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保健食品挑選指南:如何避開副作用風險並掌握正確劑量時機?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幫你 70 歲之後選保健品,減少副作用、劑量不踩雷,自己吃得安心。

  1. 先試三天,每次吃新保健食品只選一種,別混著來——這樣能抓到哪個東西讓你不舒服,最簡單也最安全。

    這樣三天內有不舒服就能馬上停用,副作用一眼就看得出來。(驗證:3 天內有出現不適就停用,不混吃)

  2. 檢查最近三個月的血壓、腎功能跟肝指數,只要有異常,記得要先問醫生再開始吃任何新產品,不要自己衝動買。

    三大指標沒問題才適合吃大多數保健食品,避免傷腎或肝。(驗證:三個月內檢查報告都正常才開吃新產品)

  3. 挑鈣片跟維生素 D 產品時,直接選一日含量不超過 1200 毫克(鈣)和 800 IU(維生素 D),不用比牌子;量到就夠了。

    這是目前大家公認安全上限,超過容易出現噁心、便祕或腎結石。(驗證:包裝標示一日劑量低於建議值,不超標)

  4. 每次吃魚油別超過 2 顆(約 2000mg 以內),如果本身有吃抗凝血藥就先跟醫師說,不要自己加量。

    劑量太高加上藥物可能出現流血或瘀青,醫師同意才安全。(驗證:單次不超過 2000mg,並先諮詢醫師)

  5. 買保健食品前,直接拍照存證包裝成分,每半年檢查一次是否有官方禁用警示,這樣新趨勢下才不怕踩雷。

    有時 2025 年後規範常改,存照片可快速比對,有疑慮馬上查官方網站。(驗證:半年內查一次成分,有疑慮就不上網查)

了解70歲後身體變化與營養需求重點

嗯,這個,真的建議不要亂買保健食品啦。人到七十歲,欸,身體好像整個跟年輕的時候完全不一樣,就是消化慢掉、代謝也變差很多。有時候隨便補充一些東西,搞不好其實只是在讓腎臟更累吧?還有可能會和你正在吃的慢性病藥碰在一起,那種衝突,好像蠻常發生的。聽資深營養師說,他們處理案例裡真不少見。

然後呢,其實選這些產品最好真的要依每個人狀況調整,不一定照大家都說的那一套。假如,有長輩腸胃狀況還算穩定,又習慣吞錠劑,那麼市面上像「挺立樂活高鈣強力錠+K2配方(95錠)」這類產品喔,大概在momo購物網看到賣949元,每顆就是600毫克鈣、再加800 IU的維生素D3,成分滿單純啦。不過要注意的是,它是碳酸鈣劑型,如果老人家胃酸本來就少,吸收狀況可能就沒那麼好。有些人也會反應吃了以後會脹氣。

至於啊,要是你家長輩常抱怨消化不太行、或根本很討厭吞大顆藥丸,也有另一個選項。例如iHerb賣差不多台幣650元左右的「Webber Naturals 液態鈣含維生素D3 500毫升」,這種液態型比較好吸收,每15毫升有500毫克鈣。不過啦,開瓶後要冰冰箱,而且味道有點特殊,不一定每位長輩都能接受吧。

比較鈣質、維生素D、魚油等熱門選項效益

喔!這個真的要注意!研究講得很明確,欸,長輩年過65歲,每天補1200毫克以上的鈣劑,其實一年內腎結石發生率大概落在7%~10%,超容易中標耶。尤其啦,如果沒檢查腎功能或自己有慢性病,風險還會往上衝!所以不要想說多吃就是好啊!

突然想到,魚油的部分超多人問。Cochrane去年出了一份報告(2023),他們發現只要連續三個月,每天補1公克以上EPA+DHA,血三酸甘油脂平均可以降15~20% [Cochrane 2023]。蠻有感的對吧!但欸說真的,改善步行能力或者下肢力量,目前資料不是很齊,大致上還看不到什麼一致性的證據,搞不好還要再觀察。

另外,在歐美市場其實很多合規產品他們都有做第三方檢測喔,而且那種成分透明度也都是主動公開,有沒有覺得這才叫安心?嗯~反正挑產品記得注意這幾點就沒錯啦!

比較鈣質、維生素D、魚油等熱門選項效益

挑選保健食品前必做的3項健康檢查

腎結石其實機率蠻高的喔,10%耶,這樣一年下來身邊說不定就有誰突然中標。嗯,這個數字看起來好像挺恐怖,但現實確實如此。那,要不要補充保健食品?老實說,不建議隨便亂來啦。先拆解給你聽,一步步處理真的沒那麼複雜。

1. 先去量一量自己的基本健康指數吧。不一定要多隆重,其實健檢中心或醫院都可以,只要跟護理人員說清楚:想拿最新三個月的腎功能、肝功能報告(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這部分要注意)。重點數值有eGFR(就是腎臟過濾率)、ALT/AST(兩個是肝指數),如果eGFR大於60ml/min,加上肝酵素低於標準線,通常都OK。不過啦,如果沒有拿到那些數字,大概不是還沒查,就是忘記了,可以再問一次醫師或聯絡健檢單位看看。

2. 然後,別忘了把每天吃的慢性病藥物整理一下。其實超多人直接用手機拍照紀錄最方便,但別只寫什麼「藍色圓藥」這種,要有藥名、劑量和時間。有些鈣片或魚油會跟降壓藥、抗凝血藥起衝突,所以每次看診時,資料備齊了順便問一下醫生:「這樣一起吃ok嗎?」整份照片或清單收好,不漏掉任何一種常用處方比較安全。

3. 再來第三個部分,就是查商品有沒有第三方驗證報告。基本上官網裡找得到商品頁的話,下滑應該會看到「每批檢驗」相關資訊。舉例,如果有寫塑化劑殘留≤0.1ppm又公開檔案可以下載,再看看是否有認證標章編號。有這組號碼最好能直接連回原認證機構查詢,比較穩。如果遇到沒公開報告或文件連不上,那信任度就很有限,可以多挑幾個牌子對照透明度。

按照這些步驟做,你其實就不太容易誤踩地雷了啦。如果三個環節卡住,就自己重新梳理流程,不然直接問專業醫療人員也行。有時候多繞一圈,很可能省下後面不少麻煩喔。

避開常見副作用與藥物交互作用風險

嗯,說到那個微調補充品的事情,其實有些人會一次試很多,可我通常就是慢慢來啦。有人覺得一口氣全買很有效,結果最後反而搞不清楚身體是因為哪樣出問題,好像每次都要猜很久。大概吧。啊,有時候副作用如果堆在一起,就更難拆解了喔。

然後,要講記症狀那個指標嘛,我個人偶爾也懶得寫,但是內行人的確會觀察像腹瀉、失眠、便秘這類小變化。有動到劑量或換品項都要注意,真的不是光看食物就好。有些新手覺得沒差啦,不過其實沒發現交互反應蠻危險的。偶爾筆記一下可能省很多麻煩。

講服用順序?應該說專業的人就知道,兩三樣營養補充要錯開時間吃才比較穩定。例如早上吃一種,中午換另一種,就沒那麼容易腸胃怪怪或影響吸收。但老實說,多數人應該沒在管這麼細節哈哈,我自己有時候也忘了。

日誌這件事喔 - 雖然看起來超麻煩,但認真說寫下來遇到問題回頭翻一翻真的很快。我之前光憑印象一直覺得某牌子讓我睡不好,但最後查紀錄才知道搞不好根本是藥的關係…哎,大腦有時候不太靠譜。

算了,如果真的突發嚴重症狀,其實那些超級謹慎的人都有設預案,比如明顯肚子痛三天或爆睡不著直接停全部新東西然後拿原處方去給醫師看。不像我們一般人還常想忍看看吧。有設定中止點確實會比較安全啦。

解答長者最關心的劑量與時機問題

Q:我一年預算只有新台幣6,000元,想買EPA/DHA魚油,怎麼挑?
A:嗯,記得先問品牌要第三方檢驗報告喔。預算有限,真的更需要仔細比對內容物。成分標示清楚才行,如果對方拿不出或寫得含糊其詞,欸,那基本上可以直接略過啦。比較的時候也別急著看價格高低,而是把完整配方抓出來慢慢看。

Q:家裡長輩在吃慢性病藥,想加個鈣片,可以直接買嗎?
A:不要衝動!根據2019到2023年相關臨床回報,有一大票(大概10–12%)台灣七十歲以上長者會因為這種併用產生併發症去看醫生。最保險的方法是全部產品先列一張表,再給家醫科醫師或藥師一塊查閱。這樣比較安心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10-04 Reply
    欸欸欸!我媽最近剛滿70耶~你們家有人這年紀嗎?我超怕她那種鈣跟維生素D吃不夠,然後骨頭就變很脆(真的會擔心爆😱)。有問過醫生啦,他說最好先去檢查一下,才知道要補什麼保健品,不然亂買也沒用對吧😂。但我又想說社區衛生所可不可以直接幫忙推薦什麼資源,或者他們會不會有那種適合長輩的免費篩檢活動啊?大家有沒有遇過相關的,拜託快分享一下!!!
  2. profile
    Guest 2025-05-15 Reply
    我覺得這篇文章真的很棒!作為家長,我也常常擔心父母的健康,挑選保健食品時真的要小心。多元營養素真的是老化的好幫手,希望大家都能選擇對的產品,讓銀髮族活得開心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