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品牌安全性與污染數據:健康風險研究觀點整理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欸,大家,最近在滑國外一些研究報告的時候,看到一個讓我扒了三碗飯都壓不了驚的資訊... 就是關於我們天天吃的「米」。想說不就是米嗎,還能有什麼問題?結果...哇,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裡面的水好像比我想的深很多耶。

老實說,一開始看到標題寫什麼「100% 的米都檢測出重金屬」,我還以為是哪個內容農場在亂寫。但點進去看,發現是有好幾個獨立研究跟消費者組織做的報告,像是美國那個很有名的《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 也有份很詳細的分析。雖然這些資料主要是針對美國市場,但很多米是全球進口的,而且背後的原理...嗯,是通用的。所以我就想說,來幫大家整理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以及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幫你畫重點

時間有限的人直接看這句:產地比品牌重要、白米比糙米安全(就重金屬這點來說)、而且煮飯方法可以救命。

沒錯,你沒看錯,我們一直以為比較健康的糙米,在這場重金屬風暴裡,反而是風險比較高的那個。這真的很違反直覺,但後面會解釋為什麼。

首先,米裡面的「壞東西」到底是什麼?

報告裡面提到的討厭鬼主要有幾個,我講白話一點:

  • 無機砷 (Inorganic arsenic):這傢伙是頭號公敵,世界衛生組織把它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跟石棉、香菸是同等級的。長期接觸可能會增加得到膀胱癌、肺癌跟皮膚癌的風險。而且它對小朋友的腦部發育特別不友善,有研究估算光是美國小孩因此損失的 IQ 分數就很可觀...想到就頭皮發麻。
  • 鎘 (Cadmium):這東西主要攻擊腎臟跟骨頭,而且很麻煩的是它會在身體裡「定居」,代謝掉要花超~久,可能十年、二十年以上。
  • 鉛 (Lead):這個大家應該比較熟,就是對神經系統有毒,尤其對發育中的小孩來說,沒有所謂的安全劑量,能不碰就不碰。
  • 微塑膠 (Microplastics):這幾年很紅的話題。報告裡說,特別是「即食飯」或「快煮飯」,幾乎 100% 都有。雖然長期對人體有什麼影響還沒個定論,但...把塑膠吃下肚,感覺就是不太對勁吧?

啊,突然想到,這些重金屬哪來的?很多都不是工廠亂排廢水那種(雖然那也是原因之一)。一個很主要的來源是「歷史共業」。像是美國南方的某些稻米產區,很久以前是種棉花的,當時用了超多含砷的農藥。那些砷就這樣留在土壤裡幾十年,然後現在種米,米就把那些砷吸上去了...這真的是,祖公仔做代誌,現在換我們來...唉。

米粒中的潛在風險概念圖
米粒中的潛在風險概念圖

最反直覺的一點:為什麼糙米反而比較危險?

這大概是整件事最顛覆三觀的地方。我們都被教育說糙米比白米健康,富含纖維、維生素 B 群...沒錯,這些都是真的。但問題就出在,重金屬這些壞東西,特別喜歡附著在米的外層,也就是米糠 (bran) 和胚芽 (germ) 的地方。

糙米之所以「糙」,就是因為它保留了完整的米糠和胚芽。白米則是把這些外層全部磨光,只剩下裡面的胚乳 (endosperm)。

所以,這就形成一個很尷尬的局面:

糙米:營養 get✔ 重金屬也 get✔
白米:營養 bye bye✖ 重金屬也跟著 bye bye✖

國外的研究數據顯示,同樣一塊地種出來的米,糙米的無機砷含量可以比白米高出將近 40% 甚至更多。這不是說糙米就完全不能吃,而是我們要知道這個風險,然後透過其他方法去降低它。

那到底怎麼選米、怎麼吃才比較安心?

好消息是,我們不是只能坐以待斃。國外那些報告給了好幾個很具體的方向,我把它們整理成幾個你可以馬上開始做的行動。

具體作法

1. 選對「產地」和「米種」比選品牌還重要

這點要特別畫線。研究發現,產地的土壤和水質是決定性的因素。例如,在美國的研究中,加州產的米(特別是 Sacramento Valley)重金屬含量普遍比美國東南部(像是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產的米低了快一半。另外,從印度或巴基斯坦進口的 Basmati 米,以及泰國進口的茉莉香米 (Jasmine rice),砷含量也一直都表現得不錯,平均比美國米低很多。

所以,下次買米,不要只看品牌,翻到背面看一下「產地」標示。雖然台灣的米沒有在這些報告的測試範圍裡,但我們可以借鏡這個邏輯:選擇有信譽、標示清楚的產區。

2. 改變你的煮飯方式(這招超有效!)

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超讚的煮飯法,他們叫做「PBA 法」(Parboiling with Absorption Method),可以去除掉米裡面 50% 到 70% 以上的砷!步驟超簡單:

  1. 沖洗:煮飯前先把米洗乾淨。
  2. 預煮:用大量的滾水(米:水 = 1:4)把米煮個 5 分鐘。想像你在煮義大利麵那樣,水要多。
  3. 瀝乾:這是最重要的步驟!把那鍋煮了 5 分鐘的水完全倒掉。因為很多砷會在這時候溶到水裡,倒掉水等於倒掉大部分的砷。
  4. 重煮:把瀝乾的米放回鍋裡,加入正常煮飯的水量(米:水 ≈ 1:2),然後就照你平常的方式把飯煮熟。

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麻煩,要多洗一個鍋子。但想到可以去掉一半以上的砷,我自己是覺得蠻值得的啦。特別是家裡有小孩或孕婦的,強烈建議試試看。

瀝乾預煮過的米是降低含砷量的關鍵步驟
瀝乾預煮過的米是降低含砷量的關鍵步驟

3. 分散風險,不要只吃飯

我們是米飯民族,這點很難改。但或許可以試著在飲食中加入一些其他的全穀類,輪流著吃,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像是藜麥 (Quinoa)、蕎麥 (Buckwheat)、大麥 (Barley) 或燕麥 (Oats),這些穀物吸收重金屬的機制跟稻米不一樣,含量通常都低非常多。偶爾用它們來取代一兩餐的飯,也是個好方法。

跟台灣的標準比對一下

說到這個,我就好奇去查了一下我們台灣自己的法規。美國 FDA 對嬰兒米製穀物的「無機砷」限量是 100 ppb (ppb 就是十億分之濃度,可以想成 1 公斤裡面有 0.1 毫克)。

而根據我們台灣衛福部食藥署的《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對「米」的無機砷限量是:

  • 一般食用的白米 (米穀):0.2 mg/kg (也就是 200 ppb)
  • 糙米 (米穀):0.35 mg/kg (也就是 350 ppb)
  • 供嬰幼兒食用的米或米精:0.1 mg/kg (也就是 100 ppb)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重點?台灣對嬰幼兒食品的標準跟美國一樣嚴格,都是 100 ppb。但是,對成人吃的一般白米和糙米,標準是比較寬鬆的。這代表很多在美國研究中被列為「風險較高」的米,在台灣的法規底下其實是「合格」的。這沒有誰對誰錯,每個地方的飲食習慣和背景值都不同,法規自然也會不一樣。但這告訴我們,即使是市面上合格的產品,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前面提到的選購和烹煮技巧,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多做一層把關。

美國報告的品牌分級邏輯(台灣應用版)

直接把美國的品牌列表搬過來沒太大意義,因為很多我們也買不到。但我們可以學他們的「分類邏輯」,應用在我們選購的時候。我做了一個簡單的表格,讓你快速理解怎麼思考。

米的種類 風險評估 我的碎碎念(為什麼?)
進口 Basmati 米或泰國香米 相對安心 👍 這些產區的米在好幾個研究中,砷含量都長期偏低。如果不知道怎麼選,從這裡下手是個不錯的起點。
標示「加州產」的白米 也還不錯 🙂 基於美國的數據啦,加州因為地質跟農業歷史的關係,土壤污染比較輕微。雖然不代表絕對沒問題,但算是矮子裡拔將軍。
一般的白米 普通,不好不壞 🤔 最大宗的米。因為外層磨掉了,所以重金屬含量通常比糙米低。但產地來源不明的話,風險就比較難說。記得用PBA煮飯法!
標示清楚的「糙米」 需要注意 😟 營養價值高,但就是重金屬的風險也高。如果你真的很愛吃糙米,請「一定」要用前面教的煮法,而且產地要慎選。
來源不明的廉價糙米 風險偏高 👎 當你不知道它的米是從哪裡收來的,然後它又是風險最高的糙米...嗯,這個組合的風險值就直接拉满了。
即食飯 / 微波飯 多重問號 ❓ 除了米本身的風險,還多了「微塑膠」這個變數。偶爾應急可以,但不建議當作日常主食啦,說真的。

這邊要特別提醒:「有機」不等於「無重金屬」。有機認證主要是規範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但它管不到土壤裡本來就存在的重金屬。所以,不要以為買了有機米就高枕無憂,上面說的那些原則,對有機米一樣適用。

特別需要注意的族群

對於某些人來說,這個議題需要更謹慎對待。

  • 孕婦和嬰幼兒:這是最需要被保護的族群。砷會影響胎兒發育和嬰兒的認知發展。美國有些州甚至已經把嬰兒米粉從給弱勢家庭的營養補充計畫(WIC)中移除了。給寶寶的副食品,真的可以考慮從其他根莖類(地瓜、南瓜)或麥精開始,米精的順位可以往後放。
  • 每天大量吃飯的人:如果你是那種一天沒吃飯就渾身不對勁,或是因為麩質過敏等原因,飲食高度依賴米製品的人,那「總量」就是個問題。長期累積下來的暴露量會比一般人高很多,更需要積極使用前面提到的各種減毒策略。
輪替食用藜麥、蕎麥等替代穀物,有助於分散飲食風險
輪替食用藜麥、蕎麥等替代穀物,有助於分散飲食風險

所以...結論是?米還能吃嗎?

講了這麼多,我自己覺得結論不是「米好毒,大家不要吃!」,那太偏激了也不可能。米飯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完全戒掉不切實際。

我覺得更健康的態度是「有意識地消費,聰明地應對」。

我們現在知道了風險在哪(產地、糙米的外層),也學會了如何避險(選米種、改變煮法、分散飲食)。這就夠了。我們不需要對米飯感到恐慌,但也不該再像以前那樣毫無頭緒地吃了。

下次去超市,你可能會在米架前多停留三十秒,翻到背面看看產地;回家煮飯時,你可能會想起那個「多倒一次水」的步驟。光是這樣,就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


最後想問問大家:看完這篇,你會開始改變挑米或煮飯的習慣嗎?還是覺得其實沒那麼嚴重,照舊就好?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吧! 👇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