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疤痕成因解析:受傷後疤痕增生的形成機制與日常照護要點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先說結論:為什麼有些疤痕就是會凸起來?

嗯... 今天來講講疤痕。很多人受傷以後,最煩惱的應該就是疤痕了,特別是那種會凸起來的,摸到就覺得不舒服。

簡單講,這就是皮膚「過度反應」的結果。 當我們的皮膚受傷比較深,傷到真皮層的時候,身體會啟動一個修復機制。 這個機制會叫一種叫做「纖維母細胞」的工人,去製造膠原蛋白,把傷口補起來。 但有時候... 不知道為什麼,這些工人會有點「失控」,明明傷口都差不多好了,它們還在瘋狂地蓋房子,也就是不斷製造膠原蛋白。 結果就是,蓋出來的組織越來越多,就凸出皮膚表面,變成我們看到的肥厚性疤痕

所以,它不是什麼壞東西,也不是發炎沒好,它其實是... 嗯... 身體太努力修復自己,結果有點「用力過猛」的證明。

嗯...它跟蟹足腫,到底哪裡不一樣?

這個問題,真的很多人搞混。因為它們一開始看起來真的很像,都是紅紅凸凸的。 但它們其實是兩種不一樣的狀況。我直接用個表格來分,可能會清楚一點。

肥厚性疤痕 (Hypertrophic Scar) 蟹足腫 (Keloid)
生長範圍 這個比較「守規矩」。它會凸起來,但就乖乖待在原本受傷的範圍裡面,不會亂跑。 這個... 就很霸道。它會像螃蟹的腳一樣,往旁邊正常的皮膚延伸出去,所以才會叫「蟹足」腫。
跟體質的關係 跟體質有點關係,但更主要是看傷口本身。 比如傷口在關節這種張力大的地方,就比較容易發生。 這個跟體質的關聯性非常非常大。 家族裡有人有,你有的機率就高很多。這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天生的傾向。
時間變化 雖然很慢,但它有可能... 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後,自己慢慢變平、顏色變淡。 這個... 很遺憾,它幾乎不會自己消退,甚至可能會繼續長大。
常見位置 比較常出現在關節、胸口、上背這些皮膚張力比較大的地方。 跟前面差不多,但特別喜歡在胸前、肩膀、下巴還有... 嗯,穿耳洞的耳垂上。

所以,最簡單的分辨方法就是看它的邊界。如果疤痕的肉,超過了你當初受傷的那條線,那大概率就是蟹足腫了。 如果不確定,還是找皮膚科醫生看看最準。

傷口癒合的過程,其實是一連串複雜的細胞訊號傳遞。
傷口癒合的過程,其實是一連串複雜的細胞訊號傳遞。

疤痕增生的「失控」機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好,我們再往深一點聊。剛剛說纖維母細胞「失控」,但到底是怎麼失控的?

正常的傷口癒合,大概分成三個階段:發炎期、增生期、跟最後的成熟期。 問題就出在「增生期」。 在這個階段,纖維母細胞會接到指令,開始製造膠原蛋白來填補傷口。 這些膠原蛋白就像是蓋房子的鋼筋水泥,把洞補起來。

在一個完美的劇本裡,當傷口填得差不多平了,身體會發出「停工」的訊號。纖維母細胞收到訊號,就會放慢速度,然後進入最後的「成熟期」,讓疤痕組織慢慢穩定下來。

但是,在肥厚性疤痕的劇本裡,這個「停工」的訊號好像... 出了問題。可能是訊號太弱,也可能是工人(纖維母細胞)太亢奮了,聽不太到。 總之,它們就繼續蓋、繼續堆,膠原蛋白就這樣過度累積,變成了我們不想要的凸疤。

有幾個因素會讓這件事更容易發生:

  • 傷口張力:如果傷口在關節、胸前這種經常被拉扯的地方,皮膚會一直覺得「啊,這裡還不夠穩固,要多補一點!」,然後就刺激纖維母細胞不停工作。
  • 癒合太慢:傷口如果拖了很久才好,比如超過三個禮拜,發炎反應時間拉長,也容易讓整個修復過程變得混亂,增加疤痕增生的風險。
  • 感染:傷口感染也是一種持續的刺激,會讓發炎反應降不下來,進而影響後續的膠原蛋白平衡。

所以你看,這背後其實是一套很精密的生物化學反應,只要一個環節出錯,結果就完全不同了。

日常的照護,像是使用矽膠產品,是預防跟改善的關鍵。
日常的照護,像是使用矽膠產品,是預防跟改善的關鍵。

日常照護的幾個重點,嗯...應該說是心法

既然知道它怎麼來的,那預防和日常照護就比較有方向了。記住一個核心概念:「降低刺激、保持濕潤、持續加壓」。

心法一:防曬,這點真的超級重要
新的、紅色的疤痕組織,非常怕紫外線。紫外線會刺激色素沉澱,讓你的紅疤變成黑疤。 而且,紫外線本身也是一種刺激,可能會讓疤痕增生得更厲害。 所以,傷口癒合後,只要出門,那塊疤痕就要擦上SPF30以上的防曬。 這點我看英國NHS的網站也有特別強調,他們建議至少要持續防曬一年。 在台灣,因為日照更強,我覺得更要嚴格執行。

心法二:矽膠產品,越早開始用越好
不管是矽膠貼片還是矽膠凝膠,它們的原理都是在疤痕表面形成一個保護膜,幫助皮膚維持濕潤,並且提供一個輕微的壓力。 這種環境可以... 好像可以「安撫」那些過度活躍的纖維母細胞,讓它們冷靜下來,不要再亂長。 什麼時候開始用?關鍵是「傷口完全癒合後」,也就是沒有滲血、沒有結痂的時候,就要馬上開始用。 而且要持續用,很多指引都說至少要用半年。 每天貼的時間也要夠長,最好是8到12小時以上。

心法三:避免拉扯和摩擦
前面說過,張力是刺激疤痕增生的一大元兇。 所以,如果你的傷口在關節,初期就要避免做那種會一直拉到傷口的大動作。 穿衣服也要注意,盡量穿寬鬆、棉質的,不要讓衣服的縫線一直去摩擦剛癒合的皮膚。

心法四:溫和按摩
這個要等疤痕更穩定一點再做。用沒有香料的保濕乳液,輕輕地在疤痕上按摩,可以幫助軟化比較硬的組織,促進血液循環。 NHS的資料也有提到,可以用像E45那樣的水性乳霜來按摩。 但記得,前提是傷口已經完全癒合,而且按摩的力道要很輕柔。

肥厚性疤痕(左)和蟹足腫(右)的生長範圍是最大的區別。
肥厚性疤痕(左)和蟹足腫(右)的生長範圍是最大的區別。

什麼時候該去找醫生?有些事自己處理不來

如果你很認真地做了上面那些日常照護,比如說,持續用了矽膠貼片好幾個月,但疤痕還是很紅、很凸,甚至又癢又痛,那可能就不是自己在家能解決的了。 這時候就該去看皮膚科或整形外科。

醫生手上的武器就多了,例如:

  • 類固醇注射這是很常見的處理方式,直接把藥物打進疤痕組織裡,可以很有效地讓它軟化、變平。 不過可能需要打好幾次。
  • 雷射治療:針對紅色的疤痕,可以用染料雷射來處理血管,幫助退紅。
  • 冷凍治療:利用低溫去破壞過度增生的組織,這對蟹足腫也有效。
  • 手術切除:這通常是最後的選項,特別是當疤痕已經影響到關節活動的時候。 但手術本身又是一個新的傷口,所以術後一定要搭配其他的治療,像是類固醇注射或放射治療,來預防它復發得更嚴重。

總之,自己能做的,就是在「預防」階段盡力。一旦疤痕已經長得很明顯,而且造成困擾,就不要猶豫,讓專業的來處理會比較好。


聊了這麼多,我自己是覺得,了解疤痕是怎麼一回事之後,心裡會踏實很多。它不是什麼怪病,就是我們身體反應的一種形式。不知道你在照顧疤痕的路上,有沒有什麼特別有用的心得,或是一直搞不懂的困擾?可以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大家一起討論看看。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8-23 Reply
    我兒子燙傷後留下的疤痕真的很困擾,醫生說這是肥厚性疤痕。最近看了這篇文章,終於對治療有點頭緒了!希望能幫他減輕困擾,媽媽真的很心疼。
  2. profile
    Guest 2025-07-05 Reply
    在美國,我也曾經歷肥厚性疤痕的困擾!醫療技術真的很神奇,現在已經有很多創新療法。不過,心理調適也很重要,別讓疤痕影響自信。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