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像很多人在問,家裡的長輩到底該吃什麼保健食品?老實說,這個問題超大的,每次被問到我都有點頭痛。因為重點從來就不是「該吃什麼」,而是「到底缺了什麼」,還有「吃了會不會跟正在吃的藥打架」。這兩件事沒搞懂,買再貴的東西都可能是白搭,甚至還有風險。
重點一句話
先帶長輩去給醫生或藥師評估,搞清楚身體狀況和正在服用的藥物,再依據建議去挑選有信譽的產品。這比你到處問親戚朋友「你媽吃什麼有效」重要一百倍。
別當好心辦壞事的孝子:最常見的風險
我聽過最誇張的,就是有長輩因為心血管問題在吃抗凝血劑(比如Warfarin),結果子女很孝順,買了號稱可以「通血路」的銀杏跟高單位魚油給他吃。結果呢?抗凝血效果被加強,最後搞到不明原因出血、瘀青。 這真的不是開玩笑,保健食品雖然是「食品」,但裡面的成分濃度高,跟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風險其實不低。
另一個例子是紅麴,很多人知道它有助於降血脂,但如果長輩已經在吃降血脂的Statin類藥物,再吃紅麴等於是讓藥效加倍,可能會提高肌肉痠痛、肝指數上升,甚至橫紋肌溶解的風險。 所以,拜託,買任何東西給長輩吃之前,先把他們正在吃的處方藥清單拿出來,跟醫生或藥師問清楚,這一步絕對不能省!
到底該怎麼選?我的思路是這樣
好,罵完了(笑),我們來講正經的。如果已經跟專業人士確認過,也了解長輩的身體狀況了,那要怎麼開始呢?我的思考流程大概是這樣:
第一步:先看懂長輩常見的需求是什麼
根據台灣的國民營養調查,長輩最容易缺的幾種營養素,排行榜前幾名常客就是:鈣、維生素D、維生素E、鋅、鎂。 很多時候熱量吃夠了,但這些微量營養素卻遠遠不及格。 我們可以從這些地方開始思考:
- 鈣和維生素D: 這大概是基本盤了吧。骨質疏鬆是長輩的大敵,一跌倒就不得了。 鈣是骨頭的原料,維生素D則是幫忙把鈣吸收進身體的關鍵工人。 特別是很多長輩不愛出門曬太陽,維生素D合成能力又會隨年紀下降,所以常常需要額外補充。
- 維生素B群: B群跟能量代謝、神經系統健康很有關係。 有時候長輩覺得累、沒精神、甚至有點食慾不振,可能都跟B群攝取不足有關。
- Omega-3脂肪酸(魚油): 這個很紅,主要對心血管健康、思緒清晰有幫助。 但就像前面說的,如果有在服用抗凝血藥物,一定要特別小心。
- 葉黃素: 現在大家都在滑手機,不只年輕人,長輩也是。葉黃素對眼睛的保護作用是大家比較熟知的。
- 益生菌: 長輩的腸胃功能通常會退化,消化吸收能力變差,有時候還會有排便不順的困擾。 補充好菌有助於維持消化道機能。
第二步:學會看標示,特別是台灣的「小綠人」
在台灣買保健食品,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可以參考,就是「小綠人」健康食品標章。 這點跟國外很不一樣,值得特別講一下。
在台灣,「健康食品」是法律名詞,必須經過衛福部食藥署(TFDA)審核,證明它真的有宣稱的保健功效(例如調節血脂、骨質保健等),才能拿到這個標章。 簡單說,有小綠人,代表政府幫你把關了,功效是經過科學驗證的。
但這跟美國的制度就差很多。在美國,由FDA(食品藥物管理局)管理的膳食補充品(Dietary Supplements),是採取「上市後監督」的原則。 廠商不需要在上市前證明產品有效,只需要確保它安全、標示正確即可。 意思就是,產品宣稱的效果,FDA是不背書的。這也造成美國市場上的產品五花八門,品質得靠消費者自己判斷。
所以,如果你是在台灣選購,認明「小綠人」是一個相對有保障的方法。 如果是從國外買,那就要更仔細研究品牌信譽跟成分了。
常見保健食品情境對照(非醫療建議!)
底下我整理一個簡單的表格,但拜託,這只是我個人整理的「思考方向」,絕對不能當成醫療建議。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還是要問醫生!
| 營養素 | 可能適合的情境 | 挑選時我會想什麼 | 特別注意! |
|---|---|---|---|
| 鈣 + 維生素D3 | 骨頭開始「感覺空空」的長輩、很少曬太陽的媽媽、愛喝咖啡或茶的人。 | 維生素D很重要,沒有它,鈣吃了也白吃。 我會選D3,因為研究說D3的效能比D2好。 鈣的形式也很多,例如碳酸鈣、檸檬酸鈣,吸收率有點不同,可以問問藥師。 | 腎臟功能不好的長輩,劑量一定要跟醫生討論。一次不要吃太大劑量,腸道吸收鈣是有限度的,分次吃比較好。 |
| 魚油 (Omega-3) | 注重心血管保養、希望思緒靈活、常外食很少吃魚的上班族或長輩。 | g> 我會看EPA跟DHA的濃度,這才是有效成分。濃度越高,代表不用吞那麼多顆。來源乾不乾淨也很重要。超級重要: 有在吃抗凝血劑(阿斯匹靈等)的人,千萬要問醫生,可能會增加出血風險! 手術前後也要暫停。 | |
| 益生菌 | 腸胃常不順、容易脹氣、嗯嗯不規律,或是希望調整體質的人。 | 菌種跟菌數不是唯一重點。有沒有「包埋技術」讓菌活著到腸道更關鍵。 有些產品會加「益生質」(益生菌的食物),我覺得這種搭配不錯。 | 如果在吃抗生素,要跟益生菌錯開時間吃,不然好菌會被抗生素殺光光,等於白吃了。 |
| 葉黃素 | 長時間看電腦手機的3C族、覺得看東西開始有點「霧霧」的長輩。 | 市面上有分「游離型」跟「酯化型」。研究說游離型分子比較小,身體比較好吸收。 我會傾向選游離型的。有些會搭配玉米黃素、蝦紅素等複方。 td> 葉黃素是脂溶性的,所以建議飯後吃,吸收效果比較好。 還有,它需要長期補充,不是吃一兩天就有感覺的。 |
反過來說,什麼時候「不一定」要吃?
講了這麼多,好像人人都該吃保健食品一樣。其實不是的。保健食品終究是「補充品」,它永遠不能取代均衡的飲食。
如果長輩牙口好、胃口佳,每天都能吃到足夠的蔬菜、水果、優質蛋白質(魚、肉、蛋、豆製品)和全穀類,那他可能根本不需要額外補充那麼多東西。 與其花大錢買一堆瓶瓶罐罐,不如把錢花在準備新鮮、多樣化的三餐,鼓勵他多出門走動、曬曬太陽,這才是健康的根本。
總結一下,幫長輩挑保健食品是門大學問,也是一份責任。千萬不要憑感覺,或是聽信廣告就亂買。做足功課、尊重專業,才是真正對他們好。
聊了這麼多,你為了家裡長輩的保健食品踩過哪些雷?或是有什麼獨門心得?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
