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 先說結論
嗯... 今天想來聊聊保健食品。最近好像很多人在問,什麼護肝啊、補鐵啊,還有男生會注意的攝護腺,跟健身的人愛吃的胺基酸... 這些東西到底要怎麼選。
我自己是覺得,老實說,這很複雜。不是說看廣告哪個打得兇就買哪個。重點其實是要... 要先搞懂自己到底缺不缺,然後... 學會看懂瓶子上面的成分標示。對,成分很重要。 這篇我盡量用比較... 像是聊天的方式,把我研究的一些心得,簡單整理一下。不過,還是要先講,我不是醫生,身體有狀況,還是要先看醫生,這點最重要。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關心這些?
嗯... 這好像也蠻好理解的。你看,像護肝,現在的人... 應酬、熬夜,好像變得很正常。 長期下來,肝臟的負擔... 肯定不小。所以大家會想找些東西來「保養」一下。
然後補鐵,這就更普遍了,特別是女生。每個月都會流失,如果飲食又不均衡,很容易就... 臉色蒼白、沒精神。 所以很多人會想補充。
攝護腺的話... 嗯,這就是男性到了一個年紀會開始擔心的問題。 可能會聽到一些長輩說晚上常常要起來上廁所什麼的,久了大家就會開始注意。什麼鋸棕櫚、茄紅素,就變得很紅。
至於胺基酸... 這幾年健身風氣很盛嘛。大家運動完,就會想說要補充蛋白質,幫助肌肉修復跟生長。 BCAA、EAA 這些名詞就常常聽到。
所以說,這些需求... 其實都跟我們的生活習慣,還有身體在不同階段的變化,很有關係。
那...到底要怎麼挑?
好,這就進到重點了。我自己覺得,可以分成四個部分來看。
首先是「護肝」。最常聽到的成分就是水飛薊,或者叫奶薊草。 你在買的時候要注意,不是看它標示「奶薊草萃取物」有幾毫克,重點是裡面的有效成分「水飛薊素 (Silymarin)」的濃度跟劑量。 有些產品會標示 80%,這個才是有意義的數字。如果只寫奶薊草含量,但沒寫水飛薊素的百分比,那... 我自己是會跳過啦。
再來是「補鐵」。鐵劑主要分兩種,一種是... 血紅素鐵,另一種是非血紅素鐵。 動物性的來源裡面兩種都有,吸收比較好。植物性的就只有非血紅素鐵。 那市面上的保健品,你會看到什麼硫酸亞鐵、甘胺酸亞鐵。甘胺酸亞鐵就是所謂的「螯合鐵」,聽說... 它的吸收率比較好,也比較不容易造成腸胃不舒服。 當然,價格可能也會高一點。所以這就是一個取捨。還有,吃鐵劑的時候,可以配維他命C,會幫助吸收。 但是要跟茶、咖啡、牛奶錯開,因為會影響效果。
然後是「攝護腺」。這部分最紅的兩個成分大概就是「鋸棕櫚 (Saw Palmetto)」和「茄紅素 (Lycopene)」。 鋸棕櫚,很多研究是針對它對於男性熟齡後的一些困擾,像是半夜頻尿之類的。 茄紅素就是番茄裡面的那個紅色物質,是一種抗氧化劑。 有些產品會把這兩個,還有南瓜籽油之類的成分做成複方。 這邊就是看個人需求,是要單方還是複方。
最後是「胺基酸」。這個就比較... 針對性。主要是健身的人在用。你會聽到 BCAA 跟 EAA。簡單講,蛋白質是由胺基酸組成的,人體需要的胺基酸有 20 種,其中 9 種身體沒辦法自己做,叫做「必需胺基酸」,也就是 EAA。 而 BCAA,中文叫支鏈胺基酸,是 EAA 裡面的其中三種,對肌肉的修復跟生長特別重要。 所以... EAA 其實就包含了 BCAA。 如果你的預算夠,或者你是比較嚴格的素食者,怕某些必需胺基酸攝取不夠,那選 EAA 可能會... 比較全面。
國外跟台灣的看法,有差嗎?
這個... 我覺得蠻有趣的。就拿鐵的攝取量來說好了。我查了一下,台灣的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成年男生一天是 10 毫克,女生是 15 毫克。 懷孕後期跟哺乳期,需求會拉高到每天 45 毫克。
但如果你去看美國那邊,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的資料,他們建議的量又有點不一樣。他們對一般成年女性的建議量是 18 毫克,懷孕期是 27 毫克。跟台灣的數字就有點落差。
這沒有誰對誰錯,我覺得... 這可能跟兩邊的飲食習慣、體質的平均統計有關係。台灣的建議量可能是根據國人的飲食狀況去調整的。所以,這也提醒我們,買國外的產品時,要看一下它的每日建議量 (DV%) 是根據哪個國家的標準。直接照著吃,不一定就最適合自己。還是要參考我們自己... 嗯... 在地的官方建議,然後跟醫生或營養師討論一下會比較保險。
吃了就一定好?常見的誤解
這點真的要... 特別提醒一下。很多人會覺得保健食品是「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多吃多補。但這觀念... 很危險。
任何東西,吃太多都會有問題。例如鐵,補充過量可能會造成便祕、噁心,甚至更嚴重的副作用。 水飛薊也是,雖然相對安全,但對菊科植物過敏的人,可能會有過敏反應。 而且,它可能會跟某些藥物,像是降血糖藥,產生交互作用。
還有一個迷思是,覺得天然的就沒關係。像是... 對,之前提到的水飛薊,它是從植物來的沒錯,但它裡面的成分萃取出來後,濃度很高,作用也很強。 這時候就不能把它當成一般食物來看待。它跟藥物之間可能會互相影響,特別是如果你有在吃慢性病的藥,要補充任何保健食品前... 拜託,一定要先問過醫生或藥師。
簡單講,保健食品是「輔助」,它不能取代正常的飲食,也不能取代藥物。生病了,還是要看醫生、吃藥。這是最重要的前提。
幫大家整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
嗯... 講了這麼多,我把它弄成一個表格,可能比較清楚。這是我自己的理解啦,不一定完全精確,就是個參考。
| 保健需求 | 常見成分 | 挑選時,我自己會看什麼 | 大概適合誰 |
|---|---|---|---|
| 護肝 | 水飛薊 (奶薊草)、朝鮮薊、薑黃 | 水飛薊素 (Silymarin) 的「濃度」和「劑量」,不是只看萃取物總量。 | 嗯...常需要應酬喝酒、作息不太正常的人吧。但肝不好要先看醫生。 |
| 補鐵 | 硫酸亞鐵、甘胺酸亞鐵 (螯合鐵) | 我會傾向選「螯合鐵」,聽說吸收比較好,也比較溫和。 | 容易頭暈、氣色差的女生,或是素食者。 但貧血原因很多,要先檢查。 |
| 攝護腺 | 鋸棕櫚、茄紅素、南瓜籽油 | 看是單方還複方。我自己覺得複方可能... 比較全面一點? | 開始擔心夜間頻尿、保養的中年男性。這算是... 預防保健吧。 |
| 胺基酸 | BCAA (支鏈胺基酸)、EAA (必需胺基酸) | EAA 包含 BCAA,感覺比較完整。如果只選一種,我可能會選 EAA。 | 有在規律健身、想提升運動表現跟肌肉修復速度的人。 |
最後,還是要再囉嗦一次。買任何東西之前,先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最好的營養來源,永遠是... 均衡的飲食。 保健食品真的只是輔助。希望這些整理對大家有點幫助。
互動小問題:在這四種保健需求中,你最關心的是哪一種?或是有沒有吃過什麼讓你覺得「好像真的有差」的成分?在下面留言分享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