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聊聊減肥。唉,又是這個話題。但這次我想講的,可能跟你聽過的不太一樣。這不是要你吃什麼仙女餐,也不是要你馬上變成健身狂人。
這是我自己之前花了超久時間,跌跌撞撞瘦了大概 25 公斤之後,回頭看才發現「天啊,我當初怎麼那麼傻」的一些領悟。如果時光能倒流,我會用這些方法,大概可以省下一半以上的時間跟力氣吧。
故事是從幾年前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開始的。那時候,很多人被迫在家工作,整個人焦慮到不行,感覺快要爆炸。我當時就是那種標準的辦公室社畜,體重早就超標,醫學上叫... 對,臨床肥胖,講白了就是個胖子,體重破百公斤。
每天被關在一個小空間裡,壓力大到胸口超悶,感覺自己像個快要枯萎的植物人,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講不好。為了透透氣,我開始在午休時間出去走路。一開始真的沒想太多,根本沒把走路當成「運動」,就只是想逃離那個快讓我窒息的環境,呼吸一點新鮮空氣。
沒想到,這個無心插柳的習慣,竟然變成我後來整個生活方式轉變的起點。我從一個走路成癮者,慢慢開始跑步,然後踏進健身房... 最後,那 25 公斤的肥肉就這樣永久地消失了。但說真的,過程中的試誤跟走的冤枉路,多到我自己都想笑。如果早點知道這些事,一切會快很多。
重點一句話:別再硬拚意志力了
如果只能給一個建議,那就是:真正能成功的改變,都不是靠著「我要用意志力撐下去!」這種悲壯的決心。老實說,那種東西一下就沒了。真正的關鍵,是從一些小到讓你覺得「這也算努力?」的改變開始,然後保護它,讓它慢慢長大。
第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逃出那個「只說不做」的迴圈
你一定有過這種經驗。心血來潮,買了新的筆記本,開始超熱血地規劃「我的完美減肥計畫」。週一到週日,練什麼、吃什麼,寫得清清楚楚。光是做這個計畫,就讓你感覺超良好,好像已經成功了一半。對,我以前就是這樣。
這種做計畫帶來的「快感」,會讓你上癮。但你享受的只是「承諾要變好」的自己,而不是真正去做的過程。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你會一直告訴自己:「等下個禮拜一再開始」、「等下個月一號」、「等過完年吧!」。
這其實是一種有科學根據的心理現象,叫做時間折扣 (Temporal Discounting) 或雙曲線折扣。簡單講,就是人的大腦天生就比較喜歡「立即的小獎勵」(例如:現在就來一塊炸雞、跟朋友去喝一杯),而不是「未來的大回報」(例如:三個月後才能看到的健康身材)。
你想想看嘛,健身房的辛苦、流汗、痠痛,跟眼前的宵夜、沙發、追劇比起來... 哪個比較誘人?當然是後者啊。所以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被短期誘惑給拉回去,那個「完美的計畫」就永遠只是紙上談兵。
所以,在你學會任何減肥技巧之前,最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想辦法打破這個迴圈。怎麼打破?很簡單,也很殘酷:就是現在,馬上去做一件最小最小的事。不要計畫,就是去做。
用最小的行動,滾出最大的雪球
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的改變不是從健身房開始的,是從一次午休的散步開始的。後來,變成午休散步、早上也去走走。再後來,晚上也忍不住想出去晃晃。
當走路變成習慣後,我有一天突然想:「不然... 來跑跑看?」說真的,我第一次跑,大概連巷口都沒跑到就喘得像條狗。超級丟臉。但沒關係,我第二天又試了一次,欸,這次好像有遠一點點。
我的跑步進度就像一台老爺車,有時候能跑,有時候跑一半就想掉頭回家。但它就這樣慢慢地、慢慢地進步到可以一次跑個 5 公里,一週跑個三次。當疫情管制放鬆,健身房重開的時候,我竟然想都沒想就辦了會員卡。
這整個過程讓我意識到,我以前對「健身」這件事的想法完全是錯的,根本是本末倒置。我腦中幻想的,都是那種電影《洛基》裡面魔鬼訓練的畫面,然後飲食要像兔子一樣只吃生菜。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反而成了最大的絆腳石,讓你因為覺得太難、太可怕,而根本不敢開始。
別再以為自己是電影主角了。你不需要打敗什麼拳王,你只需要打敗昨天那個懶得動的自己。所以,從最小的開始。如果「每天運動 30 分鐘」聽起來太嚇人,那就改成「穿上運動鞋」。如果「去健身房」讓你壓力很大,那就改成「開車到健身房停車場再開回來」。
聽起來很蠢對不對?但這就是啟動的秘密。一旦你開始了,動能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如果重來,我會更早做這幾件事
除了「從最小處著手」這個核心心法,還有幾件事,我真的後悔沒有早點開始做。這些就像遊戲裡的作弊碼,一旦用了,進度條直接往前衝一大截。
| 以前的錯誤搞法(真的很傻) | 如果重來,我會這樣聰明做 |
|---|---|
| 心態:幻想自己是超級英雄,第一天就要幹大事,結果就是永遠在「第一天」之前放棄。 | 心態:承認自己就是個普通人,意志力超薄弱。目標設得低到可笑,比如「今天只多走 500 步」。 |
| 求助:死要面子,覺得減肥這種事自己來就好。結果就是花了N個月在網路上看一堆互相矛盾的資訊,原地打轉。 | 求助:直接找個懂的人。不管是付費教練還是問身邊真正有經驗的朋友。這筆錢或時間,是投資,絕對不是浪費。省下的冤枉路,價值高太多了。 |
| 資訊來源:辦公室的同事、長輩、網友... 誰的話都聽。結果腦子裡裝滿「中年代謝就慢啦」、「男生肚子很難瘦」這種鬼話。 | 資訊來源:過濾掉所有「宿命論」的雜音。只聽那些告訴你「這可以做到,方法是...」的專家意見。心態會完全不一樣。 |
| 追蹤:全憑「感覺」。感覺今天有運動到,感覺吃得蠻健康的。結果...嗯,我們的感覺通常都超不準。 | 追蹤:從第一天就開始記錄。不一定要很複雜,就從最簡單的開始,比如每天量體重、用手機APP記步數。有數據,才有真相。 |
別再聽那些「好心」的廢話了
這個真的要特別拿出來講。吸收錯誤的建議,就像你開車的時候一直拉著手煞車,感覺很努力在踩油門,但車子就是跑不快。
而且這種「壞建議」通常都包裝得很無害。我以前在辦公室,就常常聽到身邊年紀差不多的人說:
- 「哎呀,我們到這個年紀,新陳代謝本來就會變慢啦,沒辦法。」
- 「男生吼,脂肪就是堆在肚子,這是天生的。」
- 「幹嘛練成那樣(指有腹肌的人)?人生就是要享受啊,我可不想整天待在健身房。」
聽到了嗎?這種「反正就是這樣啦」的心態,就像特洛伊木馬。你一開始覺得好像沒什麼,聽久了,它會慢慢侵蝕你的信念,讓你打從心底覺得「對耶,好像真的很難」、「我可能真的辦不到」。
後來我才想通,當我把這些消極的意見,換成一個專家的觀點時,整個世界都變了。我記得有一次,我跟一個有在比賽的朋友聊減肥,在他口中,減肥這件事聽起來就像是「一個必然會發生的結果」,唯一能阻止你的,只有你自己腦中那些從別人那聽來的鬼故事。
他跟我講話的時候,我聽到的都是「希望」,而不是「宿命」。所以,去找你的專家,然後把耳朵關起來,不要再聽那些只會找藉口的人說話了。
從第一天就開始「追蹤」,你會感謝自己
很多人跟我一樣,很討厭「記錄」這件事,覺得很麻煩。但這件事的效果,比你想像的還要神奇。
這就像我們工作一樣,你「覺得」你今天工作了八小時,但如果你真的拿個計時器來算,可能會發現真正專心工作的時間,搞不好連四小時都不到。中間一堆滑手機、看 YouTube、發呆的時間,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忽略。
健康專家說,我們對自己的運動量跟飲食也是一樣,常常會「高估」自己的努力。但當你開始追蹤,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研究顯示,光是「記錄」這個動作本身,就會變成一種動力,因為它讓你無法再自欺欺人。你看著數字,清楚知道自己在哪裡,這會給你一個跳板,讓你想要做得更好。
更有趣的是,國外有研究發現,你甚至不需要「每天」都鉅細靡遺地記錄。一篇在《肥胖》期刊上的研究提到,在實驗中,人們只要有大約三成的日子記得追蹤,就能減掉超過 3% 的體重;如果追蹤四成的日子,就能減掉超過 5%。這關鍵在於,你不需要完美,只要有開始追蹤,效果就會出來。
回想起來,我真該從第一次散步時就開始記錄。像是用手機APP記步數,台灣的國健署也建議每天走一萬步,當你把這個變成目標,走路就不再是瞎晃,而是一種成就。當我開始 obsessive 地追求那一萬步之後,這個習慣就擴散到其他領域了。
從記錄步數、量體重,到拍下自己的體態照片(雖然一開始真的很不想面對),最後到記錄自己吃了什麼... 這是最難的大魔王,但也是效果最快的。如果我從第一週就開始記錄飲食,我瘦的速度絕對會快上至少一倍。
所以,到底該怎麼辦?
我知道每個人的起點跟狀況都不一樣,但這些原則,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適用。
如果你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率,那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你手上的鏟子,不要再繼續往下挖那個「我做不到」的洞了。打破那個「計畫很久但從未開始」的迴圈。
而打破迴圈的唯一方法,就是移除「 intimidatio...」,啊...就是那個「恐懼感」,對,移除恐懼感,去做一件小到不行、但可以每天串連起來的事情。願意「慢慢來」,你才能真正「快起來」。
當你累積了一點點動能,就像小小的火苗,你就要用盡全力保護它。用「尋求專家協助」當作盾牌,擋掉那些外面的風言風語。一旦你跨出那一步,找到對的人給你對的指導,那感覺就像在你的引擎裡灌了氮氣一樣,速度會完全不同。
這些經驗很寶貴,但說真的,我寧願當初沒走這麼多冤枉路。這些時間,真的可以省下來。
好了,講完了。你現在可以放下手機,站起來,去外面走十分鐘。或是做十個深蹲。任何事都好。
你還在等什麼?
輪到你了
你曾經卡在「計畫」階段最久的一件事是什麼?讓你遲遲無法開始的,通常是哪個微小的阻礙?在下面留言分享看看吧!搞不好說出來,就找到解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