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的三個為什麼:認識恆定性飢餓如何影響體重管理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OK,今天要來聊一個…嗯,很根本的問題。減重。但不是那種教你算卡路里、吃水煮餐的。說真的,那套如果真的那麼神,街上應該沒胖子了。

我們直接切入一個故事。鐵達尼號。為什麼沉了?

「撞到冰山啊。」廢話。這是第一層的答案,但也是最沒用的答案。知道了這個,對未來的船長有什麼幫助?「嘿,別撞冰山喔!」…這不是跟沒說一樣嗎?

我們得像剝洋蔥一樣,再往下問。

  • 為什麼撞到冰山會沉? → 因為船體破了個大洞。
  • 為什麼會撞到冰山? → 因為船開得太快了,來不及閃。

啊哈!抓到了。根源問題是「開太快」。這才能產生有用的建議:「天氣不好、看不清楚的時候,請減速慢行。」

減重,也是一樣的道理。

重點一句話:別再跟卡路里吵架了,去搞懂你的「飢餓感」

來,套用「三個為什麼」在減重上:

  1. 為什麼我會變胖? → 因為吃進的卡路里 > 消耗的卡路里。

99% 的「專家」會停在這裡。然後給你那個「別撞冰山」等級的建議:「那就少吃多動啊!」這就是淺層思考。我早就知道我吃多了,問題是,「為什麼」我會吃多?沒人是故意想吃成胖子的吧?

所以,要問第二個為什麼:

  1. 為什麼我吃的卡路里會 > 消耗的? → 因為我「餓」啊。

喔,越來越接近問題核心了。飢餓感。不是卡路里。如果一個減重方法,不處理飢餓感,只是叫你用意志力硬扛著少吃,這根本是注定要失敗的。你的身體叫你吃,你的大腦叫你別吃,這兩個整天在打架,你覺得誰會贏?總有一天你會投降的。

好,關鍵的第三個為什麼來了:

  1. 為什麼我會「餓」?

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是真正的寶藏。飢餓感本身,其實跟卡路里沒太大關係。「過度進食」的根源,或許應該被理解為「過度飢餓」。

三層為什麼思考法,從表面問題鑽到核心原因的過程。
三層為什麼思考法,從表面問題鑽到核心原因的過程。

飢餓感的三種面貌:身體餓、嘴巴饞、時間到了

其實,「餓」不是只有一種。這很重要,把它們分開看,你才知道怎麼對付。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種:

  • 恆定性飢餓 (Homeostatic Hunger):這是生理上的需求。血糖低了、胃空了,身體發出「該補充燃料了!」的訊號。就像手機跳出低電量通知。
  • 享樂性飢餓 (Hedonic Hunger):這跟生理需求無關。純粹是為了爽。看到蛋糕、聞到炸雞味,大腦說「這個會讓我快樂,快吃!」。這是追求獎勵的行為。
  • 制約性飢餓 (Conditioned Hunger):這是被訓練出來的習慣。每天中午 12 點就餓,不是身體真的需要,是你的生理時鐘在響。或是看電影就想吃爆米花,這就是場景跟食物綁在一起了。

你看,這三種餓,原因跟解法完全不同。你不能用對付「身體餓」的方法,去解決「嘴巴饞」的問題。今天我們先專心拆解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那個:恆定性飢餓。

在深入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官方的建議。像是台灣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的「我的餐盤」,用六句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來建議份量。這是一個很棒的起點,至少讓你知道「均衡」長什麼樣子。但它沒有深入解釋,為什麼有時候你明明照著吃了,卻還是覺得空虛、不滿足。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餐盤底下的荷爾蒙科學。

對比全球,世界衛生組織 (WHO) 更多是從宏觀角度定義肥胖是「身體中過多脂肪累積到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程度」,並強調這是一個全球性的複雜公共衛生議題。他們的建議比較原則性,像是減少高脂肪和高糖分食物的攝取。你看,大家都點出了問題,但很少有人把「為什麼我們克制不了」這件事講清楚。

恆定性飢餓:你身體裡的自動調溫器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明明剛吃完一大盤義大利麵、一個大蒜麵包,還嗑掉一份冰淇淋,但…還是覺得餓?肚子好像有個無底洞。或者反過來,中午只吃了半個三明治就飽到不行,再也吃不下了。

這不是意志力問題,這是生理問題。是你的身體在跟你對話。

我們吃飯,從來不是因為「午餐時間到了,我該攝取 500 大卡」。不會這樣想吧?太彆扭了。我們的想法很直覺:「哦,我超餓,我要點加大份的。」或是「我好飽,晚餐吃個沙拉就好。」

這背後的真相很簡單:我們因為餓了才吃,因為飽了才停。

而控制這個「餓」與「飽」的,就是一群荷爾蒙。它們是你身體的管理團隊。

大腦接收來自脂肪細胞(瘦素)和胃(飢餓素)的訊號,像一個複雜的指揮中心。
大腦接收來自脂肪細胞(瘦素)和胃(飢餓素)的訊號,像一個複雜的指揮中心。

怎麼做:認識你體內的荷爾蒙糾察隊

我們不用搞得像在上生物課,但至少要認識幾個關鍵角色。它們怎麼運作,決定了你什麼時候想找東西吃。

瘦素 (Leptin):來自脂肪的「夠了喔」訊號

這個很有趣。90年代科學家發現它時,以為找到減肥救星了。瘦素是脂肪細胞分泌的,你的脂肪越多,瘦素就越多。它會跑到大腦,告訴指揮中心:「報告!倉庫滿了,可以停止進食了!」

邏輯上很完美:吃東西 → 胰島素上升 → 脂肪增加 → 瘦素增加 → 停止進食 → 體重回穩。

於是,科學家想,那肥胖的人一定是瘦素不夠。我們直接幫他打瘦素,不就好了?結果…大失敗。研究發現,肥胖者體內的瘦素不但不低,反而非常高!問題出在,大腦聽不到它的聲音了,這就是所謂的「瘦素阻抗」。就像一個媽媽一直在小孩耳邊吼「房間很亂快去收!」,久了小孩就自動屏蔽了。瘦素這個訊號雖然存在,但已經被身體忽略了。

飢餓素 (Ghrelin) & 胃壁張力:來自胃的「我空了」警報

這個就比較直觀。當你的胃空了,它就會分泌飢餓素,有時候被稱為「飢餓荷爾蒙」。它也跑去跟大腦說:「報告!一樓全空,請求食物支援!」然後你就餓了。

當你開始吃東西,食物把胃撐滿,胃壁上的感受器(牽張感受器)被啟動,它們會透過一條叫「迷走神經」的專線告訴大腦:「OK,滿了!」,同時胃也停止分泌飢餓素。一來一往,形成一個開關。

那是不是肥胖者的飢餓素特別高?出乎意料,也不是。他們體內的飢餓素通常比正常人還低。這再次證明,事情不是「單一荷爾蒙過高或過低」這麼簡單。

所以,我們可以怎麼利用這個機制?

既然大腦對瘦素有點「聾」,那我們可以從「胃」這邊下手。我們可以「騙」一下胃壁的感受器。怎麼騙?用體積大、但熱量低的食物把它塞滿。

這就是所謂的「體積計算法則 (Volumetries)」。這個策略是有臨床研究支持的。實驗中,受試者吃下相同「體積」的食物,即使其中一組的熱量少了快一千大卡,他們的飽足感卻是差不多的。

還有,食物的「重量感」也很重要。這是一種心理作用。你吃一包輕飄飄的起司泡芙或洋芋片,大腦會覺得「這根本不算什麼」,然後就一口接一口。這就是零食公司最懂的「消失的卡路里密度」戲法。相反地,你吃一顆紮實的水煮馬鈴薯或一塊起司,那種沉甸甸的感覺,會讓大腦更確實地收到「有東西進來了」的訊號。

小提示:多吃「笨重」的食物。像是非澱粉類的蔬菜、莓果、豆類、整個的燕麥、花椰菜、綠葉蔬菜。它們富含水分和纖維,能有效增加體積,啟動你胃裡的飽足感開關。

利用高纖維、高含水量的「笨重」食物來增加飽足感,是一種聰明的策略。
利用高纖維、高含水量的「笨重」食物來增加飽足感,是一種聰明的策略。

常見誤解:你真的懂「營養密度」嗎?

我常常聽到一些「專家」建議要吃「營養密度高」的食物。我每次聽到都覺得很疑惑… 你是指哪個營養要很「密」?

事實上,這個詞常常被誤用。卡路里(能量)本身就是食物的關鍵「營養」之一。如果你想減重,你真正想要的,反而是「熱量密度低」的食物——也就是在巨大的體積裡,只含有相對少的熱量。這才能讓你吃飽,又不至於熱量超標。

想想看:一個甜甜圈,體積小、熱量高,這是「熱量密度高」。一大碗草莓,體積大、充滿水分和纖維,熱量相對低,這是「熱量密度低」。哪個對控制體重更有幫助?答案很明顯了。

快速對照:三種飢餓感,你中了哪個?

雖然今天主要談的是恆定性飢餓,但了解另外兩種,才能拼湊出完整的圖像。這裡做個簡單的比較表,讓你快速檢測一下自己。

飢餓類型 觸發點 內心OS大概是… 初步應對思路
恆定性飢餓 (生理) 胃空了、血糖低、荷爾蒙訊號 「肚子咕嚕叫了…有點無力…該吃飯了。」 吃!但要吃對東西。選高纖維、高體積、原型食物。別用意志力硬扛。
享樂性飢餓 (心理) 看到美食、聞到香味、情緒低落或無聊 「啊~那個蛋糕看起來好好吃…吃一口心情會變好…」 先等15分鐘。找點別的事做,轉移注意力。這不是身體真的需要能量。
制約性飢餓 (習慣) 特定時間 (午餐時間)、特定情境 (看電影) 「12點了,該餓了吧?」、「看劇沒配點零食,好像怪怪的。」 打破連結。換個時間吃飯、或是在那個情境下找個替代方案 (例如喝杯無糖茶)。

減重手術的啟示:為什麼縮小胃沒有解決問題?

回到開頭。大概十幾年前,減重手術,特別是胃繞道或袖狀胃切除,曾經被視為終極解方。電視實境秀上,看著幾百磅的人快速瘦下來,真的很驚人。大家一度以為,肥胖問題要被治癒了。

結果呢?並沒有。很多人在術後幾年內,體重又慢慢回彈,有些人甚至比手術前更重。數據也很有趣,從2014年左右達到高峰後,這類手術的數量就開始逐年下滑,即使肥胖人口是不斷增加的。為什麼?

因為手術只是強行把你的「飯碗」變小,但沒有去安撫那個一直在大喊「我餓!」的大腦。你的胃可能只能裝下半碗飯,但你的飢餓感還是跟以前一樣強烈。這種生理需求和物理限制的衝突,長期下來是非常痛苦的,有將近一半的人後悔做了這個手術。

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單純限制食量(卡路里),而不處理飢餓感的根源,是走不遠的。

今天我們先談了恆定性飢餓,這只是拼圖的第一塊。但也是最重要的一塊。先學會用「對的食物」去回應身體最基本的訊號,你才能有餘力去處理更複雜的享樂性飢餓和制約性飢餓。


課後思考題:這三種飢餓感——「身體真的餓」、「嘴饞想找樂子」、「時間到了就想吃」,你覺得自己最常被哪一種綁架?在下面的留言區分享一下你的觀察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