下它的成分標示。結果…唉,不看還好,一看更焦慮了。

它的成分表大概是這樣的:全穀燕麥、糖、全穀玉米、玉米糖漿、玉米澱粉。然後呢,是不到2%的:修飾玉米澱粉、鹽、葡萄糖、明膠、磷酸三鈉、各種色素(黃色5號、6號,藍色1號,紅色40號)、人工香料…後面還加了一些維生素跟礦物質來「強化營養」。

嗯…一堆糖、精煉碳水、化學添加物。這真的能叫健康食物嗎?

幸運符麥片與免治牛肉的荒謬對決
幸運符麥片與免治牛肉的荒謬對決

為了讓大家看得更清楚,我弄了個簡單的比較表。這不是嚴謹的科學分析,比較像是我腦中的OS整理。

比較項目 幸運符麥片 (Lucky Charms) 免治牛肉 (80/20)
塔夫茨指南評分 分數很高,在綠燈區(鼓勵多吃) 分數超低,在紅燈區(建議少吃)
主要成分 糖、精製穀物、玉米糖漿、色素、香料… 還有一些後來「添加」的合成維他命。 就…牛肉。主要是蛋白質跟天然脂肪。沒了。
對血糖的影響(推測) 滿滿的快消化碳水,吃完血糖大概直接搭雲霄飛車了吧?可能很快又餓了。 幾乎沒有碳水化合物,對血糖影響很小,能提供穩定的能量。
營養價值 除了那些「被添加」進去的營養素,本身的營養密度很低。感覺像是在吃有維他命的糖果。 天然富含生物可利用性極高的鐵、鋅、維生素B12、B6…這些都是人體必需,而且很難從單一植物中獲取的。
飽足感 我自己是覺得… 這種東西很難有飽足感,只會刺激食慾。 蛋白質和脂肪是提供飽足感的主要來源,能讓你撐很久。

看完這個表,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充滿問號?一個充滿糖和添加物的加工食品,怎麼會比原型食物「健康」?

等等,他們是怎麼算出這個分數的?

這就是整件事最弔詭的地方。我也不是什麼營養學家,但我試著去理解了一下他們的評分邏輯。看起來,這個「Food Compass」系統有幾個很奇怪的偏見。

首先,它似乎非常、非常討厭飽和脂肪和膽固醇。這也是幾十年來的舊觀念了。所以,像雞蛋、紅肉、全脂起司這種天然富含這些成分的食物,分數直接被打到谷底。

再來,它好像很喜歡「營養強化」(fortification)。什麼意思呢?就是食品加工廠在食物裡額外添加維生素和礦物質。所以,像幸運符麥片這種,雖然本質是糖和澱粉,但因為人工添加了一些維生素,分數就上去了。

這…這邏輯就像是,你給一個全身是病的人化了個漂亮的妝,然後說他比一個素顏但身體健康的人「狀態更好」。這不是很奇怪嗎?

而且,這個評分系統好像完全沒考慮到「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也沒考慮到蛋白質的「生物可利用性」(Bioavailability)。換句話說,它不關心食物吃進肚子後,會對你的血糖造成多大的衝擊,也不關心裡面的營養到底好不好吸收。

所以才會出現,柳橙汁(基本上就是糖水)的分數比原型食物還高的荒謬景象。

食物的價值,不只看成分,更要看它在體內的旅程
食物的價值,不只看成分,更要看它在體內的旅程

那,這份指南對誰來說是個災難?

老實說,如果你是一個代謝健康的運動員,身體像個高效的熔爐,那偶爾吃點垃圾食物,身體可能還扛得住。但問題是,一份公開的飲食指南,它的受眾是所有人——包含那些正在與代謝問題奮鬥的人。

對於有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前期、脂肪肝,或是正在努力減重的人來說,遵循這個指南根本是雪上加霜。它建議你多吃那些會讓血糖劇烈波動的精緻碳水,卻要你避開能穩定血糖、提供必需胺基酸和飽足感的蛋白質與健康脂肪。

這不就是叫消防隊往火場裡澆汽油嗎?我自己是覺得,這真的非常不負責任。

營養科學的迷航:我們到底該信什麼?

這件事也讓我去思考一個更大的問題:當「權威」都這麼不靠譜的時候,我們普通人到底該怎麼辦?

我想,關鍵可能在於從「飲食法」的爭論,回歸到更底層的「營養生物化學」(Nutritional Biochemistry)。這詞聽起來很複雜,但概念很簡單:重點不是食物的「成分表」,而是這些成分進入你身體後,「會發生什麼事」。

牛肉裡的蛋白質和幸運符麥片裡的糖,進入人體後會啟動完全不同的荷爾蒙反應。前者是建造身體、穩定能量;後者是儲存脂肪、造成血糖動盪。這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

說到這個,就讓我想起台灣衛福部推的「我的餐盤」。老實說,它比塔夫茨這個指南要務實多了。至少,「我的餐盤」強調了各大類食物的「均衡比例」,像是「豆魚蛋肉一掌心」、「菜比水果多一點」,這些都是很具體的行為指引。它沒有簡單粗暴地給單一食物打分數,而是教你如何「搭配」。當然,我的餐盤也可以再更細緻,但大方向上,它鼓勵的是吃原型食物,這點比推薦大家去吃 Lucky Charms 好太多了。

回到塔夫茨指南,它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完全忽略了某些「超級食物」,比如動物內臟。對,我知道很多人聽到內臟就皺眉頭,我自己以前也是。但從營養角度來看,牛肝簡直是天然的綜合維他命,富含維生素A、B群、鐵、銅,營養密度高到嚇人。但在這種追求「政治正確」、偏向植物性飲食的指南裡,它們連被提起的資格都沒有。

一頓違反指南,卻可能更符合身體需求的餐點
一頓違反指南,卻可能更符合身體需求的餐點

反例與誤解釐清

這整件事也凸顯了幾個我們對營養的常見誤解,我覺得很值得拿出來聊聊。

  • 誤解一:「所有脂肪和膽固醇都是壞蛋。」
    這真的是上個世紀的舊觀念了。幾十年來,我們被教育要吃低脂、低膽固醇的食物,結果肥胖和代謝症候群反而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研究顯示,真正該擔心的是人工的反式脂肪和過量的糖,而不是天然存在於雞蛋、肉類、酪梨中的好脂肪。這些脂肪對我們的大腦功能、荷爾蒙平衡都至關重要。
  • 誤解二:「加工食品只要『強化營養』就變健康了。」
    這是我覺得最扯的迷思。在一個本質是糖和澱粉的混合物裡,灑上一些合成維生素,並不會改變它對你血糖的衝擊。原型食物的營養是一個複雜而協同的系統,不是實驗室裡東加一點、西加一點就能複製的。吃一顆橘子,跟喝一杯加了維生素C的糖水,對身體的影響是天壤之別。
  • 誤解三:「植物性飲食一定比肉食健康。」
    這要看你怎麼吃。如果你的植物性飲食充滿了豆泥、酪梨、堅果和各種蔬菜,那當然很健康。但如果你的「植物性」飲食是義大利麵、白麵包、薯條和各種素食加工品…那可能比吃原型肉類還糟糕。同樣的,肉食也是,吃天然的草飼牛,跟吃充滿添加物的加工熱狗,完全是兩回事。重點在「原型」vs「加工」,而不是單純的「植物」vs「動物」。

說真的,看到這種來自頂尖學術機構的研究,很難不讓人去想…這背後到底是什麼在驅動?是嚴謹的科學,還是…某些食品大廠的贊助和遊說?我沒有答案,也不想隨便下定論。

但這件事確實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提醒:在健康這條路上,權威不一定等於真理。保持一點批判性思考,多花時間去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感受不同食物帶給你的真實反饋,可能比盲從任何一份「飲食指南」都來得重要。

那你呢?你看完這個,有什麼想法?你比較相信營養指南,還是更相信自己的飲食經驗?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11-13 Reply
    老實說,我這個人一直跑來跑去,然後飲食這件事每次都會讓我小小崩潰一下。還記得之前Tufts出那個「不健康食物」排行榜吧?一邊看一邊嘴角真的很難沒表情,你懂我意思嗎。美國東岸那段日子,炸雞、比薩幾乎像什麼危險份子被貼標籤,結果轉眼到韓國讀書時,同一種炸雞直接晉升聚餐神物,每週無炸雞不歡啊…誰能忍住? 台灣就不用多說了啦。珍奶大家當寶在喝,有陣子好像全世界都在搶,不過你仔細想,叫外國朋友看配料成分,他們常常是臉綠加三條線,一杯覺得快要毀了養生人生。有一次跟德國的朋友去吃鹹酥雞,他問:「油炸是不是真的對身體超級壞?你們台灣怎麼還天天吃?」那時候真的只笑笑回答,偶爾開心一下咩,每個地方本來就吃習慣不一樣。 其實,不管哪裡,大概大家都有某種自己的飲食魔法:法國人沒厚奶油可頌覺得沒活著,美國大牛排上桌才認真開始今天。可是換套規則,「健康」又變模糊了喔,有的時候連自己也會亂掉。然後這件事情,其實我們吃下去的不只是肚子的飽足,更是一大包記憶感覺跟自家故事吧。有沒有答案?大概沒有耶,不過越走越發現,每口都算數,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