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太快對健康的長期影響,你忽略的身體變化一次看懂

改善吃飯速度,幫你預防腸胃負擔與長期慢性健康問題

  1. 先試每口飯咀嚼至少20次,連續3天紀錄身體感受。

    這樣能減少消化道壓力、提升飽足感,有助控制餐量。(觀察一週後脹氣或飢餓次數是否下降)

  2. 用餐時間拉長到15分鐘以上,即使只吃簡單家常菜也要慢慢來。

    多數研究發現緩慢進食有利血糖穩定和避免暴飲暴食。(測試2週,看每次用餐完的精神狀態和飽足度)

  3. 每隔5分鐘停下來問自己一次『我還餓嗎?』;三天內連續實施。

    `覺知式進食`能協助大腦正確判斷飽足信號,幫助體重管理。(比較7天後早餐及晚餐總攝取量變化)

  4. [醫療] 若你本身有胃腸疾病,記得先諮詢專業醫師並查閱最新衛福部飲食指引再調整步驟。

    避免因個人差異導致健康風險,遵循官方建議較保守安全。(1週內確認醫師建議及官網資料更新)

檢視你是否常常狼吞虎嚥,發現這種飲食習慣的潛在風險

許多人總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其實吧,你還記得上一次認真坐下來,花時間細細感受餐桌上的滋味,是何時嗎?又或者說,你是否曾不假思索、十來分鐘就草草把飯扒光,而且中途既沒滑手機,也沒有旁顧左右,純粹是為了快點吃完,好像參加短跑賽?我們多數人不自覺地成了「快食」的愛好者,有時僅僅因為太累,隨便應付幾口,就算眼前並不趕時間,也還是囫圇吞棗般一口接一口;總覺得效率優先、何樂而不為,但其實這種方式未必有益於健康。有誰會停下來想過 - 在那種匆忙狼吞虎嚥之間,我們的身體到底起了哪些變化呢?關於快速用餐會如何牽動消化、荷爾蒙甚至腦部反應以及老化等問題,很少被放進日常討論裡,大眾往往只關注加工食品、不吃早餐或腸道微生物等等;然而,其實「吃太快」反倒可能才是真正被遺忘且危險的環節。它就在無聲無息間耗損身體深層機能,直到你回神時早已埋下病因。別誤會喔,本文並非要鼓吹什麼正念飲食或每一口都該咀嚼三十下,只是提醒大家 - 在步調這麼急促的日子裡,對於「進食速度」潛藏的風險,不妨重新審視一下吧。

思考為何現代人吃飯都趕時間,以及這種習慣是如何悄悄養成

每當我們將吃飯看成一場比快賽似地進行,實際上這不只發生在神經系統、消化反應或胰島素調節而已,每個環節其實都牽涉其中。我的用意並不是推廣任何特定習慣或什麼補品,單純是想讓你重新思考:平常那個司空見慣、不覺察的舉動 - 每天照例重複但幾乎沒人深究過的 - 其實默默加劇身體老化,損害腸壁,又可能打亂代謝運作,有時甚至無聲奪走身體該有的壽命。我們接著聊聊細節:這種行為,到底帶來哪些具體影響?它為何會引起那些變化?以及,到底有哪些方式能避免自己被這樣傷害持續波及下去呢?

## 為什麼我們像被趕著似地吞東西
絕大多數人也不是刻意選了「飛快把飯吃完」這條路,只是在長期裡漸漸就變成自然反應。還記得童年時嗎?下課鐘響後,每次幾乎都趁僅存短暫空檔抓緊速食,把餐盤快速收拾乾淨,就好像根本沒有可以慢慢咀嚼的餘裕。有些時候甚至愈想不起自己剛才到底塞進肚子裡什麼;抬起頭來一看,竟然早已見底,不由得自問:「欸,我剛才是怎麼一口氣把整盤吃完的啊?」結果很多人不自覺間養成了馬虎又倉促解決每餐 - 太匆忙,又毫無專注,把填飽肚子的事當另一項必須火速結束的小任務。於是乎又忍不住奇怪:怎會感到脹悶、累癱,有時離開桌面三十分鐘後又餓?說真的啦,其實焦點也不是拿這件事自責而已。

思考為何現代人吃飯都趕時間,以及這種習慣是如何悄悄養成

理解你的消化系統真正需要什麼,為何正確咀嚼比你想像更重要

2017年在BMJ Open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進食速度偏快的人往往比較容易出現代謝症候群。這類疾病的特徵通常包括血壓較高、血糖上升,以及腹部脂肪較易累積。不只如此,日本針對60,000人,歷時五年的觀察也有一些發現,他們指出,即便一個人的飲食內容被評為「健康」,只要吃飯速度明顯加快,將面臨糖尿病風險成長至原來的兩倍。

實際上,人類的消化機制自咀嚼那刻就開始了,其實不是從胃開始呀。如果用餐太匆忙,一邊吃一邊把食物大塊地吞下去,很自然會跳過充分咬碎的步驟;結果,就是讓胃部承擔額外分解粗大食糰的壓力。慢慢來說,這麼做不僅使養分吸收變差,同時還可能留下部分未能處理妥當的殘渣在消化道內。這些沒全數分解的小東西停留久了,有機會於腸道內發酵產氣,偶爾就造成腹脹或腸胃積氣,有時還會逐漸演變成慢性發炎等疑難雜症。

了解進食速度和慢性發炎的關聯,預防過快用餐導致身體失衡

2020年有份韓國研究發現,吃飯速度較快的人,其體內C-反應蛋白(CRP)數值顯著偏高。這個指標和全身慢性發炎狀態很有關連,而CRP同時也是心臟疾病風險的重要預測因子(來源:2020年,韓國)。想一想吧,狼吞虎嚥不只是讓腸胃覺得不適,它其實也可能在你沒留意下讓身體長期陷入發炎。每逢餐食節奏過快,壓力荷爾蒙就容易飆升,身體像進入了「戰或逃」狀態。這種機制會擾亂正常消化,而且會使發炎反應變強。有時候,很難直接感受到什麼不對勁,可時間一久,問題卻累積了。

如果持續如此,其實還蠻容易破壞腸道微生態,也可能影響免疫力,在細胞層面加速老化。有意思的是,人到四十歲之後,本來的修復本事便逐漸降低。進食太快,不知不覺間恐怕更常遇到腦袋昏沉、睡眠變淺、腹部脂肪囤積或初老徵象浮現等情況。不過話說回來,多數這類健康危機都屬於潛移默化型 - 每天一點一滴累積,起初未必特別明顯,可真的該多留心啊。

了解進食速度和慢性發炎的關聯,預防過快用餐導致身體失衡

觀察快餐文化如何干擾你的飽足感和體重管理機制

吃太快,其實很容易干擾身體自然發出的飢餓訊號,久而久之減重這件事也會變得費勁。有個狀況,你一口接一口咬,餐桌上碗裡食物咻地沒了,大腦這時其實還沒接到「胃撐飽」的通知。負責傳遞已經吃夠了訊息的那些荷爾蒙,像leptin或peptide YY,其分泌慢上幾拍,多半是等到你開動後20分鐘左右才冒頭吧。但要是真有人只花8分鐘搞定三餐,胃即便其實不餓,也還未必覺得有滿足感哦。有些時候甚至會發生下列情況:食量無形中增加、飯剛入口但忍不住想再挖東西、血糖好像一下掉很多那種錯愕。不少人因此誤會自己是不是新陳代謝差了點?嗯,其實根本問題多數都卡在身體訊息傳達失衡──非關新陳代謝本身,只要拉長一點時間讓身體照常作工,那平衡自然漸漸能找回來。

而進食過於匆促還真的連腸道也跟著遭殃。壓力變大之後,它的老化速度很可能加快。坦白說,腸道自我更新需循環周期,如果希望機能正常,就得讓它獲得良好的休養、有活絡的血液流通以及夠用的消化液──缺了一樣,都會損及健康嘛。如果餐餐都狼吞虎嚥,上述基礎難保,於是腸道漸漸被拖垮,也可能影響到整體老化速度。

探索吃太快對腸胃造成的長遠影響與健康連動性

進食速度太快時,其實會產生許多負面後果。有時,你吃東西吞嚥很急,會一併吸入較多空氣,結果肚子就脹起來。另外,食物如果沒充分咀嚼,塊狀碎片會直接進入腸道,刺激消化管壁,可能讓腸胃不太舒服。其實在這過程中,你分泌的消化酶往往也不夠,因此有些食物分子沒被徹底分解,就這樣在腸道裡發酵、產生一些異味。累積下來,這些習慣或許真的會讓腸道功能日漸減弱,有時甚至出現「腸漏」的情形。當這層屏障受損,慢性發炎便有可能長期存在,使得免疫系統經常處於高度戒備的狀態。

通常在這個背景下,不健康的腸道狀態已不限於影響你的消化能力;你還可能發現自己時常精神渙散(brain fog)、情緒浮動明顯,甚至關節部位隱約作痛,也有自體免疫問題容易惡化的現象 - 若更細看,其實連細胞都走向提早衰老。2023年的某份研究便揭示:腸道失調與包括大腦、骨骼在內多數器官加速老化有相關聯。不無道理地,人們總是把腸子形容為「第二個大腦」。假使進餐老是匆匆了事,其實也難讓整個消化系統循序穩定運作啦。

講到「怎麼吃才正確」?說真的,其實不用非得去山裡打坐。只要試著慢慢享用就好。我自己告訴門診中的朋友,也習慣每天做幾個小步驟:像是在吃飯之前,先緩緩深呼吸三次,有助於神經系統轉入「休息、消化」那種較安穩的狀態 - 這點還蠻值得大家嘗試看看。

探索吃太快對腸胃造成的長遠影響與健康連動性

採取簡單步驟讓每頓餐變得有益健康,例如緩慢進食的小技巧

用餐時,每口大約咀嚼個20到30下,有些人可能覺得挺多,其實這麼做確實會讓身體有明顯變化喔。若當下壓力或焦躁感很重,最好暫緩進食,建議先散步幾分鐘、或試著深呼吸幾次,讓整個人先沈靜一點再動筷。每頓飯要記得至少花上20分鐘來吃,而且務必要坐下來,不要像有些人站在流理臺前、走來走去或坐車時邊忙邊扒幾口;其實專心坐下進餐對消化效果大有不同。上述說法聽似淺顯,有時親自做了反倒能感受到荷爾蒙及腸胃狀態會漸漸調順起來,不少人發現不到幾週連慢性發炎也略見舒緩。有研究提及,只需放慢吃飯速度,沒額外要求限制食量,每餐攝入熱量平均便可降低88卡路里。換算成一日三餐,一年累積結果相當可觀呢。這類小習慣,說穿了,比起長期處在高壓、高負擔容易老化的情形,更有助於保持腦袋清晰與心理舒服的狀態。

比較緩慢飲食帶來的正面變化,包括消化、激素及心理層面的改善

許多時候,人們之所以感覺時光白白流逝,其實與疾病沒太大關聯,反而常常和那些習以為常、毫不深思就重複的生活細節息息相關。有個例子再簡單不過:進食速度太快。這件事初看無害,畢竟身邊的親友八成都會這樣做,對吧?或許你早已習慣,在公事、通話與各種忙亂情境下匆匆扒飯,好像理所當然;身體發出的訊息總被擱在一旁,直到肚子餓得受不了,或者撐得喘氣,才稍作停頓 - 接著又馬上回到日常步調。然而這些隱蔽的後果啊,其實很難察覺,它不像警報響徹雲霄,而是緩慢滲透:消化卡卡、腹部脹氣、精力渙散、對飢餓和飽足感的判斷開始亂了套,有時還會讓身體機能提早變得遲緩。當你發現這一切端倪,多半已經拖了一陣子。不止於此,有些人甚至慢慢將這股疲憊感認為是必然的老化現象,好像步入40歲或50歲,就是該慣於倦怠與遲鈍。但其實啊,事情絕非如此。

比較緩慢飲食帶來的正面變化,包括消化、激素及心理層面的改善

反思年紀漸長後餐桌上的新選擇,以及怎樣改變避免身體提前老化

其實,直到此時此刻,你的身體都還默默地為你打拼著。假使有天你選擇放慢下來,不單純只是出於美學上的講究,也不全是順應那些所謂健康新潮的呼聲,而是因為你終於願意嘗試照顧自己 - 嗯,那份差異自然會浮現。其實,吃慢一點並不是死板地計數咀嚼的次數,也稱不上什麼特立獨行,只不過是一種簡單而溫柔的自重,你就只是在珍惜那副經歷過無數風霜的肉身,如此而已。有時候啊,你真的沒必要拿健康去交換效率,只因想取悅他人。更不用故作堅強,強忍對身體真正需要的感覺。不妨在這一刻給自己空間專注下來,畢竟也只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避免時間在不察覺中消磨殆盡。一味追逐速度,其實和飲食無關,更像是忽視自身的人生。所以,或許該學會慢下來,不要再將「正常」誤當作平安無事。明天,不妨換個方式,好好傾聽自己心裡與身體的訊號來進食 - 畢竟,你真的有資格這樣善待自己吧。

用具體行動調整吃飯節奏,真正享受食物並提升你的健康狀態

你或許無法輕易說出「精疲力盡」這四個字,尤其當吃下的一餐反而讓你覺得愈發沒勁。想一想 - 下一餐時,你會打算換什麼選擇嗎?有趣的是,或許答案就在生活裡的微小改變之中。

大家好,我是Dr. Nikki。我平常主要分享關於身心健康、個人成長、快樂活著以及怎麼讓生產力升級的主題。有點希望如果你看我的故事時有所收穫,可以考慮追蹤我(Nikita Singh)喔。有興趣也歡迎訂閱電子報,故事每日直接送到你的信箱,不必費神尋找,每天都能自然收到呢。

只要按下訂閱,就有新故事直接寄過來,很方便啦。

假使某些時刻,你悄悄浮現這種感受──好像自己的身體總在反方向拉扯,不再守護自己 - 或許你該看看這本書,它確實是為了這樣的你寫成的。我坦率地寫完它,其實心裡十分誠懇。

《當平靜成為威脅:為什麼你無法放鬆、停止過度思考或感到安全 - 以及如何……》

《40歲後,你必須停止做這些加速老化的早晨習慣》

《六個讓你加速衰老且可能天天在做的“健康”習慣》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