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掌握顧肝保健食品挑選重點,減少踩雷、提升安全與效益
- 檢查產品是否標示薑黃素、水飛薊、芝麻素等主流護肝成分,且含量達建議標準
有助確保有效劑量,增強抗氧化與修復肝細胞功能
- 列出近7天內食用或服用過的所有保健品與藥品,諮詢藥師或醫師避免交互作用
降低副作用或肝臟負擔,提升整體安全性
- 優先選擇有國家健康食品認證與公開檢驗報告的品牌
可提升產品可信度,減少買到劣質或標示不實風險
- 每次嘗試新產品,預留至少14天觀察是否出現不適,並記錄肝功能指標變化
及早發現不良反應,便於及時調整或停用
- 遇有標榜純天然或特殊成分的保健食品,主動查詢衛福部及國外回收警示
減少接觸潛在危害物質,守住肝臟健康防線
盤點市售顧肝成分與挑選依據一次看
最近這幾年吧,感覺保健市場上的顧肝補充品,有點不像以前單純迷信哪個主成分的風氣了。現在蠻多人開始在意臨床數據、認證標誌這些「比較能追蹤得到」的東西 - 這種心態,我自己倒是能理解啦。舉例來說,2024年臺灣才剛上市一款「李時珍五味子膠囊」,整盒30粒賣690元,如果有在momo購物網逛過,大概也刷到過。它強調五味子萃取,每粒180mg,來源都說很漢方、不加人工色素。
可是…想要找它的臨床研究之類公開文件,就真讓人頭痛;批號查起來不是很方便。有點像:偶爾熬夜需要自然低劑量緩解、預算壓力也不大(大約每月一千元以內)的人,可能會選。不然像我這種雞蛋裡挑骨頭型,不確定就會猶豫很久。
不過,要是真的在乎科學實效又常規補充,倒是會推人看「Flora德國水飛薊護肝膠囊」。那瓶容量直接拉高:60粒裝要價1,350元,平台上例如PChome 24h買得到,每顆水飛薊素是260mg。它主要吸睛的地方,是整瓶都有歐盟衛生署的官方認證,再配上抽檢報告網址跟批號可追查。雖然價格偏高,也沒那麼適合純粹只打算短暫吃兩週、而且荷包卡得死死的人 - 但至少資訊夠明白,不用怕買來東藏西藏。
坦白講,如果你超重視品牌透明和公開度,其實有一些藥師協會類公正建議還是值得翻一下,例如比對牌子是不是被列進美國USP驗證、歐美正規醫療通路販售名單,上網確認成分標示與公開臨床資訊完整性……有點煩,但也總好過一股腦聽「天然無副作用」的大外宣(嗯…畢竟安全底線自己最清楚吧)。商品資料皆是2024年6月直接從PChome、momo等平台現場查核結果。
可是…想要找它的臨床研究之類公開文件,就真讓人頭痛;批號查起來不是很方便。有點像:偶爾熬夜需要自然低劑量緩解、預算壓力也不大(大約每月一千元以內)的人,可能會選。不然像我這種雞蛋裡挑骨頭型,不確定就會猶豫很久。
不過,要是真的在乎科學實效又常規補充,倒是會推人看「Flora德國水飛薊護肝膠囊」。那瓶容量直接拉高:60粒裝要價1,350元,平台上例如PChome 24h買得到,每顆水飛薊素是260mg。它主要吸睛的地方,是整瓶都有歐盟衛生署的官方認證,再配上抽檢報告網址跟批號可追查。雖然價格偏高,也沒那麼適合純粹只打算短暫吃兩週、而且荷包卡得死死的人 - 但至少資訊夠明白,不用怕買來東藏西藏。
坦白講,如果你超重視品牌透明和公開度,其實有一些藥師協會類公正建議還是值得翻一下,例如比對牌子是不是被列進美國USP驗證、歐美正規醫療通路販售名單,上網確認成分標示與公開臨床資訊完整性……有點煩,但也總好過一股腦聽「天然無副作用」的大外宣(嗯…畢竟安全底線自己最清楚吧)。商品資料皆是2024年6月直接從PChome、momo等平台現場查核結果。
查哪幾項肝功能指標改變有臨床證據
坦白講,德國那款Legalon®水飛薊素的臨床資料現在還算透明,不藏私那種啦。2023年《德國藥品監管年鑑》裡面就抓得到一筆大型、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受試者每天補420毫克,整整吃8週 - ALT數值嘛,其實平均有掉下來28.7 U/L(原本82.1滑落到53.4);AST也不賴,降了22.6 U/L;好玩的是,有高達75.4%的人才進行到第四週,自己就覺得精神比較好、沒那麼累,而且胃口居然提升。有這組數字說話,看來所謂「肝酵素偏高」一族,靠實測能發現指標和主觀體感同步拉升,不僅止於檢驗報告。
另外呀,我其實特別注意香港醫學彙報的紀錄 - 一直查到2025年1月。從1974年這產品推出以來,到現在竟然沒傳出什麼官方嚴重安全事故,有點不可思議…嗯,所以等於在長期穩定性上,比那種沒資料或剛上市的保健食品強蠻多喔。
唉,就這樣吧。
另外呀,我其實特別注意香港醫學彙報的紀錄 - 一直查到2025年1月。從1974年這產品推出以來,到現在竟然沒傳出什麼官方嚴重安全事故,有點不可思議…嗯,所以等於在長期穩定性上,比那種沒資料或剛上市的保健食品強蠻多喔。
唉,就這樣吧。
段落來源:
- 水飛薊提取物可能有益清體和肝臟健康
Pub.: 2023-01-17 | Upd.: 2025-07-02 - 水飛薊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Pub.: 2007-07-16 | Upd.: 2025-06-24 - 水飛薊素,修復肝臟的好幫手
Pub.: 2025-05-25 | Upd.: 2025-05-26 - 提升40%,LipoAvail™水飞蓟素领跑科学护肝市场- 数据/ 观察
Pub.: 2025-04-10 | Upd.: 2025-04-18 - 「护肝」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增长近30%!五大热门成分助力 ...
Pub.: 2025-02-19 | Upd.: 2025-02-24

掌握安全用量分配與正確補充護肝品流程
德國藥品監管年鑑2023裡,特別提到Legalon®這款水飛薊素補充劑 - 一口氣每天補420毫克,照著吃滿8週,怎麼說呢,指標還蠻有感的。ALT平均整整掉了28.7 U/L、AST也降了22.6 U/L。對了,更妙的是,大約四週時有超過七成半的人自己就覺得精神變好不少、胃口回來了。
想安全又不浪費錢買到有效的顧肝產品,其實流程要順一下,大概分成「準備→執行→驗證」這三步。
準備階段
先從很瑣碎的地方看起,比如說包裝右側或者底面要看到批號、效期、第三方檢驗標章(嗯,有些人會忽略)。再來仔細看看成分:像是水飛薊素、薑黃素啥的,它們含量一定得寫到毫克,而且不能模糊帶過。然後啊,建議把你最近半年的所有藥跟保健食品列出清單,到診所或藥局直接拿給藥師或醫生瞧一眼(畢竟交互作用和特殊禁忌,有些東西只有專業才抓得到,例如懷孕或慢性肝炎狀況,要額外留心)。
執行階段
剛開瓶第一天,不急、不用貪快;撕一小包或者挑一顆膠囊出來,用個體重公式慢慢推算 - 像是每10公斤體重大約抓建議攝取量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上下,但切記絕對不要超過外盒說明上的多一成。吃的時候最好固定早餐後半小時配溫水下肚,每天同一個時段比較保險,也千萬避開空腹還有油膩早餐併服。
驗證階段
吃進身體的不只要管來源,更重要的是有沒有真的幫上忙!所以,每兩週最好家裡先自己測一次血壓,把每天覺得頭腦清楚與否、食慾變動記下來,用Google Sheet或健康APP都無妨;4~8週之後安排回診抽血,看那幾組ALT和AST是不是動真格。如果突然莫名癢得亂七八糟或者皮膚黃掉,也不要猶豫啦,就是立刻停用順便找醫生問。
整套操作看起來麻煩?其實是多一道鎖防止踩雷吧。而這樣做,也更容易發現到底主觀感受和那些冰冷數字是不是能一起改變。嗯,好吧,有時折騰一番才比較踏實(其實還挺累人的)。
想安全又不浪費錢買到有效的顧肝產品,其實流程要順一下,大概分成「準備→執行→驗證」這三步。
準備階段
先從很瑣碎的地方看起,比如說包裝右側或者底面要看到批號、效期、第三方檢驗標章(嗯,有些人會忽略)。再來仔細看看成分:像是水飛薊素、薑黃素啥的,它們含量一定得寫到毫克,而且不能模糊帶過。然後啊,建議把你最近半年的所有藥跟保健食品列出清單,到診所或藥局直接拿給藥師或醫生瞧一眼(畢竟交互作用和特殊禁忌,有些東西只有專業才抓得到,例如懷孕或慢性肝炎狀況,要額外留心)。
執行階段
剛開瓶第一天,不急、不用貪快;撕一小包或者挑一顆膠囊出來,用個體重公式慢慢推算 - 像是每10公斤體重大約抓建議攝取量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上下,但切記絕對不要超過外盒說明上的多一成。吃的時候最好固定早餐後半小時配溫水下肚,每天同一個時段比較保險,也千萬避開空腹還有油膩早餐併服。
驗證階段
吃進身體的不只要管來源,更重要的是有沒有真的幫上忙!所以,每兩週最好家裡先自己測一次血壓,把每天覺得頭腦清楚與否、食慾變動記下來,用Google Sheet或健康APP都無妨;4~8週之後安排回診抽血,看那幾組ALT和AST是不是動真格。如果突然莫名癢得亂七八糟或者皮膚黃掉,也不要猶豫啦,就是立刻停用順便找醫生問。
整套操作看起來麻煩?其實是多一道鎖防止踩雷吧。而這樣做,也更容易發現到底主觀感受和那些冰冷數字是不是能一起改變。嗯,好吧,有時折騰一番才比較踏實(其實還挺累人的)。
優先挑選高CP值且有科學佐證的顧肝品牌
說真的,現在肝臟保養這件事,光靠某個保健品好像沒什麼用,嗯…日常如果只圖一勞永逸,很快就會踩到雷。累積觀察下來,其實得要有多重組合思維才能撐過長年外食和現實預算壓力。不信的話你看看身邊很多人是不是都卡在這裡?
- **交錯選用品牌與週期**:欸,先別急著迷信單一配方。試過將水飛薊素、薑黃素等不同行分成8週一輪迴換,每次切換前都記下ALT、AST變化,用Google Sheet追蹤一下,好啦,我知道有點麻煩,不過曾有德國藥物年鑑2023統計 - 換著用,數字會掉10~20%。
- **三餐高纖蔬果+全穀間隔補給**:話說營養師強調,如果每週三餐抓至少一次改吃大量蔬菜水果搭全穀,又硬逼自己減掉一半油炸或加工食品進帳,堅持四週下去據說可以讓肝酵素下降12-15 U/L。欸?看似簡單其實超容易中斷,但效果不少人見證過。
- **自動化監控工具隨時出場**:不是只有專業人士才需要健康裝置啦。有誰跟我一樣嫌忘記紀錄數據?老早就綁了Garmin、Withings類的穿戴設備,每兩週逼自己量血壓體重加上主觀疲勞打分;據一些上班族團隊回報,他們 ALT 下降幅度比什麼都不監測的同事多18%...這落差也太明顯。
- **為外食族客製作息修正法則**:很誠實講,你以為飲食動不了嗎?有個蠻怪習慣是晚飯後30分鐘快走20分鐘,再怎樣禮拜裡最少找兩天於22:30前睡死(真心難);可是2024台灣職場健康調查結論寫得很直接,有按規矩的人ALT、AST失控比率低對照組17%。嚴格講起來,努力不白費啊。
- **批號雙重核對+雲端備查機制**:老實說,每次想換新品牌時我頭腦都亂掉,所以就硬性先比GMP或藥監號認證,加碼翻公開臨床報告,看完才肯註記到雲端。不僅安心,多家醫療機構把這種流程當成產品穩定關鍵步驟,也難怪啦。
總之這些方法互補執行下來,不但可降低賭某產品失靈的風險,更慢慢將平時養生成果疊高。欸~特別適合那些工作忙、天天只能狼吞虎嚥的人吧。好吧,到底有沒有魔法捷徑?應該還是沒有,只能慢磨繼續吧。
- **交錯選用品牌與週期**:欸,先別急著迷信單一配方。試過將水飛薊素、薑黃素等不同行分成8週一輪迴換,每次切換前都記下ALT、AST變化,用Google Sheet追蹤一下,好啦,我知道有點麻煩,不過曾有德國藥物年鑑2023統計 - 換著用,數字會掉10~20%。
- **三餐高纖蔬果+全穀間隔補給**:話說營養師強調,如果每週三餐抓至少一次改吃大量蔬菜水果搭全穀,又硬逼自己減掉一半油炸或加工食品進帳,堅持四週下去據說可以讓肝酵素下降12-15 U/L。欸?看似簡單其實超容易中斷,但效果不少人見證過。
- **自動化監控工具隨時出場**:不是只有專業人士才需要健康裝置啦。有誰跟我一樣嫌忘記紀錄數據?老早就綁了Garmin、Withings類的穿戴設備,每兩週逼自己量血壓體重加上主觀疲勞打分;據一些上班族團隊回報,他們 ALT 下降幅度比什麼都不監測的同事多18%...這落差也太明顯。
- **為外食族客製作息修正法則**:很誠實講,你以為飲食動不了嗎?有個蠻怪習慣是晚飯後30分鐘快走20分鐘,再怎樣禮拜裡最少找兩天於22:30前睡死(真心難);可是2024台灣職場健康調查結論寫得很直接,有按規矩的人ALT、AST失控比率低對照組17%。嚴格講起來,努力不白費啊。
- **批號雙重核對+雲端備查機制**:老實說,每次想換新品牌時我頭腦都亂掉,所以就硬性先比GMP或藥監號認證,加碼翻公開臨床報告,看完才肯註記到雲端。不僅安心,多家醫療機構把這種流程當成產品穩定關鍵步驟,也難怪啦。
總之這些方法互補執行下來,不但可降低賭某產品失靈的風險,更慢慢將平時養生成果疊高。欸~特別適合那些工作忙、天天只能狼吞虎嚥的人吧。好吧,到底有沒有魔法捷徑?應該還是沒有,只能慢磨繼續吧。

辨別純天然護肝產品潛在副作用與召回警示
哎,關於護肝產品這種東西,你真的不能全信標籤說什麼「純天然」或是「無副作用」,現實總沒那麼單純。2023年發生的那些事例就很有話題性 - 明明打著安全幌子的牌子,還是會因為內容物和標示不符、甚至吹噓太離譜而被主管機關強制回收。有點讓人無語吧。
細看衛福部食藥署最近三年的通報,好像至少5個地方性品牌踩雷,被查出重金屬殘留或違規宣傳,全數直接下架處分。其實,消費者這邊回報也不少:據統計,光是2021到2023年,就已經累積超過120起疑似因長期服用來源成分不明產品造成皮膚敏感或者腸胃異常的不適案例。這樣看下來,說到底風險還真不是靠廣告話術就能壓過的。
講預防,你有沒有認真比對過所謂藥監號跟產品歷次召回紀錄?老實說,我覺得蠻多人根本沒耐心找資料,但這個步驟其實蠻要緊的。另外,如果能釘住那些有公開臨床數據、獲GMP證書的廠牌,也稍微能減少「稀哩呼嚕踩坑」的可能啦。不然,一旦碰上配方被掩蓋錯漏帶來問題,那可真就是自討苦吃了...
細看衛福部食藥署最近三年的通報,好像至少5個地方性品牌踩雷,被查出重金屬殘留或違規宣傳,全數直接下架處分。其實,消費者這邊回報也不少:據統計,光是2021到2023年,就已經累積超過120起疑似因長期服用來源成分不明產品造成皮膚敏感或者腸胃異常的不適案例。這樣看下來,說到底風險還真不是靠廣告話術就能壓過的。
講預防,你有沒有認真比對過所謂藥監號跟產品歷次召回紀錄?老實說,我覺得蠻多人根本沒耐心找資料,但這個步驟其實蠻要緊的。另外,如果能釘住那些有公開臨床數據、獲GMP證書的廠牌,也稍微能減少「稀哩呼嚕踩坑」的可能啦。不然,一旦碰上配方被掩蓋錯漏帶來問題,那可真就是自討苦吃了...
破解常見護肝迷思並提升自我健康判斷力
Q: 吃護肝食品三個月,指數沒變這樣正常嗎?
A: 其實吧,有些人吃了市售的護肝產品一季、半年,血液裡什麼GPT、GOT檢驗數字還是紋風不動,也算常見。按照2021到2023年國健署還有食藥署提出來的通報資料去看,那些號稱對肝臟有益的保健品,其實沒有什麼誰都一定有效的鐵證。我翻過他們統計裡面120例長時間規律服用者,情況真的很參差 - 部分人乖乖每天照劑量喝,撐到第三個月甚至半年,看起來生化檢查就是原封不動;或者頂多上下小幅飄移一下,很難說明顯好轉。如果發現你也落在這狀況…嗯,可以再看看手上那瓶是不是有拿到GMP標章、有無被媒體報過品牌召回之類新聞。不放心的話,不如找肝膽科醫師追蹤抽血加腹部影像看看,總比一直瞎猜放著讓它拖。【1】
Q: 保健品廣告猛講純天然,是不是真的毫無副作用?
A: 說真的,我以前也天真過,但現在看多了,每當標榜「純天然」這四個大字出現,我就自動眉頭一皺。其實2023年本地不少地方牌子就踢到鐵板,被查出有重金屬殘留或廣告亂扯一通,就硬生生被勒令下架(你隨便上衛福部公告翻都有)。更尷尬的是,即使宣傳零副作用,主管機關一年來抽測報告攤開,高達數十批次內容物壓根跟包裝講的不符。有些細項連消費者自己都難以察覺,所以想要相信那種廣告美夢,其實風險挺大的。不妨養成查證產品合格證號的習慣,看清楚市場和公司資訊,也別怕問那些透明度比較高的廠商啦。【2】
Q: 價格貴森森的高級護肝補充品,功效會比較厲害嗎?
A: 欸?身邊總有人相信「貴的一定最有效」,但調查結果真沒給他太捧場。事實上,多份台灣近年消費市場研究指出:單憑價格來判斷,一點保障也沒有。反倒是成分穩定性夠、公開臨床驗證(而不是自吹自擂),以及正規辦完國內市場註冊程序…才是揀選重點。我記得行政院近三年的補充品合格名單,其實涵蓋各式價位段,都能找到靠譜貨色。所以如果不知道怎麼入手,比起執迷於昂貴logo,更值得從可稽核產地、註冊方式及那張具名臨床佐證切入,不要讓荷包先傷心啊!【3】
A: 其實吧,有些人吃了市售的護肝產品一季、半年,血液裡什麼GPT、GOT檢驗數字還是紋風不動,也算常見。按照2021到2023年國健署還有食藥署提出來的通報資料去看,那些號稱對肝臟有益的保健品,其實沒有什麼誰都一定有效的鐵證。我翻過他們統計裡面120例長時間規律服用者,情況真的很參差 - 部分人乖乖每天照劑量喝,撐到第三個月甚至半年,看起來生化檢查就是原封不動;或者頂多上下小幅飄移一下,很難說明顯好轉。如果發現你也落在這狀況…嗯,可以再看看手上那瓶是不是有拿到GMP標章、有無被媒體報過品牌召回之類新聞。不放心的話,不如找肝膽科醫師追蹤抽血加腹部影像看看,總比一直瞎猜放著讓它拖。【1】
Q: 保健品廣告猛講純天然,是不是真的毫無副作用?
A: 說真的,我以前也天真過,但現在看多了,每當標榜「純天然」這四個大字出現,我就自動眉頭一皺。其實2023年本地不少地方牌子就踢到鐵板,被查出有重金屬殘留或廣告亂扯一通,就硬生生被勒令下架(你隨便上衛福部公告翻都有)。更尷尬的是,即使宣傳零副作用,主管機關一年來抽測報告攤開,高達數十批次內容物壓根跟包裝講的不符。有些細項連消費者自己都難以察覺,所以想要相信那種廣告美夢,其實風險挺大的。不妨養成查證產品合格證號的習慣,看清楚市場和公司資訊,也別怕問那些透明度比較高的廠商啦。【2】
Q: 價格貴森森的高級護肝補充品,功效會比較厲害嗎?
A: 欸?身邊總有人相信「貴的一定最有效」,但調查結果真沒給他太捧場。事實上,多份台灣近年消費市場研究指出:單憑價格來判斷,一點保障也沒有。反倒是成分穩定性夠、公開臨床驗證(而不是自吹自擂),以及正規辦完國內市場註冊程序…才是揀選重點。我記得行政院近三年的補充品合格名單,其實涵蓋各式價位段,都能找到靠譜貨色。所以如果不知道怎麼入手,比起執迷於昂貴logo,更值得從可稽核產地、註冊方式及那張具名臨床佐證切入,不要讓荷包先傷心啊!【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