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產業常見捷徑迷思與健康風險說明(2025年觀察)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嗯...今天要來聊聊健身這件事。或者說,聊聊那些想走捷徑,結果卻繞了遠路,甚至走進死胡同的人。包括我自己。

我家廚房有一個角落,我稱之為「保健品墳場」。那裡堆滿了幾乎沒動過的罐子...什麼吃了會讓皮膚發癢、感覺像有幾千隻螞蟻在爬的「鍛鍊前能量補充劑」,還有號稱能長出洗髮精廣告那種秀髮的膠原蛋白胜肽(我還在等),當然也少不了一罐顏色超螢光的「燃脂粉」——劇透一下,它唯一燃燒的只有我的錢包跟尊嚴。

每次買下這些東西的時候,我說真的,都打從心底相信它會改變我的人生。好像只要一匙,隔天醒來我就會突然擁有腹肌、用不完的幹勁,可能還順便附贈一個熱愛幫我準備健康餐的另一半。但現實總是...嗯,你知道的。

重點一句話

老實說,健康這條路上,根本沒有捷徑。任何跟你說有捷徑的,十之八九都是想從你口袋裡掏錢而已。

我們一直買單的那個「希望」

這就是整個騙局的核心:健身產業超級喜歡賣我們「捷徑」。他們太清楚我們討厭那些又硬又無聊的真理,像是「持之以恆」啦、「多吃蔬菜」啦。

所以,他們不端出青菜,而是端出閃閃發光的承諾。

  • 想練出腹肌?喝這杯茶。
  • 想要滿滿活力?吃這顆軟糖。
  • 想要「排毒」?來喔,攪拌這杯綠色的爛泥。

然後,這套方法真的很有用——不是說產品有用,是行銷手法很有用。因為沒有什麼比「快速見效」的希望賣得更快了。

但我們真的傻嗎?我思考了很久,覺得也不是。我們只是身為人,很正常。誰不想要不用放棄追劇、不用放棄鹽酥雞,就能同時擁有健康、自信和好身材?這些補給品承諾的就是這種「我全都要」的夢想:一邊吃披薩,一邊長腹肌。

廚房角落的「保健品墳場」,象徵著許多人曾寄望於速效的失望。
廚房角落的「保健品墳場」,象徵著許多人曾寄望於速效的失望。

健身的「捷徑」跟「繞遠路」,到底差在哪?

我自己是覺得,可以把這兩種路徑攤開來看看,會更清楚。想了一下,大概是這樣:

比較項目 走捷徑 (買各種酷東西) 繞遠路 (老派但紮實)
心理期待 超高。希望能一夜改變,最好下週就看到馬甲線。 比較務實。知道這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
實際感受 很刺激。心悸、皮膚發麻、失眠...或是,嗯,完全沒感覺。 可能有點無聊。流汗、肌肉痠痛,但睡得很好。
金錢花費 一個無底洞。買完A,又覺得B好像更厲害。錢包很痛。 主要是花在原型食物上。去市場買菜,可能比買一罐粉便宜。
時間成本 看起來很省時,泡一杯水只要30秒。但加上研究、比價、失望、找下一個產品的時間...好像更久。 很花時間。要自己煮、要撥空去運動。但這是投資,不是消耗。
學到什麼 學會分辨哪家的行銷話術比較浮誇。還有,心痛的感覺。 學會聆聽身體的聲音,學會烹飪,學會和自己的身體好好相處。
長期結果 廚房裡多了一座「保健品墳場」,然後體重計的數字可能還是老樣子。 身體真的變好了,精神也變好了。這東西很難量化,但你自己知道。

說到這個,我就想到美國那些保健食品廣告,真的很敢講,什麼都吹上天。還好在台灣,衛福部食藥署對於食品標示跟宣傳的規定嚴格很多,不能隨便宣稱療效。這點跟美國FDA的監管方式不太一樣,在美國,很多膳食補充劑是上市後才監管,所以廠商在前期的行銷可以玩得比較大。在台灣,要是廠商敢在包裝上寫「燃燒脂肪」,大概很快就會被罰錢了。不過,就算這樣,還是有很多遊走在灰色地帶的話術啦...真的要自己睜大眼睛。

那...「繞遠路」到底是在走什麼?

繞遠路聽起來很累,但說穿了,就是回歸基本而已。就是那些我們聽到耳朵長繭,但從來沒真正做到的事。

我現在不太碰那些加工過的維他命了。不知道為什麼,我的身體好像會排斥,吃了反而覺得很累、很虛。但是,當我從食物裡吃到這些營養,尤其是自己種的,或是在地小農種的那些,身體的反應就完全不同。精神會變好,腦袋也比較清楚。

這不是什麼玄學,我自己是覺得,就是身體拿到了它看得懂的燃料吧。

所以我開始自己亂搞。像是打一些天然果汁,把冰箱裡有的水果丟進去,小黃瓜配蘋果、鳳梨配西瓜、胡蘿蔔配芒果...反正就是不加糖。喝起來就是...嗯,食物的原味。

有時候還會自己做麵包。用椰奶、初榨橄欖油,丟一把葡萄乾、杏桃乾、蔓越莓乾跟燕麥進去。烤好之後,外面再灑一點椰子絲。說真的,吃一片就感覺能量上來了。跟喝完能量飲那種空虛的亢奮感,完全不一樣。

構成「繞遠路」的基礎——簡單、真實、未經加工的天然食物。
構成「繞遠路」的基礎——簡單、真實、未經加工的天然食物。

運動也是。我沒有什麼瘋狂的健身計畫。有時候就是在跑步機上走走路,有時候是為了看日落而出門散步,或是走到附近的市場。就只是...讓身體動一動。

這些事都很慢,很不起眼。但汗是自己流的,力氣是自己出的,那種踏實感,是任何一罐神奇藥粉都給不了的。

我們最常犯的幾個錯

回頭看那座「墳場」,我覺得我們總是在幾個地方鬼打牆。

第一個錯,就是相信「單一解方」。我們總以為有「一個」神奇的東西,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一個藥丸、一杯奶昔...但健康是一個系統工程,它跟你吃什麼、怎麼動、睡得好不好、壓力大不大...所有事情都有關。拔獅子的鬃毛治不好禿頭,一樣的道理。

再來,就是忽略身體的「抗議」。其實身體很誠實,它不喜歡什麼東西,會用各種方式告訴你。可能是長痘痘、可能是脹氣、可能是心悸、也可能只是莫名的疲倦。但我們常常選擇忽略這些警訊,然後安慰自己:「這只是過渡期,身體在適應。」...嗯,有時候它不是在適應,它是在求救。

最後一個,也是最有趣的,是把「自虐」當成「有效」。覺得一定要把自己操到半死,汗流得跟下雨一樣,隔天痠痛到下不了床,才叫做有練到。覺得喝下去的東西一定要有點怪味,或讓身體有奇怪的反應,才代表它「有料」。但...溫和、持久的改變,往往才是走得最遠的。有時候,舒服的散步,遠比一杯讓你心悸兩小時的鍛鍊前補充劑,對你的身心健康更有幫助。

兩種路徑的心理狀態對比:左邊是速效補充品帶來的焦慮與混亂,右邊是自然生活方式帶來的平靜與清晰。
兩種路徑的心理狀態對比:左邊是速效補充品帶來的焦慮與混亂,右邊是自然生活方式帶來的平靜與清晰。

說到底,捷徑之所以誘人,是因為它承諾能跳過過程、直接抵達終點。但健康這件事,過程本身...或許就是最重要的部分。流汗、感受痠痛、親手準備食物、學習聆聽身體的聲音...這些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那些罐子裡的粉末,它們抽走了過程,也一併抽走了所有真實的收穫。只留下一張刷卡單,和一個越來越大的廚房墳場。

所以,問題從來都不是「哪條路比較快」,而是「你想在這條路上得到什麼」。是短暫的希望,還是長久的踏實?

嗯...大概就是這樣吧。

聊到這裡,也想問問你...

你的廚房裡,是否也有一個類似的「保健品墳場」?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買過最讓你哭笑不得、或最後悔的那個「捷徑」產品是什麼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