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一分鐘撐體讓核心變強,30天帶來身體明顯改變

立刻行動清單 - 幫你養成早晨撐體習慣,核心變強、代謝UP一整天更有精神

  1. 預留每天早上1分鐘做撐體,週末也不間斷。

    短時間就能啟動肌肉群,促進全日代謝循環[2]。

  2. 每7天自我檢查姿勢是否標準,可請家人協助拍照對比。

    避免因疲勞錯誤姿勢造成下背壓力,有效提升訓練安全[3]。

  3. 試著在30天內記錄完成次數與感受,不追求極限時長。

    `60秒`為多數人安全上限,有紀律但不硬撐,更容易持續[3]。

  4. *偶爾加入側棒式或手腳伸展,每週至少2次*。

    *刺激平衡感與更多肌群,身形線條會明顯有變化*[2]。

早晨一分鐘撐體:起初的掙扎與內心OS

你試過平板支撐嗎?欸,這問題其實有點像在問「你吃過鹹酥雞嗎」那種感覺。大多數人應該都聽說過吧,但親身下場的又有幾個?我一開始完全不是什麼熱血運動咖,坦白講,光聽到要維持三十秒就已經冒汗了。嗯……我一直懷疑自己是不是搞錯方法——畢竟網路上那些影片看起來很輕鬆,但輪到自己的時候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後來,不知道是哪天突然心血來潮,大概也受夠了每次被朋友酸說沒核心肌群,我就決定每天早上試著堅持做一分鐘平板支撐。唉,那第一天真的是折磨。我還記得中間差點放棄,腦袋竟然出現「早餐要不要加蛋餅」這種念頭,好煩。不過噢,人是會被習慣馴服的(好啦,有點誇張),但隨著時間拉長,我發現身體真的有微妙變化。有些地方甚至讓我很驚訝,也不確定是不是心理作用——總之,如果你好奇每天一分鐘到底能不能改變什麼,就繼續看下去吧。

講到核心肌群,其實很多人連它在哪裡、為什麼重要都弄不太清楚。我以前也是,只覺得健身房教練老愛講「核心要穩!」結果問細節大家又各自表述,亂七八糟。嗯……岔題一下,上次去超市買豆漿看到有人穿著運動背心,好像是剛做完平板支撐那種累癱臉色——唉,不重要了。回來說重點:強化核心並不是只有腹肌漂亮而已,它對整個姿勢啊、保護脊椎那些都有用。如果現在還是一頭霧水,那也正常,大部分人都是邊做邊慢慢理解的啦。

核心肌群?我原本其實沒太在意這東西

其實,說到「核心力量」,我一開始真的搞不太懂它究竟是什麼玩意。嗯,說來有點丟臉,我原本以為那只是想練出腹肌吧——那種會在Instagram上看到的線條。不過老實講,我也沒特別熱衷追這個東西。後來,不知怎麼鬼使神差地多查了一些資料,才慢慢發現所謂強健的核心,其實就是支撐各種動作的底層結構。欸,突然想到昨天吃晚飯時還討論到運動這件事,結果我又拉回來了。

所謂核心肌群,大概就是身體中段那些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地方啦,它們雖然不像手臂或腿部那麼明顯,也不是直接讓你舉重物、跑百米用的,但是居然能把四肢之間的力量傳遞得更順暢,有點像那種……唔,樞紐?反正意思大概如此。我剛開始做棒式時才驚覺自己核心弱爆了,一撐就抖,好尷尬啊。有時候會突然分心數地板上的灰塵,但還是得回頭面對現實:我的確需要加強。

然後嘛,其實現在我也不是只想為了六塊肌而努力——當然能有誰不愛啦,但我更在乎能不能改善平衡感、姿勢,甚至連提重東西時都不要再閃到背。唉,每次去搬飲水機桶都怕腰痛復發。據說有研究指出,如果你的核心夠強壯,大致可能帶來幾個好處,比如提升你動作執行的效率;還可以支撐腹部肌肉、進而保護背部及脊柱;某些情況下甚至有助於預防受傷。我覺得這些聽起來都蠻重要,只是每次做棒式快崩潰時就容易懷疑人生罷了。

核心肌群?我原本其實沒太在意這東西

肌肉在哪裡,為什麼搬菜會閃到腰

唉,老實說啦,我最近一直在想到底為什麼大家這麼執著於平板支撐。簡單講就是,據說只要練核心、尤其是透過平板支撐,體能大概會被推上一個新高度吧。嗯,不過每次一想到體能提升,我就開始懷疑,到底有多少人是真的堅持下去呢?但不管怎樣,回到主題——平板支撐的好處。

## 平板支撐的好處-身體會產生哪些變化?

很多人以為它只動到腹部,其實沒那麼單純啦,全身多少都會被牽連進來。欸等一下我剛剛是不是忘記帶手機出門?算了先放一邊。我繼續說,平板支撐主要還是圍繞在強化你的核心肌群,但副作用(應該也算好事吧)還會波及其他地方。

## 1. 核心強化

其實這個動作牽扯到一堆重要的核心肌肉:
- **腹橫肌**:嗯,就是讓你搬重東西時比較不會閃到腰。
- **腹直肌**:傳說中那種跟運動表現很有關聯的肌肉,也決定你有沒有所謂六塊腹肌。
- **腹斜肌**:如果要側彎或轉身時不希望卡住,那就靠它了。
- **臀大肌**:其實它除了讓你屁股看起來比較翹,也是背部最穩固的後盾之一。


## 2. 降低背部受傷風險

每次做平板支撐,我都忍不住擔心自己腰會閃到,但根據資料,它反而是在減少脊椎和髖部壓力,同時又能增強相關背部肌群。這種訓練如果持之以恆,據說真的可以讓整個人的穩定度上升不少,也比較不容易拉傷什麼筋骨。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樣,一邊做一邊亂想別的,可是最後還是得回頭承認——它確實對降低受傷風險挺有效的。

比仰臥起坐還燒卡路里這件事,我有點驚訝

## 3. 新陳代謝提升
其實講到平板支撐,欸,有時候人都會忽略它消耗的熱量。你以為靜態動作沒什麼,其實啊,它比那些傳統仰臥起坐還更費勁(真的是,不信試試看)。有研究好像發現,當你的核心夠壯時,即使啥也不做、就只是發呆,也能讓身體耗掉更多能量。我突然想到上次有人問我這原理是什麼,我其實也回答得磕磕絆絆,反正——怎麼說呢,就是平板支撐被一些人覺得對促進新陳代謝蠻有幫助,大概吧。嗯,好像有點離題了……拉回重點:它真的不是只鍛鍊腹肌而已。

## 4. 姿勢改善
要說核心強不強嘛,通常和一個人的姿勢表現脫不了關係。嗯,我之前還聽朋友抱怨腰痛,結果根本就是核心太弱啦。姿勢一旦變好了,你會發現骨骼跟關節排列也順暢很多(雖然偶爾下雨天還是痠),而且肌肉出力效率明顯提高。有一次我照鏡子突然感覺自己站直了,人也看起來比較自信健康?不過這可能只是心理作用吧(笑)。總之,姿態端正確實減輕不少背部的不適感。

## 5. 平衡能力提升
平板支撐這東西哦,看似無聊,可是對於加強腹部那些深層肌群真的挺管用,有點意外。我記得我第一次練的時候差點跌倒在瑜伽墊上,不誇張!唉,每次想到那畫面都有點糗。不過老實說,等你腹部穩固了,要維持全身平衡就容易多了。畢竟這些小小的肌群在暗地裡努力著——我們大多數時候根本沒注意。但如果沒有他們協助,你光走路都會搖搖晃晃吧…嗯,好像又跑遠了一些,不過總歸一句:別小看它帶來的平衡感提升啦。

比仰臥起坐還燒卡路里這件事,我有點驚訝

腰痛減少,但我只是每天撐一下而已欸

欸,其實棒式真的不只一種啦,你要是覺得普通的撐太無聊,也能試那種側棒式,或者加點什麼手腳延伸動作——這些變化,嗯,好像也沒那麼難。話說我有時會突然忘了自己在講哪個動作,然後又硬拉回來。不過總之這樣做下去,有人說穩定度會明顯提升,但是不是每個人都一樣?大概還是要看身體狀態吧。

唉,要談到彈性嘛,其實棒式還挺妙的,它不只是讓你核心發抖而已,那種肩膀、鎖骨、甚至腿後肌群都能被拉開一點。連腳趾偶爾都會感受到一些張力,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然後如果換成側棒式,對腹外斜肌應該特別有感,我之前練完隔天腰兩側很酸。岔題一下,每次想到柔軟度就很想買瑜珈墊,可惜一直懶得行動,唉呀扯遠了。但說真的,只要持續做這些變化版的棒式,全身整體的柔軟度確實蠻容易提升。

再來啊,要不是有人提醒,我差點忘了心情調節也是重點之一。有時候長時間坐著(尤其辦公室),全身從肩膀到大腿好像被黏住似的,一動就痛。但奇怪的是,每次認真做幾組棒式,那股莫名其妙的不適居然消散不少,是心理作用嗎?可能也有啦。不過至少當下肌肉緊繃減輕是真的——尤其大腿和肩頸部分。我常常做到最後又忍不住滑手機,不曉得算不算間接調劑心情?嗯…拉回正題,就這樣吧。

側棒式、手腳伸展,平衡感從哪來的呢

它不只是能讓神經安穩下來,說真的,有時候那種莫名的焦慮感也會被沖淡一點。欸…有些人會覺得這聽起來太玄,不過我自己試過還滿有效的。時間拉長了以後,情緒狀態大致上也比較穩——唉,可是誰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啦?反正,有做有差,大概吧。

## 怎麼開啟你的棒式(Plank)之路

> _1. 到底要做幾次棒式才夠?_
其實建議一開始不要太硬來,就從每天一次開始吧,然後目標盡量抓在60秒左右。如果你撐個30秒就快斷氣…嗯,也不用太在意,能堅持多久算多久,只要慢慢加強就好了。有些很拼命的人,好像都照著一天三組、一組各60秒去衝,但我常常做到第二組手肘都在抖啊。

> _2. 棒式到底該怎麼擺對姿勢_
唔,其實很多人說姿勢很重要,我承認自己剛開始根本沒注意這回事。總之你可以依照下面步驟弄弄看:先趴下、手肘撐地、腳尖頂著地板——嗯,我突然想到昨天還夢到自己變成海豹,好怪喔。算了,不提夢話,要記得身體保持一直線,不要屁股翹太高或塌下去。不然練半天都是白費力氣。

側棒式、手腳伸展,平衡感從哪來的呢

肩膀緊繃、哈姆拉線條也被動鬆開了吧?

剛開始的時候,你要先進入伏地挺身的起始姿勢。唉,這個動作其實我每次都覺得有點煩,明明只是趴下但肩膀老是會喀啦響。不過,不說廢話,回來——把雙手撐在地面上、腳尖點地,全身像根木棍那樣(呃,是這麼形容吧),不要塌腰也別拱背,好像很簡單對不對?

然後重點來了,把手肘慢慢彎到90度,可別偷懶哦,就是直角那種感覺啦,而這時體重主要壓在前臂上,其實你會發現手一抖就整個人快崩潰,有時候想到小學體育課突然就想笑——奇怪怎麼現在做那麼累。

再來啊,要記得軀幹要一直線,從頭頂延伸到腳後跟,中間不能掉下去或者哪裡翹起來。嗯……有的人會忍不住想晃一下屁股,我自己也是偶爾會這樣,不過還是提醒自己拉回主題,全身收緊才行。

最後嘛,頭部就自然放鬆好了,視線往下看著地板。其實有時候盯太久還會數算地板上的刮痕,不知是不是只有我才分心?總之就是保持呼吸穩定,一邊憋氣一邊維持姿勢反而容易暈倒,就那麼盡量撐著,看自己能撐多久,大概就是考驗意志力的時間到了吧。

一天一組就好嗎?60秒是不是在自欺欺人啊

_ 6. _當動作一旦開始變形,其實就應該停下來了——只有維持良好姿勢才算數!話說回來,我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容易鬆懈。嗯,這一點真的很煩人。

## 我在30天後的成果

我其實沒太注意過,但咻地一下,竟然就輕輕鬆鬆混過了30天。最初只是在每天早上做那短短一分鐘的棒式,好像隨便試試看,結果日子久了,那個習慣漸漸滲入生活裡,不知不覺變得像呼吸一樣自然。現在要是早晨沒做這動作,我反而覺得哪裡怪怪的,怎麼會變成這樣?欸,好啦,總之經過整整一個月,我發現自己有了下面這幾個小小改變:
- 核心力量有增強
- 姿態感覺有進步
- 耐力也撐得比較久
- 腰背酸痛真的少了一些(對我來講是真的有效)
- 心理抗壓性提升


那種每天只花一分鐘的小舉動啊,其實給我的不止是身體上的調整,也讓我在心情和信心方面多了一分底氣。嗯,有時候就是這麼奇妙。

## 每天進行棒式訓練後的反思

說真的,人往往把某些習慣看得很表面,好像只是為了外在、身體層面的效果。但有時想深一層,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反而會帶來意料之外的啟發吧。不曉得你有沒有同感?唉,我寫到這裡忽然想到昨天差點忘記練……欸,好啦拉回正題,就是別小看那些簡單到無聊的日常,它們可能比我們預期更能翻攪內心世界。

一天一組就好嗎?60秒是不是在自欺欺人啊

30天後不知不覺變習慣…身體跟腦袋都改變了些什麼

其實,我每天做平板支撐,老實說,一開始真的只是想練點肌肉什麼的——誰知道後來腦袋裡冒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感覺。嗯,好像有點玄,不過就這樣吧。唉,有時候做到一半還會分心,想到別的事情,例如早餐要不要吃多一點,但還是會拉回來繼續。

我慢慢意識到,紀律似乎比動機更重要耶。有時候人就是懶,就算早上醒來完全沒興致,可是還是硬著頭皮趴下去撐,那種機械式堅持反而讓整件事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好啦,當然偶爾也偷懶個幾秒,不過這個小習慣竟然讓我發現,只要一直做,最後自己變得穩定很多,大概也比較能接受生活的小起伏吧?

再來說耐心好了。我以前超級希望可以馬上看到效果(這應該不是只有我吧?),可是平板支撐完全不給你面子,每天都只是一點一滴地進步。如果說剛開始很容易氣餒,也是正常啦。有一天邊撐邊數秒鐘,到底什麼時候才有腹肌啊?結果每次照鏡子都差不多……但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即使成效看起來微不足道,那些累積久了好像就蠻厲害的喔。所以,我現在大概懂了,「等」這回事,也許沒有想像中痛苦,就是很悶罷了。

每天硬著頭皮上陣,最後發現自己其實多學了一課

剛開始時,我其實一直死盯著那個一分鐘,腦子裡什麼都沒想,就是拼命撐著。結果沒多久,唉,好像有點無聊——然後我才驚覺,把注意力轉回自己身體的感受也許比較有意思,包括呼吸啦、手肘在哪、肌肉到底在發生什麼奇妙的小震動。這樣反而讓棒式好像不再只是數秒倒數,有點像是在跟自己的身體對話吧?嗯,雖然偶爾還是會分心去想今晚要吃什麼。

說來也奇怪,本來根本沒料到做這個訓練居然會影響心情,有種淡淡的變化慢慢出現。有些人(聽朋友講過啦)會把這當作人生某種隱喻:有時明明快撐不下去了,可你就是咬牙繼續,那些困難好像突然又能挺過去。時間拉長了,也就漸漸輕鬆一些。好吧,生活大概也是差不多意思,只是棒式比較誠實,你累,它馬上讓你知道。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