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招讓你算蛋白質攝取量不再迷惘,選擇高蛋白飲食更安心,還能實際感受到健康有提升。
- 直接用每公斤體重1.2~1.6克蛋白質來算每天需要的量(例如70公斤的人就吃84~112克)——不用高深數學,手機備忘錄記一筆就行。
這樣算簡單又不容易算錯;一週後你可以用MyFitnessPal查平均蛋白質攝取量是否落在這區間。
- 先試著把早餐或晚餐的主餐換成含18克蛋白的食物(像2顆大蛋或120克雞胸肉),然後觀察三天精神跟飽足感變化。
這樣不只省腦力,還能很快知道自己習不習慣;3天後如果中午肚子沒咕咕叫,就是有效(用感受日記驗證)。
- 馬上記得要混合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來源,例如一天吃一份豆腐加一份魚肉,兩者加起來超過30克蛋白,這樣吃比較均衡也比較不會膩。
這種搭配有助長期減少慢性病風險;一個月後健康檢查時血脂和腎功能指數維持在安全範圍就代表OK。
- 65歲前後記得每隔半年用InBody量一下肌肉量,如果發現掉超過1公斤,立刻把每日蛋白質提高到每公斤1.5克以上。
這樣有助防止肌少症,肌肉量回升就是見效(半年後InBody肌肉量沒再下降)。
- 遇到健身或特殊飲食需求,建議三天內先跟醫師或營養師討論自己的蛋白量計算方法,避免網路偏方或自己亂加劑量。
專業諮詢能大幅降低健康風險;7天內取得專家建議並調整飲食,身體不出現不適就表示安全(可用身體反應或官方指標驗證)。
辨別高蛋白飲食的流行與事實落差
最近到處都在吵蛋白質,應該不是只有我這樣覺得吧。
便利商店那種高蛋白零食,還有一堆什麼「蛋白質強化」的早餐穀片,現在甚至出現連水都能加蛋白質…超神奇。我自己是常常看到大家講說,多吃一點蛋白質就能變壯、活更久,有人還會丟研究數據出來佐證。不過很快又有人跳出來嚇你,「小心吃太多傷腎!」甚至還說可能活得更短 - 嗯,到底哪個才是真的?我說真的,我頭超暈。
然後啊,你是不是也覺得,好像只要三餐多加幾顆蛋,加點雞胸肉或隨手來一杯奶昔,人整個精神就不一樣?但仔細想想,那些不停推廣「補充高蛋白」的,其實根本是希望你買他們那些貴到有點誇張的加工產品吧?
像網紅賣力推薦各種高蛋白棒、奶昔,每天拍影片給大家看,好像只要照著吃,身體會瞬間無敵開掛。而食品公司嘛,更不用講,「高蛋白」標籤直接貼滿超市架上的東西,不管它本來是不是健康食品。
講真的,健康趨勢這件事跟流行時裝好像沒兩樣。
以前瘋減糖、再來輪到生酮飲食,現在就是誰談話題離不開「多攝取蛋白質」啦。但你知道嗎,「越多越好」這種想法真的是…太偷懶了。有時候反而讓你亂跟風吃一堆加工高蛋白產品,以為對身體都是好的,其實搞不好還弄巧成拙。
再換個角度,有沒有發現最近討論熱度一直飆升?就是因為現在「賣健康感覺比賣衣服鞋子還好賺」。每個人都搶著進入這個市場,你一定也看過類似下面這些:
— 「爆速長肌肉」,一天吞五條棒狀物馬上變大隻;
— 「燃脂神器」,號稱提升代謝狂燒卡路里;
— 「防掉肌肉」,無限喝奶昔保證永遠有力氣;
— 「運動表現提升」,十公里輕鬆破紀錄;
— 「年紀大了不虛弱」,靠它維持走路爬樓梯的力氣;
— 「頭髮指甲變厲害」,網友説可以亮晶晶又結實;
— 還有「壓抑嘴饞感」「減少亂吃零食」這種超誘人承諾。
老實說,有一些是不完全錯,可大部分都被吹得很浮誇。細節根本沒提清楚啦,而且很多地方被包裝成一看就忍不住下單那種。
反正我最疑惑的就是,他們一直強調是為你好,可萬一我們真的全部照做,把生活搞得全都是“補充高蛋白”,結果卻把身體弄壞了 - 唉,到底哪邊才算對啊…
便利商店那種高蛋白零食,還有一堆什麼「蛋白質強化」的早餐穀片,現在甚至出現連水都能加蛋白質…超神奇。我自己是常常看到大家講說,多吃一點蛋白質就能變壯、活更久,有人還會丟研究數據出來佐證。不過很快又有人跳出來嚇你,「小心吃太多傷腎!」甚至還說可能活得更短 - 嗯,到底哪個才是真的?我說真的,我頭超暈。
然後啊,你是不是也覺得,好像只要三餐多加幾顆蛋,加點雞胸肉或隨手來一杯奶昔,人整個精神就不一樣?但仔細想想,那些不停推廣「補充高蛋白」的,其實根本是希望你買他們那些貴到有點誇張的加工產品吧?
像網紅賣力推薦各種高蛋白棒、奶昔,每天拍影片給大家看,好像只要照著吃,身體會瞬間無敵開掛。而食品公司嘛,更不用講,「高蛋白」標籤直接貼滿超市架上的東西,不管它本來是不是健康食品。
講真的,健康趨勢這件事跟流行時裝好像沒兩樣。
以前瘋減糖、再來輪到生酮飲食,現在就是誰談話題離不開「多攝取蛋白質」啦。但你知道嗎,「越多越好」這種想法真的是…太偷懶了。有時候反而讓你亂跟風吃一堆加工高蛋白產品,以為對身體都是好的,其實搞不好還弄巧成拙。
再換個角度,有沒有發現最近討論熱度一直飆升?就是因為現在「賣健康感覺比賣衣服鞋子還好賺」。每個人都搶著進入這個市場,你一定也看過類似下面這些:
— 「爆速長肌肉」,一天吞五條棒狀物馬上變大隻;
— 「燃脂神器」,號稱提升代謝狂燒卡路里;
— 「防掉肌肉」,無限喝奶昔保證永遠有力氣;
— 「運動表現提升」,十公里輕鬆破紀錄;
— 「年紀大了不虛弱」,靠它維持走路爬樓梯的力氣;
— 「頭髮指甲變厲害」,網友説可以亮晶晶又結實;
— 還有「壓抑嘴饞感」「減少亂吃零食」這種超誘人承諾。
老實說,有一些是不完全錯,可大部分都被吹得很浮誇。細節根本沒提清楚啦,而且很多地方被包裝成一看就忍不住下單那種。
反正我最疑惑的就是,他們一直強調是為你好,可萬一我們真的全部照做,把生活搞得全都是“補充高蛋白”,結果卻把身體弄壞了 - 唉,到底哪邊才算對啊…
追蹤蛋白質健康迷思背後的產業推手
最近滑網路,廣告一堆蛋白質的產品,到處都是。我自己在想,這主要就...大品牌現在不太能只靠超加工食品賣錢了吧?負評一大堆,他們也很頭痛啊。於是乾脆把「高蛋白」當新口號印上去,本來很普通的零食包裝馬上變成「看起來有健康感」的東西。你注意一下,什麼蛋白餅乾、蛋白洋芋片、甚至連冰淇淋都加碼說高蛋白,其實翻過背面會發現—那些糖、香料跟亂七八糟的添加物根本沒少。
坦白講,如果沒 KOL 跟健身網紅大肆推廣,哪來這風潮啊?好啦不是在酸,只是...他們是真的很會抓話題。而且不少內容看起來像經驗談,但我聽說很多根本有品牌贊助。就這樣整個網路到處洗腦大家吃更多蛋白,不知不覺你自己都以為每天要多補才夠用。但換個角度想,是因為自己身體需要,還是幫別人業績加分?
簡單聊點科學。先不要管練身體那塊,有些人以為只有重訓或健美選手才該關注蛋白質,其實一般人日常運作也完全離不開它。從骨骼皮膚內臟頭髮,全都要靠不同類型的蛋白建構出來。
然後像受傷流血之後能自癒,就是靠一種修復用的蛋白工班;新陳代謝或能量調節裡參與的一些激素,也算是特殊形態的蛋白,比方胰島素什麼的。
再想到酵素(這名詞不是只有廣告在喊),消化食物或細胞日常修護,也必須依賴酵素,它也是屬於某種型態的蛋白。不提免疫系統更奇怪了,你身體裡對抗外敵那些抗體,一樣歸屬「大範圍」的蛋白家族。
還有最後一個比較偏門但蠻妙:血紅素就是讓血能帶氧走全身,它本身組成都離不開各種小型和大型結構類型的蛋白。所以整體回過頭想 - 不是只有健美迷要吸收足夠,一般生活的人、你的每一天運作,也根本離不了它。
坦白講,如果沒 KOL 跟健身網紅大肆推廣,哪來這風潮啊?好啦不是在酸,只是...他們是真的很會抓話題。而且不少內容看起來像經驗談,但我聽說很多根本有品牌贊助。就這樣整個網路到處洗腦大家吃更多蛋白,不知不覺你自己都以為每天要多補才夠用。但換個角度想,是因為自己身體需要,還是幫別人業績加分?
簡單聊點科學。先不要管練身體那塊,有些人以為只有重訓或健美選手才該關注蛋白質,其實一般人日常運作也完全離不開它。從骨骼皮膚內臟頭髮,全都要靠不同類型的蛋白建構出來。
然後像受傷流血之後能自癒,就是靠一種修復用的蛋白工班;新陳代謝或能量調節裡參與的一些激素,也算是特殊形態的蛋白,比方胰島素什麼的。
再想到酵素(這名詞不是只有廣告在喊),消化食物或細胞日常修護,也必須依賴酵素,它也是屬於某種型態的蛋白。不提免疫系統更奇怪了,你身體裡對抗外敵那些抗體,一樣歸屬「大範圍」的蛋白家族。
還有最後一個比較偏門但蠻妙:血紅素就是讓血能帶氧走全身,它本身組成都離不開各種小型和大型結構類型的蛋白。所以整體回過頭想 - 不是只有健美迷要吸收足夠,一般生活的人、你的每一天運作,也根本離不了它。

理解蛋白質在身體中的多重關鍵角色
其實有一件蠻常被忽略的,就是蛋白質這個東西,老實說啦,大家常常想說它就是讓你變壯、或減肥要吃,但…你知道嗎,其實身體裡那些專門負責儲存、運送營養的,主要也都是蛋白質。很妙齁。有時候蛋白質還會管控體液平衡、酸鹼值之類的。如果這邊出問題,身體就會搞砸,很嚴重。
然後啊,有時候你肚子裡的糖分跟脂肪快用光了,身體居然會開始拿蛋白質來燒,一整個有點可怕 - 不過要是什麼都沒得燒了,用蛋白質總比直接斷電好吧。結果變成蛋白質根本多才多藝欸。不曉得你有沒有被嚇到?反正我是一直覺得很誇張,你最意外哪一點?
突然想講,比喻一下很清楚。蛋白質就像樂高積木,每次你吃雞胸肉啊、豆腐、雞蛋什麼的,其實身體沒在吸收「雞胸肉本人」,而是把它慢慢剪開 - 拆成胺基酸,一顆顆小零件,然後看身體缺什麼,再拼回去變成肌肉也好、做酵素、造荷爾蒙都行。每次想到都覺得很神。
還有啊,其實總共有20種胺基酸,你的身體本事還算大,大概有一部份可以自己做,不過剩下的那些「必需胺基酸」就只能靠吃進去補。沒補對,你就缺料,就跟拼圖缺幾塊一樣尷尬。題外話,有些人一直在講的「胜肽」嘛,其實只是比完整蛋白質短一點的胺基酸小串,也沒那麼玄。最近不是超多保養或抗老產品狂打胜肽的廣告嗎。
但重點哦,就是腸道可以直接吸收一些小型勝肽沒錯,可是擦在皮膚上然後穿牆滲透觸發膠原增生?呃…說真的,大多還是行銷詞,搞不好效果比你以為的小很多啦。
所以怎樣呢?結論真簡單:蛋白質必須要吃。但這幾年蛋白行銷好像失控,好像大家如果今天少喝一杯高蛋白就不健康似的,不停地提醒你要補、有夠誇張。我個人就一直在想,到底大家有沒有標準答案啊?
以前我也想找所謂標準食譜,像「每天XX克蛋白活更久」這樣。可是其實現實哪有這麼簡單,有時候真的是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一次看到英國Biobank Study,他們研究了將近20萬個英國人飲食和壽命資料,就是想知道哪種飲食型態死得最少(笑)。
蠻意外的啦,他們畫兩個金字塔左邊代表長壽飲食那群人的營養比例,右邊比較像美國人普通飲食。最長壽的那組,每天有差不多14%到18%的熱量來自蛋白質,如果抓一天2400大卡,大概就是84到108克 - 約莫3到3.8盎司吧。感覺也不是爆吃型,但基本上也不少囉。
然後啊,有時候你肚子裡的糖分跟脂肪快用光了,身體居然會開始拿蛋白質來燒,一整個有點可怕 - 不過要是什麼都沒得燒了,用蛋白質總比直接斷電好吧。結果變成蛋白質根本多才多藝欸。不曉得你有沒有被嚇到?反正我是一直覺得很誇張,你最意外哪一點?
突然想講,比喻一下很清楚。蛋白質就像樂高積木,每次你吃雞胸肉啊、豆腐、雞蛋什麼的,其實身體沒在吸收「雞胸肉本人」,而是把它慢慢剪開 - 拆成胺基酸,一顆顆小零件,然後看身體缺什麼,再拼回去變成肌肉也好、做酵素、造荷爾蒙都行。每次想到都覺得很神。
還有啊,其實總共有20種胺基酸,你的身體本事還算大,大概有一部份可以自己做,不過剩下的那些「必需胺基酸」就只能靠吃進去補。沒補對,你就缺料,就跟拼圖缺幾塊一樣尷尬。題外話,有些人一直在講的「胜肽」嘛,其實只是比完整蛋白質短一點的胺基酸小串,也沒那麼玄。最近不是超多保養或抗老產品狂打胜肽的廣告嗎。
但重點哦,就是腸道可以直接吸收一些小型勝肽沒錯,可是擦在皮膚上然後穿牆滲透觸發膠原增生?呃…說真的,大多還是行銷詞,搞不好效果比你以為的小很多啦。
所以怎樣呢?結論真簡單:蛋白質必須要吃。但這幾年蛋白行銷好像失控,好像大家如果今天少喝一杯高蛋白就不健康似的,不停地提醒你要補、有夠誇張。我個人就一直在想,到底大家有沒有標準答案啊?
以前我也想找所謂標準食譜,像「每天XX克蛋白活更久」這樣。可是其實現實哪有這麼簡單,有時候真的是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一次看到英國Biobank Study,他們研究了將近20萬個英國人飲食和壽命資料,就是想知道哪種飲食型態死得最少(笑)。
蠻意外的啦,他們畫兩個金字塔左邊代表長壽飲食那群人的營養比例,右邊比較像美國人普通飲食。最長壽的那組,每天有差不多14%到18%的熱量來自蛋白質,如果抓一天2400大卡,大概就是84到108克 - 約莫3到3.8盎司吧。感覺也不是爆吃型,但基本上也不少囉。
計算理想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的方法
右邊那張圖,其實就是那種很美國的典型飲食,蛋白質佔熱量的16%。聽起來超標準,可是他們整體熱量比一般多了快一半耶。所以這樣下來,結果每天吃到的蛋白質直接爆表,平均一天142公克(差不多5盎司)。不是說他們什麼特別注意營養,而是東西都吃太多...反正道理就這樣:你吃進的總熱量多,蛋白也跟著被拉高。可健康是不是也變好?嗯,不一定啦。
如果想知道怎麼算自己蛋白佔16%,其實不難。你就把一天吃進去的總卡路里乘上0.16,算出來之後再除以4,就是你每天大概要吃多少克蛋白質。如果舉2200大卡為例好了,2200 x 0.16=352,再352/4=88,也就是88公克左右,目標就這個數。
還有啊,有研究專門看蛋白質攝取跟死亡率有沒有關聯。他們發現,如果蛋白太少真的會有營養不良和一些健康問題。但如果提高一點,就完全沒事嗎?那答案其實挺複雜。一開始看那些圖,好像過了15%風險也沒啥起伏,但細想會發現 - 有陷阱。
主要是因為資料都把動物性、植物性的蛋白一起算進去,但身體吸收、產生效果其實相反;還有年輕人和老人全部混在一起評估,每個人需要的根本不同啊。等於說一些正面一些負面,都搞在一起,比起來彼此抵消掉,看不見真實效果。所以單單只看平均數據去建議大家,很容易搞錯重點。自己的年齡、平常選什麼來源蛋白,其實超級重要。數據都攪一鍋粥,細節就全不見了。
總之呢,讓14%-18%的卡路里來自蛋白質最穩(比如你如果吃2400卡,大概就是84~108公克/3到3.8盎司)。你如果覺得「高一點應該沒差吧」那種,也是因為原始研究把各種情況混在一起,最後效果被稀釋掉。真正適合自己的攝取方式,一定要考慮「來源」還有「年齡」,千萬不能偷懶通通混成一類。再來要講的是,到底所有的蛋白真的都等於一樣嗎?我們等等聊~
如果想知道怎麼算自己蛋白佔16%,其實不難。你就把一天吃進去的總卡路里乘上0.16,算出來之後再除以4,就是你每天大概要吃多少克蛋白質。如果舉2200大卡為例好了,2200 x 0.16=352,再352/4=88,也就是88公克左右,目標就這個數。
還有啊,有研究專門看蛋白質攝取跟死亡率有沒有關聯。他們發現,如果蛋白太少真的會有營養不良和一些健康問題。但如果提高一點,就完全沒事嗎?那答案其實挺複雜。一開始看那些圖,好像過了15%風險也沒啥起伏,但細想會發現 - 有陷阱。
主要是因為資料都把動物性、植物性的蛋白一起算進去,但身體吸收、產生效果其實相反;還有年輕人和老人全部混在一起評估,每個人需要的根本不同啊。等於說一些正面一些負面,都搞在一起,比起來彼此抵消掉,看不見真實效果。所以單單只看平均數據去建議大家,很容易搞錯重點。自己的年齡、平常選什麼來源蛋白,其實超級重要。數據都攪一鍋粥,細節就全不見了。
總之呢,讓14%-18%的卡路里來自蛋白質最穩(比如你如果吃2400卡,大概就是84~108公克/3到3.8盎司)。你如果覺得「高一點應該沒差吧」那種,也是因為原始研究把各種情況混在一起,最後效果被稀釋掉。真正適合自己的攝取方式,一定要考慮「來源」還有「年齡」,千萬不能偷懶通通混成一類。再來要講的是,到底所有的蛋白真的都等於一樣嗎?我們等等聊~
選對蛋白質來源優化長期健康風險
超過八萬一千個美國、加拿大人,九年追蹤。結果很直白:吃肉多的人,心血管疾病死亡高了61%。堅果跟種子吃最多那群,反過來風險少了40%。這些數字不是我編的,就是寫在研究裡 - 有點嚇人。蛋白質一樣多,一邊是牛排一邊是扁豆,你說健康會一樣嗎?蠻明顯不一樣吧。如果你有看過我之前分享堅果好處的那篇文章…其實這結論應該完全不意外啦。
而且不是只有這份資料才這樣。2020年也出了一篇彙整很多研究的大型分析,他們發現:動物性蛋白吃最多的人,死亡機率又高出5%;最愛植物蛋白的族群,還能少掉7%。一加一減,中間隔著12%的差距。有點多。
大部分人吃東西怎麼分配呢?照現在日常,大概六成蛋白質是動物來的、剩下四成才是植物。不過你如果想把部份動物性換成植物性的,到底有差多少?
這件事蠻值得講一下。在美國做過更大規模的隊列追蹤,一共收了41萬6千人,整整跟了16年。他們發現,只要一天換掉18克純動物蛋白,用植物來源來補,不用變很極端,每天一次就行 - 提前死亡風險可以降12%到14%。真的不用算得太複雜,就是單純把18克蛋白來源換掉,不管你平常愛80克雞胸、三顆蛋、還是80克花生…選其一,每天替換掉就夠了。
試想一下,如果今天午餐點扁豆咖哩、不選烤雞;晚餐改豆腐炒青菜,不吃牛排;甚至早餐全麥吐司塗花生醬,不煎蛋。每天只要有一次這種「小替換」,最多可以降低14%的早死風險。如果懶得每餐都調整,其實光是每週挑三天素食,也達到同效果。
不過說真的,各種動物蛋白本身也有高低。有的比較麻煩,比如紅肉、雞蛋這些一直被當作高風險食材。相比之下,用堅果或種子來頂替,其實划算很多。之前也看到其他研究佐證這個現象。所以便當裡面那些小細節別小看,每次改個組合,也許以後回頭看會覺得差蠻大的。
而且不是只有這份資料才這樣。2020年也出了一篇彙整很多研究的大型分析,他們發現:動物性蛋白吃最多的人,死亡機率又高出5%;最愛植物蛋白的族群,還能少掉7%。一加一減,中間隔著12%的差距。有點多。
大部分人吃東西怎麼分配呢?照現在日常,大概六成蛋白質是動物來的、剩下四成才是植物。不過你如果想把部份動物性換成植物性的,到底有差多少?
這件事蠻值得講一下。在美國做過更大規模的隊列追蹤,一共收了41萬6千人,整整跟了16年。他們發現,只要一天換掉18克純動物蛋白,用植物來源來補,不用變很極端,每天一次就行 - 提前死亡風險可以降12%到14%。真的不用算得太複雜,就是單純把18克蛋白來源換掉,不管你平常愛80克雞胸、三顆蛋、還是80克花生…選其一,每天替換掉就夠了。
試想一下,如果今天午餐點扁豆咖哩、不選烤雞;晚餐改豆腐炒青菜,不吃牛排;甚至早餐全麥吐司塗花生醬,不煎蛋。每天只要有一次這種「小替換」,最多可以降低14%的早死風險。如果懶得每餐都調整,其實光是每週挑三天素食,也達到同效果。
不過說真的,各種動物蛋白本身也有高低。有的比較麻煩,比如紅肉、雞蛋這些一直被當作高風險食材。相比之下,用堅果或種子來頂替,其實划算很多。之前也看到其他研究佐證這個現象。所以便當裡面那些小細節別小看,每次改個組合,也許以後回頭看會覺得差蠻大的。
換算日常18克動物與植物蛋白替換帶來的效果
嗯……我最近翻了一些研究,其實啊,只要把18克蛋白質從紅肉換成植物來源,像豆腐、黃豆這種,死亡風險能降12%到14%,這個數字老實說還不小。如果原本是吃雞蛋,把它換掉變成吃植物蛋白,那麼降幅甚至更大了,大概是19%、22%,就是差蠻多的。然後最誇張的是什麼?像培根啦、香腸或者火腿,就是那種加工肉,用同樣分量的植物蛋白取代,可以讓你的死亡風險降34%。嗯...其實你看,連白肉或乳製品雖然也有一點幫助,但效果遠遠沒有紅肉跟加工肉那種明顯。
對了,這不是只有美國才看到,像日本有個研究也是。他們去看每天如果把18克紅肉來源的蛋白質直接全部換成植物,每一百人裡面會少掉大約三十四個早死(是所有原因加總那種),甚至連雞也...欸就是家禽類換成植物,都還可以減少18%。其實不少地方都有發現相似的規律。
為什麼大家好像一直叫人別吃那麼多紅肉或加工品?啊,就是因為紅肉只要加熱嘛—不管是煎還是烤還用烤箱都一樣,很容易出現一些會致癌又促進身體慢性發炎的小壞東西。以前查資料時也寫過相關,有興趣你可以自己找來看看。講到加工品情況又更糟,例如裡頭含亞硝酸鹽跟硝酸鹽(真的很常見耶),再怎麼解釋都和某些癌症扯上關係,而且鹽分又超高...咳,那對心臟說真的不太妙啦,再加上煙燻、醃製過程本身可能也會搞出一些更奇怪的致癌物,就是一起傷害身體,不太能忽略。
怎麼簡單抓住重點?比較粗暴但很好理解的方法,就只記一句,「補足蛋白很重要,但『來源』比你以為的重要更多」。每天抓十八公克,如果只是把原本動物性的量換掉改吃豆子、大豆什麼那些,你其實就已經降低最多可到十四%的早死機率。有明顯最大效益的是替代掉「紅肉」、「加工品」跟「雞蛋」,而不是例如魚或奶。不妨試著練習每週至少三天純粹不用任何動物蛋白餐…說不定反而越來越覺得OK,時間久了可能身體受益。真正該問的,也絕不是「總共幾公克夠」,而是想清楚到底蛋白質「來自哪裡」。資料目前很一致支持植物來源相對健康;至於那些紅色、加工類或老愛吃很多雞蛋,其實反倒拉高早死機率比較確定吧。我覺得最佳攝取值那部分計算起來非常麻煩…隨著討論深入年齡問題,又一下子變複雜起來。
聊一下老人跟年輕人在這方面有什麼不同好了。有時候網路文章常直推崇「多吃豆勝過任何動物性」這套邏輯,可沒想到吧 - 人的需要會改變。例如義大利InCHIANTI調查,他們找來平均75歲的大爺大媽,有趣的是:那些動物性蛋白攝入較高的人居然比較長壽。他們認為主要原因可能是在肌力維持這部份更有效,也因此跌倒、衰弱等問題降低(結果等於壽命比較長)。中國80歲以上的小樣本也是類似現象:最愛吃各種動物性的人死亡率能低30%、熱衷吃豆子的族群則下降20%。比例落差其實也算有感了啦。
所以七十歲是一條線喔!在那之前如果偏向以魚和全植物作主軸選擇,看起來是真的最好。但是七十以後理論上應該開始增加動物性攝取,比如多考慮食材種類,不讓自己只有一直都靠黃豆黑豆撐場子,多搭配海鮮、牛羊之類反而變得合理。我覺得自己現在距離老年還有段距離,可是真的每個階段需求就不一樣,要靈活啊。
對了,這不是只有美國才看到,像日本有個研究也是。他們去看每天如果把18克紅肉來源的蛋白質直接全部換成植物,每一百人裡面會少掉大約三十四個早死(是所有原因加總那種),甚至連雞也...欸就是家禽類換成植物,都還可以減少18%。其實不少地方都有發現相似的規律。
為什麼大家好像一直叫人別吃那麼多紅肉或加工品?啊,就是因為紅肉只要加熱嘛—不管是煎還是烤還用烤箱都一樣,很容易出現一些會致癌又促進身體慢性發炎的小壞東西。以前查資料時也寫過相關,有興趣你可以自己找來看看。講到加工品情況又更糟,例如裡頭含亞硝酸鹽跟硝酸鹽(真的很常見耶),再怎麼解釋都和某些癌症扯上關係,而且鹽分又超高...咳,那對心臟說真的不太妙啦,再加上煙燻、醃製過程本身可能也會搞出一些更奇怪的致癌物,就是一起傷害身體,不太能忽略。
怎麼簡單抓住重點?比較粗暴但很好理解的方法,就只記一句,「補足蛋白很重要,但『來源』比你以為的重要更多」。每天抓十八公克,如果只是把原本動物性的量換掉改吃豆子、大豆什麼那些,你其實就已經降低最多可到十四%的早死機率。有明顯最大效益的是替代掉「紅肉」、「加工品」跟「雞蛋」,而不是例如魚或奶。不妨試著練習每週至少三天純粹不用任何動物蛋白餐…說不定反而越來越覺得OK,時間久了可能身體受益。真正該問的,也絕不是「總共幾公克夠」,而是想清楚到底蛋白質「來自哪裡」。資料目前很一致支持植物來源相對健康;至於那些紅色、加工類或老愛吃很多雞蛋,其實反倒拉高早死機率比較確定吧。我覺得最佳攝取值那部分計算起來非常麻煩…隨著討論深入年齡問題,又一下子變複雜起來。
聊一下老人跟年輕人在這方面有什麼不同好了。有時候網路文章常直推崇「多吃豆勝過任何動物性」這套邏輯,可沒想到吧 - 人的需要會改變。例如義大利InCHIANTI調查,他們找來平均75歲的大爺大媽,有趣的是:那些動物性蛋白攝入較高的人居然比較長壽。他們認為主要原因可能是在肌力維持這部份更有效,也因此跌倒、衰弱等問題降低(結果等於壽命比較長)。中國80歲以上的小樣本也是類似現象:最愛吃各種動物性的人死亡率能低30%、熱衷吃豆子的族群則下降20%。比例落差其實也算有感了啦。
所以七十歲是一條線喔!在那之前如果偏向以魚和全植物作主軸選擇,看起來是真的最好。但是七十以後理論上應該開始增加動物性攝取,比如多考慮食材種類,不讓自己只有一直都靠黃豆黑豆撐場子,多搭配海鮮、牛羊之類反而變得合理。我覺得自己現在距離老年還有段距離,可是真的每個階段需求就不一樣,要靈活啊。

分析不同動物性蛋白對健康的具體影響差異
大概五十歲以後吧,就是身體會開始流失肌肉,這個其實很煩。嗯……每年大概少掉0.8%的肌肉量,還有2到3%的力量,你聽到會覺得怎麼這麼快喔。一直流失下去,等你七十歲,大約整體就少了16%肌肉,然後力氣甚至可能不見了一半左右 - 對啊,就是醫生常說的那個sarcopenia,中文叫做肌少症。
不是只有外表變鬆、肉感下垂那種問題,其實更慘的是:一旦力量變差,很容易跌倒嘛。結果身上沒什麼肌肉保護骨頭,一跌倒骨折機率直接暴增。有個超驚人的數字耶:如果不小心摔斷髖骨,有四分之一的人一年內會過世。我看到的時候其實毛起來了,所以真的有在運動、維持肌力很關鍵啦。不只是怕站不起來,也是延命,用力撐住蛋白質不要一直流失,不然就是自找麻煩。
大家一聽到這就很本能地想到:「要多吃蛋白質!」但我要再強調一次,其實運動才是最重要的解方啦。有沒有補足蛋白當然也很重要,但真的要維持住,那必須動起來才行。
講回蛋白質需求,其實人到六十幾、七十歲會出現一個變化。有份追蹤18年的大型研究,把50到65歲的人拿來比較,看吃多少蛋白有沒有差。我隨口講一下圖表怎麼看 - 左邊那群是50–65歲的,他們蛋白吃越多反而死亡風險越高,是一路往上的趨勢。特別是高蛋白攝取那組,總死亡率多75%(藍色線),死於癌症或糖尿病各自還提高四倍(紫色跟黃色)。而且細看主要是動物性蛋白在拉高這些風險,又一次證明太愛吃動物肉好像不太妙。
右邊就完全不一樣,66歲以上這群,他們反而蛋白吃越多、活得機率越高耶。像65歲剛起步的老人家,那些大口補充蛋白的人,死亡風險竟然下降了28%;死於癌症只剩原本的四成。而中等量攝取者,也比平均低21%。更神奇的是,在老年族群裡面,就算大量攝入動物性蛋白,也查不到和死亡率之間有什麼關聯。唯一例外是糖尿病患者:他們只要吃更多蛋白,好像還是提早走。但日本又有另一項研究指出,如果超過75歲再加上有糖尿病的人,多吃點反而比較長壽。所以真的啦,如果本身有慢性病,比如糖尿病什麼的,不要自己亂改食譜,一定先去問醫生,比較安全。
最後你可能會想知道,到底怎樣才算低、中、高?根據那篇圖表說法 - 低就是一天全熱量10%以下來自蛋白質,大約60克以內(用2400大卡做舉例);中度則10~19%,等於一天60~120克;高度就是20%以上,就是一天超過120克。如果你還沒65歲,那篇作者建議每公斤體重大約抓0.7~0.9g,是他們追蹤看起來比較安全也可以降低早逝風險 - 我還是提醒一下喔,只是根據他們研究團隊分析出來的結果啦。
不是只有外表變鬆、肉感下垂那種問題,其實更慘的是:一旦力量變差,很容易跌倒嘛。結果身上沒什麼肌肉保護骨頭,一跌倒骨折機率直接暴增。有個超驚人的數字耶:如果不小心摔斷髖骨,有四分之一的人一年內會過世。我看到的時候其實毛起來了,所以真的有在運動、維持肌力很關鍵啦。不只是怕站不起來,也是延命,用力撐住蛋白質不要一直流失,不然就是自找麻煩。
大家一聽到這就很本能地想到:「要多吃蛋白質!」但我要再強調一次,其實運動才是最重要的解方啦。有沒有補足蛋白當然也很重要,但真的要維持住,那必須動起來才行。
講回蛋白質需求,其實人到六十幾、七十歲會出現一個變化。有份追蹤18年的大型研究,把50到65歲的人拿來比較,看吃多少蛋白有沒有差。我隨口講一下圖表怎麼看 - 左邊那群是50–65歲的,他們蛋白吃越多反而死亡風險越高,是一路往上的趨勢。特別是高蛋白攝取那組,總死亡率多75%(藍色線),死於癌症或糖尿病各自還提高四倍(紫色跟黃色)。而且細看主要是動物性蛋白在拉高這些風險,又一次證明太愛吃動物肉好像不太妙。
右邊就完全不一樣,66歲以上這群,他們反而蛋白吃越多、活得機率越高耶。像65歲剛起步的老人家,那些大口補充蛋白的人,死亡風險竟然下降了28%;死於癌症只剩原本的四成。而中等量攝取者,也比平均低21%。更神奇的是,在老年族群裡面,就算大量攝入動物性蛋白,也查不到和死亡率之間有什麼關聯。唯一例外是糖尿病患者:他們只要吃更多蛋白,好像還是提早走。但日本又有另一項研究指出,如果超過75歲再加上有糖尿病的人,多吃點反而比較長壽。所以真的啦,如果本身有慢性病,比如糖尿病什麼的,不要自己亂改食譜,一定先去問醫生,比較安全。
最後你可能會想知道,到底怎樣才算低、中、高?根據那篇圖表說法 - 低就是一天全熱量10%以下來自蛋白質,大約60克以內(用2400大卡做舉例);中度則10~19%,等於一天60~120克;高度就是20%以上,就是一天超過120克。如果你還沒65歲,那篇作者建議每公斤體重大約抓0.7~0.9g,是他們追蹤看起來比較安全也可以降低早逝風險 - 我還是提醒一下喔,只是根據他們研究團隊分析出來的結果啦。
調整六十五歲前後蛋白需求以配合身體變化
蛋白質這種東西,年紀一到65歲,甚至75、80以上,真的不能亂搞。每天每公斤體重最好吃到1.2克蛋白質,你可能覺得很麻煩,但沒辦法,這是給老年人的建議。不能偷懶省略。有個研究看了超過2400位40到59歲的美國人,如果你的蛋白質不到0.8g/公斤,其實肌肉量會明顯比較少,這狀況在女生特別明顯。然後啊,大家都以為老了再慢慢養肌肉就好,其實中年開始流失速度就已經拉起來,到老更補不回來。
說真的,大部分的人其實對怎麼攝取蛋白還是有盲點,很奇怪啦。現在高蛋白飲食流行得不像話,所以很多年輕人都吃太多,各種健身網紅推爆高蛋白。但偏偏老年人卻反而攝取不足 - 大約有20%到33%根本連基本標準都沒達到。英國那邊做了個調查,更誇張,一半70歲以上的人根本吃不到該有的份量。結果就是:肌肉掉光、身體變虛弱、走兩步可能跌倒,而且壽命也影響。
有人會想,也不是所有長者都慘吧?但現實蠻殘酷,有另一篇研究也是找2000多位70幾歲的人,就算那組最會補充蛋白的前20%,平均也只吃到1.1g/公斤而已,其實根本才達標下線而已。
可是這事情又沒那麼簡單。有時候主流建議反而不見得適合自己。例如七成老人家都有些腎臟功能問題,但多數人根本不知道。如果真的是腎不好的人,那醫生常常會叫你低蛋白(差不多0.6~0.8g/公斤)比較安全。不過整體社會又一直接收"老人要多補充"的訊息,完全矛盾。所以一定要跟醫師確定自己的檢查報告,不同情況解法不同。
總之吧 - 還沒65嗎,可以不用壓力那麼大,多餘的不見得好;但是如果超過65,好像還是要認真思考增量的問題。不管怎樣,一定不要忘記先問過專業意見,例如如果你有糖尿病或腎臟功能降下來,多吃反而危險很多。
感覺最大教訓應該是...千萬別相信網路上一堆喊著高蛋白神效的短影片網紅,他們拼流量比誰快,不看論文內容,只拚吸睛。他們炒作成功,可是你未必拿得到好處。「真正該吃多少」,其實只有仔細評估你的健康條件和習慣才能決定。而且大部分台灣、美國都市人口早就"潛在爆表",一直灌進去只是在給自己長期麻煩。如果什麼蛋白粉、棒子天天加強版零嘴當主食,其實正在自掘陷阱啊。
最後整理一下現場氛圍:各式「高蛋白」產品是真的泛濫,每一款賣相很好,是業界招數不是科學嚴謹標準。不用看到新包裝或口味就心動啦。如果你一天總熱量裡面14%-18%由蛋白質供應,比如84-108克上下(一個正常成年人),夠了,再多沒有額外魔法效果,人就是這樣直球簡單,不太容易玩出捷徑。
說真的,大部分的人其實對怎麼攝取蛋白還是有盲點,很奇怪啦。現在高蛋白飲食流行得不像話,所以很多年輕人都吃太多,各種健身網紅推爆高蛋白。但偏偏老年人卻反而攝取不足 - 大約有20%到33%根本連基本標準都沒達到。英國那邊做了個調查,更誇張,一半70歲以上的人根本吃不到該有的份量。結果就是:肌肉掉光、身體變虛弱、走兩步可能跌倒,而且壽命也影響。
有人會想,也不是所有長者都慘吧?但現實蠻殘酷,有另一篇研究也是找2000多位70幾歲的人,就算那組最會補充蛋白的前20%,平均也只吃到1.1g/公斤而已,其實根本才達標下線而已。
可是這事情又沒那麼簡單。有時候主流建議反而不見得適合自己。例如七成老人家都有些腎臟功能問題,但多數人根本不知道。如果真的是腎不好的人,那醫生常常會叫你低蛋白(差不多0.6~0.8g/公斤)比較安全。不過整體社會又一直接收"老人要多補充"的訊息,完全矛盾。所以一定要跟醫師確定自己的檢查報告,不同情況解法不同。
總之吧 - 還沒65嗎,可以不用壓力那麼大,多餘的不見得好;但是如果超過65,好像還是要認真思考增量的問題。不管怎樣,一定不要忘記先問過專業意見,例如如果你有糖尿病或腎臟功能降下來,多吃反而危險很多。
感覺最大教訓應該是...千萬別相信網路上一堆喊著高蛋白神效的短影片網紅,他們拼流量比誰快,不看論文內容,只拚吸睛。他們炒作成功,可是你未必拿得到好處。「真正該吃多少」,其實只有仔細評估你的健康條件和習慣才能決定。而且大部分台灣、美國都市人口早就"潛在爆表",一直灌進去只是在給自己長期麻煩。如果什麼蛋白粉、棒子天天加強版零嘴當主食,其實正在自掘陷阱啊。
最後整理一下現場氛圍:各式「高蛋白」產品是真的泛濫,每一款賣相很好,是業界招數不是科學嚴謹標準。不用看到新包裝或口味就心動啦。如果你一天總熱量裡面14%-18%由蛋白質供應,比如84-108克上下(一個正常成年人),夠了,再多沒有額外魔法效果,人就是這樣直球簡單,不太容易玩出捷徑。

結合運動與飲食維持中老年肌肉與活力
喝8 oz牛奶一天就能讓「過早死亡風險最低」?老實說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講法時腦子浮現一杯牛奶閃著光,蠻莫名其妙的畫面。蛋白質的部分啊,一般人最常被問到的是多少克比較剛好嘛,其實主流建議都圍繞在0.7到0.9g每公斤體重啦。
但等等,你以為蛋白質就是算幾克而已?來源才是超大的差別點!像是植物蛋白、魚類那一掛,其實跟比較低的過早死亡風險連在一起;反倒動物性蛋白,好像表現普普通通(甚至不太優)。堅果還有種子感覺有加分,反觀紅肉、加工肉,還有雞蛋,有些資料會把它們劃在「結果比較沒那麼理想」那一群。
還有,如果你試著每週三天吃素食,按照一些統計看起來可以降12–14%左右的過早死亡機率 - 尤其對本來很愛紅肉、臘腸香腸或者整天要煎荷包蛋的人來說,也許效果特別明顯。
奇怪的是,大約65歲開始突然又換規則!怎麼說呢,就是之前大家都強調年輕時少吃動物性蛋白延壽,不過人過了中年之後,多數專家居然改口:你最好把標準拉高到1.2g/kg,而且這時候躲避動物來源也不一定多大益處(根本劇情急轉直下)。順帶講個題外話,其實五十歲以後人的肌力在默默下降,你自己可能沒察覺,但虛弱、跌倒啥的都跟壽命變短相關,所以定期運動真的是重要到爆炸。而且要撐住肌肉量,那個0.8~0.9g/kg體重至少得顧好,不然光靠跑步也不行啦。
最後還是千萬記得 - 沒有絕對神答案,每個人情況不同啦。例如糖尿病患者或腎功能本來就不是很給力的人,有些醫生會叫他們少攝取;但某些特殊狀況又反過來得補更多。與其自己亂猜,不如備好問題直接去找醫師問,我真的只是分享參考用,小心不要拿這個當唯一依據就是了。
接下來我打算往你最常卡關的區塊聊:一天該分成幾餐吃最合適?三餐制PK全日零食型,誰才是王道?那些網路上謠言到底怎麼回事,都整理給你 - 準備打破舊觀念啦。
但等等,你以為蛋白質就是算幾克而已?來源才是超大的差別點!像是植物蛋白、魚類那一掛,其實跟比較低的過早死亡風險連在一起;反倒動物性蛋白,好像表現普普通通(甚至不太優)。堅果還有種子感覺有加分,反觀紅肉、加工肉,還有雞蛋,有些資料會把它們劃在「結果比較沒那麼理想」那一群。
還有,如果你試著每週三天吃素食,按照一些統計看起來可以降12–14%左右的過早死亡機率 - 尤其對本來很愛紅肉、臘腸香腸或者整天要煎荷包蛋的人來說,也許效果特別明顯。
奇怪的是,大約65歲開始突然又換規則!怎麼說呢,就是之前大家都強調年輕時少吃動物性蛋白延壽,不過人過了中年之後,多數專家居然改口:你最好把標準拉高到1.2g/kg,而且這時候躲避動物來源也不一定多大益處(根本劇情急轉直下)。順帶講個題外話,其實五十歲以後人的肌力在默默下降,你自己可能沒察覺,但虛弱、跌倒啥的都跟壽命變短相關,所以定期運動真的是重要到爆炸。而且要撐住肌肉量,那個0.8~0.9g/kg體重至少得顧好,不然光靠跑步也不行啦。
最後還是千萬記得 - 沒有絕對神答案,每個人情況不同啦。例如糖尿病患者或腎功能本來就不是很給力的人,有些醫生會叫他們少攝取;但某些特殊狀況又反過來得補更多。與其自己亂猜,不如備好問題直接去找醫師問,我真的只是分享參考用,小心不要拿這個當唯一依據就是了。
接下來我打算往你最常卡關的區塊聊:一天該分成幾餐吃最合適?三餐制PK全日零食型,誰才是王道?那些網路上謠言到底怎麼回事,都整理給你 - 準備打破舊觀念啦。
規劃個人化蛋白策略並與專業醫師溝通
欸你有沒有想過,蛋白質這東西,真的有那麼多差別嗎?大家不是都會被那些「高級蛋白」或什麼「完全蛋白」搞得霧煞煞,然後又一堆人在問蛋白粉啊、補充劑到底有沒有必要。其實這些關鍵點,影響你練肌肉、還有一輩子健康的,其實不是你想的那幾個字面上常聽到的「行銷用語」,反而是一些背後很少人講清楚的小細節。等下來聊聊,我覺得真正重要、但多數人可能根本沒發現的那些「蛋白質啟動因子」 - 不過說真的,網路上搞懂的人好像還真不多。
如果你跟我一樣對那種業配風文越來越無感,只想找最純、最靠譜、不用廠商給錢背書的資訊,可以直接追蹤我,也可以順手訂閱一下。新文章出來馬上收到,就不用怕錯過了。有問題或疑惑沒解開,也麻煩直接丟留言給我啦!老實講,每次你能想到問出口的問題,底下大概九成都有人跟你一樣納悶中。
還有件事順便講一下,我最近開了個新的免費電子報,「One Health Tweak a Week」。不囉唆,每週就給你一小篇科學小習慣,不重複理論、不拖泥帶水,只挑真正科學站得住腳又實用的點子,希望大家可以慢慢累積,好好養出屬於自己的長久健康生活方式。主打就是簡單、一週只調整一件小事,一步步改變其實蠻有效。
欸,我也很好奇,你們自己現在卡在哪?有沒有那種健康習慣怎麼都養不起來,還是最近流行什麼新潮話題,你明明心裡就怪怪可是一直找不到頭緒?或者是,有沒有人試過什麼方法,一做突然有效嚇到自己的(拜託留言分享XD)!總之,把你的故事跟疑問通通留在下面,下次寫內容我會盡量照大家票數和共鳴去安排重點。
別再拖啦~每一天光只是猶豫沒開始,就是比昨天少進步一點,這種日積月累真的超誇張。我蠻推薦現在就免費訂閱我的「One Health Tweak a Week」,跟我們一起慢慢、一週一進步,把日子越過越舒心!
對了順便提醒,如果這篇覺得夠用得到,可以追蹤一下我,未來會陸續寫更多紮實、有料、沒有包裝糖衣的科學知識。如果還意猶未盡,那也直接貼給你幾篇之前超多人愛收藏回放的小文章:
— 你可能根本沒想到,一種很普通的小零食,其實吃了能讓死亡率下降17%,我還真去查了全部統計資料。
— 堅果也是地雷區,好多人選錯款,我特地整理了一篇,到底哪些才是真的值得吃。
— 牛奶喝成這樣,到底哪種才是比較推?各品項差異滿滿,我認真全拆解給你看。
— Omega-6,很多地方都被罵爆為「飲食陷阱」,但是它真正科學上的位置其實超複雜,我也寫詳細分析了。
隨時歡迎回來討論啦!
如果你跟我一樣對那種業配風文越來越無感,只想找最純、最靠譜、不用廠商給錢背書的資訊,可以直接追蹤我,也可以順手訂閱一下。新文章出來馬上收到,就不用怕錯過了。有問題或疑惑沒解開,也麻煩直接丟留言給我啦!老實講,每次你能想到問出口的問題,底下大概九成都有人跟你一樣納悶中。
還有件事順便講一下,我最近開了個新的免費電子報,「One Health Tweak a Week」。不囉唆,每週就給你一小篇科學小習慣,不重複理論、不拖泥帶水,只挑真正科學站得住腳又實用的點子,希望大家可以慢慢累積,好好養出屬於自己的長久健康生活方式。主打就是簡單、一週只調整一件小事,一步步改變其實蠻有效。
欸,我也很好奇,你們自己現在卡在哪?有沒有那種健康習慣怎麼都養不起來,還是最近流行什麼新潮話題,你明明心裡就怪怪可是一直找不到頭緒?或者是,有沒有人試過什麼方法,一做突然有效嚇到自己的(拜託留言分享XD)!總之,把你的故事跟疑問通通留在下面,下次寫內容我會盡量照大家票數和共鳴去安排重點。
別再拖啦~每一天光只是猶豫沒開始,就是比昨天少進步一點,這種日積月累真的超誇張。我蠻推薦現在就免費訂閱我的「One Health Tweak a Week」,跟我們一起慢慢、一週一進步,把日子越過越舒心!
對了順便提醒,如果這篇覺得夠用得到,可以追蹤一下我,未來會陸續寫更多紮實、有料、沒有包裝糖衣的科學知識。如果還意猶未盡,那也直接貼給你幾篇之前超多人愛收藏回放的小文章:
— 你可能根本沒想到,一種很普通的小零食,其實吃了能讓死亡率下降17%,我還真去查了全部統計資料。
— 堅果也是地雷區,好多人選錯款,我特地整理了一篇,到底哪些才是真的值得吃。
— 牛奶喝成這樣,到底哪種才是比較推?各品項差異滿滿,我認真全拆解給你看。
— Omega-6,很多地方都被罵爆為「飲食陷阱」,但是它真正科學上的位置其實超複雜,我也寫詳細分析了。
隨時歡迎回來討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