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奶油迷思:為什麼「奶油致命」研究存在根本缺陷?營養科學的統計陷阱與個人化飲食實驗


摘要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深入剖析了「奶油致命」的迷思,挑戰傳統觀念並揭示背後的科學邏輯,希望能幫助讀者更理性看待飲食選擇。 歸納要點:

  • 營養流行病學研究存在許多統計陷阱,這些問題可能讓我們對奶油與健康的關係產生錯誤理解。
  • 強調個體化飲食的重要性,建議透過自我追蹤來更精確地了解不同食物對個人健康的影響。
  • 探討如何透過控制混雜因素和交互作用,更全面地評估奶油與其他食物的聯合效應,以獲得更準確的結論。
總而言之,本篇文章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全新的視角,提示我們要重新審視營養科學及其研究方法,以便制定出更符合個體需求的飲食指導。

為什麼牛油被指控致死的研究存在問題


### 為什麼「牛油致命」是偽科學?一篇爆紅營養研究的致命缺陷
### 營養科學早該停止假裝知道該吃什麼——以及你該如何自己找出真相

### 最新爭議
「牛油會讓你更接近死亡」——這項最新研究結論正被媒體瘋狂轉發,但其實問題重重。

### 為什麼重要?
當營養研究堅持用存在根本缺陷的統計方法指導飲食時,你有權知道這些漏洞。

### 重點整理
- 逐項拆解論文的實驗方法與結論
- 一項模擬實驗竟得出完全相反的結果

### 每十克牛油的代價?
研究聲稱每多吃十克牛油,早死風險就增加15%[1]。這篇論文堪稱我今年讀過最「精彩」的研究——當然是帶引號的那種(好吧,今年才剛開始,說不定還會出現更糟的)。

得感謝James Bellerjeau律師早在我注意到這篇論文前就提醒了我。

它的「精彩」之處不在於老生常談的反牛油論調,而在於研究者如何硬要用多年前就被指出存在致命缺陷的統計方法,強行得出他們想要的結論。

(補充背景:這類研究往往忽略個體差異——比如基因、運動習慣對代謝的影響,也鮮少區分牛油中不同脂肪酸的比例。隨機對照試驗和觀察性研究得出的結論可能天差地別,但媒體總愛簡化成聳動標題。)

為什麼營養科學不應該假裝知道我們該吃什麼

在這篇文章中,我要告訴你為什麼這些研究結論根本不可信。我會教你如何從現在起一眼識破這些致命缺陷,甚至透過模擬實驗向你展示——從論文的數據中竟然還能得出完全相反的驚人結論。最後我想讓你明白,當我們談論奶油(或是其他任何食物)對健康的好壞時,真正能給出答案的...恐怕只有你自己。

## 等等,奶油又被踢出健康名單了?

"奶油回來了嗎?"這曾是2016年某篇論文的標題,當時的研究結論是這樣的[2]:
‧奶油攝取與全因死亡率僅存在微弱關聯
‧與各類心血管疾病沒有顯著相關性
‧反而與糖尿病發病率呈負相關
「這些發現不支持在飲食指南中特別強調增加或減少奶油攝取。」

然而十年後的現在,營養學界又上演了經典的髮夾彎——這個人類食用超過五千年的動物油脂,突然就必須被僅有一百五十年食用歷史的工業加工植物油取代:
「用植物油替代奶油,可能對預防過早死亡帶來顯著益處。」[1]

**那麼2016到現在到底改變了什麼?**
老實說,什麼都沒變。

(這裡稍微補充點背景:每個人的基因差異、代謝模式和生活習慣都會影響食物對身體的作用。現有研究經常忽略個體差異,採樣也容易出現偏差,更別說那些沒被嚴格控制的變數了。與其糾結這些互相矛盾的團體數據,不如嘗試記錄自己的飲食反應——畢竟你的身體,才是最好的營養實驗室。)
觀點延伸比較:
結論內容
牛油與早死風險的關聯性研究顯示,每日攝取超過10克牛油的高攝取組,其全因死亡率比最低攝取組高出15%,但僅限於年長女性,且不影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統計方法的缺陷該研究使用了被質疑的統計方法,未考慮個體差異以及干擾變項,導致結論不具說服力。
混淆因素的影響研究中將牛油和人造奶油混為一談,這可能掩蓋了實際對健康的影響,因此無法準確評估其風險。
相對風險與絕對風險媒體常強調相對風險,而忽略絕對風險數據,使得公眾誤解真實健康狀況。
個人化飲食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應進行自己的飲食實驗(N-of-1),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模式,而非盲從科學界或媒體報導。

這項研究如何評估牛油的影響


## 研究內幕:他們如何(試圖)衡量牛油的健康影響
這項研究探討了美國成年人攝取牛油與植物油對全因死亡率、癌症及心血管死亡的關聯性。不過這些"成年人"可不是普通民眾——研究團隊的數據來自三個醫療專業人員組成的長期追蹤群組:護士健康研究(NHS)、護士健康研究II(NHSII),以及衛生專業人員追蹤研究(HPFS),這些研究至今仍在進行中[3][4]。

具體來說:
- NHS始於1976年,招募了121,700名30至55歲已婚註冊女護士
- NHSII於1989年啟動,對象是116,430位年齡介於25到42歲的女性護理人員
- HPFS則從1986年開始,追蹤51,529位40至75歲的男性醫療從業者

這項關於牛油與死亡率的研究將1991年設為基準點,之後進行了長達33年的追蹤。當年參與者的平均年齡,NHS和HPFS組約68歲,較年輕的NHSII組則是48歲左右。他們的飲食數據來自每四年填寫一次的「食物頻率問卷」(FFQ)。

## 標題vs.現實:研究「真正」發現了什麼
研究數據顯示,每天攝取超過10克牛油的高攝取組,其全因死亡率比起最低攝取組要高出15%。至少論文是這麼呈現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關聯性可能還涉及其他因素,像是受試者的基因差異、生活方式選擇,或是同時攝取的其他營養成分(比如牛油中的維生素A、K2與飽和脂肪酸的複雜交互作用)。長期追蹤研究雖然能觀察飲食習慣的實際影響,但要完全釐清單一食材的健康效應,老實說還真不是件簡單的事。

實際數據與媒體報導之間的差距

仔細檢視這份研究的補充資料後,會發現全因死亡風險的增加只出現在NHS女性組別中。無論是NHSII還是HPFS的參與者,都沒有觀察到明顯的死亡率上升。更讓人意外的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所有組別中都沒有受到影響——這本來該是奶油中的飽和脂肪「作惡」的主戰場才對。不過在男性組別中,那些對麵包塗奶油毫無節制的人,其癌症死亡風險比斤斤計較奶油用量的人高出37%。這個數字乍看確實會讓人緊張地盯著早餐吐司上的奶油瞧。

但如果你讀過我之前的文章,大概能猜到接著要說什麼——當研究只強調相對風險時,通常是在遮掩那些不太起眼的絕對風險變化。舉例來說,15%的相對風險降低,換算成NHS女性組的絕對風險其實是從56%降到48%;而37%的男性癌症死亡風險差異,對應的絕對風險變化不過是23%與16%之別。

**重點摘要:**
要是研究作者或媒體老愛用相對風險嚇唬人,務必追查絕對風險數據。如果找不到現成數字,不妨自己動手算——對照各組參與者人數和實際發病數,就像前面舉例的那樣。

總結奶油與健康的真實關聯:
- 僅在最年長的女性族群(NHS)中與全因死亡風險上升有關
- 根本沒影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 只與男性的癌症死亡率顯著相關

這些發現和論文摘要或媒體報導的版本相差十萬八千里。整篇研究最尷尬的地方在於:奶油居然沒影響心血管死亡率(這違反主流認知),而且效果僅限特定族群。這讓它更像2016年那篇「奶油其實沒差」的大型研究——當年63.6萬受試者來自各行各業,比起這次清一色的醫療從業人員,顯然更能反映真實人群狀況。

這不免讓人產生兩個疑問:
1. _**是否存在未被納入考慮的干擾因素?**_
2. _**受試者清一色是醫護人員,會不會扭曲研究結果?**_

**自製干擾因素毀了這項研究**
雖然我在先前討論咖啡與失智症關聯的文章中解釋過干擾因素,這裡還是簡單說明:要成為某因素(奶油攝取)與結果(早逝風險)之間的干擾變項,必須符合三個條件:
- 與結果存在因果關係
- 與研究因素有關聯(不論是否為因果)
- 不在「研究因素→結果」的因果路徑上

營養學的觀察性研究向來容易漏掉干擾變項,但這次的問題更妙——研究者居然「自製」了干擾因素。細看研究方法會發現:「總奶油攝取量」的計算方式,竟把奶油與人造奶油的混合製品、塗抹用奶油、烘焙用奶油全混為一談。換句話說,**他們把奶油和人造奶油當成同個項目來計算**...

死亡風險增加是否真的有意義

你可能知道,這樣的說法多多少少有些可疑。直到2000年代早期,許多人造奶油中仍然含有部分氫化脂肪(也稱為反式脂肪),直到2015年FDA開始收緊其使用,首先撤回了其「一般認可為安全」的地位,並在2023年最終禁止使用這類成分。這意味著,在33年的隨訪期間,消費黃油的參與者很可能接觸過部分氫化脂肪,但由於研究者將黃油和含有PHO的人造奶油混為一談,我們無法評估實際暴露程度。這是如何構成混淆因素的?因為當它們被歸入「黃油」類別時,人造奶油的攝取必然會與黃油攝取呈正相關。而作為心血管疾病(CVD)的風險因素,它也會影響死亡率。因此,我們面臨兩個令人困惑的問題:**第一**,研究人員為何將人造奶油與黃油捆綁在一起,而明顯可以將它們區分開來?食物頻率問卷提供了所有所需數據。**第二**,為何只有在較老的女性參加者群體中(NHS隊列)出現黃油(和人造奶油)與早期心血管病死亡之間沒有關聯,而僅僅是在全因死亡上存在相關性?對於第一個問題,你我的答案都不一定能讓人滿意,但或許我可以分享我的看法。

## 模擬實驗中的驚人啟示

我曾經身處學術出版界,不論是作為作者還是評審,都讓我變得有些懷疑。我懷疑作者實際上對每一項食品進行了單獨分析,但結果不夠吸引眼球,因此他們決定以更具爭議性的方式呈現。如果他們不得不報告「沒有影響」的結論,那對營養學界長期以來對動物脂肪的抨擊而言無疑是一種挑戰。好吧,這只是我個人的懷疑,如果你不同意,也沒關係。不過,我並不喜歡停留在懷疑上而不進行測試。因此,我創建了一個假設性的人口模型(現在統計軟件使得這變得容易),並根據以下假設進行模擬:

- **整體人口中黃油和死亡率之間沒有關係**
- **某個尚未命名因素與黃 butter 消耗量之間存在負相關**
- **該因素與死亡率之間存在正相關**

這個神秘因素就是 _健康意識/指導原則遵守度_。原因如下:從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由於健康指導方針的不斷改變,人們對黃色牛油果生產產品有所偏見,更青睞人工製品。而下圖用USDA 的食品供應數據說明了此事。在那段時間內,更加相信那些指導方針的人越傾向用人造奶油替代Butter消耗量。因此,我假設該 _因素_ 與Butter消耗量之間存在負相關。同樣,在那段時間裡,大眾普遍害怕肥胖,因此常常以碳水化合物替代掉熱量來源,包括精製碳水化合物,此舉同樣會增加慢性疾病及提早死亡風險,所以該 _因素_ 與死亡率之間呈正相關。我還假設醫療專業人士的 _健康意識/指導原則遵守度_ 高於平均水平。在上述假設基礎上,我模擬出1000人的群體:

- **零關聯性 between butter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 **健康意識 / 指導原則遵守度 (factor) 和死亡率之間微弱正相關**
- **該 factor 和 butter consumption 之間中等負相關**

接著,我查看如果只考慮那些遵循高於平均水平指南的人,他們之間 Butter 消耗和死亡率會怎麼樣。結果如圖所示!灰色橫線表明,在整體人口中 Butter 的攝入和 mortality 之間沒有任何關聯(顯然如此)。但當我們限制觀察範圍至那些忠實遵循指南的人士後(紅色三角形),便發現他們的 mortality rate 上升(p<0.001 顯著)。而不是虛假的結果,其實錯誤的是結論,即認定 Butter 而非有缺陷飲食指導造成早死。有趣的是,是那些職業上最堅持飲食指南的人才表現出跟高 mortality rate 關聯。

好吧,那是一次深入探討模擬情景的一次旅行,相當於統計學家的犯罪調查動畫。但我們都有可能犯錯。所以我也可能錯了。同樣地,有必要解釋一下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只有最老女性群體中的 Butter 和 early death 出現相互關聯?再次強調,我給出的解釋只是一種推測。然而,如前文提到,她們生活過的人造牛油果盛行年代或許已經留下足夠傷痕,以致她们在1991年後隨訪時付出了代價。此外除了那種糟糕的 黃 butter / 人工牛油果搭配外...

## 擺脫『黄 butter = 死亡』 認知偏差的方法

### 食品頻率問卷中的致命漏洞

你覺得自己能準確回憶起自己過去一年130多項食品攝入狀況嗎?再根據 <1/月 到 ≥6 servings/day 的比例進行排名呢?因為就是採取這種方式評估三組人口中的飲食習慣。如果記憶型膳食評估方法(M-BM) 表現極差,有些研究者甚至希望完全淘汰它。[6] 他評論道:「M-BM 數據無法用來制定國家膳食指南,而繼續資助 M-BMs 則構成了一種非科學且重大資源浪費。」如此苛刻批判背後原因,就是 M-BM 數據生成不可驗證數據,也就是說,你無法核實受訪者報告食品攝入量是否符合真實情況。然而,可驗證性恰恰是科學的重要標誌之一,使其區別於幻想。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願意接受本研究使用 FFQs 作合理猜測飲食攝入,其依然無法阻止 Titanic 沉沒。

### 控制混淆變數 = 總是不夠

該篇探討『黄 butter - 死亡』 論文作者提供了一份聽起來令人印象深刻、包含大量控制變數清單。然而,不論你是否吃 Butter 隨著年齡增長,你死去機率自然就會增加。此外吸煙、酒精消耗、運動不足、高 BMI 等因素都能加速你的生命走向盡頭。不論是年齡亦或其他控制變數,自然而然大幅減少了三組人口中 黄 butter 與 死亡 相互作用力所剩殘餘的重要性。而最後僅剩下幾項重要相互作用,包括 NHS 中全因死亡以及男性癌症等事件。如果再加入更多未知变量来进行新的控制,这些相关关系是否也会随时间荡然无存呢?

混淆因素如何影響研究結果

雖然我沒法拿出確鑿證據,但這組研究數據實在讓人起疑——受試者們簡直乖得像營養師教科書裡的模範生:
- **每三人就有一人幾乎完全不吃奶油**
- **四分之三的人每天攝取量不超過一茶匙**
- **只有2%的「叛逆份子」會吃到10克(約三茶匙)以上**

這些2%族群讓我想起摩托車黨裡那些「1%法則」的狠角色(像地獄天使、班迪多這種幫派),根本是公然挑戰主流規範。有趣的是,這群「奶油暴徒」在各項健康指標的表現確實比較差:抽菸喝酒樣樣來、能坐就不站、體重超標...反正你能想到的負面因子他們全包了。

(補充說明:這種情況就像沒考慮到不同族群的飲食習慣差異,要是能像某些研究那樣用多變量分析控制運動量、遺傳背景等干擾因素,或許能更準確看出奶油攝取量與健康的真實關聯...)

模擬實驗揭示了令人驚訝的替代結論

看看他們那種對健康生活指南根本不屑一顧的態度,你覺得他們會嚴格控制加工肉類攝取量、斤斤計較添加糖分、對精緻碳水嗤之以鼻嗎?當然不可能。所以那篇論文的作者為什麼不控制這些變因呢?我們永遠無法確切知道原因,不過你大概猜得到我的看法。

## 矛盾結果=效應波動現象
當你用不同統計模型分析奶油攝取量與存活率之間的關聯性時,如果每種模型得出的結論都不一樣——就像約翰·約安尼迪斯提出的「效應波動現象」(VoE)[7]所描述的那樣——這正說明研究結果存在很大問題。(說實在,這情況就像用三種不同濾鏡拍同一道菜,結果分別呈現出米其林三星、大學食堂和黑暗料理的賣相,這時候你該質疑的到底是食材還是濾鏡?)

要讓這種飲食研究更可信,或許該考慮加入模擬實驗設計:比方說隨機分配受試者使用植物性奶油或不同脂肪來源,並詳細比較營養成分;再針對年齡層、性別和慢性病史等條件做次群組分析。畢竟六十歲糖尿病患和二十歲運動員對脂肪的代謝反應,搞不好差距比人造奶油和天然奶油的成分差異還大呢。

食品頻率問卷的局限性是什麼

這正是我們在研究中所觀察到的現象(我在[先前的貼文]中解釋過VoE的概念)。第一個模型對三個研究群體都給出「絕對肯定」的結論,但當我們在NHSII和HPFS中加入第二組干擾因子後,這種關聯性就消失了。其實所有提到的干擾因子都該用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來檢驗[8],畢竟Ioannidis分析NHANES數據時就發現,約有三分之一的暴露-結果組合會因為不同干擾模型而出現死亡率升高或降低的搖擺現象。套用到我們的研究,就像是可能在某些干擾因子配置下發現奶油具有保護效果,卻在其他配置中顯示有害影響。

說到數據的局限性,就像飲食研究常遇到的問題——光靠問卷回憶容易產生偏差,畢竟人們對攝取頻率的記憶未必準確,更別說食物烹調方式或個體代謝差異這些細節。要是能搭配生物標記檢測,或許能讓結果更貼近真實情況。不過話說回來,這種統計上的波動本來就是科學研究常見的狀況,重點在於我們怎麼解讀這些看似矛盾的數據。

控制混淆因素是否足夠?

考慮到(a)我們思想實驗的結果,加上(b)光是兩個干擾因子模型就讓三組子群體中有兩組的結論從「有害」變成「無影響」,這種推測其實不算太牽強。**更別提那個老問題:相關性研究永遠無法證實因果關係。**面對這麼多不確定性,Ioannidis直接斷言像我們分析的這類觀察性研究根本徒勞無功[9]:

>「再發一百萬篇觀察性論文或做幾個小型隨機試驗也解決不了問題。隨機試驗真正的價值,在於為全面性介入措施的超大型關鍵試驗鋪路。」

說到底,要釐清奶油對健康的影響,光靠統計模型調整干擾因子可能不太夠。畢竟像基因差異、生活作息這些變數,就算用最厲害的演算法也難保完全控制。這時候隨機對照試驗(RCT)那種把受試者亂數分組的設計,反而更能避開雜訊干擾。不過話說回來,就算做到隨機分派,要是統計方法沒選對或樣本數不夠大,解讀結果時還是可能掉進坑裡啊。

如何進行個人化飲食實驗以找到最佳飲食

每個人每天消耗成千上萬種不同的營養素,並以數百萬種可能的組合進食。不僅這些營養素彼此之間會相互作用,還會受到我們的微生物群、代謝和基因組影響。此外,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也會隨著季節變化、收成條件和加工技術而有所不同。正因如此,Jacobs及其同事建議應該專注於食物間的協同效應,而非單獨看待某一種營養素或食品。他們提出這一觀點已有十年,但至今仍未引起實質性的改變。

在提供可靠的飲食建議方面,營養科學似乎對科學推理和合理性不屑一顧。那麼,我們該如何解決這一困境呢?

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將自己轉變為一項單例對照實驗。我不是開玩笑。我之前詳細描述過FDA批准的單案例實驗方法,也就是所謂的N-of-1研究。該方法承認,由於我們無法預測哪類食物如何與個體基因組、微生物群和代謝產生反應,因此優化飲食的唯一途徑便是透過試錯法。在短期內比較增加或減少某種食物攝入量,以及調整並維持飲食習慣,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選擇。若您的目標是提升健康水平與延長壽命,那麼血管老化指標可作為每日回饋的重要參考,以了解您的飲食干預對降低慢性疾病風險及早逝可能性的影響。

至於黃油,我偏向於使用它。畢竟牛奶和黃油已經伴隨人類至少五千年了。而工業加工植物種子油則僅在150年前才開始出現在我們的飲食中。目前超市裡的大部分菜籽油等植物油都經過工業加工,其中包括使用己烷提取油脂,而己烷是一種理想但危害健康的溶劑。在理想情況下,我們希望所吃的油脂不含己烷,但現實卻不如意。因此,食品當局只允許一定量被視為無害(以百萬分之幾計算)。真正不含己烷的是冷壓榨製品,它們價格較高,是因為冷壓只能釋放出部分籽粒中的油脂內容。不過,我相信某些植物油及其Omega-6與Omega-3脂肪酸比率或許能給我的飲食帶來好處。然而鑒於營養科學界對採用可檢證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的不情願,我更信任來自我個人的N-of-1實驗結果。這些結果對您而言可能並不完全適用,因此我鼓勵您自己嘗試。

現在我很想知道您對黃油以及目前營養科學建議狀況的一些看法。

參考來源

https://www.hpa.gov.tw/File/Attach/12415/File_2525...

... 科學實驗證明其存在,然而科學研究仍持續關心此議題。 資料來源:國立成功大學公 ... 營養師破解萬年迷思」. 19/5/9. 父母和嬰兒同床睡,比較方便照顧? 寶寶不可和 ...

第一章營養醫學保健常識回目錄

其次,當必要脂肪酸缺乏時,呼吸的頻率增加,使人體中醣類轉化為脂肪的速率增加,這是因為身體想要迅速製造出所流失的養分,這種迅速的轉換,使血糖急遽降低,必須吃更多的食物, ...

來源: 法雨道場

科學總論/百科|普及科學|自然科普|中文書

讀完這本書,你會學到:◎善用五感的品味技巧◎了解讓食物變美味的原因◎更信任自己的味覺,發展出更具個人風格的菜餚【從「吃」進步到「嘗」,再提升到「藝術欣賞」】透過練習,你 ...

來源: 金石堂

現代身心保健

在製造人造奶油(margarine乳瑪琳)和油酥(shortening)的氫化過程也產生相同的轉化油脂酸。這些變質油脂被認為和膽固醇增高,細胞壁異常,動脈硬化症或癌症有關。

來源: GitHub

教育部華語文八年計畫「建置應用語料庫及標準體系」華語文 ...

收詞總數為. 14,000 詞:第1 級400 詞、第2 級400 詞、第3 級400 詞;第4 級1,300 詞、. 第5 級2,500 詞;第6 級4,000 詞、第7 級5,000 詞,並保留10%的彈性調整空. 間。 「 ...

來源: lmit.edu.tw

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救命饮食》一书专门以我国普通民众的饮食健康状况为主要研究对象,用科学的实验、辩证的分析、实用的结论,为我们直接揭示了真正适合中国人的正确饮食法则——最健康的饮食是 ...

來源: 生死书

工作表1

營養 師狂推!麥得飲食法讓你7天輕鬆瘦: 免算熱量, 專職減重營養師教你每7天聰明挑食, 餐餐吃飽又健康, 輕鬆瘦身不復胖! 411.94 4444-2 2019, 中文圖書, 黃苡菱著; 周禎和 ...

Scientific American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科學人中文版

烤雞之外,父親還會烤焦糖布丁。他先在鍋中加熱蔗糖,液化、濃縮並褐化之後,倒入布丁杯底部,讓它冷凝成一層焦糖,再倒入混好的蛋液,放進烤箱烤。焦糖接觸到牛奶中蛋白質的胺基 ...

來源: Zinio

Columnist

專家

相關討論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