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濕疹、汗皰疹的中醫觀點:常見體質分類與調理方向整理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嗯⋯⋯最近很多人問皮膚的事。蕁麻疹濕疹汗皰疹,這幾個真的很常見。西醫一個一個病名分開看,但中醫看事情,角度不太一樣。不是只看皮膚長了什麼,而是問,身體「裡面」發生了什麼事? 皮膚是面鏡子,反映內在的問題。

簡單講,中醫覺得這些皮膚問題,多半跟「風、濕、熱」這幾種外來的邪氣,還有自己身體內部的「氣血」狀態有關。 這些東西失衡了,毒素排不出去,就只好從皮膚跑出來。 所以,為什麼有時候擦藥膏好了又長? 因為裡面的問題沒解決。

先說結論:體質是根源,表現各不同

一句話概括:這三種病,根源都是體內「濕」跟「熱」在作怪,但因為每個人的底子不同,加上感受到的「風邪」不一樣,所以長出來的樣子、癢的感覺也完全不同。 蕁麻疹像一陣風,來去很快;濕疹是濕氣黏著不走,又濕又癢;汗皰疹則是濕熱悶在手腳出不來。 調理的重點,就是要把身體裡多餘的濕氣和火氣清掉,再依據個人狀況,補足不足的氣血。

中醫觀點:風、濕、熱等外邪是皮膚問題的常見誘因。
中醫觀點:風、濕、熱等外邪是皮膚問題的常見誘因。

三種常見皮膚病的「中醫性格」側寫

雖然都叫皮膚病,但它們的「個性」差很多。

  • 蕁麻疹 (Urticaria):它的關鍵字是「風」。 像風一樣,突然發出一塊塊紅腫的疹子,癢得要命,但可能幾個小時後又自己消失了,換個地方再長。 這就是中醫說的「風疹」,來無影去無蹤。治療上,驅風止癢是首要任務。
  • 濕疹 (Eczema):關鍵字是「濕」。 它的疹子常常會流湯流水 (滲出液),看起來濕濕黏黏的,所以叫濕疹。 病程比較纏綿,不容易好,常常反覆發作。 顏色通常偏紅,代表體內有「熱」。所以濕熱是主要病因。
  • 汗皰疹 (Pompholyx/Dyshidrosis):關鍵字是「濕熱內蘊」。 主要長在手掌、腳掌和指縫間,一顆顆小水泡,非常癢。 這像是身體裡的濕氣和熱氣,被悶在手腳的「小空間」裡,想出又出不來,只好長成水泡。

有趣的是,我看一些國外的中醫資料,他們在看異位性皮膚炎 (一種慢性濕疹) 時,會更細緻地區分是風為主、還是濕為主、還是熱為主。 這跟台灣很多中醫師會從「脾虛濕盛」或「血虛風燥」去切入,角度有點不同。 可能是因為台灣氣候濕熱,所以「濕」的問題特別普遍。

怎麼做:辨別體質,對症調理

知道自己偏向哪種問題,調理才有方向。中醫看診時,會透過看舌頭、把脈等方式,去判斷你的體質。這裡整理幾個常見的類型,但還是要給專業醫師診斷才準。

舌診是中醫判斷體內濕熱或血虛的重要線索之一。
舌診是中醫判斷體內濕熱或血虛的重要線索之一。
常見皮膚問題的中醫體質分型與調理方向
體質類型 常見症狀 舌象參考 調理方向(僅為概念,非處方)
風熱型 疹子紅、癢得厲害,像風一樣到處跑。遇到熱會更癢,可能會口乾、心煩。比較像急性蕁麻疹。 舌頭偏紅,舌苔薄薄黃黃的。 需要「疏風清熱」。想像把窗戶打開,讓熱氣散掉。常用像薄荷、荊芥這類藥材。
濕熱型 皮膚紅腫,會長水泡、流湯。 感覺身體重重的、很累。大便可能黏黏的,排不乾淨。濕疹和汗皰疹常是這種。 舌頭很紅,舌苔黃又厚膩。 要「清熱利濕」。像是幫身體除濕、降溫。薏仁、茯苓、綠豆都是幫忙排濕的好食材。
血虛風燥型 皮膚很乾、脫屑,癢起來是乾癢。 拖比較久的慢性濕疹或冬季癢常見。臉色可能比較蒼白,容易頭暈、疲倦。 舌頭顏色比較淡、偏白,沒什麼舌苔。 需要「養血潤燥」。像幫乾涸的土地澆水。當歸、生地這類藥材就是補血滋潤的。
脾虛濕盛型 皮膚問題反覆發作,不太會大爆發但一直好不了。容易累、胃口不好、吃點東西就脹氣。 舌頭胖胖的、邊緣有齒痕,舌苔白白厚厚的。 要「健脾祛濕」。脾胃是運化水濕的馬達,馬達有力了,濕氣自然就少了。山藥、白朮是常用的。

一些要注意的事 (常見錯誤)

很多人以為中醫治療慢,或是覺得反正只是「調身體」。其實有些觀念要修正。

  • 不要自己亂補:很多人覺得皮膚乾癢就是「血虛」,就跑去吃四物湯或當歸。但如果體質是濕熱型,愈補只會火氣愈大,疹子長更多。 一定要先搞清楚體質。
  • 急性期不要怕西藥:中醫不排斥西醫。 在急性發作、癢到睡不著的時候,適度使用西醫的藥膏或口服藥,先把症狀壓下來,生活品質比較重要。 之後再用中藥從根本調理,減少對西藥的依賴。
  • 飲食不是一輩子都不能吃:醫師說要忌口,像是海鮮、牛羊肉、酒類等等,是為了在治療期間,避免身體「發炎」。 等到體質穩定、皮膚好了,其實可以慢慢試著吃回來。 拍照記錄飲食,對找出過敏原很有幫助。
  • 洗澡水溫不要太高:很多人癢的時候喜歡用熱水沖,當下很舒服,但那會讓皮膚的保護層受損,洗完澡反而更乾、更癢。

這些觀點,台灣的衛教資訊和一些中醫院所都會提到,像是衛福部中醫藥司的網站上雖然沒有直接的病人指南,但有很多關於中藥材管理的資訊,顯示其嚴謹性。 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等機構,也常常分享中醫治療皮膚病的成功案例。

針對不同體質,使用的藥材與調理方式也大不相同。
針對不同體質,使用的藥材與調理方式也大不相同。

總之,皮膚病從中醫來看,是個全身性的問題。需要耐心,從調整作息、飲食和用藥多方面配合,才能慢慢把失衡的身體調回來。 找到一個能信任的醫師,好好配合,比自己亂試來得重要多了。

看完這幾種體質,你覺得自己比較偏向哪一種?或是有哪些症狀讓你最困擾?留言分享一下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6-13 Reply
    中醫治療蕁麻疹確實很講究體質調理!我在臨床上發現,不同患者的治療方案真的要客製化。穴位按摩加上中藥調理,效果往往比單一西醫用藥來得更全面。建議大家別輕易放棄中醫的可能性喔!
  2. profile
    Guest 2025-05-22 Reply
    嘿,這篇蕁麻疹中醫治療指南真的很實用!我是皮膚健康管理平台的專案經理,想跟作者討論合作可能性。有空嗎?很想聽聽你的專業見解。
  3. profile
    Guest 2025-04-25 Reply
    嗨!我對中醫治療蕁麻疹很有興趣,但也有點擔心效果,畢竟每個人都不同。有人能分享一下具體的經驗或建議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