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白一點:酒這東西,真的很煩
有一次看到人家在分享一個說法,印象蠻深的,他說自己是把酒當成「毒藥」來看,才比較好戒掉。不是在爭論化學定義那種,就是很粗暴地把它放進「對身體不好」那個抽屜,腦袋就比較不會幫它找藉口。
但很多人(包括我身邊幾個朋友)其實聽到「毒藥」也還好,照喝,甚至會笑笑說:「啊就慢性中毒啊,沒差啦。」你也知道,那種半自嘲的放棄感。
有趣的是,反而把酒當成「超級麻煩的東西」,對有些人比較有效。不是什麼偉大的健康意識,而是很單純的:「靠,真的好麻煩,我懶得處理。」
所以這篇就單純從「很煩、很礙事」的角度來看酒。那種不是立刻讓你戒酒,但會讓你每次想喝前,稍微「欸…算了啦」的那種煩。
你以為只是小酌,但現實世界一直在等你開車
大家都知道「喝酒不開車」這句,但實際生活裡最煩的是: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需要開車」。
有那種晚上本來想說在家小喝一下放鬆,結果家人打電話來說:車子拋錨、孩子發燒、寵物出事、朋友在路邊吵架需要你去接。這些都不算什麼災難等級,但你只要杯子裡那一點點酒在,就會瞬間卡死。
不是說你真的醉到不行,而是那個「我其實不應該上路」的卡關感,會讓人超不爽——你明明可以幫忙的,卻因為一兩杯酒,變成那個沒辦法出手的人。
然後還有一種日常小麻煩:只要是有開車出門的聚會,就會出現那種很無聊的協調對話:
「欸那今天誰當 designated driver?」
「你去程我回程?那我只喝一點點就好。」
「啊不然我們叫車?可是回程又麻煩,車位又浪費。」
你光是要「怎麼喝又怎麼回家」就要動用腦力,明明那一點點腦力本來可以拿來想晚餐要吃什麼。
說穿了,酒就是一種很貴的「自找麻煩」
先不講身體,光講錢,酒真的不便宜。尤其是這幾年物價一直往上衝,國外有統計,像美國那邊,酒類價格從 2020 年之後,整體漲幅已經超過兩成,差不多是「原本一千,現在一千兩百多」那種感覺。
你去餐廳點一杯酒,很常都是那種:「這杯紅酒 14 美金」或是「一杯調酒三百多、四百多台幣」。而且老實講,很少人會只喝一杯就停手,尤其在氣氛好的時候。
有幾個人後來真的去算帳,像是做「一整年不喝酒挑戰」,把平常那些「應該會點來喝」的錢記下來,才發現兩個禮拜就可以省下四、五千台幣不是什麼難事。你如果把那個金額直接想成:「這其實是一張機票、一個線上課程、一次好一點的按摩」感覺就很不一樣。
而且酒有一個很討厭的特性:它通常不是一筆大錢,而是一點一點、小小地一直流出去。你不會覺得自己在花大錢,可是月底對帳的時候,那些零碎的酒錢會像拼圖一樣湊成一塊很大的數字。
| 一杯餐廳紅酒 | 大概就是一個中價位便當再加飲料,喝完沒東西留著,只剩一點暈暈的感覺 |
| 一個月小酌幾次 | 隨便就破幾千,等於一張廉航機票或一次還不錯的短程旅行直接飛走 |
| 一年下來 | 很多人回頭一算會嚇到:「啊這可以換一支新手機,甚至一台筆電了欸」 |
最扯的是,它把睡覺這件小確幸也搞爛
很多人會說:「我喝一點比較好睡。」聽起來好像很合理,因為酒確實會讓你想睡,甚至會直接斷片倒頭就睡。
但有看過一些睡眠研究的都知道,像美國那邊的睡眠醫學學會就常提醒:酒只是「麻醉」你,不是讓你睡得比較好。你會比較快進入昏昏的狀態,可是深層睡眠跟身體修復那段,其實被打得亂七八糟。
實際感受就是:你可能一邊追劇一邊喝,喝到某一刻眼睛撐不住,突然睡著,感覺好像很放鬆。但醒來的時候,嘴巴超乾、頭有點重、眼睛酸酸的,身體像被曬太久一樣有點脫水,那個不是舒服的睡,是「被關機」。
就算你真的有乖乖刷牙、洗臉、關燈躺好再睡,隔天醒來還是很常會有那種:人是醒的,但腦袋還在離線。一定要先狂灌水、喝咖啡,可能再滑個手機,才能慢慢把自己拉回正常狀態。
而且有一個很煩的小細節:只要前一晚多喝一點,你隔天心情會比較容易低落、焦躁,這不是「想太多」,像英國 NHS 在講酒精對情緒的影響時也會提醒,酒精會干擾大腦裡面那種調節情緒的化學物質,睡不好只是表面,心情被拖下去才是後勁。
酒後那幾句多出來的話,真的常常不值得
網路上一堆人分享過「酒後簡訊災難」,那種晚上喝一喝,突然覺得自己很誠懇、很有勇氣,於是打了一大段話給前任、給同事、給家人,隔天早上醒來打開聊天紀錄,瞬間靈魂出竅。
不是每個人都會醉到這樣,但酒讓人「稍微放鬆戒心」這點真的很普遍。原本你會吞回去的話,會在酒精的幫忙下直接衝出口;原本只是有一點小情緒,被酒一推就變成哭、變成吵、變成講太多。
你回頭想的時候,常常會有一個很具體的感覺:那幾句話如果沒講,根本不會怎樣。可是講了,就多一個需要收拾的場面,多一層尷尬,多一個「啊早知道不要喝那麼多」的懊惱。
本來很期待的活動,常常被酒搞到走味
很多人會把喝酒跟「放鬆、享受」綁在一起,但現實裡其實蠻常看到反過來的狀況——明明是期待很久的活動,結果被酒弄到整個毀掉。
像是花大錢買音樂祭或演唱會的票,好不容易排好假、訂好住宿,現場氣氛很好,酒也很好買,於是有人一路喝到直接在場邊斷電,或是蹲在角落吐得亂七八糟。周圍的人要閃他、工作人員要處理、自己隔天只剩一堆片段畫面,甚至完全沒印象。
有時候甚至不只影響自己,還會把整排人的體驗一起拖下去。有人吐在走道上,後面的人進出都要小心翼翼,還是會踩到、會聞到。你本來是來聽歌、看表演的,結果中間有一半注意力在觀察「那一灘到底什麼時候會被清掉」。
喜劇表演也是,現場如果有一兩個喝太多的人,會變成一種很尷尬的「額外節目」。台上的人很會接梗的話,可能可以開玩笑帶過,觀眾也會笑,可是那個醉到站不穩、坐著會打瞌睡、被朋友拖來拖去的人,事後如果還有印象,多半只剩下羞愧。
還有一種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家長帶小孩一起去看表演、看比賽,旁邊有人喝太多開始失控、吐、吵鬧,小孩的記憶裡,整件事就會被這個畫面蓋過去。本來可以是「第一次看現場演出」的美好回憶,結果變成「第一次看到大人喝到不省人事」。
身體的底線:過量就是直接用「噁心」來抗議
只要有看過幾次人喝到不舒服,你就很難再把酒完全跟「優雅小酌」畫上等號。那種吐得到處都是、臉色發白、身體發抖的畫面,其實就是身體在很直接地說:「夠了,我真的受不了。」
如果酒不是一種「身體認定的麻煩東西」,它不會用這麼激烈的方式來排斥。適量喝的時候你可能只覺得放鬆,可是一旦超過自己的承受範圍,身體就會啟動強制機制,想辦法把它趕出去。
有些人只會噁心、想吐;有些人會頭暈到站不穩;再嚴重一點,會直接上吐下瀉。國外戒酒社群裡面超多人分享過那種「一邊抱著馬桶吐,一邊還要忍住肚子痛」的崩潰經驗,光看文字就會覺得很折磨。
更麻煩的是,酒很容易變成習慣。不是每個人都會上癮,但從「偶爾喝一點放鬆」到「每天都要喝個幾杯才舒服」,中間那條線其實很模糊。你不一定會走到最慘烈的那種狀態,但只要有幾次喝過頭,你就會知道那種「身體在懲罰你」的感覺有多煩。
有些國家的官方指引(像英國 NHS)其實都會列出「長期喝太多」會增加肝病、腸胃問題、甚至某些癌症的風險;台灣自己的衛福部也常在宣導「酒精與肝硬化、口腔癌」的關聯。這些聽起來很遙遠,可是每一次喝到身體不舒服,其實都只是在提醒你:你跟那條線,沒有想像中那麼遠。
真正最煩的,可能是隔天那個爛到不行的自己
只要不是那種一點點淺嘗,多數人應該都體驗過宿醉。那個狀態很難形容,但大概就是:頭裡面塞著棉花,眼睛乾乾的,身體有點發黏,心情也說不上來是煩還是空。
你會告訴自己:「我今天先慢慢來,等一下就會好一點。」結果一整天都在「等一下」,什麼事都不想做,連平常會覺得有趣的東西都提不起勁。要上班的話,只能硬撐;休假的話,就變成整天在沙發上發呆,什麼計畫都泡湯。
然後腦袋會開始幫你找補救方案:「吃個鹹酥雞、來一碗泡麵、喝點含糖飲料,應該會好一點。」結果是熱量進去了、油進去了、血糖衝上去又掉下來,人更昏、更懶、更不想動。
宿醉其實就是一種「反向生產力工具」。你前一天用酒換了一點當下的興奮,隔天整天都在付利息。那些原本可以拿來做有趣的事、處理累積的事情、跟喜歡的人好好相處的時間,通通被宿醉吃掉。
說真的,我自己覺得最煩的是這幾個點
如果把前面那些零碎的感覺拉在一起,會發現酒帶來的「煩」,有幾個很明顯的類型:
- 實際生活上的麻煩:不能開車、要協調誰喝誰不喝、遇到突發狀況不能上場。
- 錢默默流出去:每次只是幾百、幾百,但一年算起來,會變成一個很具體的大數字。
- 睡不好 + 情緒被拖累:表面上是比較好睡,實際上是醒來更累、更煩躁。
- 講了很多「其實不用講」的話:酒後的勇氣,事後很常變成尷尬。
- 期待的活動變調:票錢花了、時間排了,記憶卻被醉態和嘔吐取代。
- 身體很誠實地抗議:噁心、頭暈、拉肚子,全部都是成本。
- 隔天的自己像被掏空:時間被宿醉吃掉,什麼都提不起勁。
這些東西加起來,其實比什麼「健康風險」還更貼身,因為你幾乎每次喝,都會撞到其中一兩項。久了之後,你對酒的印象就會從「好玩」慢慢變成「好煩」。
有趣的是,國外一些戒酒社群(像 r/stopdrinking 那種)很多人後來不是因為被醫生警告才停酒,而是某一天突然意識到:「我到底在幹嘛?這些麻煩根本不值得那幾個小時的微醺。」那個念頭一出現,喝酒的吸引力就開始鬆動了。
如果你也在猶豫要不要少喝一點
這邊沒有要說什麼「你一定要戒酒」「喝酒就是錯」這種絕對話。很多國家的官方建議(像美國的 Dietary Guidelines、台灣衛福部的宣導)其實也是用「減少、適量」的角度在講,而不是一刀切。
比較實際的,也許是先試試看:把酒從「理所當然的存在」變成「要想一下才決定要不要喝」。每次想喝的時候,在心裡過一遍:
- 今天如果突然需要開車,我會不會卡住?
- 這一杯的錢,拿去做別的事情會不會比較爽?
- 我明天早上有沒有什麼重要的事,需要頭腦清楚一點?
- 我會不會又講一堆事後要後悔的話?
- 這個場合,本來就已經很值得記得了,我真的要用酒來模糊它嗎?
不是每次都要答「不喝」,但你每多想一次,酒就少一點那種「自動加到行程裡」的魔力。
有些人會做「一個月不喝」「一百天不喝」這種小實驗,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多自律,而是單純好奇:如果暫時把酒拿掉,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睡眠會不會好一點?錢會不會比較夠用?周末會不會比較有精神?
通常答案都蠻明顯的——不一定變成聖人,但「比較不煩」這件事,很快就感覺得出來。
如果你看到這裡,腦袋裡有浮現一兩個「欸對,我也覺得這點很煩」的畫面,那就差不多了。你不一定要立刻做什麼大決定,但下次要點酒之前,可以先讓那些畫面晃一下,看你還想不想多加一杯。
最後丟一個小問題給你:如果現在要你選,你會比較想要——
- 當下多一點微醺,明天多一點宿醉;還是
- 今天普通一點,明天換一個比較清醒的自己?
可以在心裡選一個答案,或者,真的很有感的話,也可以把你最受不了酒的哪一點,寫下來留著。哪天又被人勸酒、或自己手癢想喝的時候,拿出來看一下,搞不好就會多一點「算了啦,懶得再被它搞一次」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