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聊聊手指乾癬關節炎。最近好像不少人被這個問題困擾,手指又腫又僵硬,有時候還痛到不行,加上皮膚脫屑,真的很影響生活。說真的,這不是單純的皮膚病或關節痛,它其實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中醫看這個問題的角度,跟西醫不太一樣,今天就來把我最近整理的一些想法,用比較白話的方式跟大家分享一下。
重點一句話
簡單講,中醫認為手指乾癬關節炎,是身體內部「失衡」的警訊,主要是「血熱」、「血瘀」跟「風濕」這些壞東西在體內作怪,才讓皮膚跟關節一起發炎。調理的大方向,就是要把這些東西清掉,讓身體回到平衡狀態。
手指又腫又僵?這些症狀你注意到了嗎?
在我們深入中醫的理論前,先來看看具體的症狀長怎樣。乾癬性關節炎影響到手指時,真的蠻典型的。最常見的就是手指會腫得像小香腸一樣,醫學上叫「香腸指」。 早上起床的時候特別僵硬,要活動好一陣子才會比較舒服。 除了關節腫痛,指甲也可能會有變化,像是出現小凹洞,或者指甲跟下面的肉分開(甲床分離)。 這些症狀有時候會跟類風濕性關節炎搞混,但乾癬性關節炎通常還會伴隨著皮膚上紅色斑塊跟銀白色的脫屑,這就是最大的不同點。 很多人都是皮膚問題先出現好幾年,關節才開始痛,不過也有少數人是反過來的。
  中醫到底是怎麼看這個病的?
好,接下來是重點。中醫裡面沒有「乾癬性關節炎」這個病名,但會根據症狀把它歸類在「白疕」或「痺症」的範疇。 「白疕」主要描述皮膚像白色鱗屑的樣子,而「痺症」就是指氣血不通、經絡被堵住所造成的關節痠痛、麻木、腫脹。
我自己是覺得,可以把身體想像成一個複雜的水管系統,血液跟「氣」就是裡面的水流。當中醫說「血熱」,你可以想像成水管裡的水溫太高,一直滾,水管壁(也就是皮膚)就會發紅、發炎、脫屑。 這時候人會覺得很煩躁、口乾舌燥。再來是「血瘀」,就是水流不順,有些地方堵住了,變成一灘死水。 這些瘀塞的地方,在關節就會造成刺痛、腫脹,皮膚顏色也會變得暗沉發紫。最後是「風、寒、濕」這些外來的邪氣,它們就像水管裡的雜質,會讓氣血流動變得更差,特別是在天氣變化大的時候,關節就會特別不舒服。
所以,中醫師在看診時,會透過「望聞問切」去判斷你現在到底是血熱比較嚴重,還是血瘀的問題比較大,或是體內濕氣太重,然後再決定要用什麼方法去「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或是「祛風除濕」。這也是為什麼同一個病,不同人的用藥跟調理方向會差很多,因為每個人的「水管狀態」都不一樣。
西醫跟中醫,到底差在哪?
聊到這裡,很多人應該會想問,那我到底該看中醫還是西醫?老實說,這兩個各有各的強項,沒有絕對的好壞。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大家可以參考看看,但這只是個大概,實際情況還是要跟你的醫師討論。
| 比較項目 | 西醫治療 | 中醫調理 | 
|---|---|---|
| 治療目標 | 主要目標是快速抑制發炎反應,控制症狀,防止關節被進一步破壞。 效果很直接。 | 目標是調整整個身體的免疫平衡,從根源改善體質,讓身體自己不容易發炎。 是一個比較慢的過程。 | 
| 常用方法 | 消炎止痛藥、免疫調節劑,比較嚴重的會用到生物製劑。 武器很精準,直接打擊發炎因子。 | 根據體質辨證,使用中藥(例如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藥材)、針灸、艾灸來疏通經絡。 比較像全身性的水土保持工程。 | 
| 優點 | 見效快,可以迅速緩解疼痛跟腫脹,發炎指數掉得很快,很有感。 | 副作用相對較小,著重全身調理,除了關節跟皮膚,整體的精神、睡眠可能也會跟著變好。 | 
| 限制與考量 | 藥物可能有副作用,需要定期監測肝腎功能。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也需要注意感染風險。 | 需要比較長的調理時間,很考驗耐心。而且飲食、作息需要嚴格配合,生活上要比較自律。 找到跟自己合拍的中醫師也需要一點緣分。 | 
調理身體,可以從哪些方向著手?
如果你想嘗試從中醫的角度來調理,除了看醫生吃藥之外,自己平常的生活習慣也超級重要。我自己是覺得,吃對東西可能比吃藥還關鍵。
首先,中醫認為這個病跟「熱」很有關係,所以所有會讓身體「上火」的食物,最好都先避開。 像是羊肉爐、薑母鴨、麻辣鍋、燒烤、炸物,還有辛辣的蔥、薑、蒜、辣椒都要盡量少碰。 芒果、荔枝、龍眼這些熱性水果也要注意。 另外,酒類絕對是大地雷,一定要戒掉。
再來,有些國外的資料會提到特定的草藥,像是薑黃 (Turmeric) 或一些蛇麻草科的植物 (Sarsaparilla),認為它們有抗發炎的效果。 不過這點跟我們在台灣看到的情況很不一樣,主要是因為體質跟氣候的差異。在台灣,中醫師更常會用像是生地黃、牡丹皮來涼血清熱,或是用赤芍、丹參來活血化瘀,這些都是根據本地患者普遍「血熱夾瘀」的體質來做調整的。 所以啊,不要自己亂抓國外的方子來吃,很容易不適合自己的體質,反而越弄越糟。
除了吃,穴位按摩也是一個很方便的日常保養。可以常常按壓手肘外側的「曲池穴」和膝蓋內上方的「血海穴」,這兩個穴位對於清血熱、活血都很有幫助。 沒事多按按,多少能促進氣血循環。
  不過,中醫調理有幾個限制要先知道
說了這麼多中醫的好處,但還是要很誠實地講,中醫調理不是萬靈丹,它有它的極限。第一,它的效果真的很慢,不像西藥一顆下去明天就不痛了。中醫調理是以「月」甚至「年」為單位來計算的,需要極大的耐心跟毅力。 如果你痛到受不了,還是要先靠西醫的消炎止痛藥先壓下來,再來談後續的體質調理。
第二,生活作息的配合非常嚴格。如果你一邊吃著清熱解毒的水藥,一邊卻天天熬夜、大吃麻辣鍋,那基本上就是白搭。錢跟時間都浪費了。第三,就像前面說的,找到一個能準確判斷你體質、而且你也能信任的中醫師,真的很重要。這有時候需要一點時間跟緣分,可能要多看幾個才會找到最適合你的那一位。
總之,面對乾癬性關節炎這種複雜的免疫疾病,最好的策略或許是中西醫合作。急性發作期靠西醫快速控制發炎,緩解期則搭配中醫來調整體質、降低復發機率,這可能是一個比較全面跟務實的作法。
  最後,想問問大家,如果你或身邊的親友也有類似的困擾,你們在治療的路上,最在意的是「快速看到效果」還是「長期體質的根本改善」呢?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