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胸悶與冠心病的中醫觀點:常見體質分型與調理方向整理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今天要來聊聊心悸跟胸悶。最近啊,常常聽到身邊的朋友…欸,不是,應該說…是很多網友在問,說自己有時候會突然心頭一揪、心臟撲通亂跳,或是覺得胸口悶悶的、好像有東西壓著,跑去西醫那邊做心電圖什麼的,檢查半天,數據都說「正常」。但明明人就是不舒服啊,這是怎麼回事?

這種情況,老實說,在中醫門診裡面還蠻常見的。很多人會很緊張,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冠心病。嗯…這確實是需要警惕的信號,但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心悸胸悶不一定直接就畫上等號。中醫更像是一個偵探,會從你全身的蛛絲馬跡去拼湊出問題的根源。 我們不只是看心臟這個「器官」,而是看整個身體的「系統」出了什麼狀況。

一句話結論:體質失衡才是訊號燈

簡單講,中醫看心悸胸悶,比較不像是西醫那樣直接針對心臟血管去處理,而是認為這是一個「體質失"衡"」的警訊。 身體裡的氣啊、血啊、還是什麼痰濕、瘀血之類的東西,它們的運作出狀況了,堵住了,或是動力不足了,心臟才第一個跳出來「抗議」。所以,調理的方向,就是要把這個失衡的體質給它「喬」回來。

一個小故事:上班族小陳的「心事」

我講個例子你就懂了。之前有個上班族小陳,三十多歲,工作壓力超大,常常加班。他就是典型的例子,說自己最近老是胸悶,開會開到一半會突然心跳很快,晚上也睡不好。他很怕自己是不是心肌梗塞前兆,跑去做了一堆檢查,結果啥事沒有。

後來他來看中醫,我一看他舌頭,舌苔有點膩、舌邊還有點暗紫色。一問之下,他三餐不正常、愛喝冰飲、又久坐不動。這在中醫看來,就是典型的因為壓力大(肝氣鬱結),影響到消化(脾胃功能失調),結果身體裡產生一堆運不出去的垃圾(就是所謂的痰濕),久了還影響到血液循環(血瘀)。 這些「痰」跟「瘀」堵在胸口,心臟的氣血過不去,自然就會覺得悶、覺得心悸。 所以你看,問題的根源其實是他的生活習慣跟壓力,心臟只是個「受害者」。

中醫觀點下的氣血流動與心臟關係示意圖
中醫觀點下的氣血流動與心臟關係示意圖

怎麼做:常見的體質分型與調理方向

好,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中醫是怎麼把這些「體質」分類的。當然啦,這分型很複雜,每個人還可能混和好幾種,但大致上,跟心悸胸悶、甚至跟冠心病相關的,主要有下面這幾種。 我盡量用白話一點的方式講。

心氣虛、心血虛:心臟的「電池」跟「機油」不夠了

這兩種算是最基礎的「虛證」。 你可以這樣想像:

  • 心氣虛:就是心臟的「電池」或「馬達」不夠力了。 心臟要跳動,需要能量(氣)去推動。氣不夠,心臟就會跳得很沒力、很累。所以這種人通常會覺得心悸、走幾步路或講幾句話就很喘、很容易累、整天沒精神、臉色蒼白。
  • 心血虛:你可以想成是心臟的「機油」或「營養液」不夠了。 心臟本身也需要血液來濡養。血不夠,心臟就會「焦慮」,所以會心悸、晚上睡不好、多夢、健忘、頭暈,看嘴唇跟指甲顏色都比較淡。

這兩種常常會一起出現,叫「心氣血兩虛」。調理上,當然就是要「補充能量」跟「增加營養」,中醫會用像是黃耆、黨參來補氣,用當歸、龍眼肉之類的來補血。

氣滯血瘀痰瘀互結:路不通了,塞車了

這兩種就是比較嚴重的「實證」,比較接近我們常說的冠心病那種血管堵塞的概念。

  • 氣滯血瘀:這個剛剛小陳的例子就有點像。 主要是「氣」的流動卡住了,通常跟情緒壓力有很大關係。氣走不動,那跟在它後面的「血」自然也跟著走不動,就變成「瘀血」。 這種痛,通常是刺痛,而且痛點比較固定,可能會牽連到後背。患者常常覺得胸悶、喜歡嘆氣,舌頭顏色會偏紫暗,甚至有瘀點。
  • 痰瘀互結:這個就更複雜了。不只是路不通,路上還多了一堆「垃圾」(痰濕)。 這種人通常體型比較胖、飲食偏油膩,除了胸悶刺痛,還會覺得身體很沉重、喉嚨老是有痰。 這種體質在中醫看來,跟高血脂、動脈硬化的關聯性就很高了。

這兩種的調理,重點就是「打通道路、清理垃圾」。中醫會用「活血化瘀」跟「理氣化痰」的方法,像是丹參、川七、瓜蔞、薤白這些藥材,都是處理這類問題的常用藥。

用於<a href=活血化瘀與補氣的常見中藥材" width="800" height="480" loading="lazy" decoding="async" style="max-width:95%;height:auto;cursor:pointer" class="no_autoresize">
用於活血化瘀與補氣的常見中藥材

一張表看懂你的「心事」偏向哪邊

我知道上面講一堆很複雜,我整理一個表,讓你大概有個概念。但要再三強調,這只是超級簡化版,真正的診斷還是要找專業中醫師,千萬別自己當醫生啊!

體質分型 大概的感覺 舌頭長怎樣(參考用) 可能的生活習慣
心氣虛 就是累!心臟跳得很無力,走幾步就喘,整個人懶洋洋的,講話都沒力氣。 舌頭顏色比較淡,舌頭邊邊可能有點齒痕。 長期過勞、大病初癒、或年紀大了功能自然退化。
心血虛 心慌慌的、睡不好一直做夢、腦袋常斷線忘東忘西。臉色、嘴唇、指甲看起來都沒血色。 舌頭顏色很淡,沒什麼血色,舌苔也少。 女生月經量過多、或曾經大失血、長期用腦過度、消化吸收不好。
氣滯血瘀 胸口像針刺一樣痛,痛點很固定,有時候會痛到背後。心情超悶,很愛嘆氣。 舌頭顏色偏暗紫色,舌下那兩條靜脈可能又黑又粗。 壓力山大、個性容易緊張、常常生悶氣,標準的「鬱卒」型。
痰瘀互結 胸口又悶又痛,感覺身體很重、不清爽,喉嚨老是卡痰。通常體型偏胖,肚子也比較大。 舌頭胖胖的,舌苔又白又厚膩,舌質可能也偏暗。 無肉不歡、特愛吃油炸跟甜食、又不愛運動,標準的「美食家」體型。

情境變體:天氣跟心情的影響

對了,中醫還很看重「天人合一」。所以,這些症狀有時候會跟天氣、季節有關。比如說,天氣突然變冷,寒氣會讓血管收縮,「寒凝心脈」,本來就血瘀的人這時候就特別容易發作。 台灣這種濕熱的夏天,體內濕氣重的人(痰濕體質)就會覺得更悶、更不舒服。 情緒的影響就更不用說了,跟主管吵一架,氣到不行,馬上就覺得胸口堵住,這就是最直接的「氣滯」表現。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中醫的調理是全面的。不只是開藥,還會一直提醒你要注意保暖、調整飲食、管理情緒。這跟國外,比方說美國那邊的針灸師在看診時的思路有點像,他們雖然不講「衛福部」,但也會參考像是 NCCAOM 這類機構的指引,不過他們更常用「證型 (pattern)」來跟病人溝通,而不是「體質」,但講的其實是同一件事啦,就是一個整體的評估。

透過和緩運動如氣功來調節氣機
透過和緩運動如氣功來調節氣機

一定要知道的限制:什麼時候該立刻衝急診!

講了這麼多中醫的觀點,我還是要用最大的力氣提醒你:中醫調理,是用在「緩解期」跟「保養期」,不是用在「急性發作期」!

如果你出現以下這些「紅色警戒」症狀,請你不要再想什麼體質了,立刻、馬上,叫救護車去醫院掛急診!

  • 胸口突然劇烈疼痛,感覺像被大象踩住,而且是持續性的,休息了15分鐘也沒好。
  • 疼痛範圍擴散到左邊肩膀、手臂、脖子、下巴或後背。
  • 伴隨呼吸困難、快要昏倒的感覺、冒冷汗、噁心想吐。

這些都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徵兆,時間就是生命,這個真的不能開玩笑!西醫的急救絕對是第一選擇。

常見的錯誤觀念

最後,來講幾個大家常有的迷思。

錯誤一:聽說這個補品對心臟好,就趕快買來吃?
千萬不要!我們前面才說體質有分虛、實、寒、熱。如果你是偏「痰瘀互結」這種有火氣的體質,結果你還吃一堆溫補的藥材,那只是火上澆油,越補越糟。吃任何東西之前,最好還是問一下中醫師。

錯誤二:反正檢查數據正常,那就忍忍就過去了?
這也不對。西醫檢查的「正常」,是代表你的心臟「結構」上可能還沒出現大問題,但不代表它的「功能」是完美的。中醫講的這些體質失衡,就是功能失調的警訊。 如果放著不管,久了以後,「功能」問題就可能真的演變成「結構」問題。

錯誤三:只要吃中藥就好了,生活習慣不改沒關係?
這是我最常跟我病人講的,如果你一邊吃著活血化瘀的藥,一邊繼續熬夜、大吃大喝、生悶氣,那醫生也只是在後面幫你收拾殘局而已,永遠都弄不完。真正的健康,七分靠自己,三分才靠醫藥。 在台灣,衛福部中醫藥司也一直有在推廣正確的中醫藥衛生教育,強調預防跟自我保健的重要性。

總之,心悸、胸悶是身體給我們的一個重要提醒。別過度恐慌,但也別完全忽視它。找一個你信得過的合格中醫師,好好地把自己的狀況從頭到尾講清楚,做一個全面的體質評估,然後從根本的飲食、作息、運動、情緒開始調整,這才是真正對自己心臟負責的態度。

聊了這麼多,你自己覺得比較偏向哪一種體質呢?或是有沒有什麼想不通的地方?歡迎在下面留言,我們一起來討論。但千萬記得,這只是參考,身體不舒服還是要先看醫生喔!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8-26 Reply
    中醫調理心悸確實是門大學問!我在臨床看過不少案例,建議還是要搭配現代醫學檢查,畢竟中西醫結合才是王道。個人經驗是別盲目用藥,要量力而為。
  2. profile
    Guest 2025-07-06 Reply
    最近孩子總是說心悸,好擔心!想請教一下中醫調理的方法,不知道有沒有前輩可以分享經驗?我們家最近很需要這方面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