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讀了一些新的跑步研究,嗯,蠻有趣的。感覺整個圈子的想法一直在變。以前大家只談配速、談課表,現在越來越多人關心怎麼跑得久、跑得健康。不是那種曇花一現的 PB,而是真的能跑到老... 我覺得這才是重點。
整理一下最近看到的幾個點,有些還蠻顛覆以前的想法的。就... 當作是筆記吧。
先說結論
簡單講,新的研究發現,我們對蛋白質的需求可能比想像中高很多,尤其是在高強度訓練後。然後啊,馬拉松能不能跑好,比賽中吃什麼,重要性可能跟訓練一樣高。還有一些關於身體變化的研究,像是跑完心臟、大腦會發生一些暫時性的改變... 聽起來很嚇人,但其實是身體在適應的正常過程。最後,現在很紅的厚底鞋,也不是越厚越好。大概是這樣。
關於燃料:蛋白質好像比你想的更重要
以前我們跑者... 腦子裡大概只有碳水化合物。能量膠、義大利麵... 很合理,畢竟是主要燃料。但蛋白質好像一直都是配角,拿來練肌肉的。
但最近一篇回顧性的研究,整合了很多針對耐力運動員的新陳代謝研究,像是跑者、自行車手、三鐵選手... 他們發現,蛋白質的角色被嚴重低估了。
這研究不是在說,補充蛋白質可以讓你跑更快... 不是的。它的重點在於「適應」跟「恢復」。身體在訓練後如何修復自己,變得更強,這才是關鍵。
幾個重點:
- 我們每天需要的量,比想像中多。研究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吃到 1.8 克左右。一個 70 公斤的人,一天就要 126 克... 真的不少。如果你有在做一些低碳水或空腹訓練,那可能要拉到 2.0 克。
- 練完那一餐很重要。高強度訓練後,那一餐的蛋白質目標是每公斤體重 0.5 克。這可以最大化啟動肌肉的修復。當然,最好是跟碳水一起吃,效果加乘。
- 跑步「中」吃蛋白質呢?嗯... 如果你的碳水補給很夠,那在跑的當下吃蛋白質,對成績沒什麼幫助。但如果是超馬那種很長很長的比賽,或是你在低碳水狀態下跑步,那補充一點也許可以減少肌肉的分解。但要記得,蛋白質不是身體能直接拿來用的能量來源。
- 還有,這點很有趣... 女生在黃體期可能需要更多。因為那個階段,身體分解蛋白質的速度會變快,研究建議可以拉高到每天每公斤 1.9 克左右。這點很少人提。
所以... 意思是,蛋白質不只是給練大肌肌的人吃的。對耐力運動員來說,它是讓我們從疲勞中恢復、維持身體機能,甚至保護粒線體的關鍵。如果你常常覺得訓練很累,恢復不過來,或許可以看看自己的蛋白質吃夠了沒。
馬拉松的決勝點,可能在補給站
說到燃料,另一個西班牙塞維利亞馬拉松的研究也很有意思。他們調查了 160 個業餘跑者,去看他們的飲食習慣跟成績有沒有關係。
結果... 蠻驚人的。那些在比賽中,每小時能吃到建議量 60-90 克碳水的跑者,跑進三小時內的機率「顯著」高很多。但大部分的人都沒吃到... 平均一小時才吃 35 克,連建議低標都不到。
補水也一樣,大部分人喝不夠。平均一小時才喝 466 毫升。但這裡有個矛盾的點... 那些相對於體重「喝得比較少」的跑者,反而比較容易跑進三小時。這就有點玄了。
我自己的想像是,這跟天氣有關。塞維利亞那種乾熱天氣,跟台灣的濕熱完全是兩回事。在台灣這種不動都會濕透的環境,脫水風險可能遠比水中毒(hyponatremia)來得高。但那個研究提醒了一件事:不是猛灌水就對了。喝太多可能造成腹脹、腸胃不適,反而拖慢速度。這點跟我們在台灣習慣的「多喝水」觀念,我覺得需要根據當天的天氣、自己的流汗狀況做調整,不能一概而論。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國外的建議不能直接照抄,必須考慮在地的氣候差異。
然後,只有 19% 的人有諮詢過專業的運動營養師。但那些有擬定營養計畫的人,成績普遍比較好。這... 好像是廢話,但也很真實。很多人願意花幾千塊買跑鞋,花幾百塊報名比賽,卻不太願意投資在「吃」這門學問上。
跑一場馬拉松,身體到底發生什麼事?
接下來這兩個研究,就比較... 生理層面了。有點硬,但我覺得跑者都該知道。
第一個是關於心臟的。大家都知道耐力運動對心血管好,但跑一場馬拉松這種極限挑戰,到底會對心臟造成什麼樣的「短期衝擊」?
研究找了 61 個業餘馬拉松跑者,用 3D 心臟影像和抽血,在賽前、賽後立刻、還有賽後兩週,去監測他們的心臟變化。
結果發現:
- 跑完之後,所有人的右心室都變大了。男生的狀況又比女生更明顯。
- 左心室反而是縮小的。心臟的泵血能力(Ejection fraction)大部分人沒變,但男生的泵血能力有下降。
- 女生的心臟功能,不只基礎值比較好,賽後恢復的速度也比較快。研究推測可能跟雌激素的抗發炎和保護心臟效果有關。
- 所有人的心臟壓力指數,像是「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或是一些發炎指數,賽後都飆高了。這很正常,代表肌肉有損傷、身體有壓力。但重點是,訓練量比較少的跑者,指數升得更高,而且跟左心室功能下降有正相關。
這聽起來很可怕對吧?但別擔心。這些變化大多在兩週內就恢復正常了。它告訴我們的是:馬拉松真的會對心臟造成暫時性的壓力,所以賽後「慢下來恢復」非常非常重要,不是開玩笑的。還有,循序漸進的訓練真的很關鍵,不要越級打怪,身體會抗議的。
另一個研究更玄,是關於大腦的。
跑完 42 公里,你的大腦發生了什麼?一個新的影像研究說,馬拉松會「暫時」消耗掉大腦的「髓鞘」。
髓鞘是什麼?它就像包在電線外面的那層絕緣塑膠皮,保護神經,讓訊號傳得又快又好。研究用 MRI 去掃描 10 個馬拉松跑者的大腦,發現在賽後 1-2 天,大腦裡負責運動、協調、情緒的關鍵區域,髓鞘含量下降了快三成。
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因為當身體的肝醣快用完時,大腦開始分解自己富含脂質的髓鞘來當作備用能源。一個他們稱為「代謝性髓鞘可塑性」(metabolic myelin plasticity)的新概念。
但好消息是... 兩週後就開始恢復,兩個月後,髓鞘水平就完全回來了。而且,從更廣泛的研究來看,耐力運動員的大腦其實更健康、有更多的「皮質儲備」。所以,結論不是叫你不要跑步,而是再次證明了... 休息,是訓練的一部分。你的大腦需要時間把那些「絕緣皮」補回來。
關於裝備:厚底鞋,越高越好嗎?
聊完身體,來聊聊裝備。現在的跑鞋,中底一個比一個厚,好像在比賽誰家的泡棉塞得比較多。但,更多的緩震,真的代表更好的性能嗎?還是只是... 更不穩定?
德國一個科技學院做了個研究,他們找了 17 個有經驗的男跑者,讓他們穿三種不同厚度的鞋子(低:27mm、中:35mm、高:50mm)在跑步機上跑。鞋子除了厚度,其他設計都一樣。
結果很值得玩味。我把它整理成一個簡單的表格,比較好懂。
| 中底厚度 | 跑步姿態 / 步態 | 穩定性 | 個人感覺 / 總結 |
|---|---|---|---|
| 低 (27mm) | 比較接近傳統跑鞋。觸地時間短,步頻可能比較高。嗯... 就是比較有路感。 |
穩定性最好。腳踝不太會亂晃,感覺每一步都很扎實。 |
適合追求路感、或是本身肌力好的人。不過這組研究裡,這雙沒碳板,所以不好直接比。 |
| 中 (35mm) | 一個平衡點。保有一定的緩震,但又不會讓腳感變得遲鈍。觸地時間跟步頻都在中間值。 |
蠻有趣的,這組的腳踝穩定性居然比低跟高的都好。不會過度內外翻。 |
對大部分人來說,可能是最安全的選項?在緩震跟穩定之間取得了一個不錯的平衡。 |
| 高 (50mm) | 觸地時間變長了。感覺腳黏在地上的時間比較久。而且垂直振盪變大,身體上下晃動更多,這代表跑步效率可能變差了。 |
腳踝外翻的時間變長,髖部的動態穩定性也下降。簡單說,就是... 有點晃。感覺像踩在軟墊上跑步。 |
雖然很軟很舒服,但可能是用穩定性去換的。如果核心或腳踝肌力不夠,受傷風險可能會提高。 |
當然,這個研究有它的限制。比如,只有 50mm 跟 35mm 的有碳板,27mm 的沒有。而且是在跑步機上測的,跟實際路跑也有差。但它至少給我們一個提醒:不是最新的、最厚的,就一定適合你。特別是那些超過 40mm 的「超級厚底鞋」,在享受它帶來的好處時,也要留意到它對你跑步姿態的改變,以及可能增加的不穩定性。
那些號稱有奇效的補給品... 真的有用嗎?
最後一個,關於補給品。我們常常會被各種廣告吸引,說吃了什麼可以燃燒更多脂肪、跑得更久。牛磺酸 (Taurine) 就是一個例子,很多能量飲料裡都有它。
一個研究找了 11 個業餘跑者,讓他們分別在吃了 6 克牛磺酸和安慰劑之後,去做跑步測試。看最大脂肪燃燒率、力竭時間、最大攝氧量這些指標有沒有變化。
結果呢?... 什麼都沒變。最大脂肪燃燒率、耐力、最大攝氧量,兩組之間沒有任何差異。甚至,吃了牛磺酸那組,在大部分速度下的耗氧量還增加了,這代表跑步經濟性可能變差了。
所以... 跑前吃牛磺酸,可能不會幫你多燒脂肪,也不會讓你跑更久,搞不好還讓你跑得更費力。很少有什麼補給品是真正的捷徑,真正的捷徑,說真的,還是紮實的訓練。
總結一下我的想法
整理完這些,我自己的感覺是... 現代的跑步科學,越來越強調「個人化」和「平衡」。
沒有一種絕對正確的蛋白質攝取量、沒有一種適合所有人的跑鞋、也沒有一種萬能的補給策略。重點變成要去「觀察」自己的身體。今天訓練強度高嗎?那蛋白質可能要多一點。今天天氣濕熱嗎?那補水策略可能要調整。換了一雙新鞋嗎?感受一下自己的腳踝和核心是不是更費力了。
這些研究不是要我們變成數據的奴隸,拿著計算機吃飯。而是給我們一個框架,讓我們更聰明地去傾聽身體的聲音,然後做出最適合「當下」的自己的決定。嗯... 說到底,還是要回到自己身上。
聊聊你的看法?
看完這些,有沒有哪一點讓你覺得「啊,原來是這樣!」?或者,你打算調整你的哪個跑步習慣呢?是多吃點蛋白質,還是重新評估一下你的跑鞋?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