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群組裡面好多媽媽在問,天氣一變,家裡的小朋友就開始「紅紅的」,不是這裡那裡,是鼻血... 🤧 尤其是有過敏體質的小孩,早上起床打個噴嚏,枕頭上一點紅;或是在學校跑一跑,老師就打電話來了。真的讓人很心煩欸。
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太乾了」或是「火氣大」,嗯...對,但不完全對。我自己是覺得,如果只是開加濕器、猛灌水,有時候效果好像也普普。 這時候,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可能會找到一些不一樣的答案喔。
先說結論:不只是「上火」,是身體裡的「火」沒放對地方
簡單講,中醫看兒童過敏流鼻血,不單純是鼻子本身的問題,而是把它看成是整個身體內部狀態的反映。 常常聽到的「火氣大」,其實還分很多種火,像是「實熱」跟「虛熱」。 有的小孩是身體裡真的有一把火在燒,有的小孩反而是因為身體太虛,抓不住血液,才導致它亂跑。所以,光是「降火」不一定對,搞不好還會越弄越糟。
為什麼過敏兒特別容易流鼻血?中醫怎麼看?
西醫的觀點是,過敏會讓鼻黏膜發炎、腫脹,變得比較脆弱。 加上小朋友一直揉鼻子、擤鼻涕,這些物理性的摩擦,就很容易讓血管破裂出血。 有些抗過敏的藥物,特別是類固醇鼻噴劑,也可能會讓鼻腔變得乾燥,增加流鼻血的機會。
這個觀點當然沒錯,不過中醫會再往深一層看。中醫認為,過敏體質的小孩,常常有「肺、脾、腎」功能比較虛弱的狀況。 欸等等,先別覺得很玄,我試著用白話講講:
- 肺開竅於鼻: 「肺」在中醫裡像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管呼吸,也管皮膚跟鼻腔。 如果肺氣虛,防禦力就弱,天氣一變、灰塵一多,鼻子就第一個遭殃,開始發炎、流鼻水,這就是過敏。 當這股「邪氣」一直攻擊鼻子,久了就會在局部產生「熱」,這個熱就是讓血管容易爆開的元兇。
- 脾主統血: 「脾」在這裡不是指西醫的脾臟,更像是整個消化吸收系統。它有個很重要的功能叫做「統攝血液」,白話講就是管理好血液,讓它乖乖待在血管裡。 如果小朋友挑食、愛吃冰的、甜的,脾胃功能就會變差,管不住血液,那血就容易「溢出來」,流鼻血就是其中一種表現。
所以你看,一樣是流鼻血,但背後的原因可能完全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小孩喝了綠豆湯、青草茶(很涼的東西)之後,流鼻血沒好,反而過敏變得更嚴重,因為他可能本來是「氣虛」而不是真的「實熱」。
我家小孩是哪一種「火」?常見的三種體質
好了,理論講完了,來講點實際的。流鼻血的過敏兒,在中醫臨床上大概可以分成下面這幾種,媽媽們可以觀察看看,自己家的小孩比較像哪一種。不過要先說喔,這只是大概分類,最準還是要給專業中醫師看過!
| 體質類型 | 你會看到的狀況(症狀) | 飲食可以怎麼幫忙? |
|---|---|---|
| 肺經風熱型 🔥 | 這種最常見!通常是感冒前後、或是天氣突然變熱的時候發作。鼻子會乾乾癢癢的、鼻血顏色比較鮮紅,但量不一定很多。 可能還會有點咳嗽、喉嚨痛痛的。 | 這時候就要「清肺熱」。可以試試看水梨、蓮藕、白木耳、桑葉之類的東西。 像那個茅根雪梨藕節飲就不錯,但如果小孩容易拉肚子就要小心點用。 |
| 胃熱熾盛型 🔥🔥 | 這個火就更旺了!通常是愛吃烤炸辣、餅乾零食的小孩。你會發現他不但流鼻血(血量可能比較多、顏色深紅),口氣還很重、嘴唇很紅、一直想喝冰水,而且...嗯,大便很硬又很臭。 | 這要清「胃火」。可以多吃點絲瓜、冬瓜。 食療可以用像沙參、玉竹、麥門冬這類有點滋潤又不會太涼的東西來煲湯。 |
| 陰虛火旺型 (虛火) 💨 | 這種比較特別,不是真的有大火,是身體裡負責滋潤的「水」不夠了,所以顯得「火」很旺。 小孩看起來瘦瘦的、手腳心會熱熱的、晚上睡不好、嘴巴乾但又不會一直狂喝水。流的鼻血量通常不多,但就是會反覆發生。 | 這時候千萬不能用太寒涼的東西去「滅火」,反而要「滋陰」,把水補回去。百合、玉竹、枸杞、生地黃都是好選擇。可以煮點百合固金湯之類的來喝。 |
日常可以做的調理小撇步
除了食療,平常做一些小改變,對調理體質也很有幫助喔!
按摩幾個簡單的穴道
每天花個幾分鐘,幫小孩輕輕按一下,不只舒緩,也是很好的親子時間。記得要用指腹輕輕揉,有痠痠的感覺就好,不要按到哇哇叫啊!
- 迎香穴: 就在鼻翼外緣跟法令紋交接的地方。 鼻子不通、鼻塞的時候按一下,超有感。
- 合谷穴: 就是我們說的虎口。 它是個萬用穴,可以清熱、止痛,對頭面部的問題都很有幫助。
- 孔最穴: 在前臂內側,手腕橫紋上七寸的地方。這個穴是肺經的穴位,對於急性出血,像是流鼻血或咳血,有很好的急救止血效果。
台灣跟國外看法的差異在哪?
聊到這裡,就想分享一下中西醫觀點的有趣對比。在美國的朋友,她小孩過敏流鼻血去看醫生,醫生的建議通常很直接:保持鼻腔濕潤。 像是開加濕器、用生理食鹽水噴鼻子,或是在鼻孔裡塗一點凡士林。 這些方法主要是處理局部乾燥的問題,對於因乾燥引起的流鼻血很有效。
但在台灣,因為我們有中醫這個強大的文化資產,思維就不太一樣。衛福部中醫藥司的資料或是一些醫院的衛教,除了提到避免過敏原、注意環境清潔之外,更強調「體質調理」。 像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衛教單張就會提到,要少吃冰品、寒涼食物,並依照體質做調整。 這點真的超重要!因為台灣氣候潮濕悶熱,小孩的脾胃功能容易受影響,如果又愛喝冰的,體內的「濕氣」跟「虛寒」會更嚴重,光是處理外在的「乾燥」是不夠的。
所以說,西醫的方法像是在牆壁漏水的地方貼上壁癌貼,很直接有效;而中醫則是去檢查是不是水管有問題,從根本去解決。兩者沒有誰對誰錯,能結合運用是最好的!
但!出現這些情況,請馬上看醫生!
雖然中醫調理很棒,但爸媽們還是要保持警覺。中醫調理是「治未病」和「改善體質」,不是處理急症。如果小孩流鼻血出現以下狀況,拜託不要再試什麼食療了,直接去看耳鼻喉科或兒科醫生!
- 出血量非常大,用手按壓10-15分鐘都止不住。
- 除了流鼻血,還伴隨臉色蒼白、頭暈、無力。
- 不只是鼻子,牙齦或其他地方也容易出血。
- 流鼻血的頻率非常高,例如一週好幾次。
這些情況可能不只是過敏或體質問題,需要醫生排除像是鼻腔結構、凝血功能異常等其他可能性。
老實說,養過敏兒就是一場長期抗戰啦...💪 從環境清潔、飲食控制到體質調理,每個環節都要注意。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一個機會,讓我們更了解孩子的身體,學會怎麼從根本去照顧他們。希望今天的分享對大家有幫助!
對了,想問問大家,你們家的小朋友除了流鼻血,還有沒有什麼特別的習慣或症狀,讓你覺得跟「上火」有關呢?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搞不好可以一起找到更多蛛絲馬跡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