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真的有蠻多朋友在聊,說自己好像卡關了。明明訓練量也拉上去了、週末也認真跑長距離,但比賽成績就是上不去,那種感覺真的很悶。你知道嗎,有時候問題不只出在「你練得夠不夠多」,而是「你到底『練對』了沒有」。
我們常常陷入一個迷思,覺得每次出門跑步都應該要有點喘、有點累,才算「有練到」。結果搞了半天,大部分時間都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區間,那種「甜蜜點」的訓練,說真的,對提升耐力天花板的效果,可能...嗯,不是最好的。
一句話結論
老實說,訓練不是越累越好,而且很多影響你表現的關鍵,可能根本就不在你的跑步計畫裡。從訓練方法、賽中補給、甚至你穿什麼鞋散步,都可能藏著進步的秘密。
所以,那個傳說中的「極化訓練」到底神在哪?
你大概聽過「極化訓練」(Polarized Training)吧?簡單講,就是把大概八成的訓練時間,都拿來做非常非常輕鬆的慢跑(Zone 1),那種可以邊跑邊聊天的強度。然後呢,剩下大概兩成的時間,就拿來做非常高強度的間歇跑(Zone 3),把自己操到爆。中間那個「有點挑戰但又沒到極限」的區間(Zone 2),反而要刻意避開。
聽起來很反直覺對吧?但最近一篇統合性的科學文獻,就把這個方法跟其他幾種主流的訓練模式,像是「金字塔式訓練」(Pyramidal,大概是 70% 輕鬆 / 20% 中等 / 10% 高強度)和「閾值訓練」(Threshold,大量時間都花在中等強度),放在一起做了個大PK。
結果發現,對於提升我們俗稱的「心肺天花板」,也就是最大攝氧量(VO2 max)來說,極化訓練跟金字塔式訓練的效果,明顯比其他模式要好。這兩種方法共通點就是,它們都保留了大量的低強度有氧跑,這才是打好耐力基礎的關鍵啊。反而是那種每次都跑到有點喘的閾值訓練,長期來看,對提升 VO2 max 的幫助反而...就那樣。
更有趣的是,在提升「有氧閾值」的速度和功率上,極化和金字塔也勝出。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你的身體能用更輕鬆的狀態,去跑一個更快的速度。這對長距離跑者來說,簡直就是聖杯,代表你的「巡航速度」變快了,而且更省油。
哪種練法適合我?一張表看懂差異
我知道,光講這些Zone 1、Zone 2的有點煩,我自己也常常搞混。我們直接用更白話的方式來比較一下,你大概就知道自己平常的練法比較偏向哪一種,還有可以怎麼調整。
| 訓練模式 | 練完的感覺(個人吐槽) | 適合誰 | 主要優點 |
|---|---|---|---|
| 極化訓練 (Polarized) | 大部分時間都超輕鬆,像散步一樣,然後偶爾幾次把自己操到懷疑人生。中間那個「有點累又不太累」的區間?幾乎不碰。很適合那種愛恨分明的人。 | 想拚成績、突破個人最佳紀錄的進階跑者。 | 對提升 VO2 max 和有氧閾值速度的效果最好,也就是說,你的極速和巡航速度都會變快。 |
| 金字塔訓練 (Pyramidal) | 跟極化訓練有點像,但保留了一點點中間強度的訓練。感覺比較...嗯...全面?比較不像在走極端。 | 大多數跑者,從休閒到競技型都適用。算是個安全又有效的選擇。 | 效果跟極化訓練很接近,但因為多了一點中強度課表,執行起來可能心理壓力比較小。 |
| 閾值訓練 (Threshold) | 這根本就是我以前的練法...幾乎每次出門跑都覺得「嗯,有練到」,但好像也沒真的變多快。就是所謂的「甜蜜點陷阱」。 | 可能是剛入門,還不太會分配強度的新手?或是時間有限,每次都想「練到點」的人。 | 對於提升乳酸閾值(跑快跑久的那個能力)還是有幫助的,但對拉高整體天花板(VO2 max)就比較吃虧。 |
| 高強度間歇 (HIIT-heavy) | 每次練完都想躺在地上直接睡著。很爽,但也很容易受傷或過度訓練。這根本不是個長久的辦法。 | ...大概是沒時間但又想快速看到短期效果的人吧?但說真的,不建議把這個當成主要訓練模式。 | 短期內提升無氧能力超快,但沒有足夠的有氧基礎支撐,很快就會撞牆。 |
所以你看,對於想拚成績的跑者,極化或金字塔式訓練,看起來是比較聰明的選擇。但如果你只是跑健康的,那其實差別就沒那麼大了,重點是「持續運動」。
除了練法,還有什麼能幫你在大熱天跑得更舒服?
說到這個,訓練計畫排好了,結果比賽當天大太陽,跑到一半肚子痛、脹氣、想找廁所...這應該是很多人的惡夢吧。尤其台灣夏天又濕又熱,這種「熱壓力」造成的腸胃問題真的超常見。
最近有個蠻酷的研究,他們找了一群業餘運動員,讓他們在大概攝氏 34 度的熱環境裡跑步一小時。一組人事前七天每天吃安慰劑,另一組則是吃紐西蘭黑醋栗的萃取物。
結果超驚人。吃安慰劑那組,有超過九成的人都出現了各種腸胃不適。但是在吃了黑醋栗萃取物一個禮拜之後,出現不適症狀的比例,直接從 92% 掉到只剩 25%!整個腸胃不舒服的嚴重程度,幾乎被砍了一半。特別是像打嗝、胃酸逆流這種上消化道的問題,改善最明顯。
這個研究用的是紐西蘭的黑醋栗萃取物,它裡面富含一種叫做「花青素(anthocyanins)」的東西,就是讓藍莓、草莓這些莓果有鮮豔顏色的那個成分。花青素是很強的抗氧化劑,研究推測它可能可以改善腸道血流或減少發炎,進而保護腸胃。在台灣,其實一些保健品牌或在 iHerb 這種國外網站上,也能找到類似的莓果類補充品,重點是去看它的「花青素」含量。那個研究的劑量換算下來,大概是每天 210 毫克的花青素。
所以如果你很容易在熱天跑步時肚子不舒服,或許可以試試看在重要比賽或訓練前一個禮拜,補充一點富含花青素的東西。當然啦,這不是仙丹,還是要搭配慢慢適應炎熱天氣和良好的補水策略,但感覺是個低風險、高回報的嘗試。
我最近在試的兩個「小撇步」,超簡單但效果意外地好
再來聊兩個我自己最近在玩的小東西,它們甚至不算正式的「訓練」。
第一個是跳繩。對,就是小學操場上那種,一條可能才一兩百塊。有個研究把業餘跑者分成兩組,一組照常暖身,另一組則是把原本暖身時間的 5 分鐘,換成跳繩。這樣持續十週,每週跳個兩到四次,總時間也才 10-20 分鐘。
結果呢?跳繩組在 3 公里測驗時,成績明顯進步。不只這樣,他們的垂直彈跳高度、反應肌力(就是腳落地後能多快再次蹬起來的能力)都變好了。研究發現,反應肌力的進步,跟 3 公里成績的進步有很強的關聯。簡單說,跳繩讓你變成一顆更有彈性的「人肉彈力球」,每一步都更有效率,自然就跑得更快更省力。
我現在就是把跳繩加到動態暖身裡面,跑前跳個三五分鐘,身體熱得快,而且感覺腳踝跟小腿都更有力了,超實用。
第二個是所謂的「赤足鞋」或「極簡鞋」(Minimalist Shoes)。這東西爭議蠻大的,但最近一篇包含將近 1400 人的大型回顧研究,給了我們一些比較可靠的答案。
研究發現,持續穿著赤足鞋,或是做一些專門的足部肌力訓練(像用腳趾夾毛巾、足弓內縮之類的),真的可以增強你腳趾(除了大拇指外)的力量,還有穩定你的足弓。更強的腳趾和更穩的足弓,意味著更好的推蹬效率和落地穩定性,理論上能改善跑步經濟性並可能降低某些傷害風險。
不過呢,我自己是不會穿著它跑長距離啦,太冒險了。我的策略是「分工合作」。主要課表我還是穿我最習慣、有良好緩震的跑鞋。然後,我會穿著赤足鞋做收操緩和、或是去健身房做重量訓練,有時候附近買個東西散步也會穿。讓足部核心肌群在低衝擊的狀態下被「喚醒」和鍛鍊,但又不用承擔高衝擊的受傷風險。我覺得這是個很不錯的平衡點。
一個給中年跑者的良心建議:別再執著於拉筋了?
這點可能要顛覆很多人的認知,特別是我們這種...嗯,有點年紀的跑者。我們從小被教育運動後要拉筋,覺得身體越軟越好。但你有沒有想過,對跑步來說,某種程度的「僵硬」反而是好事?
這裡的僵硬不是說你肌肉緊繃到要受傷那種,而是指肌腱和韌帶的「勁度」(stiffness)。把它想像成一條橡皮筋,一條鬆垮垮的橡皮筋,跟一條很有彈性的橡皮筋,哪個彈得遠?當然是後者。
有個研究就專門看了跑者的柔軟度跟「跑步經濟性」(就是跑步效率)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一個超有趣的現象:對年紀比較大的跑者(Masters athletes)來說,腳踝柔軟度「比較差」的人,跑步經濟性反而「比較好」!但對年輕跑者來說,趨勢卻是相反的。
這代表什麼?隨著年紀增長,我們肌腱的彈性可能會自然下降,這時候如果還過度追求柔軟度,可能會讓這個「彈性系統」變得太鬆垮,反而浪費能量。保留一點「勁度」,能讓你的每一步都像踩在彈簧上,更有效率。所以,如果你是個中年跑者,或許不用再為了彎腰摸不到腳趾而焦慮了,那可能反而是你的優勢呢!
但說真的,這些研究有什麼限制嗎?
不過呢,老實說,每次看到這種研究,我都會先退一步想...真的有這麼神嗎?這些結論背後其實有很多前提。
比如說,另一個關於「熱量赤字」的研究。研究者讓運動員在幾天內分別減少 20%、40% 甚至 60% 的熱量攝取,然後觀察他們運動時的能量使用狀況。結果發現,即使在嚴重的熱量不足下,他們在短時間的耐力表現上,竟然沒有變差!身體真的很強大,會自己想辦法適應。
但這能代表「減肥不影響運動表現」嗎?當然不行!這只是個「短期」研究。如果長期熱量不足,肌肉流失、賀爾蒙失調、過度訓練的風險都會飆高,你的訓練品質絕對會崩盤。這研究只告訴我們,偶爾一兩天沒吃夠,不用太過焦慮,你的身體扛得住,比賽時的能量膠還是要照吃,因為身體利用它的效率雖然變差一點,但它還是你維持血糖、節省肌肉肝醣的救命稻草。
同樣的,不管是黑醋栗、跳繩還是赤足鞋,這些研究的參與者數量通常不多,實驗時間也有限。它們提供的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方向」,而不是一個「保證有效」的公式。最好的方法,還是把這些新知當成自己的「實驗選項」,在你既有的良好訓練基礎上,一次只嘗試一項,然後用心去感受身體的變化。找到適合你自己的,那才是最棒的。
換你聊聊!
今天聊了這麼多跑步計畫之外的「旁門左道」(開玩笑的啦),從極化訓練、黑醋栗、跳繩、赤足鞋到柔軟度的迷思,哪一個最讓你覺得「哇,原來是這樣!」?或者,你打算親自試試看哪一個?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