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為50歲女性設計的營養補充小撇步,讓更年期、代謝、飲食規劃與預算分配都能簡單上手
- 每天主動算一次蛋白質攝取量,抓體重每公斤配1.2公克蛋白,大約一餐加1個雞蛋就夠補足落差。
蛋白質吃夠才不容易掉肌肉,10天後發現上樓梯比較有力(可以每週紀錄體重和體脂變化)。
- 先優先補鈣,每天1000毫克,3餐各配半杯牛奶或起司,其他補品最後才考慮。
更年期一年骨質流失會多30%,先顧骨頭防摔傷(2週後抽空驗個骨密度看有無進步)。
- 每個月固定撥2000元買高純度鈣片或複方補充錠,剩下1000元再挑選維生素D或B群。
3千元預算抓8成投入骨骼健康,剩下才分配其他,比較不怕錢花冤枉(1個月後核對收據,確認比例)。
- 每天晚餐7點前吃完,晚餐主菜選雞肉或豆腐,堅持一週不破戒看看身體感覺。
早點吃、清淡蛋白容易消化,也幫助控制夜間血糖(7天後記錄睡眠和精神感覺有無變好)。
- 遇到任何特殊健康狀況(像是慢性病或長期服藥),先打電話問醫師或藥師再補充新產品。
避免營養品和藥物互相影響,確保安全優先(記錄每次詢問的問題和醫師建議內容,避免遺漏)。
掌握50歲女性三大營養重點,延緩老化從餐桌開始
50歲以後的健康,有時候真的有點亂,看那麼多資訊反而搞不清楚。所以,兩條路簡單點選。
1. 「精準吸收」:這種適合腸胃沒以前厲害、或你很在意吃的東西有沒有被吸收的人。蛋白質跟鈣要分次補,理論上身體能用得更好。不過執行起來挺麻煩,要記著規劃三餐、時間表,也考驗你夠不夠自律。
2. 「地中海生活」:如果比較想邊吃邊聊、喜歡原型食物,這比較適合你。有研究說這樣心血管事件可能少一點。不過話說回來,那些國外菜單有夠貴啦,全照抄真的很傷荷包,所以還是得花點心思找台灣自己的替代食材。到底適不適合,預算跟生活習慣會決定一切。
嗯,大致就是這樣,有需要可以自己再挑看看哪個順眼。
1. 「精準吸收」:這種適合腸胃沒以前厲害、或你很在意吃的東西有沒有被吸收的人。蛋白質跟鈣要分次補,理論上身體能用得更好。不過執行起來挺麻煩,要記著規劃三餐、時間表,也考驗你夠不夠自律。
2. 「地中海生活」:如果比較想邊吃邊聊、喜歡原型食物,這比較適合你。有研究說這樣心血管事件可能少一點。不過話說回來,那些國外菜單有夠貴啦,全照抄真的很傷荷包,所以還是得花點心思找台灣自己的替代食材。到底適不適合,預算跟生活習慣會決定一切。
嗯,大致就是這樣,有需要可以自己再挑看看哪個順眼。
了解更年期如何影響代謝?鈣質流失速度增加30%
欸!超直接說,陳總監拿到健檢報告那一週,最讓她爆炸頭痛的根本不是那什麼骨密度數字,而是聽到營養師丟出一句「鈣磷比失衡」。這詞好陌生,到底要怎麼搞懂?她當場衝去翻去年整年自己的飲食筆記,結果一看,噢天啊 - 原來她幾乎每天下午都會喝一罐可樂提神!然後週末陪女兒吃炸雞也必配汽水!這些平常覺得沒差的小習慣,其實早就在背後慢慢把她的骨骼穩定性給拆掉!
重點來了:美國塔夫茨大學2006年那篇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研究很直接 - 碳酸飲料裡,其實只有可樂類真的跟骨密度下降扯得上線。因為光是一罐500毫升可樂,就有225毫克磷酸鹽!長期一直這樣灌下去,身體副甲狀腺激素就會瘋狂分泌,要硬壓血中的高磷,反而把你骨頭裡的鈣逼出來……然後更年期一到,本來雌激素掉下來,她流失鈣的速度已經比男生同齡快30%欸!現在又加上天天攝取高磷飲食 - 完全就是雙重打擊。
欸所以陳總監突然腦袋閃現:哇咧,以前只想著補鈣,根本是在被動挨打啦!真正該做的是:減少磷酸鹽才叫進攻吧!!(換個方向操作感覺整個超有效)
重點來了:美國塔夫茨大學2006年那篇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研究很直接 - 碳酸飲料裡,其實只有可樂類真的跟骨密度下降扯得上線。因為光是一罐500毫升可樂,就有225毫克磷酸鹽!長期一直這樣灌下去,身體副甲狀腺激素就會瘋狂分泌,要硬壓血中的高磷,反而把你骨頭裡的鈣逼出來……然後更年期一到,本來雌激素掉下來,她流失鈣的速度已經比男生同齡快30%欸!現在又加上天天攝取高磷飲食 - 完全就是雙重打擊。
欸所以陳總監突然腦袋閃現:哇咧,以前只想著補鈣,根本是在被動挨打啦!真正該做的是:減少磷酸鹽才叫進攻吧!!(換個方向操作感覺整個超有效)

建立每日飲食計畫:蛋白質攝取量這樣算最準確
欸,直接來重點!蛋白質怎麼「精準攝取」?超簡單啊 - 直接拿體重去算,不用腦袋燒掉。2023國健署寫得爆明白,像陳總監這種平常坐辦公室,活動量又偏低的,就是體重乘1.0到1.2,立刻算出你該吃多少蛋白質。
腦中畫面 - 早上進公司、手機打開MyFitnessPal,體重60公斤,那你每天要抓的蛋白質就是60到72克!是不是超快,根本不用翻天蓋地去查資料。數學苦手也不怕,直接按計算機完事。
步驟一:先決定你屬於哪種活動量,再把自己的體重(公斤數)乘1.0或1.2。例如陳總監就是60公斤乘1.2,等於72克(資料來源:國民飲食指標2023)。這數字直接寫下來,不用管什麼複雜公式。有強迫症可以拍照存底,萬一臨時忘了好查。
結果抓不到活動量怎麼辦?就先拿低標計算,每週回頭檢查一下最近有沒有加班還是突然多運動,真的有變再調整!
確定目標後,就輪到一天三餐分配啦。
步驟二:把剛算好的蛋白質(比如72克),硬拆給三餐 - 每餐大概24克,再預留5到8克放在點心裡。
怎麼落實?每餐主菜記得記錄,像雞胸肉100g大約22克蛋白、全蛋兩顆差不多14克。便利貼寫一寫就能加總。(完全不用背菜單)
然後吃完飯瞄一下今天有沒有漏掉哪一餐蛋白質太少,如果某一頓少了個5-10克,那明天午餐直接補一塊滷豆干、完美收尾。
吃進去之後最重要 - 腸胃反應要觀察!如果連續幾天覺得脹氣或肚子怪怪的,可以先試著減少一餐動物性蛋白,多換優格、堅果這類比較溫和、好消化的東西,再觀察四天看看。
整個流程就是:1. 體重x係數 2. 拆成三餐分配 3. 身體感覺好壞做對照。說真的,不用拚那什麼帳面分數,把骨質和肌肉慢慢養起來最實在。有時漏記或出錯也沒關係,回頭看看是哪一步沒做到,下次注意就好啦!
腦中畫面 - 早上進公司、手機打開MyFitnessPal,體重60公斤,那你每天要抓的蛋白質就是60到72克!是不是超快,根本不用翻天蓋地去查資料。數學苦手也不怕,直接按計算機完事。
步驟一:先決定你屬於哪種活動量,再把自己的體重(公斤數)乘1.0或1.2。例如陳總監就是60公斤乘1.2,等於72克(資料來源:國民飲食指標2023)。這數字直接寫下來,不用管什麼複雜公式。有強迫症可以拍照存底,萬一臨時忘了好查。
結果抓不到活動量怎麼辦?就先拿低標計算,每週回頭檢查一下最近有沒有加班還是突然多運動,真的有變再調整!
確定目標後,就輪到一天三餐分配啦。
步驟二:把剛算好的蛋白質(比如72克),硬拆給三餐 - 每餐大概24克,再預留5到8克放在點心裡。
怎麼落實?每餐主菜記得記錄,像雞胸肉100g大約22克蛋白、全蛋兩顆差不多14克。便利貼寫一寫就能加總。(完全不用背菜單)
然後吃完飯瞄一下今天有沒有漏掉哪一餐蛋白質太少,如果某一頓少了個5-10克,那明天午餐直接補一塊滷豆干、完美收尾。
吃進去之後最重要 - 腸胃反應要觀察!如果連續幾天覺得脹氣或肚子怪怪的,可以先試著減少一餐動物性蛋白,多換優格、堅果這類比較溫和、好消化的東西,再觀察四天看看。
整個流程就是:1. 體重x係數 2. 拆成三餐分配 3. 身體感覺好壞做對照。說真的,不用拚那什麼帳面分數,把骨質和肌肉慢慢養起來最實在。有時漏記或出錯也沒關係,回頭看看是哪一步沒做到,下次注意就好啦!
選擇適合的營養補充品:預算3000元該怎麼分配
怎麼看包裝標示?直接看那個「每日鈣600毫克」吧,最直白。像挺立出檸檬酸鈣,每一錠寫很大。其實超市的東西很多,包裝上有些重點藏很小,比如成分表,你要很認真才能看到有沒有乳糖、加沒加維生素D。有人真的死盯包裝半小時,還是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問過兩個藥師,結果一個講檸檬酸鈣比較溫和,可是價格跟吸收其實沒穩定關聯。
避坑法大致三點。第一,預算別全部給同一種補充劑(檸檬酸鈣那種),可以分一些給維生素D3(跟鈣配一起比較常見),還有高鈣零食那類現成的小東西,這樣比較彈性,不用梭哈一大罐。第二,查品牌不只看牌子多久,也看iHerb、Momo那種買家留言,有的號稱無乳糖,但底下一堆人回說「吃完會脹氣」。要比CP值也不是單純看單價,而是總共一天吃下去多少才準。
想到一件事 - 現場例子,有個陳總監,中午邊吃邊滑手機找評價,用Excel拉了三家產品比來比去,比到下午開會剩十幾分鐘終於發現:某個檸檬酸鈣不但無乳糖、每天600毫克還含D3,一個月960元,比本來多花40元,但吸收和舒服度都OK。
第三,比過去光搶便宜的做法好,現在改算一天花多少,比如目標32元以內,要顧腸胃又能穩定達標才算合格。重點:設預算就是怕自己太衝,砸最多不一定最好。還是照需求慢慢調整組合,才比較可能找得到自己最順的方案。
避坑法大致三點。第一,預算別全部給同一種補充劑(檸檬酸鈣那種),可以分一些給維生素D3(跟鈣配一起比較常見),還有高鈣零食那類現成的小東西,這樣比較彈性,不用梭哈一大罐。第二,查品牌不只看牌子多久,也看iHerb、Momo那種買家留言,有的號稱無乳糖,但底下一堆人回說「吃完會脹氣」。要比CP值也不是單純看單價,而是總共一天吃下去多少才準。
想到一件事 - 現場例子,有個陳總監,中午邊吃邊滑手機找評價,用Excel拉了三家產品比來比去,比到下午開會剩十幾分鐘終於發現:某個檸檬酸鈣不但無乳糖、每天600毫克還含D3,一個月960元,比本來多花40元,但吸收和舒服度都OK。
第三,比過去光搶便宜的做法好,現在改算一天花多少,比如目標32元以內,要顧腸胃又能穩定達標才算合格。重點:設預算就是怕自己太衝,砸最多不一定最好。還是照需求慢慢調整組合,才比較可能找得到自己最順的方案。
回答常見疑問:台灣女性最關心的5個健康問題
欸,大家問陳總監最多的問題就是:「要怎麼用前後測來看一個飲食法到底有沒有效啊?」她都超直接回:「就看體脂率、腰圍、總膽固醇,這三個指標。一定要同一天、空腹時去量,而且記得一定要用同一台體脂計,腰圍也只能在肚臍的那圈量才準。」她之前還有自己做過地中海飲食12週挑戰喔,結果發現體脂率從28.3%降到26.1%,就是她本來設定想至少掉2%的目標有達到,但說真的腰圍只少1.5公分,有點沒預期多(她自己也小失望)。
還有一題很常被問:「那到底要量幾次才比較算數?不要只是一時誤差。」她是建議每兩週紀錄一次,而且最好連續六次(也就是十二週)的數據排出來,才比較能看到明顯趨勢。單次的話其實根本沒什麼參考價值啦。
然後講到膽固醇,她會跟你說直接去醫院抽血比較保險,不要用什麼指尖血糖機那種簡易快篩版本 - 因為那種誤差可能超過15 mg/dL,其實蠻可怕的耶。
還有一題很常被問:「那到底要量幾次才比較算數?不要只是一時誤差。」她是建議每兩週紀錄一次,而且最好連續六次(也就是十二週)的數據排出來,才比較能看到明顯趨勢。單次的話其實根本沒什麼參考價值啦。
然後講到膽固醇,她會跟你說直接去醫院抽血比較保險,不要用什麼指尖血糖機那種簡易快篩版本 - 因為那種誤差可能超過15 mg/dL,其實蠻可怕的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