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由來、文化轉變與現代身心實踐方式一次解析

幫你用科學角度,輕鬆上手現代瑜伽、避開常見誤區,三天內就能體會身心變化

  1. 先試每天花 10 分鐘做呼吸加簡單伸展,持續 3 天就能感覺身體比較放鬆。

    根據多數人經驗,短時間就能減壓(3 天後自評壓力分數至少降 1 分)。

  2. 每週至少 1 次跟朋友或家人分享自己遇到的瑜伽迷思,順便說說你查到的正確解釋。

    交流能避免盲目跟風,也比較容易持續練習(第 2 週結束看自己主動查資料的次數有沒有增加)。

  3. 第一次參加團課時,主動觀察前 5 分鐘的環境與老師指令,有不懂馬上發問。

    這樣可以減少緊張感,提高學習效率(課後自評「不懂」的點數是否少於 2 項)。

  4. 試著在 7 天內,紀錄 2 次練習後的心情跟睡眠品質,簡單打分數就好。

    紀錄有助於發現細微的變化,有科學根據(第 7 天看睡前心情或入睡時間是否改善)。

認識瑜伽有哪些常見迷思與回應

每次跟別人聊到瑜伽,常常都能碰到兩種完全不同的反應:一種是直接說不要,甚至覺得我是不是很瘋;另一種就比較有興趣,會追著問細節或想法啦。老實說,其實對於瑜伽到底在幹嘛,大家滿容易有些誤會。一方面,它確實沾了點神祕味,不過,倒也沒必然要體驗到什麼詭異莫名的感受才算數啊。我自己第一次試瑜伽那時,其實蠻有畫面。我還記得那是在家附近社區中心免費開的一堂課,所以整個場地相當陽春,也沒有什麼夢幻氣氛。記得教練是一個中年大叔,有點小肚腩,很親民,看起來不會讓人有壓力。

回憶第一次瑜伽課的親身體驗

他的手臂看起來很有勁。坦白說,他用輕鬆的語氣幫我們簡單聊了一下什麼是瑜伽,其實那時我才發現,原來在場同學好像都沒有相關經驗耶。不過他保證整個流程都會以溫柔方式引導我們,所以我有點放心下來。正式開始之前,他先帶大家做了一次深層呼吸法練習(pranayama),讓人忽然安靜下來,那感覺滿奇妙的喔。偏偏就在這當口,我生平第一次親耳聽到「Om」這個聲音。怎麼講,那一刻對我而言,有種隱約不可知、像是飄浮在神秘氛圍裡的衝擊感 - 就是Om啦。

回憶第一次瑜伽課的親身體驗

體會頌缽Om聲帶來的神秘共鳴

「Om」這個聲音在胸口裡來回繚繞,餘韻其實很深,好像有點共鳴感。人一旦安靜下來啊,就會特別容易察覺那種微細的震動,有時還覺得心輪位置好像也跟著一起顫動起來。「Om」,重複念著。其實瑜伽這東西真的超級古老耶,我記得它大致能追溯到五千年前,說出年份可能大家也不太會有明確的畫面,不過總之非常遙遠啦。

如果查一些經典文獻的話,應該可以看到「瑜伽」一詞本身最早出現於印度教聖典,比如1500–500 BCE那段期間。不過,要說這字真正被創造,大抵上也是為了描述某種「合一」狀態(或者,也許是融合吧)。而講到實際內容嘛,其實瑜伽基本就是試著把身體、心智整個攏在一起修練,所以才有人形容那是一條自我探索之路。不知道你有沒有體會過呢?

了解瑜伽由來和發展脈絡

一開始,瑜伽其實比較注重靈性的修持跟內在的冥想體驗。你可能不知道,像現在這種動態拉筋啊、體位練習什麼的,是比較晚才被加進來的哦 - 最初設計是希望大家身體可以不會那麼難受,方便長時間盤腿靜坐,所以訓練肢體純粹只是為了讓你能坐得住,不然容易坐到腰痠背痛嘛。基本上啊,如果想要真的入定,前置作業不可少。

講到經典教材,大約是在公元前2世紀到5世紀左右,那時印度有位挺厲害的人物叫做Patanjali(中文都譯帕坦加利),他同時也是個思想家。這位哥們花了人生大部分時光,把原本東一句西一句的瑜伽哲理 - 很多都只靠口耳相傳 - 好好地收攏起來,寫成了一部重量級著作《Yoga Sutras》(也叫瑜伽經),內容說實話和當時流行的一些佛教修行方式互有參照。不瞞你說,其整理工作應該難度超高,但結果就是真的成功匯聚系統出來。

這本《Yoga Sutras of Patanjali》到了今天還被當現代瑜伽練習的基礎資料,每當聊相關理論,多半繞不開它。其中,它提出了很關鍵、分階段性的八支分法(英文叫Eight Limbs of Yoga)。顧名思義,就是講瑜伽的八個實踐層次或路徑。例如:第一步「Yama」就是討論怎樣生活、做人的道德規範……

了解瑜伽由來和發展脈絡

認清八肢瑜伽各階段代表什麼意義

Niyama 這詞啊,其實講的是自律,以及向內觀照自身的習慣。其實很多人在學瑜伽時,最先認識到的大多是 Asana,也就是身體姿勢,這也是瑜伽被大眾認為主要就在做各種體位法的原因。不過,其實除了姿勢之外,呼吸練習 Pranayama 同樣很重要啦,而感官的調御也就是 Pratyahara,它強調不受外在誘惑影響內心狀態。嗯,有時候光能讓自己靜下來就不容易了。

專注,也就是 Dharana,也常會在修習中被反覆提到。老實說,現代生活一分心就很快嘛,但只要靜心嘗試,有時候還是能發現注意力有短暫回到當下的瞬間。所以啦,不只是外在身體、連呼吸、專注與對自身起伏的觀察,通通都是瑜伽的重要環節唷。

發掘英國殖民對印度瑜伽文化影響

說到英國殖民時代的印度,瑜伽曾一度被視為禁忌,說真的,有點諷刺吧。那個時候,原本流傳已久、保持純粹靈性的瑜伽系統遭遇衝擊 - 知識斷層直接導致珍貴的經驗遺失。有些歷史書會提到1857年,那一年印度爆發大規模反抗運動,其實也差不多就從那個關鍵點開始,整個壓制民族文化與珍寶的殖民秩序終於鬆動。不過過程相當曲折就是了。當印度終於恢復主權後,對外也逐步展現開放姿態。

但這段時間,不只是政治改變,自我認同也在發酵嘛。許多印度人想找回強健、有活力的新形象,而瑜伽便以不同方式重返舞台;這種狀況下,它不再僅限於修行或靜坐,還強調身心鍛鍊和平衡。有趣的是,到19世紀末期,瑜伽跨出國門開始往海外傳播,其中主要功臣不能不提兩位:Swami Vivekananda - 他應該是先鋒人物,他不只帶著瑜伽去美國宣講,而且把它定義成「心智科學」,然後又翻譯了一些重要梵文經典讓更多西方人能看得懂;至於Paramahansa Yogananda,他則讓更多人願意打開心接受瑜伽背後的哲理精隨。所以啊,如果現在我們看到全球各地練習瑜伽,其實都跟他們早期奔波有很大關係。

發掘英國殖民對印度瑜伽文化影響

看看誰把瑜伽帶入西方並推廣全球

他也寫了那本很有名的《Autobiography of a Yogi》(《瑜伽行者的自傳》),時至今日還是被很多人奉為必讀經典。我自己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時,心裡忍不住好奇 - 有趣的小故事是,Steve Jobs 其實曾從《Autobiography of a Yogi》中找到不少靈性方向,好像他的身邊朋友都收到過這本書當禮物,有些資料說每位參加他葬禮的人都拿到了一本。另外,他據說在這本書有聲版上線時,還親自下載到自己的 iPad 呢。

來到 1950 年代後,西方世界對於瑜伽的看法有了顯著改變。嬉皮士圈子開始把瑜伽當成自己獨特的認同象徵,結果一段時間內,大家普遍覺得瑜伽似乎就屬於那種「反主流」族群才會練習。有點意外的是,同一時期 B. K. S Iyengar 和 Sri K. Pattabhi Jois 兩位老師,也蠻用心在推動現代瑜伽體系,希望能把脈絡整理得更清楚、更系統化。

從嬉皮文化到當代,追溯現代瑜伽演變歷程

他們有設立專門的研習跟沉浸中心,主要是讓想把瑜伽作為人生選項的人有個可以流動、也能交流的空間。說真的,這樣的發展其實不只正面啦。近來,像性侵醜聞還有權力不對等帶來的不良現象,其實給瑜伽這一塊帶來頗多爭議,有時會打壞練習圈子整體名聲。有些時候師生之間變成超出界線,不小心滑到很奇怪的方向,也就逼得教學互動裡頭的做法必須重新盤點 - 安全感啊、互相尊重那些好像又變得重要了點。

聊到我自己,其實關於瑜伽練習大概是斷斷續續拉拉雜雜地弄了20年以上吧。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我前面提到那支影片,那就是一種進階練起來夠專注才辦得到的樣子。我坦白說啦,目前我連Laura Glasser在她影片裡一半動作都做不到耶。有意思的是,在瑜伽界站比較前面的那些人,其實競爭還蠻火熱。和很多其他運動類型類似,這個圈子的氛圍裡,「追求完美」以及「靠成就拿掌聲」基本上也是大家很容易遇到的一環。

從嬉皮文化到當代,追溯現代瑜伽演變歷程

檢視練習過程中的心態轉變與挑戰面貌

現今瑜伽雖然根脈深植靈性與哲理,不過現在常被拿來展現動作,好像誰的姿勢更酷一樣啦。這情形我真的遇過,說實話,有點無力感纏身。不過,還是有人默默守護著初衷,有幾間教室、老師,始終專注在陪伴大家一起成長。其實,對不少人來說,「一定要做到哪個高難度」不是唯一標準,更重要的反倒是持續投入和親身去體驗練習這條路。有趣的是,只要規律持續,其實益處滿明顯 - 不但讓身體多點彈性活力,據說連大腦思考都會變得比較機靈喔。有時我也在想:現代社會焦慮、低落好像成了某種日常,能穩定自己的神經系統感覺成為難得的技能。有一些科學研究甚至用MRI等腦部影像方法發現,那些年年練瑜伽的人,大腦皮質區(資訊處理的重鎮)與海馬迴(跟學習記憶相關)的厚度會比沒練的人再厚一點。所以啊,就算只是在墊子上做做簡單動作,也很值得繼續下去吧。

探索科學證實的瑜伽大腦健康效益

哈佛健康出版(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曾提到:「身體帶著走,心智自然會跟上。對我而言,這像是一場小小的勝利。」有時,如果你想繼續追蹤我的分享,可以直接在Instagram搜尋@thewayofzephyr,就會找到我了。其實啊,每次寫文章,我都會放The Moving Meditation Spotify Playlist當背景音樂,有時候還蠻能幫助沉澱思緒呢。

> 有關Being Publications投稿指引之修訂。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