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鈣症狀有哪些?從骨骼、肌肉到神經的常見表現整理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欸,最近你常抽筋或睡不好嗎?可能不只是太累喔!

最近在群組裡看到大家在聊,好像很多人都有半夜抽筋、或是明明很累卻睡不好的問題。以前我都會覺得「啊,就是太操勞了啦~」,但聊開了才發現,欸,搞不好是身體在跟你說:「我缺鈣啦!」。這真的不是小事,因為根據衛福部的調查,台灣超過八成的成年人,鈣的攝取量根本就不夠! 😱

所以,今天想來跟大家聊聊這個「隱形危機」。缺鈣不只是骨頭的問題,它會從骨骼、肌肉,一路影響到你的神經系統,真的比想像中還要全面。

一句話結論

簡單講,缺鈣會讓你從身體到心理都「不穩定」,除了大家熟知的抽筋和骨質疏鬆,還可能讓你失眠、心悸、情緒暴躁,甚至皮膚變差。 所以,別再以為只有老人家才要補鈣啦!

這些症狀,你中了幾個?缺鈣的奇妙警訊

說到缺鈣,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都是「骨質疏鬆」跟「抽筋」,對吧?這當然是標準答案。鈣是骨頭跟牙齒的主要材料,長期不足,骨頭變脆弱、牙齒變軟都是很正常的。 半夜睡覺腳抽筋痛醒,也是因為鈣負責調節肌肉收縮,不夠的時候肌肉就容易自己「暴走」。

但,事情沒有這麼單純!我研究了一下發現,更多奇怪的症狀其實都跟缺鈣有關,尤其是神經系統的部份,這點超容易被忽略:

  • 失眠、睡不好:鈣有安定神經的功能,還能幫助身體製造褪黑激素,就是那個讓你好好睡覺的荷爾蒙。所以缺鈣的話,神經會比較興奮,人就容易淺眠、多夢,睡了也像沒睡一樣。😴
  • 手腳麻麻的、有刺痛感:這聽起來很像血液循環不好,但其實也可能是缺鈣!因為神經傳導訊息也需要鈣,不夠的話,末梢神經就會開始抗議,給你發送一些奇怪的訊號。
  • 心悸、心跳不規律:心臟本身就是一個大肌肉,它的跳動也需要鈣離子來精準控制。血鈣濃度不穩,心臟就可能亂跳,讓你突然覺得心慌慌的。
  • 情緒不穩、經前症候群加劇:這點女生可能特別有感!有些研究發現,缺鈣可能會讓經前症候群的腹痛、情緒波動變得更嚴重。 鈣質不足也會影響大腦神經,讓人變得比較焦慮或健忘。
  • 皮膚變乾、指甲變脆:如果你的皮膚最近特別乾癢,指甲容易斷裂或出現白點,也可能是個警訊喔。

你看,從失眠到心悸,這些問題我們平常根本不會聯想到是缺鈣造成的,但它們之間真的有關聯。下次身體出現這些小毛病,除了檢討作息,或許也可以想想看,是不是飲食出了問題。

缺鈣對身體多系統的影響示意圖
缺鈣對身體多系統的影響示意圖

我到底需要多少鈣?台灣跟美國標準不太一樣?

好,問題來了,那到底要吃多少鈣才夠?這個問題,我特別去查了一下,發現不同地方的建議還真的有點不一樣,蠻有趣的。

根據我們台灣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建議,19歲以上的成年人,一天需要 1000 毫克 的鈣。 青少年因為在長身體,需要更多,大概 1200 毫克。但殘酷的是,調查顯示大部分台灣人都吃不到這個量,尤其是青少年,幾乎百分之百都沒達標。

我順便看了美國的資料,他們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的建議跟我們很像,19-50 歲的成人也是一天 1000 毫克。 不過有個小差異,他們特別提到 51-70 歲的女性,建議量會提高到 1200 毫克,但同年齡層的男性還是 1000 毫克。 71歲以上則不分男女,通通建議 1200 毫克。這主要是考慮到停經後荷爾蒙變化會加速骨質流失,所以提早加強補充。 老實說,我覺得這個分法蠻細心的,可以當作一個參考。

所以結論是,不管你在哪,一天抓個 1000-1200 毫克大概就是一個安全的範圍。不過呢,知道要吃多少是一回事,怎麼吃到又是另一回事了... 😅

富含鈣質的天然食物組合
富含鈣質的天然食物組合

怎麼聰明補鈣?食物、陽光、還有別踩雷

說到補鈣,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喝牛奶」!沒錯,牛奶、優格、起司這些乳製品是很好的來源。 但如果你不喝牛奶,或是想多點變化的話,還有很多選擇:

  • 深綠色蔬菜:像是芥藍、羽衣甘藍(kale)、小白菜,都是很棒的植物性鈣來源。
  • 豆製品:特別是傳統板豆腐、小方豆干,因為製作過程會用含鈣的凝固劑,所以鈣含量很高。
  • 芝麻和堅果:尤其是黑芝麻,鈣含量超驚人!杏仁也不錯。
  • 帶骨小魚乾:這個也是補鈣神器,連骨頭一起吃下去,滿滿的鈣質。

不過,有件事比吃什麼更重要,那就是「吸收率」!你吃再多鈣,身體不吸收也沒用。這裡有兩個關鍵好幫手:

1. 維生素D:它就像是鈣質的「司機」,負責把吃進來的鈣載到骨頭裡去。 最好的維生素D來源就是... 陽光!沒錯,每天出去曬個15-20分鐘的太陽,不要擦防曬,讓皮膚自己合成維生素D,是最天然有效的方法。

2. 避開雷隊友:有些東西會阻礙鈣的吸收,或是加速鈣的流失。像是咖啡、茶裡的咖啡因,還有太鹹的加工食品,都會讓鈣悄悄溜走。 所以,如果你想補鈣,咖啡可能要適量,而且最好不要跟高鈣食物或鈣片一起吃喔!

常見錯誤與修正

補鈣這件事,很多人都做錯了,我自己以前也是!整理幾個最常見的迷思給大家參考:

常見錯誤 ❌ 為什麼錯了? & 該怎麼做 ✅
覺得只要狂吃鈣片就好 錯!身體一次能吸收的鈣有限,大概就 500 毫克。你一次吞 1000 毫克,大半都浪費掉了。所以,如果吃補充劑,建議分開吃,例如早晚各一顆。 而且,食物來源的鈣還是最好的選擇。
以為骨頭湯可以補鈣 這是個天大的誤會!骨頭裡的鈣很難溶解到湯裡,湯裡面大部分都是脂肪...。想靠喝湯補鈣,可能先變胖。😅 不如直接吃帶骨的小魚乾或啃骨頭邊邊的肉還比較實際。
補鈣,但完全不運動 這樣效果會大打折扣!你需要給骨頭一點「壓力」,它才會願意把鈣儲存起來。健走、慢跑、跳繩這類負重運動,就像在跟骨頭說:「嘿,該變強壯一點囉!」,這樣才能有效強化骨骼。
在琳瑯滿目的保健品前感到困惑的消費者
在琳瑯滿目的保健品前感到困惑的消費者

總結一下我的看法

聊了這麼多,我自己最大的感想是,身體真的是一個很精密的系統。缺鈣不只影響骨頭,還會牽動到神經、肌肉跟情緒,這些都是我們平常容易忽略的「連鎖反應」。 特別是失眠跟心悸,很多人可能會跑去看心臟科或身心科,繞了一大圈,結果發現可能只是飲食中少了一點關鍵的礦物質。

所以,與其等到問題很嚴重了才去補救,不如平常就多留意自己的飲食均衡。多吃點深綠色蔬菜、豆腐,每天出去走走路、曬曬太陽,這些不用花大錢的小習慣,可能就幫你擋掉很多未來的麻煩。大家也別太焦慮,不是說今天少喝一杯牛奶明天就會骨折,但把它當成一個長期的健康投資,絕對是划算的!

那你呢?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因為身體某個奇怪的小毛病,最後才發現是缺乏某種營養素?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6-15 Reply
    嘿,國際骨骼健康聯盟想跟你們分享個研究項目!我們正在蒐集全球不同族群的鈣質補充經驗,有興趣一起來探索這個議題嗎?期待你的回應和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