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句話
老實說,想達成那些「不可能」的目標,你該做的不是一步步往前走,而是直接衝到終點,然後…倒著看你怎麼走過來的。這招就叫「逆向目標設定」。
這方法真的有這麼神?直接看案例
最近讀到一個超扯的故事,有個老兄,八年沒跑過一步,連一公里都跑不完。結果,他花了大概八個月的時間,不只完成了一場61公里的越野超馬,還拿了第三名。真的假的?
我自己是覺得這轉變超不真實的。他用的不是什麼黑科技訓練法,也不是天賦異稟,關鍵就出在他的「目標設定」方式。
一般人,像我以前一樣,大概都會想:「嗯…我現在只能跑3K,那下個目標就訂5K吧,順利的話再來個10K…」這叫「正向」設定,很合理,但也很無聊,而且天花板很低。
但他完全反過來。他直接問:「一個能在八個月後跑完60幾K超馬的人,現在該在幹嘛?」從這個終點倒推回來,排出了一張從菜鳥到頒獎台的路線圖。這就是逆向目標設定的威力。後來他又用這方法,比完超馬後8個月,在德國24小時公路賽的年齡組拿了第二名;又過了4個月,完成了一場100英里(差不多160公里)的比賽。這些目標如果用傳統方法來看,根本是天方夜譚。
等等,所以「逆向目標設定」到底是什麼?
好,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玄。簡單講,就是把我們習慣的計畫順序整個顛倒過來。傳統的方法是看著腳下,決定下一步怎麼走;逆向法是先用GPS定位好那個超遠的目的地,然後讓系統告訴你有哪些路可以到。
我直接做個表,你看完馬上懂。
| 比較項目 | 傳統正向目標設定 (你可能正在用的方法) | 逆向目標設定 (那個超馬狂人用的方法) |
|---|---|---|
| 思考起點 | 「以我現在的能力,下一步能幹嘛?」 | 「為了達成那個超屌的終極目標,現在必須發生什麼事?」 |
| 計畫方式 | 線性成長。跑3K,然後5K,然後10K...像爬樓梯。 | 倒推法。想跑100K?那前一個月要能跑個60K吧。再往前推... |
| 面對障礙 | 跑到一半才撞到牆。「啊!原來我補給會吃不下!」 | 計畫時就先預想。「嗯,跑這麼久一定會想吐,我得先練習吃東西。」 |
| 心理狀態 | 很容易被「現實」限制住,覺得「我不行啦」。 | 專注在「如何讓它變可能」,想法會變得超有創意。 |
| 適合情境 | 追求穩定、小幅度的進步。沒毛病,但很難有驚喜。 | 挑戰那些看起來「不切實際」的遠大目標。想搞點大事就用這個。 |
這招到底強在哪?不只是寫寫計畫而已
說真的,這方法的精髓不只是換個方式寫計畫。它會從根本上改變你對「挑戰」的看法。當你開始用逆向法思考,那些障礙就不再是突如其來的意外,而是你早就預料到的「待辦事項」。
我自己是覺得有幾個點特別厲害:
第一,它讓你變成預言家,提早看到問題點。
用傳統方法,你可能練了三個月才發現「欸?我完全沒練過爬坡耶!」或是「我的跑鞋根本不適合跑山路」。但用逆向法,當你把終點設定在完成一場高難度的越野賽,例如台灣的「棲蘭100」,你馬上就會意識到,光會跑平路根本沒用。你必須要能應付濕滑的樹根、陡峭的爬升、還有夜間作戰的能力。這些「瓶頸點」——生產力專家 [Cal Newport] 喜歡這樣稱呼它們——在一開始就被你看光光了,你就有大把時間去解決它們,而不是等到比賽前一個月才手忙腳亂。
第二,當你選項太多時,它能幫你畫重點。
剛開始跑步,什麼都想練。想練速度、練跑姿、練肌力、研究心率…結果樣樣通、樣樣鬆。逆向目標設定強迫你聚焦。當你的目標是「八個月內完成60K超馬」,你會立刻明白,「能跑完」比「跑多快」重要一百倍。所以,你會把所有精力放在累積「在路上的時間 (Time on Feet)」,而不是去跟別人尬速度。別人刷圈速超過你?喔,隨便啊,我的目標跟你不一樣。這種篤定的感覺,真的很爽。
第三,它讓你在遇到鳥事時,心態更穩。
訓練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今天加班、明天感冒、後天家庭日…用傳統線性計畫,只要缺課一次,你就會覺得「完蛋了,進度落後了」,然後壓力山大。但逆向計畫的重點是「建立能力」,而不是「完成課表」。假設你的里程碑是「在比賽前一個月,要具備連續跑4小時的能力」。那麼就算你這週的20K長跑因為下雨沒跑成,你也可以換成在家做3小時的肌耐力訓練,或是隔天再去跑一個長緩坡。你知道終點在哪,所以就算繞了點路,也不會迷失方向。
好,那具體要怎麼做?
聽起來很不錯對吧?來,我們直接拆解一下,如果你想試試看,可以跟著這幾個步驟。
步驟一:把終點畫得「超」清楚
「我想跑得好一點」這種目標太空泛了,根本沒辦法逆向。你要非常具體。例如:「我要在今年12月的台北馬,4小時內無傷完賽,而且進終點時是笑著的,不是臉色發白被抬進去。」你看,這個目標包含了時間、狀態、感受,非常立體。這就是你的北極星。
步驟二:想像那個已經成功的「未來你」
這步超重要。閉上眼睛想一下,那個在4小時內跑完馬拉松的你,會是什麼樣子?他/她具備了哪些技能?
可能他「有超強的心理韌性,撞牆期也能撐過去」、「有一套吃不膩、跑起來又不反胃的補給策略」、「配速超穩,不會起跑就暴衝」。把這些「能力」寫下來,這就從單純的跑步訓練,變成了全面的個人升級計畫。
步驟三:倒著把路鋪回來,設定「能力里程碑」
這就是重頭戲了。從你的比賽日(12月)往前倒推:
- 11月 (比賽前1個月): 我必須已經能輕鬆完成一次32K的長距離練習,而且補給策略都測試完成了。心理狀態也很穩定。
- 10月 (比賽前2個月): 我要能完成一場21K的半馬當作練習賽,而且全程配速穩定,不會忽快忽慢。
- 8月 (比賽前4個月): 我的每週跑量要能穩定在50K左右,而且沒有任何傷痛。開始把間歇跑或節奏跑納入課表。
- 6月 (現在): 我要建立起跑10K很舒服的基礎體能,並且養成每週至少跑3次的習慣。
看到了嗎?這不是一份「課表」,而是一張「能力達成時間表」。每個時間點,你都有一個明確要get到的能力,而不是只有一堆要跑的公里數。
聽起來很棒,但有哪些風險或該注意的?
當然,沒有什麼方法是完美的。我自己覺得,逆向目標設定這招雖然猛,但也有幾個坑要注意。
最大的風險就是「壓力過大導致崩潰」。因為你一開始就盯著一個超大的目標,很容易在過程中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每天都在追趕那個「未來的你」,一不小心就會變成自我批判,而不是自我激勵。特別是當進度不如預期時,挫折感會非常非常重。
再來,就是「忽略身體訊號」。為了達成那個「能力里程碑」,你可能會硬撐著去完成課表,即使腳踝已經在抗議了。這跟這方法的初衷就背道而馳了。記住,計畫是地圖,但你才是駕駛。該進廠維修就要進廠,硬開只會讓車子報廢。
還有啊,這個方法比較適合有明確終點的「專案型」目標。如果是「我想養成健康習慣」這種比較開放式、持續性的目標,那傳統的、一步一步建立習慣的方法可能還比較實際。
常見錯誤與修正
如果你想玩玩看,可以先避開下面這幾個新手常犯的錯:
- 錯誤一:目標是「我想減肥」,而不是「我在三個月後體脂要降5%,並且能做10下標準引體向上」。
修正:把目標具體化、數據化,還要包含「如何達成」的面向。目標越清晰,倒推的路徑就越明確。 - 錯誤二:只盯著最終大獎,忘了給自己發小獎章。
修正:當你完成一個「能力里程碑」時,好好慶祝一下!不管是吃一頓大餐,還是買一件新跑衣。從6月跑到12月是很漫長的,你需要這些小確幸來維持動力。 - 錯誤三:把計畫當聖旨,一步都不能改。
修正:計畫是你的僕人,不是主人。美國的賽道可能乾爽寬闊,但台灣的山徑又濕又滑,你可能需要花更多時間在核心和平衡訓練上。這就需要彈性調整。保持對終點的專注,但允許路徑的變動。這才是高手的玩法。
說到底,逆向目標設定不只是一個規劃技巧,它更像一種心態的轉變。它讓你不再問「我下一步能做什麼?」,而是開始問一個更強大的問題:「為了讓那個夢想成真,我現在必須做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你通往那些「不可能」的第一步。
好啦,聊了這麼多。換你說說看,你最近有沒有什麼讓你覺得「有點難又好想完成」的目標?不管是不是跑步,留言分享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